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难题有哪些?心理学研究能做什么?
2022-10-02 03:45汇商财经

看点:9月27日,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2搜狐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根植大地 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为主题,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志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新波等十余位专家学者、职业学校校长、跨界嘉宾,为探索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贡献智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新波就“加强职业心理研究,助力职教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展开分享。王新波认为当下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相长难度不小,优秀生出身的教师似乎找不到适合“后进生”的教法与学法;其次,育人效果不被看好,职业学校对家长和学生缺乏吸引力;第三,教育收益成效不高,学校培养与区域需求失匹配,企业待遇与个人需求失匹配。

王新波从心理学的角度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针对学,多元智能与具身认知理论可以赋能学生的学;从教的层面看,情绪劳动理论可以赋能教师的教;针对立德树人,心理危机动态预警系统赋能个性化德育;针对教育成效,幸福生涯与体面劳动研究赋能幸福感提升。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研究与职业教育的密切联系,助力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以下内容为演讲内容(有删减):

非常高兴来到搜狐教育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些思考。我今天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加强职业心理研究,助力职教高质量发展。

讲具体内容之前我先做两点说明:第一,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其实我本身是学心理学的,长期做心理学的研究和普通教育的研究,由于工作关系来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以我也努力把自己以前的专业和现在职业教育的研究不断的结合,所以今天想分享一下自己对心理学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些思考。第二,我谈到的职业心理学研究其实是一个广义的范围,职业心理学狭义的概念是关于职业适应性的科学。

今天会分享三个话题:一是加强职业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二是心理学研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三是新时代我国职业心理研究展望。

第一,为什么这里强调职业心理学的研究。

职业教育发展现在是大好的时候,国家高度重视,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职业教育是冰火两重天的状态,是“热点冷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热下冷”,政策供给上中央大动作不断,但是不同地方关于职业教育推动的力度不一样。二是“一头热一头冷”,例如“校热企冷”,有的时候企热学校也不一定跟得上。三是“两会热、两考冷”,每年两会的时候职业教育都是大热门,职业教育连续五年都是两会热点,而到中高考的时候职业教育就变成了冷门。这些现象背后最核心的问题症结是质量,只有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这些冷的地方才能慢慢的变热。如果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了,地方认识到重要性,企业服务能力增强,适应性提高了,家长看到了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前途光明,职业教育显然就不会遇冷。今天我的分享就聚焦在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上,心理学能做些什么。

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有哪些表现?我做了以下总结,有三个方面:

一、教学相长在职业学校难度不小。在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学不会,老师不会教的现象普遍存在,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有一篇硕士论文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研究,他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心态和老师的心态,记录了学生们上课当时的样子和情境。在课堂上有老师们照本宣科讲如何摄影,但老师从来没有拿出相机,很多学生也是在课堂上玩手机。这种情况可能不是普遍,但也给我们提一个醒,在职业学校里面老师教和学生学之间产生了问题,优秀生出身的教师似乎找不到能适合职教“后进生”的教法和学法,在老师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职教生身上不好用,这使老师很头疼,原来激情澎湃的老师到职业教育学校几年之后就变成照本宣科了。这是职业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育人效果上不被社会看好,不被企业看好,不被家长看好。家长们之所以对职业学校这么抵触,主要是对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担忧,学不到什么东西也没有关系,但是别把孩子学坏了,网上类似的话题讨论也很热烈。这种污名化的标签效应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愈演愈烈的话对职业教育肯定是不利的。 如果说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里子”问题的话,这个问题就是“面子”问题。

三、教育收益成效不高:政企满意度低、个人期望值高。政府投入职业教育,希望能对当地的经济能带来增长和提高,企业希望提升收益。对于个人也一样,有些孩子在进入职业教育学校之前还是信心满满的,但是来了以后比较失望。所以不管从企业、政府,还是个人的期望来讲,教育收益率都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学校培养与区域需求失匹配,企业待遇与个人需求失匹配。

第二,心理学研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首先,针对于学有两个理论,一是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把这个理论引进来赋能学生的学习。多元理论大家不陌生,这是美国学者提出来,经过不断的丰富,现在提出9种智能。我把代表人物列了一下,这些人物都是每个智能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这些人物我们企及不了,但是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除了把人的智能从一元变成多元之外,还有一个启示是不要要求学生在每个智能上都达到最高分,有一些人个别智能很低,但是他有优势智能所在,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一样。著名指挥家周舟,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还有知名画家毕加索,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顶尖的人物。但是他们从智能结构来讲是有重大缺陷的,他们并不是在每个智能方面都很好,李光耀、乔布斯都是阅读障碍者,如果用我们的标准来看是他们是有缺陷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智能都很好,甚至所有的智能都达到平均以上的人就能成功,有一个最好的长板发挥出来一样可以成功。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把它放在职校学生的身上,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唤醒学生身上的优秀智能潜质,也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还有一个是具身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在心理学领域近50年都是非常兴盛的,传统观念认为学习、认知只发生在脑子中。所以在课堂上老师总是让学生背着手端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的听课,因为我们认为听课是脑袋的事情,手部没有任何的小动作才叫认真听课。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发端于身体。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风格和方式。认知和身体都嵌入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此为被称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观”。具身认知观支持我们在职业教育领域让学生在孩子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学生学不好,学生学不会,老师不会教怎么办?心理学可以提供学习诊断系统。我以前在普通教育领域做高考学生的高考诊断分析,这个学生语文不好,那个学生数学不好,但不能到此为止。我们要分析一个学生语文哪里不好,数学哪里不好,除了学科知识以外,在学习心理上,例如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技术,学习环境上有什么影响。我们把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诊断以后,对阵下药帮助孩子有效提升学习能力。在部分职教生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情况下,我们要进行诊断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升,就能唤醒他优秀的潜质,让他爱上学习这件事情。

针对教,情绪劳动理论也可以赋能教师的教。职业院校很多老师职业倦怠非常严重。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老师的角色要求太多,至少包括知识的传授者、朋友与知己、治疗学家等8种角色。在如此多元的角色之下,很多老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我们研究发现老师之所以累并不在于体力,也不在于脑力,而是高强度的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一个新的概念,所谓情绪劳动,即服务提供者在工作场景中需要根据组织规范,通过自我情绪调节,表现出适宜的表情和行为以达到顾客满意而获取交换价值。用这个标准看老师的话,老师的工作就是情绪劳动,教师累就累在他的情绪劳动。

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对于老师的教而言,除了作为老师的技能以外,首先情绪劳动策略要优化,这样他上课才能把情绪的抵触降低,其次再做好技能的教学,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那样可能教的效果会更好。同样的道理,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将来会走上工作岗位,他情绪劳动这一课也要补上。

对立德树人而言,育人效果不好,“三风”的担忧,心理危机动态预警系统可以赋能个性化德育。针对某个个别孩子个人状态的德育可能才能有效果,否则消减的力量更高。班主任面对那么多学生怎么办?心理学领域现在有了心理测评技术,可以动态预警,通过机器学习、大数据的方式掌握孩子们的心理动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立德树人的教育,这个效果好于之前的方式。

针对教育成效,幸福生涯与体面劳动研究赋能幸福感提升。大家知道这个时代被称之为“乌卡时代”,这个时代是不稳定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时代,有研究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将来65%从事的是现在不存在的工作,所以我们也要从最根本的人的幸福角度出发培养学生。

以上就是我所介绍的启示。

第三,未来心理学研究能够在职业领域做什么?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我现在想强调的是这些研究要更好的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研究与职业教育的密切联系,助力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未来至少在这些方面心理学可以给职业教育贡献:

1、职教高考中的职业技能测评

2、职校生的学业诊断与指导

3、技能形成与传授的心理机制

4、职业教育心理与教学法

5、职校师生的生涯发展规划指导

6、职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7、智能时代的劳动心理

这些方面心理学都可以有所作为,我们期待着这两个学科能够联系更加密切,能够对职业教育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今天就给大家汇报到这里,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写评论
最新评论
教育
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