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美应对通胀缺乏较好的政策抓手 看好有定价权的投资领域
2022-02-16 22:39汇商财经

纽约报道 这是一个四十年未见的情景。对于年长者来说,通货膨胀的记忆已经很遥远。至于年轻一代,他们大多数人在此前的人生经验中根本不知通胀为何物。

美国劳工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大涨7.5%,创下1982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九个月达到或高于5%。从食品到油价,从二手车到房屋租金,从电费账单到医保保费,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都感受到了通胀压力。

美联储对通胀问题的应对似乎已经严重落后于形势。以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荣誉校长劳伦斯·萨默斯为代表的一些分析人士批评,美联储在通胀问题上出现严重误判。1月CPI数据出炉后,美联储内部鹰派人士、圣路易斯联储总裁布拉德表态,希望7月前加息100个基点。

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Fed Watch工具的数据,市场交易员目前押注美联储3月加息概率100%,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接近六成。华尔街金融机构中,高盛、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大行对加息次数的预测在5到7次。这都远超去年美联储给出的加息3次、每次25个基点的预期。

通胀持续走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压力之下美联储政策是否存在“矫枉过正”的可能?在控通胀、防止经济过热与稳就业、避免经济下滑的微妙平衡之间,美联储如何拿捏?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纽约独家专访了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他自创了“动态投资分析法”,常被誉为“华尔街最牛华人基金经理”。

长期通胀因素料难消除

21世纪:你认为近期美国通胀持续走高的原因是什么?

李山泉:很多经济学家一度认为通胀已死,不会再回来。看待任何经济问题如果只看一时情况,忽略长周期因素,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这次通胀也是如此。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通胀都不是一个问题。各国政府、货币政策当局基本上都在担心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也就是说,这次通胀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了这么久,大家一直担心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是一个因素,长周期的问题,迟早要回来。

通胀回来了,时间又正好碰到特殊情况。就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叠加各国之间原有的生产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当然有政治因素影响,比如美国提高关税,以及一些产品的供应链中断等等,都对原有的供需关系产生了冲击,这是第二个层面的因素。

第三个层面的因素是什么?就是在长周期里,通货紧缩预期造成了此前很多领域的投资不足。投资并不是想投马上就立竿见影的,供给问题凸显。比如,石油、大宗商品就有这个问题。目前华尔街观点分两派,一派认为,通货紧缩还会再回来,另一派认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到来。为什么会出现分化?因为无论是说通胀会来,还是通胀不会来,长周期预测往往都比较困难。

第四个层面的因素是,应对通胀并没有特别好的政策抓手。利率长期保持低水平,美联储如果大动作调整货币政策,就会造成股市剧烈动荡,并对全球的经济预期产生很大影响。应对通胀的东西实在不多,除了紧缩货币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招。尤其是在全球争先恐后印钞的基础上,要想办法抑制通胀,很困难。疫情冲击持续两年,经济增长非常缓慢,但人们还得继续生活,只能靠印钞把这段艰难时期挺过去。

21世纪:这样的通胀会持续多久?短期来看,美国通胀数字是不是很可能还没见顶?

李山泉:全球范围的货币超发加剧了通胀,而货币紧缩起作用需要有个过程,不是说货币政策今天一紧缩,明天通胀就能戛然而止。因为还有很多特殊因素会造成通胀的继续。比如,刚才讲的供给侧问题,没有足够的产能。目前美国还没搞大规模基建。如果经济复苏疲弱,各国政府没有别的办法,一搞大规模基建,就要加大投资,那么,对材料、各类物资的需求,马上又会旺起来。疫情下的两年,很多领域的投资陷入停滞,没有太多新项目上马,如果没有适当的产能提高,就会造成通胀继续上升。

通胀是不是长久地回归了?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取决于美联储以及各国货币当局的政策力度。如果真要遏制通胀,措施力度非常大,那经济会经历非常痛苦的过程。我个人预测,各国政府不会力度太大。因为力度太大会扼杀增长势头。股市暴跌,利率提升过快,货币政策紧缩过紧,对经济会是一个重创,估计各国政府都不想看到这个情况。因此,会是适当的紧缩,这个调子美联储已经基本上定下来。但到底力度会多大?现在美联储还没开始,还看不到,要等它行动以后观察市场反应才能判断。现在这个猜谜阶段,往往是市场动荡最大的时候。因为它们是预期驱动的。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预期,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对收紧力度大小的判断也不同。只有等到政策真正出台,人们才能得出进一步结论。

我个人认为,造成长期通胀的因素还比较多,一时难以消除。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全球都在讲控制碳排放。要在投资领域提高ESG要求,这些都是提高成本的东西,如果这些领域无法提高价格,盈利空间就会受到压缩。所有因素综合考虑,应该说,未来通胀的预期还是比较高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通胀可能是一个短期现象,很快就过去了。

美联储自己都变了。美联储主席早前说过,通胀是一个短期的问题,很快就会下来。如果很快就会下来,它的货币政策为什么要大幅度紧缩?它的调子变了,说明最早那个判断是不对的。哈佛大学劳伦斯·萨默斯的判断看来是对的,他早就说过,美联储可能犯了错误,动作太迟缓。

经济预测往往是两个动态目标的预测,美联储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比如调整利率,肯定是先调一把,看看市场什么反应,企业什么反应,百姓什么反应。通过观察各种反应,一组数据又收集起来,就知道下次力度应该是大还是小。这是一个动态过程。你想预测到底见顶没有,完全取决于你的假设。如果说到顶了,就是基于一种假设,即美联储的调整力度肯定非常大,不惜让经济受到重创,也要把通胀压下来,这种情况的话,基本上通胀现在已经见顶了。如果它比较犹豫,认为其实有适当通胀,经济还能往前发展,是一个可选策略的话,那么通胀肯定还会继续,不见得到顶了。所以,要看个人的假设条件,才能预测是什么结果。

看好有定价权的投资领域

21世纪:这也是华尔街各大机构或者其他经济学家,对于美联储加息力度或幅度看法相差甚远的原因?从3次到7次,关于加息次数的预测跨度很大。

李山泉:猜谜嘛。美联储现在还没动,开始动了人们才有进一步的数据,进一步的分析。有人说它可能不像过去,上来先把利率提升个0.25%,而是更大力度,很快调整到1%,如果是这种力度,市场会非常震撼。市场还在观望,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一天好,一天不好。一会儿这个消息出来,一会儿那个消息出来,猜谜成分比较大。像大宗商品、黄金也开始上涨。是因为,有些传统投资人、投资方法认为,如果通胀控制不住,这些东西会上涨很快,于是有些人就想提前布局,像原油价格已经直逼100美元/桶,上涨很多。

21世纪:虽然很难预测,但无论市场还是消费者,普遍认为通胀压力有加大的趋势。你认为美联储3月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是比较适度的?

李山泉:美联储蛮有经验的。一般情况下,他们的第一步是先用嘴巴“说”,释放各种信息,看市场反应。真正动手时,前面“说”的一波影响已经过去了,之后,再动手产生影响,这是第二步。美联储现在的各种放话,实际上都是对市场施加影响。市场反应的这段时间,足够美联储去收集下一轮的通胀数据,如果通胀没有像预期那样放缓,它可能动作力度就会比较大。如果觉着数据好像还行,用“说”也达到了一部分效果,那它下一步真实动作的力度可能就没那么大。所以说,这种东西有时是他们一念之差的事。尽管有各种预测,但真正预测特别准的很少。这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市场参与者与政策制定者,这种博弈最后达成一个结果。美联储早期的预测不一定就代表会那么做,也是一种对市场的试探。

21世纪:不管力度如何,美联储年内会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对市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有什么大方向上的建议?

李山泉:现在的投资人很多都没经历过通胀的阶段。应该说,市场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传统上抑制通胀的手段和方法蛮多,产品也蛮多,但现在是不是就要压到这上面去,还是值得画一个问号的。因为这些产品随着美联储政策不断调整也不断发展。投资往往不是说你提前想好了,说要这么投,你就要这么投。市场是靠预期驱动的,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预期,你还没投那个领域已经没有太多机会了。

我个人看的话,凡是有定价权的领域,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投资领域。因为最后还是取决于谁有定价权,没有定价权的你再怎么投也不行,当然,考虑投资周期的话,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像这种有定价权的领域,投资周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因为改变供需关系的周期可能很不一样。有些供需关系的改善时间很短,有些改善时间会很长,比如农业,可能一年或者两年,最多三年,但有些工业、原材料、制成品,它改善供需关系的周期一般都在3年、5年,甚至10年或更长。也就是说,等你发现它紧缺了再去投资,要等很多年才会见效。那么,市场平衡靠什么?只能是价格,这就是定价权。

防通胀已成第一要务

21世纪:美联储一向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但为了应对这轮疫情冲击下的经济衰退,它的货币政策与美国政府的财政政策体现出很强的联动性。你认为美联储去年在通胀问题上出现较大误判,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今年在控通胀问题上是否可能面临政治压力?

李山泉:对于市场的判断,除了通过专业领域和数据因素判断,受到一些政治层面的影响,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一样。尤其是财政政策,会受到各种政治因素影响,因为它牵涉到方方面面,各个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货币政策其实也一样,不管是加息还是减息,任何变动都是利益的调整,因为政策一变的话,肯定有受益者,有受损者。只是说,怎样能够在政策决定的一瞬间,达到某种平衡。

对于任何政策调整,我们都管它叫动态平衡,就是不断地调,不断地调,永远调不完,只是在这个点上,它做了这么一个决定而已。如果这个决定有失偏颇,希望下一个决策把它略微做些调整。任何国家都一样,美联储也一样,如果前段时间判断失误,有可能造成后续货币政策矫枉过正,因为前面耽误时间了,怎么办?你就想把它追回来。如果调整一下子力度过大,经济也好,股市也好,人心也好,都会受到冲击,甚至像一场灾难似的,那它下一波调整力度又小了。这是一个博弈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搞投资的人也清楚,不是投完了就一步到位。它是个动态过程,每时每刻都在研判,都要随着它的变化,有所应变。

21世纪:对比历史来看,美联储这一次所面临的问题算比较突出吗?目前针对它的批评声音很多,能不能算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李山泉:历史上,美国经济政策失误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比这个严重的应当说也有,要不然怎么会有美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危机呢?另外,人们经常会忽略了特殊事件对事情的影响,比如,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战争,一场战争如果发生,对整个货币政策、宏观政策冲击都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无论你货币政策怎么调,一个特殊事件的发生对政策的影响非常大,这次的判断失误也是这种情况。

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是一个状态,可是疫情出来之后,整个经济运行基本处于半僵死状态,货币政策当局也好,政府也好,当然就会害怕,于是只能宽松货币、印钞,推出各种纾困措施,全部招数都是为了不让经济死掉。采取各种措施,无非就是要解决经济的主要问题。可是,随着时间发展,疫情迟迟结束不了,怎么办?还得想办法。然后,通胀来了。花了这么多钱,经济又不怎么增长。一看形势不好,那货币政策上是不是应该要想办法严肃一些了?把它紧缩回去。防止通胀也就成了第一要务,至于经济增长只能作为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来考虑了。这就是一个政策层面的转换。

美联储有两大目标,一个是防止通胀,还有一个是维持经济正常增长,这两个东西现在等于是变换了一下位置。过去考虑的是刺激经济居多,没有考虑通胀,因为那时还没有通胀。现在通胀真的来了,就变成了先考虑如何抑制通胀,经济刺激放在第二位。这种政策转换,当然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21世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联储推出了大规模量化宽松,几年后经济有所好转美联储也试图加息缩表,但这个路径很快就被打断,重新进入宽松和扩表阶段。你觉得这次再度开始加息缩表,是否存在历史重演的可能性?就是说,虽然它确实想要收紧,但可能不久后又发现,这条路走不下去了?

李山泉:可能性很大。因为,任何一个政策紧缩的难度都大大高于宽松的难度。发钱容易,收钱永远是难的。道理非常简单。比如说,目前美国债务水平很高,如果利率往上一调以后,政府也觉得钱不够,因为它要还本付息。如果经济下滑,紧跟着就业受打击,很多人失业,企业赚不到钱,政府就征不到税,失业人口过高,又征不到个人收入税,那政府吃啥?还得再发债。所以说,它就进入下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这个风险来了,就逼着美联储不得不走老路:紧缩一下,通胀略微抑制一下,一看形势不好,只能再来,接着发钱,接着宽松。这在历史上,不要说美国了,很多国家都发生过,只是美国没有像一些小国那样发生严重通胀,一年CPI超过100%。因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外溢效应,让美国有点得天独厚,没有像一些小国家那样发生货币迅速贬值。

当然,这个风险并不是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从长期来看,人们对美元的稳定性,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地位等,还会有看法。但这都是长远问题,这些问题早就存在,讲了10年、20年了,但就近期看并没有很大风险。因为这估计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还找不到其他货币取代美元。只要不到那一步,应当说,美元维持霸主地位还会有很多年。

写评论
最新评论
界面
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