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前暢飲25份特濃咖啡,頂尖策展人不為人知的策展之道有哪些?
2023-05-12 21:32匯商財經

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裏希·奧佈裏斯特在他的經典之作《我的策展之道》提到: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發佈消息,那對於這種信息的挑選、排列和展示的行為就可以說是一次對於自己的微小的策展;日常參與藝術展、品牌展覽、互動遊戲等都是策展思維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展現。

作者: [瑞士] 漢斯·烏爾裏希·奧佈裏斯特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譯者: 尹晟 / 任西娜

《我的策展之道》是小漢斯對自己多年策展經驗的非凡匯編,包括啟發他的藝術家、歴史上偉大的藝術創新、他個人的策展實踐和對未來策展的展望。同時,跨越了時間、國界、文化和學科的界限,重新定義了“策展”一詞,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時代,讓策展思維成為打開未知、看待未來的新方式。

《我的策展之道》是小漢斯唯一一本從個人的視角出發,回顧了自己完整的藝術歴程的一本書,其中包括關於策展很多個人的觀點。活躍在當代藝術領域內的成果最豐厚、影響力最大的策展人之一的漢斯·烏爾裏希·奧佈裏斯特是如何策劃出具有影響力的展覽?湛廬文化《我的策展之道》解讀會邀請此書的譯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的尹晟老師為大家進行解密。

永不疲倦、永不停歇的對話者和記錄者

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博物館藝術總監,同時又是當代藝術評論家,國際策展人的侯瀚如,曾經就和小漢斯合作過,所以他在對此書的推薦語上回顧了一些他跟小漢斯瘋狂工作時的那個印象。

他說:和小漢斯一起,我們經歴過無數美妙的“策展時刻”,午餐還沒有開始就暢飲25份特濃咖啡;一周之內,馬不停蹄,不眠不休,穿梭於25個城市之間,探訪成百個藝術家的工作室;同時,塗畫500頁裝置草圖又扔掉,然後才找到最終方案;在火車上熬夜一晚,討論和編輯成仟頁傳真和電郵,最後形成一本450頁的書;與藝術家們在展覽場地做飯聚餐,直到展覽開幕。之後,隨著展覽所到之處的本地藝術家滾雪球式的參與,展覽形態不斷改變,無休無止……

此書的譯者尹晟認為策展人分為理論派和實踐派,而小漢斯不屬於純粹的理論派,併且強調體驗。在策展過程中連續72 個小時不斷的拆、不斷的組裝、不斷的去搭建,不斷的再把它給毀掉;小漢斯的大腦裏面有兩個小人時刻在思維的碰撞、激辯,強烈思辨與實踐之下走嚮整個展覽的最終流嚮。正如小漢斯喜歡說的詞“緊急”,他似乎有著無窮無盡的能量,通過與藝術家直接對話和合作,梳理當代藝術的脈絡併且呈現給觀眾。

小漢斯在書中所說自己工作方式中重要的一點還包括協調能力,這也是策展人的第一個必備的素質。一定要有很強的包容性,它能夠在各種因素考慮裏面找到一個連接的縫隙。通過不斷的提問、提出新的問題、達到創造性的目的,這些想法反而成為了他今後工作的一個靈感的蓄水池。

藝術是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再次融合的過程

小漢斯主張“世界性”和“總體藝術”,他不斷創造策展的新範式。藝術絕非是展廳墻上畫作、展覽上出現的東西,經過了很多年的發展,尤其當代藝術的發展之後,展覽所處的場地、空間等也是展覽和藝術本身,甚至於置身於空間中的時間、聲音、感受,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是這個藝術的內容本身。

漢斯·烏爾裏希·奧佈裏斯特是當代藝術領域很有影響力的展覽推手,也是國際上活躍的連接各個領域的跨界對話者和實踐者。

小漢斯此前的專業是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看似相差甚遠的的專業方嚮,這也是後來他成為策展領域跨學科的基礎和橋梁。小漢斯在書中提到和經濟學大師交流,從經濟學的角度上去關照現當代藝術的一種內在邏輯,也為他往後的跨學科的研究以及跨學科的策展打下非常深厚的基礎。

所謂“跨學科”,就是將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涵蓋在這裏面,策展就是連接不同的要素,打通藝術界限,是創造新的遊戲規則,變不可能為可能。小漢斯就是一個不停的去變不可能為可能的人。書中所介紹的人物包括加基列夫、賽曼、克魯西等大概有 1/ 3 的人都是充分體現出整體藝術這種藝術氣質的,同時,跨學科的大概有這麽至少有 6- 8 位。其中有位策展大師提到 “我必須暫且停下,容忍其處於模糊的有序狀態。嗯,這種有序很少,比先前的無序更有效。”

小漢斯打破這種嚴謹的一種分類,人文跟科學、自然科學跟人文科學之間,整個藝術或者是學科的發展經歴了一個由總到分,現在又試圖去打破學科和學科之間的壁壘,然後再次融合的一個過程,跨界和跨學科可以說是小漢斯貫穿這本書始終的一個觀點。

看展就像播種,收獲不一定在今天

在中國當代藝術生態中,展覽和展覽策劃本身已構成當代藝術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併作為這一繫統鏈接環節的作用與影響已獲得廣泛的共識。

小漢斯從專業的藝術和普通的大眾讀者之間搭起了一個橋梁,讓普通的讀者也能夠去理解藝術,也能夠學會怎樣去觀看那個展覽和藝術。完全不用覺得當代藝術是不可親近的。

在慢慢貼近現、當代藝術過程中,大眾在任何一個點都可以找到一個能觸動自己的地方。如果將現代藝術跟古典藝術相比的話,其實前者跟我們更加的契合,因為它的根基是我們的現代性,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哲學命題。比如說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等,當我們與1750 年之前的那些大師們對話,思維是被限制住的,大多數解讀都是不容置疑的。對於大師的流派、風格等信息大多情況下不是妳個人的一個感悟。

但是對於現當代藝術,時間距離我們比較近,個人風格非常的明顯,在模糊與強力的個人風格之間,更利於觀展人和普通讀者去切入個人角度。不用在意能否找到正確答案,能夠摺射進生活中的一個側面,這個其實就是策展或者觀展帶給我們最大的一個收獲。

每當從展覽廳出來之後,自己的確會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整個展覽的佈置、溫度、氛圍、音樂等要素構成的整體會傳遞出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夠感受到的東西,這些要素會極大的調動起感官,當代藝術就是能讓大眾自由的發揮、解讀的藝術。

當然也不要害怕自己現在還看不懂這個展覽,或許在某個時間就會有一些不同的感觸迸發出來,小漢斯在這本書裏面寫的:我認為展覽就是播種,就是今天來參觀我們這些展覽的觀眾和讀者,未必在今天就能夠有一個什麽確切的收獲。但是這個展覽,就在他們每個人心中播下了一顆種子,可能 10 年後、 20 年後、 50 年後這個種子會發芽,那它的影響才能夠顯示出來。

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時代,拒絕制造泡沫

現在是一個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時代,尤其是在這個現代的這種數字時代。小漢斯在書中提到: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發佈消息,那對於這種信息的挑選、排列和展示的行為就可以說是一次對於自己的微小的策展;日常參與藝術展、品牌展覽、互動遊戲等都是策展思維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展現。與此同時,小漢斯卻是要做減法,不做社交媒體上有洗腦性質的挑選,需要能夠自我的發現和挑選。他把策展熱也稱為制造的泡沫,需要有所節制。

小漢斯對於人人都是策展人的說法是持一種警惕態度,他警惕的是一種關於策展熱這樣的泡沫,他覺得我們的信息已經太多了,我們或許更需要的是在這一個非常繁雜的信息裏面進行挑選的過程。對於內容的生產者,或者想利用策展思維去做事情的人來說,這個啟示利用策展思維去生產一些真正值得去傳播,或者值得去奉獻給大家的內容。

很多時候大家在排佈、策劃或者裝置,其實只不過是映射出了其他的一些信息的無序或者有序之間意見,觀者需要有自己判斷力,要有一種避免同質化的傾嚮,就是我們所謂的和而不同非同質化的和諧。

編輯:Kean

写评论
最新评论
搜狐文化
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