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猪:一本书看懂互联网金融
第四章  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在央行的支付体系报告里头的定义是:“客户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发起的支付业务,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三种业务类型。”

我在此想把这个定义稍稍拓宽一点,从支付在中国的电子化讲起,也顺带说说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构成,最后再重点说说不同类型的“第三方支付”是怎么搅和这个市场的。

1. 电子支付在中国的发展

1991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电子联行系统正式运行,它标志着我国银行电子化运行进入了网络化时代。一二线城市也开始建立起自动化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各大商业银行也陆续加入SWIFT,大幅提高国际结算的质量、速度和水平。以银行信用为依托的包括票据、汇兑及银行卡在内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渐取代现金。

1998年11月,北京市政府协同人民银行、信息产业部、国家内贸局等中央部委启动了首都电子商务工程,并将首都电子商城确定为网上交易与支付中介示范平台,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正式开始。

2002年3月,中国银联应运而生。它的成立解决了不同银行的接口承接问题,它也使异地跨上的网上支付成为可能。

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如网银在线、首信支付、环迅支付等)则开始提供支付网关服务。所谓支付网关,即连接银行自身支付系统与互联网的接口。

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亦在快马加鞭:

2002年10月8日,大额支付系统首先在北京和武汉试运行,次年在广州推广运行。2005年,该系统已经覆盖全国。

2005年11月28日,小额支付系统在天津和福建试运行。次年5月推广到广东省。6月底完成对全国的覆盖。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则在2006年12月首先在北京、天津、河北、广东、深圳、上海试运行。2007年6月覆盖全国。

2008年4月28日,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上线试运行。

2010年8月30日,第二代支付系统横空出世,俗称“超级网银”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上线试运行。首批通过测试的银行可实现自身网银与央行系统的互联、跨行支付实时到账、一站式管理所有账户等功能。这也构成了前文提到的不少直销银行的基础。

至此,支付在中国的电子化的基础基本已架构完毕。与此同时,央行体系外的支付清算系统也在有序地成长。

2. 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构成

图 52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总体架构图

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大块。

一个是前文说到的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这些支付清算系统由央行主导建立,满足不同银行间的清算需求。

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系统。这些系统大多由银行开发,用于银行内部的支付清算。不同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可能千差万别,三是针对F2F业务的金融市场支付清算系统。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债券等产品可以通过上述系统得以清算。

最后则是第三方服务组织支付清算系统。这一部分可能更贴近读者们(前面那三部分和我们这种小市民基本没有直接关系),银联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和其他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业务处理系统(如支付宝等)可是与我们日常支付场景息息相关的。在下文,我将详细说说“第三方支付”这个中国独有的词汇。

3. 第三方支付

虽然国外也有如PayPal等类似的市场参与者,不过“第三方支付”却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称呼。和国外做金融的朋友提到这个词(“Third-party payment”)无人知晓。“第三方支付”其实是指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而拿到央行《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机构。这些非金融机构主要有六种不同的业务类别,分别是:互联网支付、线下收单、移动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受理)以及数字电视支付。

图 53第三方支付主要业务类型

就交易规模来说,目前线下收单占了60%多,互联网支付(不包括移动支付)占了接近30%,移动支付大概占5%,剩下的都是小头。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这些“大头”。(1) 线下收单线下收单?线下?这和互联网金融有毛关系啊?作者同学你快醒醒!你离题啦!

非也非也……施主莫急……其实收完单后走的流程还是电子支付系统嘛。硬扯还是有那么点关系的。而且这个东西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内的支付体系!

◆什么是线下收单?

要弄清楚线下收单做的是什么,我们得先看看整个银行卡刷卡的流程。我先画个图解释一下:

图 54信用卡支付简化关系图

图 54列出了信用卡支付的不同市场参与者的角色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从发卡银行处拿到信用卡,跑去商户那边进行刷卡消费并获得商户的货物及服务,此后每月向发卡银行还款。收单机构到处去获取商户,帮它们装POS机(这部分大部分都外包给商户当地的地头蛇了),商户则需要向收单机构支付手续费。收单机构会把这笔手续费按7∶2∶1的大致比例分配给发卡银行、自己以及银联。具体分配比例依情况有所不同,刷卡费率依行业而定,主要依据发改委的刷卡手续费率表。银联则负责处理交易信息、进行清算结算。如前文所述,不同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接口不同,银联的参与解决了银行卡交易中不同银行的接口承接问题。

线下收单机构在整个银行卡交易过程中举足轻重。

◆线下收单的主要参与者

收单机构并不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特有的业务,银行也一直是这块业务的主力。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1年中国POS收单市场终端就数量而言,有45%左右都来自银行,剩下的55%则是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即“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这55%中,银联旗下子公司“银联商务”占据大头——约占整个市场的40%。其他第三方专业收单机构只占市场的16%左右。

图 552011年中国POS收单市场终端分布情况

其他第三方专业收单机构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拓展商户的时候品牌效应没有银行和银联那么明显。由于品牌劣势,其他第三方专业收单机构吸引到的大多都是中小商户,就收单交易规模而言,市场份额甚至不到10%。

但在这些第三方专业收单机构中,也有不少与众不同的互联网企业脱颖而出:拉卡拉、盒子支付等都推出类似国外Square的手机刷卡器,小方块插在手机的耳机孔就可以读取银行卡磁条信息。由于手机刷卡器价格相对亲民,一般只要几百元,相较动辄几千的传统POS机,更受小商户的青睐,也有不少零售用户购买。互联网支付巨头支付宝也有类似产品。但最近手机刷卡器可能有点纠结:随着银行卡向PBOC3.0芯片卡的升级换代,手机刷卡器在未来也要考虑添加读取芯片、甚至接受银联闪付的NFC支付等功能。

钱方和拉卡拉等则推出了迷你POS机(QPOS机/手机收款宝),和传统POS机更贴近,只是更具设计感、更小巧,这也更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让消费者在别人的平板电脑或手机上输入银行卡密码,心里还是有点淡淡的不安啊。这些企业除了单纯的收单,也开始提供额外的商户服务——后台的记账、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功能与支付信息无缝结合,极大方便了商户。以随行付的“会生活”服务为例,POS机里便集成了会员卡、短信营销、优惠券营销、积分、点评等功能。

(2)互联网支付

跳出第三方支付的范畴,互联网支付有3种基本模式。

我首先说说直连网银支付模式。网上商户直接与各个银行谈合作,将不同银行的网银支付网关接入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用户需要跳转至网银交易页面进行支付。早期大多电子商务网站都使用过这种模式。

图 56直连网银支付模式

如图56所示,这种支付模式有不少明显的弊端:网上商户需要和一家家银行谈合作之余,还需要维护不同银行的网关连接与清算对账,甚至需要在不同的银行开设结算账户以收取资金。若网站用户没有相应合作银行的账户,则无法完成支付。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在整个流程我们可以引入一个中间商,中间商一边面向银行,另外一边面向商户,各自去谈。对于商户来说只需与一家机构结算,也可以大幅降低不同接口的维护成本。由于规模化操作,合作的银行网络也会比较多,网站用户找到自己银行的概率也随之升高。

这就引出了另外两种支付模式: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与第三方支付模式。

图 57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及第三方支付模式

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其实只是将线下收单业务搬到网上——中国银联仍作为转接清算机构,负责发卡机构和网上收单机构的交易转接和资金清算。

第三方支付模式可能更为网购一族所熟知——支付宝、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等等都是这个领域的大玩家。

第三方支付又可以细分为网关支付模式与虚拟账户支付模式两种。

网关支付模式在前文略有提到,所谓网关,即连接银行自身支付系统与互联网的接口。它并没有账户属性,也不能很好地抓住用户,仅仅为银行和商户提供服务。早期的第三方支付如环迅、云网、易宝等一开始都采用这种模式。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创新型支付公司开始意识到账户的重要性,继而采用虚拟账户支付模式。淘宝初创时,买家卖家互不信任问题导致其规模的扩大受到限制,为了降低淘宝网购的信用风险,2003年支付宝创新地推出了“担保交易”产品——买家下单后先支付到支付宝账户,确认收货后再跟支付宝确认将款项打入卖家账户,这也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中支付的标配,也帮助淘宝(包括天猫)从2003年2000多万元的交易量跃升到如今超过万亿人民币的交易量。

不过回顾这些数字,我们发现互联网支付的大蛋糕里,第三方支付其实只占0.5%(2013年中国的互联网支付规模超过1000万亿元,其中第三方支付大概是5万多亿元,虽然这个数字在2004年只有72亿元)。除了第三方支付外,自然是走网银直连或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各种原因,我认为一是因为大额的企业或金融机构

间的结算清算还是比较难绕开银行,二是第三方支付的使用场景还是比较往零售消费靠,客单价较低。不过乐观地看,这也说明了第三方支付中互联网支付业务仍有许多想象空间——未来除了对零售消费的进一步挖掘,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可以深度挖掘现有的其他支付场景,同时尝试拓展其他使用场景。

在场景的拓展上。其实已经有不少先行者:汇付天下改变了航空商旅行业的支付,甚至在国内首创了“信用支付”概念,为航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垫资服务;汇付天下也深入基金零售业的互联网支付,旗下“天天盈”平台是首个获得证监会许可开展基金网上销售支付结算服务的支付平台;快钱则尝试渗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现金管理与供应链金融服务。

(3)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指的是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进行的支付手段。移动支付的体量相对比较小,2013年仅占第三方支付总体交易规模6%。不过其增长迅猛。根据阿里巴巴的招股书披露,2013年其电子商务业务中,接近20%的成交额来自移动端,这个数字在2012年仅有7.4%。

移动支付包括3种主要类型:移动互联网支付、近场支付(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以及短信支付。

曾经颇为流行的短信支付基本已经偃旗息鼓!不过想当年SP彩铃业务和图片下载盛行的时候,短信支付那可是主流啊,甚至连Q币什么的也都是用短信支付。(一句话暴露年龄啊……)

而近场支付则仍未普及起来。2013年近场支付占移动支付交易额仅有0.8%(当然这其中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支付增长得太快)。这个情况在国际上也差不多: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研究报告,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持续高速增长,近场支付技术却只占据2%的交易额。

近场支付在中国的发展相对缓慢,这不得不提中移动和银联在技术标准上的3年之争:中移动拥有自主产权的2.4GHz标准和银联采用的国际通用的13.46MHz谁都无法说服谁,手机厂商也不知道该生产谁的好,因此生产进度放缓,进而拖延了近场支付的普及进度。直到2012年12月,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这个时候才算是盖棺定论,确立了银联主导的13.46MHz标准。中移动虽然心有不甘,也只能从了银联——两家也算是不计前嫌,于2013年6月上线共同打造的移动支付平台。

近场支付难普及的另外一点则是硬件的更新需要成本与时间的投入。硬件的更新不但反映在商户的收单设备,对消费者的手机也有硬件更新的需求。银联联合收单机构补贴改造POS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支持银联“闪付”近场支付的终端近300万台,但对消费者的教育引导仍任重而道远。

除了电信运营商和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也跃跃欲试:2014年4月,支付宝就在新版钱包里加入了NFC公交卡充值功能,之后又和住建部IC卡应用中心服务进行合作,推出了“虚拟城市一卡通”,用户可以直接把具有NFC模块的手机当交通卡用。手机QQ则和北京亿阳汇智通合作,用户在使用手机QQ阅读电子书的时

候,可以使用公交卡刷卡支付电子书。

反观移动互联网支付,由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出现以及电商巨头对其移动端的强势普及,交易规模在2013年得到了爆发:由2012年的781亿一跃到2013年超过一万亿。2014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支付场景中,基金申购占比47.2%,在所有场景中交易量排第一。而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则铺天盖地地推移动端,三八妇女节前在上海地铁里头到处都是都教授“手机淘宝三八节”的广告。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支付还有一个潜在的增长点——O2O支付(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通俗地来讲就是线下二维码支付(当然O2O也有其他类型,如条形码支付或声波支付等)。线下扫一扫二维码,再在手机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完成交易,这其实在一二线城市早已不足为奇。本来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打算2014年大张旗鼓好好推广一番,无奈2014年3月却被央行出于安全性的考量而紧急叫停。时隔数月之后,二维码支付业务倒也在许多小店中重新出现了。

最后自然是要来张图总结一下第三方支付的主要业务。图58深色的部分是第三方支付企业有参与的业务类型。预付卡、固定电话、数字电视等,由于量太小,我就没有放到图里面。

图 58第三方支付企业三大业务类型

(4)案例:为何银联对支付宝怀着满满的敌意?

从图58出发,倒是有个有趣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的:为何银联对支付宝怀着满满的敌意?

银行卡支付清算网络在中国基本被银联垄断。银联的股东是谁呢?其实是一堆

银行和投资巨头。五大行的股份大概占了四分一,股份制银行占了三成,城商行们大概也有四分一。

银联2002年成立后,顺势将2000年早已成立的网上支付公司上海腾欣科技有限公司(ChinaPay)并入,改名为银联电子支付有限公司,这家子公司也在后来拿到了央行互联网支付与移动电话支付业务的许可证。

2002年年底,银联成立了子公司银联商务,它后来拿的牌照的业务涉及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以及预付卡受理。

参照图58,银联在线下收单、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方面都和支付宝有着正面的竞争关系——因为它本身也拿着两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此外,互联网支付中第三方支付模式其实是对银联主导的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的替代;移动互联网支付中的O2O支付甚至可以替代线下银行卡刷卡业务。银联自然是看不惯支付宝迅猛的发展啦。

除了银联,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后也不断拉仇恨,各大银行对支付宝越来越抵触——2014年3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集体下调支付宝快捷支付限额。

其实细想一层,这也不全然是因为余额宝。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前,银行们的利差越来越窄,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将随之下滑。银行只能从非利息收入,即中间业务处获取收入——其中支付业务是大头。除了对第三方支付不再“纵容”,银行们也开始大力发展自身支付业务:平安收购了两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

了“平安付”品牌,中信银行推出了二维码支付产品“异度支付”……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