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十四节 发货币与储备货币的恐怖平衡

对掌握着全球货币主导权的美国而言,再没有比发货币更简单、更便捷的解决资金不足的办法了。但美国政府并不能直接发货币,美国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美联储手中——1913年的美国《联邦储备法案》规定,美元的发行权归美联储所有。

美国的货币发行实行的是发行抵押制度,即联邦储备银行的货币发行必须提供100%合格抵押品,以及附加担保品。可充作抵押品的有:金证券、政府债券、合格的商业票据、抵押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合格的州和地方政府的债券。

这种发行机制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一目了然了:美国财政部向美联储出售国债,比如2000亿美元,美联储就印刷2000亿美元支付给财政部,财政部再将这些基础货币注入经济体。

从美国货币发行程序不难看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实际上等于帮助美国注入流动性,最终流入美国经济体中——中国相当于在自己承担成本和风险的情况下扮演了美国印钞工具的角色,从而帮助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由此获得的收益远远超过支付给中国的债券利息。

而且,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压低了美国的利率,降低了美国举债的成本。

美国研究者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成了美国经济福祉的金融支柱”。

发货币与储备货币这个恐怖平衡的形成,与中美贸易的失衡有着直接的关系。

1979年的时候,中国对美贸易还是逆差8.62亿美元。原因很简单,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多,而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对美贸易依然是逆差。这一局面在1989年发生改变。1989年后,美国对华实施贸易制裁和技术禁运,加强了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这些限制措施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这意味着,中国卖给美国商品获得的美元,不能用于从美国购买中国所需要的商品,那么中国所获取的美元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被屏蔽了!中国就把这些美元都储备起来,或者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买美国国债,买美国国债赚的一点利息(根本抵不上美元贬值所造成的损失)再储备,或者再用于买美国国债。从而,中国就陷入了史剑道所形容的“简单机械运动”。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越大,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就越大——因为无法通过正常的中美贸易为美元找到更好的出口。不仅对美国,1989年后,欧洲也对华采取了包括武器在内的禁运。因此,1989年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国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和欧元问世后换取的欧元,相当一部分成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这其中又有一部分购买美债、欧债。这让两大经济体尝尽了甜头,所以,它们联手在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方面,设置层层阻碍,实际上是把中国彻底逼到购债这条路上,使中国人用血汗换取的外汇再回流到它们手中。中国购买的债券,欧美再通过货币的贬值进行稀释,进一步对中国展开掠夺。中国原本可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破解这一困局,然而,2003年以后的资源错配使中国错失了这一机会。

下图为2000~201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与顺差。

从图中不难看出,2000年以后,中国的贸易顺差在逐步加大,在2008年达到2981.2亿美元的高点。把每年的贸易顺差累加起来,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这么大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中国在出口自己用血汗生产的产品以后,并不能用获得的外汇对等地购买我们所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只能储备起来,或者购买美债、欧债。

这同时也意味着,美、欧可以通过发货币的方式继续换取我们耗费资源和血汗生产的产品!

因此,伴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美欧的货币发行量也在加大。

我们可以通过美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情况,与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数据进行对比,来感受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图为美国2000~2012年广义货币M2的增长趋势图。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2003年以后增速加快。

下图(见95页)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情况。

通过两图对比不难看出,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3年增长开始加速,2000年,中国外汇储备(未考虑外汇储备具体构成)占美国M2余额的3.37%,到2012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31.8%!

不仅美国,欧洲也如此。欧元同样是国际储备货币,它同样因此获取巨大利益。

如果把美欧发行货币比喻成放水,那么中国就成了美国廉价的蓄水池,帮助美欧化解了货币投放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这个风险由谁来承担?

中国人!

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外汇储备实际上是靠在国内投放基础货币来完成的,储备的外汇越多,也就意味着在国内投放的相对应的人民币越多,国内民众的财富被稀释的越多,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就越大!

简单认识一下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一点常识:

我们现在使用的货币属于信用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上都属于“信用货币”。所谓“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信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除了纸张和印制费用外,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形式主要是现金和存款。

从信用关系的角度来看,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就形成了一种负债,人民币持有人是债权人。

说简单点,就是央行发行的货币实际上是对民众的负债。

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二是对政府部门(主要是财政部)的贷款;三是收购外汇、黄金、白银等储备资产投放的货币。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即为外汇占款。

说简单点,就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财政部发放的贷款和储备外汇资产,都会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1993年以前,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是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通过这一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达到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80%左右。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强制结售汇制[注释],使中央银行通过收购外汇储备而被动地投放基础货币。随着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中央银行通过这一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到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一半以上。为了防止因此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又不得不实行相应的冲销政策,但这种冲销政策不仅作用有限,而且还有较大的副作用。

上面这段话对普通读者略显晦涩。其实,用一句大白话就可以说明白:要通过印钱来收购外汇,外汇储备越多,在国内投放的货币就越多!

外汇储备实际上是靠稀释民众的财富积累起来的。

2011年7月26日,针对市场上热论的“可否分给民众或者是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问题,国家外汇管理局回应称,免费使用外汇储备,实质上相当于中央银行随意印钞票,无节制地扩大货币发行,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事实上,国家在进行外汇储备的过程中,就已经在不断“扩大货币发行”。按照外管局的说法,在人民银行买入外汇的时候,已经向原外汇持有人支付了相应的人民币。外汇储备形成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国家,而是卖给了国家,并获得了等值的人民币。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价和自愿的原则,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在外汇和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

如果国家用这些外汇刺激国内经济,就要再兑换一次人民币,那等于是让老百姓人民币财富贬值,有引发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性,同时也会降低国内需求。

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用以购买外汇时的等值人民币是印出来的,而并非像其他一些国家一样是通过发行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或直接通过财政支付来购买外汇——这些方式不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

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就是靠印钱、靠对民众负债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理所当然属于全体民众。但由于这部分外汇储备对应着已经投放的基础货币,当然不能无偿使用,而应由民众购买使用。外汇在企业、个人手中发挥的作用,取得的经济效益,一般都会好于储备在国家手中。既然如此,国家保持适度外汇储备即可,何不从早就开始实行藏汇于民的政策呢?

或许,这一点正是中国储备外汇和购买美债的根源之一。政府储备外汇的同时,在国内投放基础货币——这当然是任何政府都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再把外汇拿去购买美国国债,获取部分收益。如果单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及由此外汇储备而在国内投放基础货币,恰恰实现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英国有资深财经记者指出,中国储备美元的过程中,通过压低人民币币值,使中国的出口商得以以更低廉的价格出口商品,这种做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却降低了中国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他们以人民币发放的工资实际上是被人为贬值了。而且,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虽然在增长,但用于工资支出的收入占比在过去10年间逐步减少,到2008年下降到了GDP的48%。相比之下,美国用于工资的支出占GDP的64%、欧盟为64%、日本为62%。

那么,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与美国经济利益的对接,意味着什么呢?

众所周知,外汇储备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230的状态。过多的外汇储备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资源浪费、基础货币扩张等。

下图为中美两国外汇储备对比。

我们将出口所得的货币收入(主要是美元),通过中央银行公开市场购买等形式转化为外汇储备。鉴于美元的重要地位,相当大一部分的外汇储备以回报率较低的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持有。美国将海外资金的一部分用来从事利润率较高的研究和开发以及销售和服务,提升本土的竞争实力;另外一部分则以回报率要求比较高的投资资本的形式又返回到中国等东亚国家。通过这个过程,美国获取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但东亚国家却遭受了经济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双重损失。

正是由于美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之间这种独特的循环链,约翰·霍金斯大学的约瑟夫·昆兰宣称“亚洲是美国人事实上的银行”。美国的研发费用和海外投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东亚的贡献。

中国外汇储备与美国货币发行的对接,也即与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所保持的平衡,对中国有着深深的伤害。

第一就是经济利益损失。包括机会成本和直接损失。美国国债的年收益率在3%~6%之间,远低于投资者投资于股票指数或进行直接投资所能带来的平均收益率。

美元贬值对于储备巨额美元资产的国家而言,是非常直接的损失。美国研究者指出,1860年的4美元就相当于2007年的100美元。由于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毫无疑问已经贬值。[注释]美元与其他国家的货币相比,尽管仍然算是比较稳定的,但整体趋势却是贬值的——这是任何纸币都具备的特点。

更大的经济损失是:东亚国家将外汇储备投资于收益率较低(大约为5%)的美元债券,但同时却要以较高的回报率(大约15%)来吸引海外投资,支持本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积累巨额外汇储备,即使是在负回报率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也在增加,而美元的贬值则让这些外汇储备不断遭受损失。以至于有经济学家感到困惑,中国为什么宁愿积累实际收益为负的外汇储备,而不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减少贸易顺差?

第二是通货膨胀风险。在储备外汇和干预汇率的过程中,我们要投入相应的基础货币,从而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和通货膨胀。

第三是外汇资产受制于人,容易被宰割。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在美元贬值的过程中缩水严重,而美元的贬值又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让中国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购买原油、铁矿石等商品。并且,美元贬值可以提升美国的竞争力,削弱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加大中国出口企业的困难。

第四,中国的货币政策陷入困境。如果美国通过货币贬值来消除贸易赤字,或者通过提高利率等方式抑制需求、削减财政赤字,势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的稳步发展造成威胁。如果中国为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而美国反向操作,即降低利率以防止自身陷入衰退,则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会加大,通货膨胀风险也将加大。当美元升值、美国加息的时候,资金又会迅速逃离,从而导致流动性紧张。事实上,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在2013年6月19日仅仅表态称“如果经济前景状况符合预期,那么美联储将考虑在年内开始缩减购债规模”,许多国家就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中国发生的钱荒现象也与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其实意味着令人担忧的金融风险。一旦市场对本币升值预期发生逆转,或经济出现波动,一些居民、企业、银行等就可能竞相将手中的本币换成外币,从而可能酿成新的金融危机或金融风险。换句话说,中国的金融安全也受制于美国。

中美恐怖平衡,让美国从中国获取了不计其数的财富,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这个恐怖平衡,可以简单分成几步来看。

第一步:美国印钱换中国实实在在的产品,赚走了中国的劳动成果,而中国得到了美元。

第二步:美元贬值,中国通过贸易赚的美元购买力下降,而购买的美国国债也大幅度缩水,等于中国人的部分财富被悄悄转移到美国人手中。

第三步:美国卖给中国债券,让中国的美元重新流回美国,美国将这些钱换成人民币投资中国,然后,再迫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美国赚了。美国投资中国的资金年利润高达33%。

第四步:美国在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重新换回美元——可以换更多的美元,又赚了一笔。

第五步:美国打压人民币,使其大幅度贬值,然后,用美元廉价收购中国的优质资产——这一步,是美国在2014年以后开始逐步实施的战略。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