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华石×唐宏峰:东西方比较视野下的图像学 | UCCA×文景“图像及其超越”
2023-05-12 21:33汇商财经

从柏拉图“洞穴”墙上的影子,到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图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变得无处不在,与此同时,图像与文本之争也愈演愈烈。在创造一门批判性的图像学(或者说是一种图像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突破东西方理论传统的界限,通过图像学这面镜子理解图像以及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博弈和冲突?而这种理解的发展史又是如何?

活动现场

5月7日,由尤伦斯和世纪文景联合主办的“图像及其超越”系列对话首场沙龙邀请美国密西根大学荣休教授包华石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教授唐宏峰两位嘉宾,围绕“东西方比较视野下的图像学”展开分享。包华石教授在本次讲座中首先以他与W.J.T.米切尔教授于2023年年初联袂开设跨洋课程“Iconology East and West”的经验及其对后者图像理论的阐发为开端,其次,包华石和唐宏峰两位教授结合各自的研究成果,就在图像学研究谱系中如何理解“元图像”,以及各自对图像与视觉现代性的研究提出了精彩的见解。搜狐文化作为独家媒体全程直播了本次活动,以下为两位老师讲座的精华部分摘录。

元图像:重新思考图像的社会功能

元图像是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是普桑的《金牛犊》,是我们熟稔的“鸭兔图”,也是任何一张对根本性问题发问的图画:图像到底是什么?它们与语言的关系怎样?它们如何被创造、生产、复制?又如何影响观者?在将形象主体化的进程中,元图像是一座里程碑。它将图像自身作为方法,作为窥探意义及理论建构的窗口。

包华石

当代图像理论研究泰斗米切尔在新作《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中开宗明义,回顾并梳理了创生于20世纪早期的图像学的生长轨迹,探寻其在突破艺术史的限制,走向更为开阔的一般性图像科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类媒介中的图像,尤其关注语言之为媒介。

包华石提到,米切尔的理论突破了一些以往给艺术史家造成颇多麻烦的问题。比如以前的学者一直致力于想办法说明文本中的思考如何能够运用到图像中,比如《图像志》的研究。此外,还要考虑图像中的内容如何影响社会制度或者社会实践。米切尔从头开始就声称图像不限于图画,文本中也有图像,图像中也有文本,正让我们想起苏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名句,所以比方说以前可能你要解释为什么人面对着基督这个图像,就会以为他们面对着上帝一样。其实那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原来不是分得很清楚,我们的视觉功能就是这样,图像跟原物或者事实不一定分得很清楚,这是认知功能的问题。

他认为,对于原物的阐释跟图像的阐释应该是大同小异的。“白居易发明了太湖石的美学,那么他对着他的太湖石跟它说话:你能不能做我的朋友?他把太湖石看成人物,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太湖石也可以取代原来的那些雕塑品,因为它们的社会功能是一样的,美学功能也是一样的,是比较抽象的,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抽象艺术,是有说服力的。就无论是数学还是图像还是诗词,都是相同跟相差异的一种逻辑,这样的关系都存在。”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很有趣的,是因为如果一个元图像是刺激人重新考虑这个图像的社会功能到底是什么,或者我跟这个图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是外国的图像,更是刺激我们考虑图像跟其他的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包华石在讲座中,具体分享了《西中有东》是如何运用图像的。以20世纪中期的美国画家Roy Lichtenstein为例,那个时候最著名的画家大都对于禅宗或中国和日本绘画感兴趣,当时现代艺术跟亚洲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Roy Lichtenstein在1990年代画的作品系列就是中国山水的系列,这也让我们重新考虑图像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再例如18世纪中期的这幅德国贵族肖像画,它具有米切尔所说的图像的势力,即它实际上有这个力量,让在18世纪看到这幅画的平民觉得画中人物是威严、高贵的。毋庸置疑,众多艺术史家和米切尔图像理论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强调视觉功能的重要性。

米切尔常常强调艺术品的势力,它的力量、影响、能动性,即艺术品本来是有能动性的,有其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也是用图像来追求逻辑,是图绘理论。包华石提到,除了艺术思想传统之外,米切尔与他还共享了不少研究关怀,包括图像本身的认知功能、图像在社会中的能动性、图像所具有的政治功能等。

图像和视觉,越来越成为核心问题

唐宏峰

唐宏峰教授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理论、图像媒介理论与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出版的著作。近些年一直在理论方面的工作是做图像理论,主要集中在“图像媒介”这一概念之下。她在北大开设的“图像连接理论课”也是以米切尔的图像理论为核心,关注其提出的图像转向、元图像理论等。

作为米切尔的新著《元图像》的译者,唐宏峰表示,译文在某种程度上是集体工作的成果,是共同智慧的结晶。同时以米切尔的图像理论为核心,希望能够展开自己在教学和个人研究当中对这种理论的一种理解和应用,也包括了对它的扩展。她希望,基于图像媒介和视觉现代性和in east and west,能够在东西方跨越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视野之下看待图像媒介和视觉的问题。

举例来说,如果去讲以现代图像理论为内容的课程,应该如何开头的问题,是从里帕的《图像手册》开始?从瓦尔堡开始?还是从潘诺斯基开始?恰恰好像说要讲一个现代图像理论,似乎要得要从米切尔开始,要从他所提出的图像转向这样的判断开始。

在米切尔的理论架构当中,图像转向和元图像可以作为开端,帮助我们展开关于图像的不同的传统,其中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艺术史经典图像学的脉络,也包括20世纪以来其他的人文学科批评理论关于图像的种种看法,米切尔的图像理论构成了最方便把握整个现代图像理论的一个起点,由它可以延伸到很多的方向,构成一个现代图像理论的脉络。通过他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资源去打开图像学在经典艺术史、符号学、人类学和现象学诸多领域的发展。

图像转向作为图像和媒介的开端,是现象的描述,当我们看到在一个当代的、后现代的社会里边,各种各样的图像景观在爆炸,它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指理论和学术知识上面的转向,延续了我们很熟悉的语言论转向、文化论转向等。在当代世界,依靠图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对世界产生理解,这也要求必须把图像当做人们去认识世界、进行知识生产的一个核心。

图像不仅是被阐释对象,还通过自身去解释世界

20世纪,海德格尔、福柯、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理论中,图像和视觉被当作很核心的问题,已经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东西。图像转向在知识生产当中意味着图像日益变得核心,催生出来关于图像的特殊认识,即对元图像的肯定。

米切尔对于图像理论最核心的贡献在于,他把图像看作一个不是等着其他学科话语去解释的一个对象,而是说它自身是具有解释能力的,通过自身去解释世界,而不仅仅是一个被阐释的对象,特别强调图像的能动性、图像的主体、图像的生命等问题。

他的理论当中没有特别鲜明地提出人类学的方法论对他的意义,但是图像和人的根本生存实践,人作为图像的动物,人作为图像的生产者、制作者、观看者等,伴随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部的历史过程。

今天在这么一个图像转向的世界里,人就更加的是一种图像和影像的生物,视觉文化研究理论里边把图像当做是一个对人主体的一种异化,如何去批判和剥除一些坏的媒介,并且有利于抓住了图像本体最根本的问题。图像作为一个能够跟我们发生对话,人和图像共同生存,怎样作用于主体图像,有什么样的能动,有什么样的生命问题,这是米切尔特别重要的一个贡献。

在人类学和现象学方面,在米切尔的理论里边身体也是非常重要的,身体这个概念,它在图像生成图像理解当中占据很核心的一个位置,米切尔曾说:图像像一张脸一样,图像是具有身体的,所以图像才可能是有生命的,图像才可能既是死的又是活的。米切尔以图像学1.0及2.0锚定并命名了图像制作的发展历程中,由技术革新带来的两次转向。在图像学3.0的框架背景下,米切尔以人类经验中最具表现力、最具力量却也是最小的图像单元——面孔——为研究对象,并在福柯有关疯癫的历史之论述中重新思索“愚人船”这一古老的政治哲学隐喻。这些讨论不光涉及图像如何成为一种偶像、图腾甚至是物恋对象,更涵盖了图像如何作用于历史,作用于我们。在米切尔的图像理解和图像家族中,image这个概念被扩得非常大,包括图像、物和媒介等,我们去理解图像问题最核心的那些关键概念,在他最早的思考中就已经确立,并且一直延伸到后续的研究当中。

此外,唐宏峰基于个人对晚清明初的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的研究,用视觉现代性来去概括视觉性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所发生的变化。

她认为,在视觉领域、人的感知领域存在一个现代的形态,视觉现代性就是在强调现代性和视觉性相互之间的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无论是在现象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能够观察到现代社会当中大量视觉材料的出现,各种各样新的视觉媒介的出现,使得现代社会当中视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视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肯定。

视觉的特别是一种的纯粹的、趣味化的视觉,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促使视觉技术的大量出现,由此生成了一种技术化的视觉,出现虚拟影像、图像化、世界图像等概念。这些对视觉凸显的认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很普遍。

此外,对于视觉现代性概念的探讨,除了延续东西方视觉现代性之间的共通与差异、中国视觉现代性有别于西方主观的身体的这样的视觉现代性特征,她还谈到西方新式光学媒介进入中国之后,以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全景化概念的接受,所形成独特的媒介世界观。

《透明》一书中提到,在媒介考古学的研究当中,会把全景看成 VR的前身,产生一种进入性的观感。全景化属于一种综合艺术,会使物在地面上和画面之间构成一个连通,甚至没办法区分实体和它的再现,并且有助于生成沉浸感,混淆实体和机器在线之间的区隔,这在晚清中国也是人们去接触油画的一个很重要的形态。但是全景化、VR等,明确的距离判断是消失的。泯灭了观者和图像、图像与其所指涉实体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浸入和全景带来的视觉感受的本质。

作为综合艺术与光影技术的全景化,它是一种现代的虚拟影像,是一种影与影之间的弥散,带来一种不分彼此的感觉,所以造成了观者与对象的融通,实现了物影和媒介之间的拓域。

据悉,UCCA×文景“图像及其超越”系列还将继续展开关于图像的讨论,请感兴趣的读者关注。

写评论
最新评论
搜狐文化
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