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
第十章 春秋哲思:财富有大道

道不语无德之人。

财不传不富之徒。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周天子皇权的衰落,为我国财富巨人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事实上,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最早的财富智慧,正是发源于这一时代,而且这一时代的财富智慧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多样性,是此后的任何一个时代再也未出现过的。

众多的财富巨人,如陶朱公,白圭,端木赐,郭纵,乌倮氏,寡妇清等等,这些财富巨人拥有着富可敌国的财富,让当时的诸侯列国为之趋拜奉承,仰其鼻息。最重要的是,这些财富巨人们还根据他们对于财富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一系

列聚敛财富的思想。时至今日,这些财富哲思经历了近三千年之久的岁月洗礼,愈发明晰而显出其卓见真知。

(1)陶朱公范蠡的十二循环说

成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财富必然是在人最少的地方,如果你一味地往人堆里挤,那就必然地一无所获。

财富七策灭敌国

陶朱公范蠡最早提出聚敛天下财富的十二循环理论,并依据这一理论多次暴富的人。他的财富之道即使在现今,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与作用,其可应用的领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范蠡师承于农家学派的创始人计然,所以他的理论在历史上又称为“计然之说”,或许是因为这一理论并非是由他始创,而是自老师计然那里承传而来的原因吧。

但是范蠡少时,却不修边幅,不事生产,隐匿于穷乡僻壤之中,靠着哥哥和嫂子吃饭,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虽然他时有惊人之语,但当地人却都看不起他。适逢文种为谋求强大越国的策术,四处寻访名贤,听说了范蠡之名,就要前去拜访。当地的官员阻止说,范蠡只不过是一个浪得虚名的狂人罢了,没必要劳驾文种前去。文种却不以为然,坚持要去拜访。但是范蠡却一连两次避而不见,这更增加了文种对他的兴趣,一定要见到他不可,就要准备第三次拜访。直到这时候,范蠡才对哥哥嫂子说:请为我准备一身衣服和帽子,有客人要来了。

当文种见到范蠡之后,范蠡侃侃而谈,听得文种大惊大喜,情知得到此人相助,则强越灭吴,不过是举手之劳,就以华车载着范蠡,恭恭敬敬地把他迎到王宫,越王勾践躬身相迎,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灭吴之举。

为了灭吴大计,范蠡向越王勾践献上了七条“计然之策”,都是从农业生产方面入手,目的是摧毁吴国的经济命脉,这七条之策只使用了其中的五条,吴国的经济发展就已经被搞垮,徒有伍子胥、孙武子这样的能臣名将而不能用,最终为越国所灭。

吴国灭亡之后,范蠡劝文种与他一同归隐,他说:勾践此人,豺颈狼心,只可与同患难,不可与同富贵。但是文种却认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对君王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不是做臣子应有的礼节。结果,就在范蠡飘然而去之后,勾践就命人送了一把剑给文种,说:你们的计然之策不是还有两条没有使用吗?你何不把它用到自己身上呢?这时候文种才后悔未听范蠡之劝,只好长叹一声举剑自刎。

而范蠡却化名为鸱夷子皮,游历到齐国侍奉田成子。有一次,田成子离开齐国前往燕国。鸱夷子皮背着行囊一路随行,来到望邑时,子皮说:“您不曾听过一个干涸沼泽,群蛇搬家的故事吗?小蛇对大蛇说:‘你在前走,我跟随在后,人们见了只会把你看成普通蛇,会抓住你杀掉;不如你背着我走,那么人们一定会以为我是神君,就不敢随意冒渎了。’今天您体面我卑微,如果您扮成我的上客,充其量人们只会认为我是一位千乘之国的主君;若您扮成我的使者,我也不过是万乘之邦的公卿;所以您不如充当我的门客吧。”于是田成子背着行囊跟随在子皮之后一路前行,两人来到一家旅店,旅店老板见这随从仪表不凡,心想这主仆定非普通百姓,立即拿出酒肉殷勤招待。

鸱夷子皮可谓洞悉人心人性,让气派不凡的田成子假扮他的门客,让人对他们一行顿时不敢小视。

但是鸱夷子皮更大的才华却是在商业领域方面,由于他的才干出众,很快就在齐国崭露头角,引起了朝臣的注意,于是大家纷纷举荐他出来做官。但他却拒绝了,并离开齐国的国都临淄,居住到了人所不知的陶地带,并易姓为朱。

从此世人皆知陶朱公之名。

十二循环周期理论诠释

陶朱公居住于陶地,按照他的十二循环理论从事他的商业经营。

十二循环的经济理论认为: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农民会受损害;每斗价格九十钱,商人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田地就要荒芜。粮价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粮食平价出售,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至于积贮货物,应当务求完好牢靠,没有滞留的货币资金。买卖货物,凡属容易腐败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

计然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阴阳学说基础之上的,按照这一理论,岁有金、木、水、火之分,逢到金年,就会丰收,遇到水年,就会歉收,碰到木年,就会发生大面积的饥馑,而如果遇到火年的话,就会大旱。这一理论初看起来云山雾罩,但那是对于不懂得传统五行阴阳的人而言,而对于把这一套知识体系彻底掌握了的陶朱公而言,那就意味着他拥有了敛财致富战无不胜的利器。

按照这一理论,金木水火之年轮流循环,每十二年完成一个周期,于是陶朱公就在丰收的金年里低价收购粮食,在歉收及饥馑的年景里陆续售出,同时购入木材。到了火年时节遭逢大旱,道路平整易于车辆奔行,所以造车的利润很高,而陶朱公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他收购来的木材全部用来造船。正当人们讥笑他不识时务的时候,旱年之后随之就是大洪涝,别的商人措手不及,根本没有时间临时改车造船,而陶朱公家里事先造好的船只,则是以很高的价格一售而空。

就这样,陶朱公转眼功夫聚敛了无数的财富。于是他说道:我不求财,而财自来,此之为大祥,宜将钱财散出,以消弥其灾,就将家中的财产全部赠送别人。

但是他在将全部财富送人之后,没几年又再次大富,于是他再次散财,就这样他曾经三次散财,却始终摆脱不了富贵的命运,终于陶朱公长叹一声,认命了。

懂得财富规律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同掌握了水性的人泛舟于江河湖海之中,纵然想不富贵,又怎么可能?

财富的智慧就在于避开市场上的竞争,另辟蹊径。旱时造船,涝时却造车,若非有深刻洞察的商业眼光,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这一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就是要考虑到市场上的变数,凡是在市场行为中符合逻辑的,必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别人也在这么想,大家挤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又哪来的利润可图?

这个方法应用在市场上,那就意味着越是火爆的生意越是不要去碰,而是要思考火爆之后冷却下来的市场需求的是什么。通常我们把这种先人一步的思维名之曰“商业洞察力”,大凡成就不凡的富豪人士,无不是具有着这种共性的思维特点。

陶朱公的成功商业思维

事实上,避开人们思维的套路与惯性,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要像下棋一样多思考两步,其效用的特点不仅是体现在商业行为中,这一思维的价值性也贯穿了人类所有社会性活动的始终。我们说一个人聪明,其聪明正是表现在这一点上,同样的道理,我们说一个人愚笨,愚笨的原因也是因为不考虑事情的变数。为了加强我们对这一商业性价值思维的认识,让我们再来看看陶朱公在营救犯了法的二儿子方面的策略: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以后,顽劣淘气,不务正业,花钱如流水,十足一个纨绔子弟的做派,与陶朱公大儿子的勤奋本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说:“杀人者死,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我听说‘富家子不应在大庭广众之间被处决’。”于是准备千两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营救二儿子出狱。

大儿子关心弟弟的性命,担心小弟弟顽劣不逊,去了之后反害了二弟的性命,就一再请求前往,陶朱公却不肯答应。大儿子认为父亲不派长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认为自己不肖,就以自杀来胁迫父亲改变主意。母亲大力说项,历数小儿子的没出息与大儿子的办事能力。陶朱公不得已,只好答应了大儿子的请求,派他带信去找楚国的老朋友庄生,并告诉长子说:“到了以后,就把这一千两黄金送给庄生,随他处置,千万不要和他争执。”

大儿子遵命前往,到了楚国后照父亲的话去找庄公。发现庄公居住在一所破破烂烂的茅屋里,院子甚至连围墙都没有,只是马马虎虎地靠着城墙的边上建筑起来,而且院子里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主人分明是一个寒酸落魄到了极点的儒士。

大儿子心里很是怀疑庄生的能力,但他还是按照父亲的吩咐,进到满是尘灰的屋子里拜访庄生,并把一千两黄金赠送给他。

庄生毫不客气地将一千两黄金全部收下,对大儿子说:“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他为什么。”

大儿子压根不相信庄生的话,就假装离去,也不告诉庄生,而私下留在楚国一个贵人的家里。

然而,儒士庄生虽然很穷,但以廉洁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师的礼数来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无意接受,想在事成后归还以表诚信,而陶朱公的大儿子不了解庄生,以为他只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

收了陶朱公的千两黄金之后,庄生利用机会入宫见楚王,说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国能独自修德,则可以解除。楚王向来信任庄生,立刻派人封闭三钱之府——贮藏黄金、白银、赤铜三种货币的府库。

楚国贵人很惊奇地告诉陶朱公的大儿子说:“楚王将要大赦了,你的弟弟一定会被释放出来的。”

陶朱公的大儿子就问:“你是如何知道这个消息的呢?”

楚国贵人回答道:“因为大王下令封了三钱之府。”

大儿子问:“大王封三钱之府,与大赦有什么关系?”

楚国贵人解释说:“这是因为,每逢大赦之时,就会有许多不法之徒聚众抢劫国家的库府,虽然他们犯了死罪,但他们故意赶在大赦的前夕作奸犯科,反而会在抢劫之后得到赦免,所以楚国有惯例,每逢大赦之前都要封存三钱之府,避免给宵小之徒以可乘之机。”

大儿子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遇到大赦,弟弟本来就当出狱,可是那一千两黄金岂不是便宜给了庄生了吗?他心里不忿,于是又去见庄生。

庄生见了他很是惊讶,就问道:“你没有离开吗?”

大儿子回答说:“是啊。我弟弟很幸运碰上楚王大赦,所以来告辞。”

庄生一听这话,就明白了大儿子的意思,便叫他自己进去拿黄金回去。那一千两黄金庄公连碰也没碰一下,大儿子就丝毫不少地又全部拿了回去。

陶朱公的大儿子这么做,实在是有点不近人情,让庄生心里好生恼火,于是他又进宫见楚王说:“大王想修德除灾,但外头老百姓传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杀了人,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这次大赦,并非真正怜恤楚国的民众,只是为了开释朱公子而已。”

楚王听了后,笑着回答道:“这件事容易解决,我们先把朱家犯法的儿子杀掉,然后再大赦天下,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王立即下令杀了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

结果陶朱公的大儿子忙乱了半天,最后却只能是用车子载着自己弟弟的尸体回去,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伤,都从门里边迎出来痛哭。

可是陶朱公却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自己的弟弟。他并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从小和我在一起,见惯了生活的艰苦,所以特别重视身外之财;至于小弟,生下来就见到我富贵,过惯富裕的生活,哪里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而营救犯法的人是需要下大本钱的,只有让不吝惜钱财的人去才能够做得到。我派小儿子去,只因为他能丢得开财物,而大儿子做不到这一点,最后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点不值得奇怪,我本来就等着他带着丧事回来。”

这就是陶朱公的商业智慧的最集中的体现了。通常的思维是做事情要考虑“能干”的人,现代企业管理也是需要“人才”,像陶朱公小儿子那种人就很难有市场。所有的人都这么想,所以这条思路就必然是错误的。大家都想用“能干”来压倒对方,社会博弈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柔者克刚,无为而成,事与愿违。

总结陶朱公的财道思想,只不过是一句话:摒弃“正常人”的惯性思维,成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财富必然是在人最少的地方,如果你一味地往人堆里挤,那就必然一无所获。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