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职业院校“掌门人”共议高质量发展
2022-10-02 01:11汇商财经

看点:9月27日,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2搜狐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根植大地 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为主题,十余位专家学者、职业学校校长、跨界嘉宾共同交流、互学互鉴,为探索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贡献智慧。

新职教法的实施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让职业教育具有了与普通教育一样的类型属性,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技能中国”建设的重要人才培养载体,这就意味着职业学校的社会功能将越来越重要。在圆桌论坛环节,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吕轮超,北京汇佳职业学院董事、院长夏玉宝,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副院长孙峰就“探索职业教育院校育人新模式”这一话题展开分享。

高质量发展是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吕轮超看来,作为职业院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做到四个方面:首先要找准定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办适应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的教育;其次,职业院校要服务好企业和社会,要让教育和社会、企业接轨,让学生能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同时要让教育和企业接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教师是学校的根本,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没有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很难谈教育质量提升;四是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企业、学生家长要统一认识,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

吕轮超也谈到了自己作为职业院校校长的三个困惑:第一,政策制定者制定的部分政策不适应基层的实践,或者说很难落地;第二,社会用人的唯学历化标准,这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第三,人才供需的严重失衡,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和升学之间学生选择升学,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放弃了就业,这样能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不足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谈到作为校长面临的挑战时,北京汇佳职业学院董事、院长夏玉宝介绍了自己的两点困惑:首先,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利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但是政策真正在学校落地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对民办院校。例如北京汇佳职业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很有特色,社会很认可,但是申请职业本科专业却迟迟得不到落地。其次,整个社会、家长、学生接受认可职业教育这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好学生上大学,没有考上好的高中才会上中职,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将来就是做工人的。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政策或者资金投入、硬件设施、教学改革的问题,要转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意义的认知任重道远。

“提起我院的­­特色,我以学前教育为例,除了传统的课程,我们学前教育的学生第一个学期就到幼儿园认知、感受、体验;第二个学期就开始两周至一个月的时间在幼儿园见习;第三个学期是实习;第四个学期跟岗,跟着幼儿园老师一起做;第五个学期就顶岗;到最后一个学期直接上岗。幼儿园的小孩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我们的人才培养都是依附于学生成长的规律,进行适应适用性教育。”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谈到学校的课程设置时夏玉宝说道。

关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副院长孙峰也有共鸣。“首先,社会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长的过程,目前来说家长、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观点一直没有转变过来,还是以前的传统思想,所以大家对报考职业院校有一些接受难度。其次,从今年开始提出了职业教育升学和就业并行的政策,很多学生选择升学之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打击。第三,学历的歧视的问题让职业院校举步维艰。”

在建设高品质职业院校探索中,丰台职成教育集团坚持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对标首善标准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首都市民综合素质需求,实施一体化管理、融合式发展、协同式育人的改革发展模式,高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服务区域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集团成为根植区域的新型社会服务学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提升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也落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加强育人,进行订单式培养;引企驻校,引入企业到学校里面生产工作;实行现代化学徒制,除了学业的老师,我们还给学生配备企业的老师,让他适应双师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总体来说,我们要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孙峰介绍。

以下为圆桌论坛一现场实录:

搜狐教育:首先请三位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

夏玉宝:大家好,我是北京汇佳职业学院的院长夏玉宝,汇佳职业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谢谢大家。

吕轮超:大家好,我是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的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是一所建校70周年的中专名校,很高兴参加这样的活动。

孙峰:大家好,我是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的孙峰,我们包含两所学校,一个是丰台职工大学,还有一个是丰台职业学校,谢谢大家。

搜狐教育:非常荣幸邀请到三位职业院校的掌门人来参加第一场圆桌论坛,首先要进入到今天第一个议题: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位看来如何建设高品质职业院校,怎么样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夏玉宝:首先感谢搜狐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也感谢各位同行有这样的机会坐在一起交流。提到这样的话题,我根据我的理解谈一下。

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从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发展都给职业教育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条件和形势。给职业教育提供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机会。每个学校都有各自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里面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有传统的专业学科,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基础。国家职教改革20条,以及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都为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提供了一系列和政策上的保障,作为职业院校来说要趁势而上有所作为,专注在自己特色、内涵建设,以及自己的优势项目上来发挥自己的专长,努力让职业教育成为适应性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适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的人才。

搜狐教育:吕轮超老师对这个议题如何看待?

吕轮超:这个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议题,涉及到职业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都要思考践行的话题,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这也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话题。我是这么看的,作为职业院校来讲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有四个方面:

1、找准定位。不管你是中职还是高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刚才两位教授讲了,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办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作为中职定位是什么?是学历教育和就业并重,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是为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输送人才,所以我们要找准定位,我认为中职只要把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础能力打好,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好,你的质量就是最优秀的。

2、服务好企业和社会。要让教育和社会接轨,让学生能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同时要让教育和企业接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深度的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当中,把企业新的新技艺、新标准融入到教学标准当中来,解决掉过去说的校企“两张皮”的现象,这样的话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的根本,学校办学没有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很难谈教育质量提升。所以要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的机会,让教师的教学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他们应该是最了解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前沿的技术,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将来毕业能够适应企业,不至于一毕业就失业。

4、要提高教育质量不光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不光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企业、学生家长,大家要统一认识,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

搜狐教育:从您的分享中我理解,从学校的角度要抓住教育要定位,要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同时要服务社会,不跟社会脱节。孙老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孙峰:刚才的领导是高职院校的掌门人,他们的站位比中职来说思考的层次更高一些。我接到这个议题以后,我感觉这个对我们来说有些东西也在探讨。我着重从中职学校,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来谈谈高质量的职业院校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刚才两位领导也说了一些,但是从整体来说应该是专业、课程、资源、师资、治理、产教融合育人等都应该高质量。归根到底怎么衡量一个学校是高质量的呢?是看人才的高质量,看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我要分享的是丰台职成教育集团是怎么样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是怎么做的。

作为一所区域性的中职院校,丰台职成教育集团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一体化管理、融合式发展、协同式育人,发挥职成一体聚合效应,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要,做到了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服务区域以及首都经济社会的高水平,让学校成为一所扎根丰台、扎根区域的一所新型社会服务学院。

搜狐教育:谢谢您,接下来第二个议题是想问一下吕轮超老师和夏老师,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中学校有着怎样的特点?

夏玉宝: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与人才培养方案是紧密相关的,现在都说教育教学改革,到底怎么改?到底改到什么点上或者程度上就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我谈一谈汇佳职业学院这些年的体会,例如汇佳在学前教育专业上在北京是有影响力的学科,我们是3+2对接的学校,是特色高水平专业,在学前教育这块,怎样培养幼儿园老师,我们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选若干门课程,把学生摁在教室里头上课,还是要对这样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进行彻底的改革,汇佳这些年确实有很多的探索。

汇佳是一个私立的完整的教育机构,我们自己就有45所直营的幼儿园,在北京就有20多所,我们的创始人刚开始就把它定位为产教融合型教学模式,那时候这个改革提的不是那么多,我们在创办之初老板认为自己有教育机构,我有幼儿园我就要培养适合幼儿园的老师。怎么培养呢?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大学三年,前面开设几十门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琴棋书画等等,到最后一个学期找一个幼儿园放进去打三个月的杂,然后就出去说我要做幼儿园老师,其实到了幼儿园什么都不会干。汇佳在这一块怎么改革的呢?我们怎么设置的呢?我们是按的幼儿园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我们是国际幼儿园,国际幼儿园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走在前面了,学生第一个学期就要下园,认识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在一起时是怎么玩的,有什么特点,要和他们在一起,讲什么故事才能吸引孩子,做到有认知、有感受、有体验;到了第二个学期我们就开始见习,最起码两周到一个月;第三个学期就是实习;第四个学期跟岗,跟着老师做;第五个学期顶岗;到最后一个学期直接上岗。无论是课程设置也好,人才培养方案也好,所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好,都是完完全全的基于幼儿园的全过程来进行设置。所以用人单位、社会各界普遍认同汇佳的毕业生好用、实干,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市教委在该专业的所有的改革试点都是在我们那里进行的,国家教育部也把我们作为试验性的学科。

我院的其他学科也都是按照这样的思维改革的,如果职业教育各个学科都能有这样的改革,都是依附于这样的规律,能够进行适应性教育,我觉得这个课程设置也罢,人才培养方案也罢,教育教学也罢,就算是成功的。

搜狐教育:谢谢夏老师,汇佳的培养给予了学前教育很好的示范,真的是毕了就能上岗,请吕轮超老师分享一下学校的特点。

吕轮超: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一定是要紧密的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什么决定了你的教学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办法,课程体系是如何构建的。比如我们学校提出了“核心素养+技术技能”这样的办学理念,“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是围绕着学生成长的中心任务来设置的,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提出“核心素养+技术技能”,就是要破这个题,就是要针对就业的问题,我们提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我们经过了非常广泛的调研,搜集了很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要求,你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哪些职业素养,你才能在我的企业中胜任。我们发现有这么五种核心素养:

1、思想品德摆在第一位。

2、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生的创新能力。

4、学生的沟通能力。

5、学生的合作能力。

后面四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把思想品德加了进去,五种核心素养,这五种核心素养其实都不是单独的每一门专业课所能够完成的,一定在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去实现去融入。我们针对核心素养,当然核心素养后面还有一个+技术技能,这样的孩子他将来到了企业去,哪怕他的技术并不是那么高,但是他提升的空间很大,他有很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他的适应很强,他如果再具备一点创新能力,企业就会重用他,这样的人在在企业就会发展得非常好。核心素养具备了,不怕你到任何的岗位上,在任何岗位上都有闪光点,能够得到企业的重视,我们要培养的是一出校门不会失业的学生。

你们学校怎么培养这些学生的呢?我们也是在摸索,在尝试,我们提出了两个理念:一是教学管理要和德育相配合,要配合好,要协调好,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德育。这里面举一个例子,现在的中职学校,高职更多,学生使用手机非常依赖,教育部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手机的管理。我们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中职学生自控能力特别差,一上课就玩手机,真正听课的没有几个,怎么办?到底管还是不管,我们从上学期暑假开始就给家长发了《家长信》,把学校的态度拿出来告诉家长:从下学期开始学校要管手机了。为什么要管手机,把各种利弊告诉家长,得到了家长的鼎力支持。新学期以来学生一到学校先把手机交了,到周五该回家的时候再还给你。我们一开始也是很忐忑的,其实这是教育管理,但是是直接服务于教学的。我们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学生慢慢适应了,学生们上课再不玩手机了,更多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他的精力不再是被手机占据了,他回归到了操场,他去打篮球,他去运动。他白天运动累了,晚上睡觉也好了,第二天他的精神更好,又投入到新的学习中,进入到正循环、良性循环当中。

二是教师一定要教书育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管理学生不是德育那几个老师的事情,所有的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学生,所以我们提出了班主任“职级制+导师制”。我们要求每位老师都要成为几名学生的人生导师,对接五位或者十位学生,这批学生要跟他一对一的进行心理辅导,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来找你,跟他交心、谈心,帮助他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叫人生导师。这样一个举措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过去老师把专业课讲完就走人,有的老师上完一学期的课学生还认不全,现在不一样了,要去研究学生,这是统一两个认识。

课程设置多样化,全覆盖,我们提出了选修课的概念,大家知道选修课在很多中职或者高职学校相对比较少,这在本科院校普遍推广的选修课,我们引入到了中职,中职学生可以走班,除了专业课和基础必修课之外,每天下午七八节课是选修课的时间,老师都可以开选修课,在做好意识形态把关以后,你的课我们认为有一定的学科水平,或者说有一定的引领水平,你就可以上。这样一来上学期老师们纷纷响应,一下开的52门选修课,我认为还不够,下一步要争取开到100门以上,一到了下午学生不玩手机了,把时间用到增加自己的知识见识,选修课分五个类型:人文类、艺术类、科学类、体育类、思政类。这五个类型是针对核心素养的提升设置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五年以后,学了很多的选修课。我开了一门选修课叫影视鉴赏课,也是我们学校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给学生们讲电影故事,电影的发展,怎么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是对学生在进行思政教育,思政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选修课的意义不亚于专业课,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另外,今年强化了一门课叫双创课,创新创业的课程要进入到学生的必修课程里面,每个学生都要修双创课程,双创课程更丰富,里面有烹饪教育,学生到我们学校来必须要会做几道菜,将来成家立业以后,请朋友吃饭能做出一桌菜。还有木工、皮艺、3D打印等等这些课程,学生们都可以参加,双创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

另外还增加了一门课叫职业体验,体验拓展训练,今年暑假学校花了30多万建了一个职业体验基地,也就是拓展训练基地,我们和中关村体验教育学会联合建的这个基地,这个基地是什么内容呢?大家参加拓展训练最常见的项目,比如高空项目、背摔,以前在企业团建用的比较多的方式引入到学生当中,今年600多个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个课程就是这个体验教育,因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展示自我、组建团队,刚才提到的核心素养在拓展训练里面全都能体现。所以今年的军训效果特别好,学生的集体意识很强,学生的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在军训中都体现出来了。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这个理念指导你的课程设置,指导你的教学管理。

搜狐教育:从您刚才介绍无论是管理还是课程设置学校都是亮点比较多,刚才提到面临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这是困扰很多学校的难题,就此问一下夏老师和吕轮超老师,两位作为职业院校的掌门人,觉得学校发展面临最大的困境是什么?以及需要怎样的支持?

夏玉宝:我是这个学院的法人、院长,不是举办者,因此说真的算不上掌门人,但是工作中即在整个学院的运营当中确实是遇到了一些困惑。

民办职业教育可能和其他的公立学校遇到的不一样,我们面临最大的困惑有两点:

第一,关于政策层面的东西。这个表述不一定准确,国家现在职教改革20条也好,新的《职业教育法》也好,全国的教育大会职教大会也好,应该说出台了一系列的对职业教育利好发展的政策,但是这个政策真正能落到我们学校,能够让我们学校直接受益的,能够可行的还不多,感觉到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比如高职要设立高职的本科,甚至是本科专业,我们的学前教育很有特色,社会很认可,但是说申请本科专业看来是遥遥无期的事,虽然政策、氛围、形势对职业教育是空前绝后的,但是一步一步的落到每一个学校,或者是能够受益于所有的学生还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对民办院校。

第二,职业教育刚才说是类型教育,对国家来说,对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建立制造强国,职业教育可以说意义非凡,特别重要,特别有需求。但是整个社会要接受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长、学生、社会认知远远不够,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是认为上大学才是人才。过去说孩子没有考上好的高中到了中职,中专技校,这种是没有出息的。对高等教育来说,进入到大学(本科)以上就可以进入到政府系统,进入体制内,可是到了职业教育这块就被挡在门外了,所以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认知,你的职业教育将来就是做工人的,就是干活的,就是低层次的。困惑职业教育发展不光光是政策的问题,也不光光是学校投入、设施、设备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意义的认知是任重道远,路慢且长的事情。我认为这两方面是制约和困惑着我们发展的重要问题。

搜狐教育:像您所分享的,虽然职业教育得到政策的支持,但是社会的污名化存在,还需要一段路走下去,吕老师您觉得学校面临怎样的困境呢?

吕轮超: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不是一所高职院校,只是现在有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比如3+2的培养模式,3+2+2的培养模式,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里面,中间的“2”现在还在我们学校,由我们学校培养,我们作为一所中职院校我们在办高职,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我们是高职院校,我们性质上还是一所中职学校,这是需要澄清的。

第一个困惑,我们作为一所中职学校,受困于办学层次太低,无法像过去一样为企业输送人才了,现在企业最低的用工门槛也得是大专以上学历,这样一来我们与企业的距离就日渐疏远了,我们拿什么去和企业谈合作?校企合作就很难真正实现了。

第二个困惑,社会用人的学历化,这对教育的冲击是很大的,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举一个例子,我们学校是一所全国知名的中专学校,70年的底蕴,我们是以詹天佑先生的精神立校,我们培养了一大批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们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有非常丰硕的办学成果,这样的一所学校现在受困于办学层次,这是社会用人学历化造成的。但现在中专离企业越来越远,它不直接向企业输送人才的时候企业就不会对你有需求了,我们能不困惑吗?肯定要困惑。解决办法是什么?让我们升高职,我们至少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最低的大专,能够向企业输送人才,这是一个困惑。我们到底还是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刚才说两个导向,学历和就业并重,真正在毕业生里面有几个能进入到就业市场的,大部分升学了,真正去就业的很少。

第三个困惑,供需的严重失衡化,以铁路为例,城铁、动车、高铁需要大量的人才,每年都有,今年北京地铁向我们学校要120个铁路供电专业人才,我们没有,我们说学生都升高职了,说做他们工作让他们不升,说中专也要,联想那么大的企业也需要中专学生,这是最基础的,可是怎么做家长的工作?现在社会用人导向是这样的,家长也不愿意,学生也不愿意,还是奔着学历去,再学两年拿大专,为什么先就业,在就业和升学之间学生选择升学。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学历化很可悲。

第四个困惑,职业教育的内卷化,具体到职业教育的内部我们也在内卷,这个内卷涉及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几个导向非常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我到学校之后提出过一个观点,我叫“三个回归”,我看媒体在关注其中的一个回归,第一个回归是让校长回归办学,第二个回归是让教师回归教学,第三个回归是让学生回归课堂。让校长回归办学,就是要专心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搞几个形象工程,去为了多招几个学生挖空心思搞内卷。让教师回归教学,就是要研究自己的专业、教法,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把课讲精彩。而不是为某种目标而远离教学,比如为了职称评定整天去研究如何在核心期刊发论文,怎样搞到课题,怎样获得专利,等等。因此校长也好,教师也好,一定要务正业。让学生回归课堂,就是要通过教育、管理和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丰富的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去吸收营养,发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不止一条路,我们要把这个理念告诉给学生,不是说进入到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轨道交通专业就适合这个专业的发展,这个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报了这个专业,但是真正接触和学习过程当中发现他不适应这个专业,怎么办?我们要给学生点亮另一盏灯,让他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他有可能没有成为铁路司机,但是他在学校的生活当中可能参加了一次艺术演出得到了肯定,他将来走上了艺术发展道路;他的某一篇文章发表在了校刊上,突然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可能走上了作家的道路,人生有各种可能性,我们的教育要把各种可能性提供给学生,如果学校的课程是丰富的,是有吸引力的,老师们的教学能够吸引学生,我们认为学生就能真正的回归课堂。谢谢。

搜狐教育:谢谢您的分享非常精彩。最后关于就业问题问一下孙老师,当下职业教育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是那么的匹配,在您看来企业如何打破校内校外的围墙,在职业教育发展当中怎么样做好人才培养与校外招聘这样的需求链接。

孙峰: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呼应一下两位校长的观点,我特别认同,第一个是夏院长说的社会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长的过程,目前来说旧的观点,家也好,学生也好,对职业教育有很多的看法,或者这个观点一直没有转变过来,还是以前旧的传统思想,所以大家对报考职业教育、从事职业工作都有一些接受难度。

第二个跟吕轮超校长有共鸣的地方是,从今年开始提出了职业教育新学和就业并行的政策,以前是就业为先导,现在提出来以后衍生出来一个问题,现在中职学校跟企业合作,企业的发展是逐利的,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只能给他学生,现在我们的学生都升学了,也给不了学生,也给不了经费,他从我们这个地方能获得什么,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打击,没有逐利的地方。

第三个跟刚才有点联系,是我个人的看法,目前这个社会学历的要求对职业教育来说非常不利,上半年我们在新闻上看到了朝阳的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职业教学在他们的眼里就如草芥,难道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很高的学历吗,学历的歧视让我们举步维艰,以后就业的时候很受影响,这是跟两位校长一点共鸣的地方。

转过来说实验性的问题,刚才两位专家做的讲座,尤其是北师大的赵博士人才培养实验性的问题我们非常有认同感,人才培养以后走上社会,他的就业和生存必须要有技能,有技能怎么办?职业院校给他技能,学校假如不敞开大门推产校融合,校企共同育人,他的技能还是以理论为理论,就是一些学院上的东西,比较抽象的东西,刚才也说了从理论到实践,抽象的东西比较多,教学业务方面,假如不适应产教融合技能掌握就比较困难。这个问题是实验性的问题,人才匹配的问题,就业的问题,说到底是产教融合的问题,产教融合深化了学生能掌握前沿的技能,掌握新的技术对他就业来说是不成问题的,有些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为什么不能找到工作,因为课程设置脱离了市场的要求。我们学校让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就业,就能有饭碗,首先就是进行专业的契合度调研,这个专业有没有生命力,三年之后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就业,一年有一个小的调研,三年做一个大的调研,北京专业的设置自由度还是比较大的,我们通过调研来设置专业,保证学生以后能够顺利就业,目前来说学生的就业率是非常高的,对口就业率,专业跟他的工作专业达到96%以上。

出了一些校企合作的办法,比如订单式培养,我们和企业合作,这个学生来到我们学校以后就是学岗对接,学生在学校里面不但要学习文化课程、专业课程,还要熟悉掌握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到高三实习的时候直接去企业实习,在实习期间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符合他的要求基本上没有问题。大家可能想不到一个现象,大家都认为高大上的专业好就业,其实你们错了,我们学校的餐饮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是最好就业的,商业会计、大数据这些相对不是那么好就业,包括航空员,一定要立足专业建设,立足企业合作来构建产教融合。

引企驻校,引入企业到我们学校里面,让他在我们学校里面可以生产工作,我们引进了新华网,引进了台湾一个顶级的影视后期制作,把他的公司引入到我们学校里面,影视融媒专业的学生实习期间直接进入他们公司做后期制作,张艺谋他们制作的影片,我们不仅可以跟拍,还可以参与后期制作,学生参与的最新的电影或者电视有100部,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上找到自媒体公司或者影视公司从事后期制作都没有问题。

最后说一下现代的学徒制,这个东西不新鲜,相对于德国的学徒制来说,德国的双师制是中国现在很多地方都推广的,这种学习模式,学习在学院学习,也在企业学习,在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在企业学习一段时间,这是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学生有他学业的老师,我们还确定一个企业的老师,让他适应双师制,这样确保他的学习时间有一段时间在学校,有一段时间是交叉企业,这样确保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能够得到综合的提升。

总体来说,我们要增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不是一种学历层次的教育,我们培养的目标,培养的人才就会大有市场,同时,北京有非常好的政策,北京6月份刚刚颁布的政策,以后北京市职业院校的学生考公务员跟大学是一样的,这个政策对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有利。

搜狐教育:再次感谢三位校长的分享,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为更多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职业教育。

写评论
最新评论
教育
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