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阳了,物流凉了,为什么我们买不到退烧药?
2022-12-21 16:00汇商财经

12月16日下午,天津降到了零下7℃,穿城而过的海河已经结了冰,路上没什么行人,显得分外空旷,药店门口都贴上了“售罄”的告示,只有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着人。

80后高瑞开着车,来到河西区的一家儿童医院门口,拿出40盒用于儿童退烧的美林(布洛芬混悬液)和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免费发放,同时发了一条带图的朋友圈扩散:“带孩子的现场测体温啊!防止囤药倒药的!”

▲ 高瑞的朋友圈。图 / 受访者提供

这40盒退烧药,来自他的朋友们。两天前,高瑞一岁的女儿发烧,高热不退,平时爱笑爱闹的小人儿突然就没有劲儿了。女儿发烧的同时,爱人也烧了起来,但高瑞翻遍了家里所有角落,只剩下一个瓶底的美林和三四片镇痛的药。

高瑞和爱人都慌了,他们没有提前准备,美林一次4ml,只够用两次,他们赶紧给天津的亲戚朋友都打电话,但亲戚朋友大多是70后,孩子成年了,家里没有美林。他又开车跑遍了周围的药店,要么直接关门,要么店员也很无奈地告诉他没有货,只有朋友圈里的黄牛还在倒卖,一瓶美林要800块。

在天津,高瑞经营着一家酒类销售公司,因为做生意,他认识许多外地的朋友。实在没办法,他在朋友群里求助。几位山东的朋友回复他,说小城市的药还能买到,但刚想要寄快递发现,顺丰已经不接单了。大家在群里讨论着,一位朋友提议,可以开车把药从山东送到天津。

朋友从山东莱阳出发,带上了自己买的药,沿途路过高密、寿光这些地方时,就下高速,再带上这儿的朋友买的药,继续赶往天津。高瑞原本只想要一两瓶,但架不住兄弟的义气,他们一共凑了40多盒美林和泰诺林,这些药经过了6个小时、700公里的路程,最终在14日的深夜送到了高瑞家的楼下。高瑞本来想留朋友吃饭,又担心朋友被感染,两个人隔着两米的距离,聊了一会儿就分开了。

这之后,高瑞的女儿吃了药,成功退烧,还剩下40盒药没有用到,他觉得,缺药的应该不只是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应该把剩下的药送出去。送药的朋友圈发出去了,很快就有陌生的电话打来,还有不少人添加他的好友微信。

一个独居的朋友烧到40℃,说话都困难,高瑞开车去送药。还有一位爸爸打来电话时哭了,他发来一张照片,6个月的孩子烧到40℃,因为发热,还起了疹子。他们在冬天的冷风中碰了头,焦急的父亲反复道谢,然后离开,高瑞还记得对方急促的油门声。短短两天,这些药全部送了出去。

最近的两周内,不同地域的人们经历了一轮缺药,主要缺的,是可以镇痛退热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

药店没有药了,有人跑一趟,只能看到各种退烧药缺货的公告;医院也可能缺药,一位广东的女士说,自己的弟弟阳了之后,去镇上的医院,医院说没有药,只能让弟弟“三更半夜去市区看病”。消息甚至蔓延到海外,社交平台的照片上,一些海外代购搬空了Costco里的泰诺,大号的手推车里,成箱的药码了好几层。

如果没有提前准备,普通人买退烧药已是不易,有孩子和孕妇的家庭需要用美林和泰诺林,更加困难。在天津一家儿童医院门口,黄牛倒卖的美林曾高达2000元一盒,在重庆的某家儿童医院,同样是黄牛,“白天2800,晚上4000”。一部分父母,自己阳性,家里仅剩一点退烧药,他们不吃,留给孩子。还有孕妇在社交平台上用抗原试剂盒、连花清瘟胶囊,或是市值400元的玲娜贝儿玩偶,置换一瓶泰诺林。

▲ 社交平台上,有人想用玲娜贝儿换药。图 / 手机截图

卡住

原本,中国不缺退烧药。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国和出口国,布洛芬产量占全世界的1/3。同样的,中国也是对乙酰氨基酚大国,2021年,全球大约70%的对乙酰氨基酚是在中国生产。

如果给中国的退烧药产业画一张地图,生产的药企多集中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南部。美林和泰诺林的生产商是上海强生,芬必得布洛芬来自天津的中美史克,除此之外,上过热搜的东北制药、安徽的丰原药业、江西的仁和药业、广东的特一药业、海南的葫芦娃等,也生产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的片剂、胶囊或是混悬液。高瑞的朋友能送来的40盒药并不是偶然,全国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商——新华制药就在山东淄博。

新华制药是一家有14年历史的药企,生产布洛芬片和布洛芬原料药,其中原料药每年的产能达到了8000吨。另外一家巨头亨迪药业,生产布洛芬片、布洛芬颗粒,以及5种布洛芬原料药,原料药产能每年也有3500吨。

这两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按照布洛芬缓释胶囊0.3g/片来算,光是这两家药企的产能,每年就可以生产383亿颗布洛芬胶囊。而以安徽丰原药业每年5000吨的对乙酰氨基酚产能来计算,也可以生产250亿颗0.2g的对乙酰氨基酚片。把这些药分给全国14亿人,每个人至少可以分到十几颗。

正因如此,悖论诞生了——退烧药产能充足,但人们还是买不到药。

安徽丰原药业的工作人员王飞告诉每日人物,在药厂这一块,药的生产和物流环节出了问题。突然放开后,药厂的工人

写评论
最新评论
财富
财经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