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
第四章 GDP破7怎么办

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公布,这是统计局首次采取单季度核算办法,当季GDP增速为6.9%,为六年来最低。GDP破7,对个人生活和投资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究竟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GDP增速跌破7%?作为一个投资者,别人常说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压根没关系,让你别太认真。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本篇,笔者为你打通远古和当下,再送给你一个成功投资的制胜法宝。

人人都知道GDP非常重要,可是它和一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假如你不是小赌怡情,而是抱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在配置和打理你的个人资产,那么GDP又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这是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对国内生产总值采用单季度核算,这意味着每个季度都需要很努力,过去,把所有月份加在一起算的日子里,可以允许你一次两次的感冒发烧状态不好,因为它可以被其他月份的数据拉平,所以偶尔偷个懒是可以的。但是现在每个季度都要交作业,所以采用单季核算的GDP比过去要精确很多。

第二点,这次增速6.9%,为6年来首次跌破7的整数关。我们上一次跌破7要追溯到2009年第一季度,那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色彩比较重。而这次更多的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而且,以后我们长期都可能保持这样比较平稳的速度。

要想深入理解GDP,或者使用这个工具来做投资,我们先要知道它在衡量什么。假如中国经济是一家公司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GDP相当于这家公司的营业收入。不管你是卖手机还是上门O2O(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美甲捏脚,你出售的一切产品或提供的服务,都能够在GDP中得以体现。可是,营业收入虽然大而全,但对于投资来讲,决定一家公司市值能否增长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利润,所以我们更加关心利润。利润只是营业收入中的一部分而已。一家公司营业收入狂飙突进,它完全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因为这中间有大量的费用和成本。有人戏言:《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其实应该叫“世界500大”。因为它排名先后次序的依据是营业收入而并非利润,所以你会看到,这500强并不是真正的股价500强、市值500强。光大是不行的,大未必强。而反过来,就算一家公司营业收入略有下降,或者平稳增长,只要能优化中间的成本,它甚至可以做到改善利润水平,利润才是核心。

如果想深入理解经济和市场的运行,在一开始就要建立对GDP的客观认识,这非常重要。很多人曾经质疑当年GDP的两位数高速增长,但是股市反而却连连下跌,于是他们说中国股市和经济增长完全没关系,所以“奉劝”你就别太认真,就当玩玩算了。

这种观点的流行,不仅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而且也是无知的表现。有多少人投资遭遇困境,被割韭菜,坏就坏在“别太认真”这四个字上。我们一定要认真,不仅要知道基础知识,还要知道背后的原理,你才有能力保卫自己的财富。

为什么在过去GDP两位数增长的年份,中国股市却反而下跌呢?因为GDP根本就不代表利润。做投资,我们关心的是企业利润,而GDP却仅反映营业收入。在过去,假如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家公司,那么其营收是狂飙突进的,体现为GDP两位数增长,但是这家公司很可能并不是很赚钱。因为当年我们曾经历加息周期,屡屡抬高的利息让企业蒙受巨额财务费用的困扰;当年我们还遭遇“刘易斯拐点”之困,劳动力的成本不断上升,虽然我们在享受着便捷的“包邮”和“货到付款”,但是不断抬高的快递人力成本却是记在商家和企业的头上逃不掉的;在过去,我们也直面税收问题,在“拔鹅毛”和“听鹅叫”之间寻找平衡、改革和突破;此外,我们虽然贵为“国际工厂”,但铁矿石、原油等重要原材料的定价权,却并不在“工厂”自己的手里,我们被动接受着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这些高开高走的费用,全部成为企业的成本,虽然它营业收入高增长、两位数增长,但是它的利润增长依然跑输GDP,这就叫“增收不增利”。假如最终利润上不去,那么它的股价下跌,就太正常不过了。大家跟GDP较劲,其实是板子打错了地方。

中国市场和投资者已经被“别太认真”这四个字忽悠得太久了,如果不想当一棵韭菜,不想被冰雹砸到脑袋,那么了解节气和时令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常识非常重要。

GDP破7,增速降到6.9%,这就像商场里的促销打折,699元和700元并无本质差别,更多的只是心理上的影响。但是,假如一个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下滑,那么,它就不是一个促销699元的问题,而可能变成了清仓大甩卖。当年日本经济遭遇“失落的二十年”,就是因为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滑,经济实力出了问题,最后经济倒退,居民收入下滑。借鉴别人的历史,我们是否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到底怎么把潜在的增长率挖出来,把真正的经济实力提起来呢?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台跑车,那减速的首要原因是坡变陡了。这个“坡”,在专业上,叫作经济周期,它会呈现出像潮汐一样的周期性规律,从图表上看,它就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当经济周期进入下行通道,对我们来讲,就相当于减速爬坡,会非常吃力。那么,这个“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经济的周期性规律呢?

首先,周期性规律自古有之。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经济兴衰,基本上完全由农作物的收成所决定,农作物的收成又极大地依赖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有一种解释认为,这种气候变化是由太阳黑子造成的。太阳黑子爆发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它会影响到气候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农业又是那个时代主要的经济形式,所以经济周期就这么“天然”地形成了。古代的经济自给自足,非常稳定,它受外界影响的周期性特征非常长,不易觉察。

现在,人们发现,经济周期明显缩短,过去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现在逐渐变成了十年一遇,甚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变成了五年一大病、三年一小病、月月犯毛病。现代经济之所以呈现加速变化的周期规律,专业上有个说法,认为是“债务周期”决定的。就是说,当经济年景好、一片欣欣向荣之时,金融机构倾向于多放贷款,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的生产,而同时,银行也加大了对个人的授信,鼓励人们提前消费、透支消费、过度消费。当这两股力量像麻绳一样互相交织在一起、彼此刺激的时候,经济就会扶摇直上,一直到人们的收入无法保持增长、难以支付沉重的账单,最后就像巨轮撞击冰山的瞬间,所有的狂欢被打破而变成了恐慌,于是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开始出现,从个人波及企业,从企业连累到银行,甚至像病毒传染一样,感染整个金融体系,直到经济危机山呼海啸一样到来。这个时候,经济开始由盛转衰,整个经济体上至银行压缩放贷;中至企业破产兼并,债务重组;下到个人减少开支,偿清债务。这就进入了经济的下行周期,也就是上文所提及的,那个需要减速慢行、痛苦攀爬的“坡”。

遭遇经济下行周期,爬坡减速,路况不好,这是我们必须无奈面对,却又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但从我们自身经济调整的角度,并不是无计可施。

车子跑不快,有自身的问题——我们经济发展的几个车轮不一样大。这台车的前两个轮子叫作投资,它是主动力驱动,其中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基建投资,这两个轮子漏气漏得厉害。后面两个轮子,一个消费,一个出口。出口这个轮子也一直在漏气,只有消费在苦苦支撑。所以你设想一下,一台只有一个轮子特别大、剩下三个轮子不仅漏气而且还大小不一的车,肯定开不快。

修车的第一步怎么办?先矫正平衡,首先考虑的是两个前轮。做大前轮,是不是意味着又要重新盖房子,搞“铁公鸡”项目,修路造大桥呢?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个重要的说法,提到要增加公共产品,把它作为双引擎之一。那什么是公共产品?比如医院、学校、中西部的铁路公路,还有棚户区,这些东西都是投资品,它们能拉动经济,而且还创造社会价值,用这些新的投资品把过去的两个老的轮子带来过剩产能的房子和“铁公鸡”们替换下来。解决了前轮,还剩一个漏气的后轮——出口。大家常看新闻会发现,一段时间以来,领导人频频专机出访,“推销”中国制造的新爆款——核电还有高铁,每次都能斩获百亿欧元以上的贸易大单,我们跟法国、跟其他欧洲国家做生意,我们还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里发单子。这些高端制造产品,今天用来代替曾经的皮鞋、汗衫、打火机,把老的出口的轮子给换下来。当四个轮子的问题解决好,平衡了之后,还有一个黑科技、一个秘密武器就可以闪亮登场了。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车子的悬挂系统,降低整车底盘,让车子更低、更加贴地,那么一旦进入平路,它就能获得极其优异的加速效果。这个悬挂系统对中国经济来讲,其实就是利率。把利率降低,那么经济的阻力就像底盘更低的汽车一样,会变得更小。如此,GDP增速自然也就会像车速那样加速效果显著。从国际上看,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包括像欧盟、日本,都执行接近于零的利率水平。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参照,2015年中期中国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大概在2%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两个点的空间,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这台车还有潜力,说明企业还有进一步压低成本、改善利润的空间。

GDP破7,对于个人来讲,这是一个699效应,更多的是心理作用;对于企业来讲,时间紧迫,必须赶紧换轮胎,转型!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讲,我们要不要关心GDP?它有什么用?到底能不能指导我们的投资实践呢?

GDP是个很好的工具。举例来说,人人都跟你讲,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呀。可是,贪婪和恐惧怎么量化呢?贪婪和恐惧长什么样呢?它是颜值高还是颜值低,这事由谁说了算?假如一件事情无法量化,它就只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而无法成为指导实践的公式。

关于贪婪和恐惧的问题,其实答案还是巴菲特回答的。巴菲特说,你在分辨市场是否过热的时候,要看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例。举例来说,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股市一塌糊涂。当年最热的时候,美国股市的总市值是美国总GDP的183%,将近两倍了。再往后看,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引爆的次贷危机,导致楼市、股市遭遇大幅下跌。当时在泡沫高点,股市的市值跟美国经济GDP的比重达到了134%。反观中国,2007年上证指数为6124点那一天,我们的A股总市值是28万亿,而可比同期中国GDP是21万亿,这个比值达到136.6%,也大幅超过100%。再看2015年上证指数为5178点,当天的A股总市值是77万亿,同期可比2014年GDP是63万亿,我们的股市市值已经是经济的120%以上了,这是明显的泡沫!所以,经济规律是没有国界的,当股市市值与GDP的比重超过100%,泡沫就出现了。当市值与GDP的比重,达到两倍的水平,那就是严重的泡沫。当股市市值差不多是经济的一半,低于50%的比例时,那市场就已经被过度悲观的情绪笼罩了,这就是我们从数据中得到的结论。

结论虽然令人欣喜,不过我们还要进一步去推论,为什么二者之间会呈现这种规律?我们还要问一问,这会不会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股市总市值跟GDP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股市市值是什么。从长期来看,股市的市值来自于所有的这些企业创造的财富和价值,通俗来讲,股市的市值来自于这些企业利润的驱动。只有企业利润做高、成长,那股市的市值才能够长期增长。然后我们进一步去思考,企业利润是什么?这恰恰是GDP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GDP中包括了企业利润。GDP和企业利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切蛋糕,无论怎么切,其中的一块不可能比蛋糕本身还大。或者打比方来讲,一个坐在火车上的旅客,他跑得再快,那也是火车在带着他跑,他是不可能超过火车头,去带着火车跑的。所以这就解释明白了,从长期来看,股市总市值的增速是不可能永远超过GDP的增速的。所以当股市总市值跟GDP之比大幅超过100%的时候,往往可能就是出现泡沫的征兆。而当股市总市值跟GDP之比低于50%,甚至更低,别人都恐惧的时候,很有可能,机会就正在酝酿之中,均值回归,是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规律,它在投资当中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想看懂经济、做好投资,首先就是要掌握这些基本常识和原理,GDP其实是一个绝佳的工具,现在传到了你的手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你会成功。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