从经济学逻辑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中长期影响
2022-04-17 22:26汇商财经

广发证券指出,政策目标是“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从经济学的逻辑上来说,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市场边界的扩大。这将最终有利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潜在增长率的稳定。

报告摘要

第一,我们要理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非短周期政策,它是一项长周期的改革框架,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理解这一框架的形成:(1)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形成全国统一市场”;(2)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做出了三点影响深远的重要定调,一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二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三是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3)2021年12月中央深改委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第二,从《意见》来看,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举措涉及基础制度规则、交通物流、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能源市场、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市场等,几乎关乎市场化改革的所有层面。我们从目标理解会更清晰一些,简单来说,政策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第三,从经济学逻辑来说,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在中长期会带来什么?我们理解理论上的影响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易成本下降、市场边界扩大,有利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潜在增长率的稳定;

2)对各省市来说,长期将趋向于形成“主体功能区”为特征、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即要素禀赋将决定各省产业链优势;

3)这一框架下产业政策自上而下的特征可能会更强,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同时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特征会更强,它可以减少地方财政资源在投资端的低效,但对跨区域财政平衡提出更高的要求;

4)以统一而非分割的地方市场参与全球贸易分工合作,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降低成本,提升全球定价权,这涉及到我们对未来中国出口竞争力的理解;

5)供给分割得到纠正的背景下,平行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状况将存在一个内生约束机制,不易于再重新形成,这有利于上游资源品,以及一些新兴产业链的长期定价;但就短期来说,以区域区隔所形成价格保护机制、招投标地方保护机制将会有一个被打破的过程,有些“价格租”、“垄断租”将会消失;

6)从微观来说,行业集中度会有一个上行的效应,区域品牌如果不能做大则价值下降;

7)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会有一个加速机制,在此基础上,“人地钱挂钩”将会进一步具备合理性,就是可以由新增人口决定用地指标、财政转移支付等,这会对于财政、房地产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8)要实现跨区域打通,除了政策之外,线上数据要通、线下物流要通,这些都变为了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设施”,对这两个产业领域的定位和要求会有一个内生提升;

9)市场监管规则也会有一个统一,有利于增强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

第四,从中长期视角看中国经济,有几条线索如果能得到有效利用,依然可以支撑GDP中高速的增长:一是明显偏高的储蓄率,当前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依然在45%附近,全球平均大约在27%左右,发达经济体大于在23%左右。二是处于释放期的“工程师红利”。从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Nature index、PCT专利占比等指标看,中国的创新能力仍在典型的上行周期;三是依然比较明显的市场化的空间。如果未来“统一大市场”能够有效推进,则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进一步提升的余地。

第五,短周期的经济压力没有办法借助于慢变量;但物流的畅通对于本轮短周期经济来说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4月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同比下行至-30%,公共物流园吞吐量指数同比下行至-41%,这一过程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指出要“全力保障货运物流”,包括“全力畅通交通运输通道;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对疫情防控措施层层加码、简单实行一刀切劝返、违规设置防疫检查点、擅自阻断运输通道的,要督促加快整改”。后续如果上海、吉林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则全力助推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将更为重要,2020年3月4日政治局常务会议就曾指出“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维护统一大市场”。预计届时对于各地物流阻断现象的纠偏会更为明显,甚至相关领域一些改革举措可以顺势出台。

正文

2022年4月1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关于这份文件,我们简要点评如下:

第一,我们要理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非短周期政策,它是一项长周期的改革框架,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理解这一框架的形成:(1)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形成全国统一市场”;(2)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做出了三点影响深远的重要定调,一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二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三是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3)2021年12月中央深改委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2013年11月,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15年10月,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

2019年8月, 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会议强调,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会议指出,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2021年12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会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2022年4月10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

第二,从《意见》来看,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举措涉及基础制度规则、交通物流、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能源市场、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市场等,几乎关乎市场化改革的所有层面。我们从目标理解会更清晰一些,简单来说,政策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从文件来看,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举措包括几个部分:

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具体包括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二是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具体包括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

三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具体包括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

四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具体包括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

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具体包括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六是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着力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

第三,从经济学逻辑来说,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在中长期会带来什么?我们理解理论上的影响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易成本下降、市场边界扩大,有利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潜在增长率的稳定;(2)对各省市来说,长期将趋向于形成“主体功能区”为特征、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即要素禀赋将决定各省产业链优势;(3)这一框架下产业政策自上而下的特征可能会更强,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同时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特征会更强,它可以减少地方财政资源在投资端的低效,但对跨区域财政平衡提出更高的要求;(4)以统一而非分割的地方市场参与全球贸易分工合作,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降低成本,提升全球定价权,这涉及到我们对未来中国出口竞争力的理解;(5)供给分割得到纠正的背景下,平行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状况将存在一个内生约束机制,不易于再重新形成,这有利于上游资源品,以及一些新兴产业链的长期定价;但就短期来说,以区域区隔所形成价格保护机制、招投标地方保护机制将会有一个被打破的过程,有些“价格租”、“垄断租”将会消失;(6)从微观来说,行业集中度会有一个上行的效应,区域品牌如果不能做大则价值下降;(7)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会有一个加速机制,在此基础上,“人地钱挂钩”将会进一步具备合理性,就是可以由新增人口决定用地指标、财政转移支付等,这会对于财政、房地产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8)要实现跨区域打通,除了政策之外,线上数据要通、线下物流要通,这些都变为了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设施”,对这两个产业领域的定位和要求会有一个内生提升;(9)市场监管规则也会有一个统一,有利于增强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

中长期影响之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从上述细则不难看出,所有的政策举措实质上都是围绕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一点。《意见》本身也明确指出政策目标是“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我们知道,从经济学的逻辑上来说,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市场边界的扩大。这将最终有利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潜在增长率的稳定。

中长期影响之二是形成资源禀赋决定、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结构。实际上,在2019年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就指出要“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其中的关键思路就是“主体功能区战略”,本次《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中长期影响之三是对中国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联影响。在“主体功能区”的战略之下,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特征无疑更强,影响也会相对更大。同时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特征会更强,它可以减少地方财政资源在投资端的低效,但对跨区域财政平衡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承担生态保护功能的区域和工业区的定位就不同。所以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曾指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

中长期影响之四是有助于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优势。逻辑上来说,统一大市场可以带来规模经济,这有利于成本的下降和技术含量的提升,并有助于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意见》指出,“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中长期影响之五是对供给分割的纠正。意见指出“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这对于过去普遍存在的平行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现象会有一个约束。对于比较容易重复建设和扎堆投资的领域,比如上中游和近年的新兴产业,都将起到约束产能的作用。这将有利于这些产业的长期定价。但就短期来说,区域区隔所形成价格保护机制、招投标地方倾斜机制将会有一个被打破的过程,有些“价格租”、“垄断租”将会消失。《意见》指出“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 “及时清理废除各地区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对新出台政策严格开展公平竞争审查”。

中长期影响之六是行业集中度的上升。在清理市场分割政策、引导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导向下,竞争力相对更强的头部企业会一个更广阔的全国市场,行业集中度大概率会进一步上升;而对于借助地方保护的区域品牌来说,其市场空间将会被挤压。

中长期影响之七是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及其影响。《意见》指出,“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会有一个加速机制。2021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曾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在人口流动更为通畅的背景下,“人地钱挂钩”将会进一步具备合理性,就是可以由新增人口决定用地指标、财政转移支付等,这会对于财政、房地产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中长期影响之八是“数据”、“物流”基础设施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要实现跨区域打通,线上数据要通、线下物流要通,这些都变为了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设施”。意见指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从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来看,2020年中国是14.5%,美国是8.0%、法国是8.8%、德国是8.1%、日本是8.5%。当然,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GDP占比区别可能和经济结构有关,但整体来看,中国的物流成本仍有明显的下降区间。

中长期影响之九是监管规则的统一和透明化。意见指出“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工作,完善市场监管程序,加强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增强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

第四,从中长期视角看中国经济,有几条线索如果能得到有效利用,依然可以支撑GDP中高速的增长:一是明显偏高的储蓄率,当前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依然在45%附近,全球平均大约在27%左右,发达经济体大于在23%左右。二是处于释放期的“工程师红利”。从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Nature index、PCT专利占比等指标看,中国的创新能力仍在典型的上行周期;三是依然比较明显的市场化的空间。如果未来“统一大市场”能够有效推进,则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进一步提升的余地。

中国经济在长周期的优势之一是依然明显偏高的国民储蓄率。2020年中国国民储蓄率在45%左右,IMF口径全球平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27%、23%左右。中国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7倍。在储蓄率明显偏高的背景下,中国的增长率水平也应该更高。

“工程师红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优势。在2017年《工程师红利就是中国下一个十年的人口红利》中,我们曾详细解释过工程师红利的逻辑。2021年出来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大学文学程度的人口为2.18亿,从增量来看,近两年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其中2021年为909万,2022年为1076万。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为例, 中国科研的质量在继续提升的过程中。2021年底,中国PCT专利的全球占比为25.11%,继续创历史新高。

另外一个可以有效利用的优势是市场化的空间,估计这也是“统一大市场”顶层设计的初衷之一。

第五,短周期的经济压力没有办法借助于慢变量;但物流的畅通对于本轮短周期经济来说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4月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同比下行至-30%,公共物流园吞吐量指数同比下行至-41%,这一过程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指出要“全力保障货运物流”,包括“全力畅通交通运输通道;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对疫情防控措施层层加码、简单实行一刀切劝返、违规设置防疫检查点、擅自阻断运输通道的,要督促加快整改”。后续如果上海、吉林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则全力助推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将更为重要,2020年3月4日政治局常务会议就曾指出“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维护统一大市场”。预计届时对于各地物流阻断现象的纠偏会更为明显,甚至相关领域一些改革举措可以顺势出台。

截至4月14日,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公共物流园吞吐量指数月均值同比下行分别至-30%、-41%。

2020年3月4日,政治局常务会议就曾指出“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维护统一大市场,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通知,部署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有关工作。

核心假设风险:宏观经济变化超预期,外部环境变化超预期。

写评论
最新评论
金牛财富
有着丰富的黄金实战操作经验和投资技巧,擅长中短线结合交易,小止损博中线利润,一直遵循可控风险为主。
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