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四十五节 废掉高盛的对手

Libor易主的过程,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

整个过程就如同上演一部大片,只不过,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们先看几则新闻:

2011年3月中旬,瑞银、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巴克莱等几家金融机构已经收到美国监管机构的传票,这些机构正在调查美元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在2006~2008年间设定方面的问题。这次调查是范围缩小后的结果。从2010年秋季开始,所有在2006~2008年设定美元Libor委员会的16名成员,都接到了要求提供相关信息的非正式请求。

从收到传票的几家金融机构来看,尽管范围已经缩小到了几家,但被重点打击的核心对象却是巴克莱。

2011年3月下旬,知情人士表示,巴克莱已经正式成为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涉嫌被操纵案的主要调查对象。调查人员正在调查巴克莱的交易员及其资金部门的信息交流是否违反了“中国墙”(Chinese Wall)规定——这一规定旨在防止一家银行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至此,目标已经清楚地锁定在了巴克莱。

2011年7月,正在调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可能受到操纵一事的多国监管机构,已经把调查范围扩大到了伦敦日元利率以及东京的另一个利率设定过程。巴克莱已成为重点调查对象。

巴克莱成为重点调查对象,再次被确认。

2012年6月底,由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发起的针对Libor案的调查有了初步处理结果——对巴克莱罚款4.5亿美元,因为该行企图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巴克莱承认,在5年期间,其在三大洲向设定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和欧元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的银行小组提交数据时存在“不当行为”。如果Libor利率受操纵最终被确定,巴克莱还将面临集体诉讼。

巴克莱是谁?

为什么是巴克莱?

这是一个我们做进一步分析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

英国巴克莱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1862年成立,总行设在伦敦。巴克莱近年来扩张的步伐非常快。

2007年4月23日,荷兰银行同意英国巴克莱银行以670亿欧元的价格对其进行收购,媒体对这起“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业收购案”评论称:“这桩合并案一旦尘埃落定,将会缔造出一个以市场资本总额计全球最大的银行。”

巴克莱在美国的扩张步伐同样非常快。

早在2004年8月18日,英国巴克莱银行就宣布,以2.93亿美元现金收购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美国信用卡业务部门德拉瓦州信用卡公司Juniper Financial Corporation。巴克莱银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在美国拥有巴克莱资本公司(BarclaysCapital)和巴克莱全球投资公司(BarclaysGlobalInvestors)。美国信用卡发行利润占全世界信用卡利润的65%。巴克莱银行旗下Barclaycard是英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银行,通过收购这家北美市场成长最快的信用卡发行商之一,使Barclaycard以较低的成本进入美国——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市场。巴克莱首席执行官称,此次收购只是巴克莱银行进军美国信用卡市场走出的一小步,Barclaycard还将在美国收购更多的信用卡公司,以实现其全球战略。

最令美国人心痛不已,当然也记忆犹新的,是巴克莱对雷曼兄弟的大收购——别忘了,此时全球很多银行都处于自顾不暇、需要政府救助的境地。

2008年9月17日,巴克莱宣布出资17.5亿美元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纽约总部、两个数据中心以及部分交易资产(其中,2.5亿美元收购了雷曼兄弟在北美市场的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15亿美元收购了雷曼兄弟位于纽约的总部资产和在新泽西州的两个数据中心)。

雷曼兄弟公司深受次贷危机影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并无力融资自救,美国政府又不愿提供资金支持,这家美国第四大投行不得不于9月15日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公司遭到一些债权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随着美国政府推出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雷曼兄弟公司有望找到比巴克莱银行更好的买家。但是,无奈之下,9月20日,美国法院批准了巴克莱银行对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核心业务的收购。

美联社称这是巴克莱银行的“妙计”,因为就在几天前,巴克莱拒绝收购雷曼兄弟的全部资产,导致雷曼兄弟不得不宣布破产,资产估价进一步下跌。而雷曼兄弟公司一年前的总市值还超过330亿美元,上述业务和资产当时的估价也相当可观。

对于一个靠金融占据世界食物链最顶端的国家而言,突然杀出的这匹黑马,是令其寝食难安的威胁。

帮助巴克莱迅速扩张,尤其在投行业务方面迅速崛起的,是一位传奇人物——鲍勃·戴蒙德。耐心了解这些背景有利于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巴克莱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证券领域后,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并无太大作为,巴克莱投行管理部也几乎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发生了巨大改观。这个人就是戴蒙德。1996年,戴蒙德被挖到巴克莱,主管巴克莱投行管理部。

戴蒙德没有资本与华尔街巨头们竞争,他选择卖掉巴克莱投行管理部的并购咨询、股票承销业务,将精力专注于“看似没有油水的”债券业务上,将巴克莱投行管理部更名为“巴克莱资本”。

1999年,巴克莱资本发生转机。那一年,巴克莱作为主承销商,承销了英国电信总价值高达100亿美元的全球债券。这是当时募集金额最大的一次美元债券销售活动。到2002年,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巴克莱资本的债券承销额超过了其他任何银行。

2008年,戴蒙德终于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那就是收购雷曼,并借此把巴克莱资本推上了投行主流的位置。戴蒙德以大勇气、大智慧成功抄了一次底。收购雷曼的行为,确立了戴蒙德在巴克莱的地位:巴克莱资本原有的固定收益类业务加上雷曼的IPO和并购业务,使投行部门在巴克莱的地位越来越高。2011年上半年,投行业务贡献了巴克莱整体利润的90%;2011年全年,投行业务为巴克莱银行净利润贡献了53%。

巴克莱的业务重心逐渐偏向了投资银行,这促使巴克莱董事会在2010年9月做出了一个决定,由精通投行业务的60岁的戴蒙德出任巴克莱的首席执行官(CEO)。[注释]

维护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维护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乃是美国的核心战略目标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戴蒙德率领的巴克莱,已经成为美国投行最大的威胁,而他在美国的收购行动,一次次触动美国人的神经。

正是借助Libor操纵案,美国逐渐困住了金融领域的这只大老虎。综观金融发展史,无论是Libor还是Euribor,哪一个是洁白无瑕的?哪一个不存在操纵的问题?华尔街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全球的近乎赤裸裸的洗劫,又何尝不是公开的秘密?

就连伯南克也承认:“Libor体系在结构上是有缺陷的……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注释]

但对美国而言,巴克莱必须重新回归平庸,才符合其利益选择。

因此,当2012年6月底,巴克莱首席执行官鲍勃·戴蒙德表示他和手下三名顶级高管将放弃今年的奖金,以“反映我们作为领导者的集体责任”时,他得到的只是轻蔑的回应。

其实,事态的发展已经非常明确:戴蒙德必须离开巴克莱。当时,笔者给所带的学生分析Libor操纵案的发展时,做了这样的表述:

美国需要一个没有戴蒙德的巴克莱,需要一个不能在投行等方面对美国构成强大竞争威胁的巴克莱。

2012年7月2日,英国《卫报》报道称,巴克莱董事长马库斯·阿吉斯于当日辞职,以缓解各界对巴克莱在银行间拆借利率操纵案中因扮演不光彩角色而招致的不断高涨的批评之声。

这显然不是美国需要的。

随后,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7月2日,宣布辞职的巴克莱原董事长阿吉斯又重新成为董事长,而巴克莱的CEO戴蒙德却在7月3日宣布辞职,并立即生效。

戴蒙德在辞去巴克莱银行CEO的职务后,坚定地为该行进行辩护,他表示:“2008年10月,我不知道存在Libor操纵问题,直到本月我才发现。”他补充称,直到本月早些时候,他才看到部分出于私利操纵Libor利率的交易员在2005~2007年间的往来邮件。

事实上,Libor操纵案被指控的污点,主要发生在2005~2009年间,并不在戴蒙德担任CEO期间,但他必须离开巴克莱。在巴克莱工作期间,戴蒙德展现出一位睿智且富有勇气的高级经理人的风采,他视自己的事业为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虽然身为美国人,他却全身心地为巴克莱这家英国银行殚精竭虑。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掌舵,才有了巴克莱的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戴蒙德辞职的当天,巴克莱银行首席运营官杰里·德尔密斯耶也同时辞职。“这桩丑闻使得巴克莱几乎没有了领导者。”

可以想见的是,失去戴蒙德的巴克莱,将逐渐回归平庸——这当然是美国高盛等金融机构求之不得的结果。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