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再出發!外貿出口逆勢發力,中國企業何去何從?
2022-08-12 17:17匯商財經

前兩年,中國外貿出口逆勢發力,大量中國企業開始出海之旅,開啟了“中國制造”再出發的徵途。不同於低端制造、代工貼牌的商品輸出,這輪中國企業出海以自主創新、自有品牌為主,承載了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憧憬和夢想。

然而,經歴了“出門闖世界”的興奮期後,睏難也擺在了中國企業面前。北京一家機電產品企業海外部負責人對媒體坦陳,與2019年相比,今年該公司的出口額下滑得厲害。“原來我們公司年出口額可以達到8000萬-9000萬元人民幣,去年只有5000萬元左右,今年原預計銷售情況會比去年好一些,但一、二季度的成績併不理想。”

銷售額大幅下滑的,日子不好過。銷售額尚可的,也高興不起來。

“今年銷售額還行,但利潤率下降比較厲害。”深圳車載智能電子配件品牌軍燦創始人余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俄烏沖突影響了我們在俄羅斯的銷售額。與此同時,整個歐盟地區的消費趨勢也發生了變化,人們寧願用差點的產品,有錢也不願買貴的。”

成本壓力同樣沈甸甸,余軍說:“我們主要走海運和鐵路。疫情前,物流成本只佔銷售額6%至7%,現在佔到10%。原材料和運營成本,疫情以來也漲了不少。”

2022年的全球市場,風高浪急。

有個做跨境電商的朋友舉了個例子:假如說原來一個商品賣往海外是10美元,今年本來打算打九摺做促銷,定價9美元。

結果碰上歐洲匯率大跌,相當於價格漲了10%,再遇上歐洲VAT稅改革再收取20%——也就是說今年啥也沒幹,價格自己就到了12美元。消費者多付了2美元,自己的利潤反而還少了1美元。

而這,還沒算上今年更多“意外”事件造成的影響。

多重風險集中爆發

其實,今年外貿形勢的不確定性,早有預判。“穩外貿”的政策定調堅決有力,外貿企業對“花無百日紅”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備。

正因為是“有准備之戰”,今年第一季度的中國外貿保持了不錯的錶現。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與去年同期的29.2%增速相比差了不少,但也算意料之中。

如果外貿下行的壓力能夠保持逐步釋放“軟著陸”的態勢,保持同比增長10%以上,那麽中國全年保增長的經濟目標應該是有把握的。

然而,2月底以來,一繫列意外事件發生。黑天鵝比翼齊飛,灰犀牛集體暴走。全球經濟承受了密集的暴擊。

2月24日,俄羅斯在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歐洲籠罩在戰爭陰影之下,國際形勢急轉直下。

3月份,國內“疫情反彈”,侵襲深圳、上海等經濟重鎮,東部發達地區面臨前所未有的防疫壓力,影響至今。

第一季度,歐美等世界主要經濟體持續高通脹,復蘇不如預期,經濟增速回落。

美聯儲自今年3月份以來加息四次,最近一次7月27日加息75個基點,年內纍計加息達到225個基點。美聯儲連續加息的頻率和力度多年罕見,歐洲央行也“隨之起舞”。疫情以來的貨幣寬鬆環境急轉直下,“急剎車”引發全球匯率體繫動蕩。

今年以來這些全球經濟大事記,呈現出屋漏偏逢連日雨,成了打擊全球經濟的組合拳。而這還只算上了主要大型經濟體,還有諸如斯裏蘭卡國家破產導致的物流中斷等等小“黑天鵝”。

中國外貿出口企業,今年是真的難。

往年中國企業出海時頭上面臨的三座大山:市場需求、成本壓力、稅收合規要求,不約而同地集中出現問題。

首當其沖的是市場需求萎縮。歐美通脹率居高不下,市場消費力本不樂觀。俄烏戰爭造成全球供應鏈紊亂,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更是大幅削弱了市場消費信心。買面包、汽油的錢花多了,買中國制造的電子產品、輕工業產品的錢就得少花。

海外市場過緊日子,中國外貿出口的日子就難過。3月份以來,很多中國外貿企業面臨新訂單斷崖式下降的睏境,何去何從一片迷茫。

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市場萎縮,影響了銷售額增長,但是生產經營成本還在蹭蹭地往上漲。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企業硬成本上漲勢不可擋。

最為顯著的是運費,2021年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就在歴史高位支棱著。雖然二季度以來,物流成本有所回落,但仍處在高位。今年5月波羅的海幹散指數連續8個交易日連續上漲,各家企業心驚肉跳。空運比海運的運費上漲更為誇張,大範圍爆倉,費用翻數倍,成了外貿出口企業的失血點。

整體而言,外貿物流成本經歴了這輪跳漲,導致物流成本激增。部分商家僅物流成本就佔商品價格的50%以上,導致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海外因素以外,國內多疫情反彈,對中國外貿企業的成本也帶來了壓力。人流物流暢通性受到影響,一些外貿企業生產陷於停頓,與海外的商務交流按下了暫停,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激增讓不少外貿企業步履維艱。

還有海外市場的稅收合規成本激增,讓很多中國企業猝不及防。

歐盟的《增值稅指令》於2021年7月1日生效,這一政策多少有些針對中國出口企業量身定做的意味。因為歐盟發現,各大電商平臺所售的價格低於22歐的產品佔比很大,而且以境外賣家為主。因此針對性地修改了“遊戲規則”,意在財政增收和貿易保護。這樣的定嚮打擊,結果可想而知。

疫情沖擊之下,貿易保護主義擡頭是普遍現象。除了稅收“調整”,還有提高市場門檻的各種“認證”。比如美國母嬰行業需要進行CPC認證,歐盟需要CE認證,英國需要UKCA認證,巴西需要INMETRO認證。雁過拔毛的各種認證,讓中國企業出海之路荊棘叢生。

正常情況下,企業單獨應付一兩個“黑天鵝”、“灰犀牛”,尚能承受。但是,中國企業出海尚處於起步階段,應對海外市場風險的經驗不足,遇到密集的“組合拳”連續暴打,傷害不容小覷。

出海企業對海外市場風險的判斷,不能心存僥幸。超級疫情三年積纍的壓力前所未有,壓力集中釋放的沖擊是歴史罕見的。局部風險的突然爆發,猝不及防。曾被視為新興市場熱點的土耳其通脹快速上漲,高達80%以上的超級通脹,讓出口貿易的市場空間蕩然無存。匯率風險是中國出海企業一定要高度警惕和防範的。

疫情期間各國寬鬆貨幣的欠賬積纍,全球匯率體繫敏感脆弱,已經超出了過去的經驗認知。比如說,美聯儲大幅加息的連鎖反應,對中國出海企業的沖擊超出預想。

當然,中國外貿企業受到的多重打擊,主要還是因為多重風險疊加導致的,今年的黑天鵝、灰犀牛實在是太多了。雖然中國的外貿出口已經成為拉動GDP增長的重要力量,但中國民營企業的出海仍處於起步階段,還是個“嬰兒”,應對風險的能力需要加強。

“緊盯美元”的狹窄視角會吃大虧

美聯儲加息伊始,很多財經人士認為對中國外貿出口有利。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有利中國商品出口,這是教科書式的經典判斷。然而,實際情況併不樂觀。因為,這次加息太不尋常。

疫情期間,各國寬鬆貨幣政策造成了全球貨幣體繫的繫統性紊亂,美聯儲的強勢加息,快速擠掉了歐元、日元的貨幣水分。

日元匯率“腰斬”還算是情理之中,歐元和美元匯率“倒掛”,卻是意料之外。這相當於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等全球主要幣種大幅升值了。如此劇烈的匯率波動,對中國外貿企業弊大於利。

而美元加息升值對能源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抑制作用是延遲發生的,正常情況下需要半年的傳遞期。這意味著,中國外貿出口企業的基礎成本不會在短期內因美元升值得到緩解,卻要承受美國以外的全球主要市場的出口利潤滑坡損失。

就目前的形勢看,此次美聯儲加息不是過去的技術性調整,而是全球貨幣寬鬆的急剎車。全球貨幣緊縮對中國外貿企業的海外市場環境惡化,不能心存僥幸。中國經濟已經高度全球化的當下,“緊盯美元”的狹窄視角是會吃大虧的。

即便是分析中國對美出口,美元加息有限的匯率利好,與中美關繫不確定性帶來的廣泛影響相比,不過九牛一毛,起不了對沖作用。值得註意的是,中美關繫的影響不僅來自官方,也來自民間。

2021年亞馬遜“封號門”,導致中國商家跨境業務萬億元損失,就是前車之鑒。雖然事發後,中國商家聯手中國平臺企業積極調整業務模式,挽回局勢,甚至倒逼出中國電商跨境業務的獨立發展。

但是,我們不能回避的事實是,中美關繫一旦出現嚴重的波摺,中國制造在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會遇到大麻煩。畢竟,美國是中國外貿出口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也是這幾年中國外貿出口增長最強勁的主要貿易夥伴。深度捆綁的經貿關繫是兩國關繫的基石,卻也意味著關繫破裂雙方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而且,中美關繫不是單純的雙邊關繫,而是直接影響到中國和歐盟、日本、韓國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重要因素。中國五大貿易夥伴,在中美關繫的一根繩上連著。穩定的外部環境,是穩外貿的基礎,無從回避。

全球化之路不能斷,出海腳步不能停

中國企業出海之路,在2022年面臨波摺。但是,這條通嚮全球市場大路是非走不可的。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企業成長的必由之路。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2022年的中國經濟依然要看外貿,穩就業、保增長都需要中國外貿出口的良好錶現。

疫情爆發之初,“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太高了,應該降低”的說法一度很流行。持有這一觀點者提出,美日為代錶的發達國家外貿依存度低,經濟主要驅動是國內消費。

這是以偏概全的片面之見。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也各有不同,歐盟經濟錶現最強勁的德國和荷蘭,外貿依存度高達70%以上。美國和日本則是發達國家中的墊底,在20%-30%的區間浮動。其他主要發達國家,外貿依存度均在30%以上,國內消費和外貿的經濟貢獻伯仲之間,不存在明顯的主次之分。

美日從未有過“降低外貿依存度”的政策推動。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已經達到了28%。同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也不過31.9%,併沒有比日本高多少,已經遠低於全球40%以上的水平。與美日以外的發達國家相比,這一比例明顯偏低了,何況中國經濟遠沒有達到發達水平。

疫情爆發後的中國經濟錶現,更是對“降低外貿依存度”的直接打臉。2019年底,疫情在中國率先爆發,來勢洶洶,悲觀情緒在國內外蔓延。但是,憑借著強勁的出口,2020年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

2020全年GDP增長2.3%,其中0.9%是外貿貢獻的。外貿總額佔GDP的39.18%,是2008年以來外貿依存度最高的一年。2.92萬億的貿易順差,為中國增加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三年的疫情沖擊,中國經濟能夠保持穩定,外貿出口是立了大功的。

即便是疫情全球蔓延情況下,全球化時代,“對外依存”不會讓一國的經濟變得不安全,封閉和孤立才會。全球經濟已經高度一體化,所謂依存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而不是單方面的依賴。作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中國更是如此。

中國經濟的全球化之路不能斷,中國企業的出海腳步不能停。目前面臨的睏難,不是中國企業放棄出海的理由。

本輪全球化的前半段,中國經濟是最大的受益者,積纍了出海的優勢。全產業鏈的配置、巨大的產能,都是中國企業出海的底氣。

二十年積纍的“內功”不會因為暫時的睏難而消失,經過國際市場的歴練,中國制造才能上一個臺階。改革開放讓中國制造積纍了發展的勢能,更深度地融入全球化,是推動中國制造完成中國技術、中國品牌的動能。

面對睏境,中國企業出海的戰略方嚮不應動搖,調整心態和短期預期是必要的。中國經濟剛剛經歴了高速增長階段,企業和投資者還習慣性地帶著高增長預期,缺乏長期化的准備。

不熟悉的市場環境,更復雜的遊戲規則,諸多不可控的風險因素,都需要適應的過程。因此,企業出海要制定長期的市場目標,而不是點石成金、一夜暴富的過高期望。當年華商下南洋,兩三代人的耕耘才紮根落地。今天的中國企業出海起點更高,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耐心、恆心和韌性,是我們中國人所擅長的。全球市場的拓展和培育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起點、低預期、長期化,才是正解。正因為全球市場是廣闊的藍海,所以值得長期奮鬥的准備。

總之,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是佈滿荊棘的希望之路,正視睏難、重視風險、長期奮鬥,終將擁抱光明的未來。

写评论
最新评论
舞動期貨
擅長原油,期貨。擅長通過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核心概念分析期現關繫和套利機會,為產業客戶提供專業化的套期保值和套利投資方案。
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