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瑞信的黄安乐、大摩的李轶 又有知名基金经理或将离职了
2022-08-10 23:14汇商财经

最近,有2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都增聘了基金经理。

而在管基金全部增加新基金经理管理,一般意味是原基金经理离职的前兆。

第一位是工银瑞信的黄安乐

8月1日,黄安乐管理的3只基金都增聘了基金经理。

作为工银瑞信权益投资部的资深投资总监,黄安乐管理工银主题策略A已超过10年,且年化收益14.61%,称得上实力老将。

我第一次听说黄安乐这个名字是2020年,他管理的工银主题策略A年度涨幅130%,同类排名全市场第4。

而工银瑞信基金此前,已有多位基金经理离职了。

最轰动的是今年1月离职的闫思倩,她管理的工银瑞信新能源汽车A,2020年涨幅103%,2021年涨幅56%,也让工银瑞信新能源汽车A的规模晋身百亿。

如今闫思倩,已贵为鹏华基金权益投资三部总经理/投资总监。

第二位是大摩的李轶

8月2日,李轶在管的5只基金,都增聘了基金经理。

李轶在大摩称得上一位老人了,05年就加入公司,如今担任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监。

而李轶管理大摩多元收益A近10年,年化收益超7%,同类全市场排名前1/4。

李轶还获得过晨星(中国)“2017年度激进债券型基金奖”,虽然公司小,但实力却一点也不弱。

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对于投资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还能不能拿。

我曾在易方达安心回馈还能不能拿的文章中,回答过这个问题:

俗话说,主动基金的灵魂是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的离职,业绩很可能就很普通了。

如王亚伟之于华夏大盘精选、邓晓峰之于博时主题行业。

但也有部分明星基金,即便基金经理离职了,但接任的基金经理水平也很高,所以延续了辉煌的业绩。

最典型的就是兴全趋势投资,成立至今累计回报2069%,是全市场为数不多的二十倍基。

第一任基金经理王晓明8年年化24.93%,董承非接棒后在8年里实现了年化19.66%。

所以,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后,是否继续持有还是要看接任基金经理的水平。

如果接任基金经理水平高,那继续持有是没问题的。

但如果接任基金经理尚未体现出优秀的投资能力,个人不会持有。

毕竟,天涯何处无芳草,不必单恋一枝花。

每一轮牛市,都会有大量的明星基金经理奔私或跳槽。

近2年,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包括周应波、董承非、赵诣、崔莹、林森等。

但如果对15年牛市有所熟悉,就会对此习以为常。

14、15年的大牛市中,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包括前博时基金投资总监邓晓峰、前景顺长城投资总监王鹏辉、前易方达研究部副总经理蔡海洪、前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前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管华雨等。

如何应对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黑天鹅风险?

我的策略有2个:

1.均衡配置

均衡配置是应对黑天鹅的最佳策略。

现在出现了类似封闭期的基金,即便基金经理离职了,也不能卖出。

那么,要么别买封闭期基金,要么懂得均衡配置,单只基金不得超过可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

2.选择权益投研实力雄厚的大基金公司

第二个策略是选投研实力雄厚的大基金公司,哪怕明星基金经理离职了,也会有优秀的行业研究员或其它明星基金经理作为替补。

一般而言,主动权益规模大的基金公司一般投研实力较强,如易方达、富国、交银施罗德等。

在我看来,主动基金的超额收益将会长期存在,我不会为了规避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风险,而去选择指数基金。

再讨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全国社保投资部前主任李克平认为,现有的公募基金想成为一家百年老店,比较困难,因为公募基金的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

他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

过去20年中,能做到管理团队一直稳定的基金公司,少之又少。

如果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自己尚且难以稳定20年,它的投资核心团队能够保持20年以上吗?

这显然是不能的,而实际情况比这更差。

在全世界,私募基金都不是主流,但国内私募却超过了2万家,远远超过了150家的公募数量。

但是有大批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去创办私募,这说明公募的治理机制对于优秀人才的使用,是有缺陷的。

以发新基金为例,其实公募对基金经理的主要考核是业绩,而不是规模。

所以,发新基金意愿最强烈的是基金公司,而不是基金经理。

而基金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一般是分离的,公司的管理团队并不是公司的股东,基金公司的高管也只是个打工的。

而股东对职业经理人也是有考核要求的,一旦不达标就得下岗,所以大部分基金公司本身就缺乏长期主义。

资管本身是个慢行业,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

慢慢变富,不应该只是教导基民的一句话术,更应该作为基金公司自身的行为准则。

写评论
最新评论
汇商
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