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四十八节 立体战

与军事打击一样,美国金融战的第一步,也是组建多国部队。

2012年2月,美国财政部宣布,美国将联合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建立一个国际监管体系(这些国家同样都是瑞士银行“客户至上”的受害者),并采用新的多边措施实施《外国账户税收遵从法案》,要求外国的金融机构向美国国税局报告美国账户持有人的详细信息,不遵守该法的金融公司将面临美国的税收处罚。

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美国渐渐找到了穿越瑞士保密法铜墙铁壁的契机。

准备就绪之后,美国终于出手“严打”了。

这次的重点打击目标是总部位于瑞士东北部小城圣加伦的有着271年经营历史的韦格林银行。

2013年1月初,针对美国司法部的指控,韦格林银行承认在过去长达10年内,通过向美国税收部门递交虚假纳税申报单帮助美国富人逃税,涉及金额达12亿美元。

美国司法部称,韦格林银行的3名客户经理通过开设假账户以掩盖纳税人的真实身份等做法,帮助至少100名美国纳税人在离岸账户上藏匿钱财(对美国而言,安排美国纳税人“钓鱼执法”的操作难度并不大)。

笔者的朋友刘广元先生在其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加勒比飓风》中,就有对美国执法部门精心设局诱捕某小国部长的详细叙述。其布局之缜密足以以假乱真,令人深信不疑,但它的确就是一个陷阱。为了取得该部长的信任,美方甚至把该部长的女儿安排进了一家特意设立的银行。而该部长,刘广元先生本人就非常熟识。

重回主题。

美国随即对韦格林银行开出了天价罚单。

瑞士这家最古老的私人银行在缴纳7.4亿美元的巨额罚金后宣布永久歇业,这被视为美国政府的一大胜利。韦格林银行被迫永久歇业,不仅给瑞士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也使瑞士的《银行保密法》面临严重挑战。

瑞士韦格林银行中枪倒下,相当于美国在瑞士金融领域打开了一个缺口。

2013年8月28日,瑞士政府宣布原则上同意与美国不久后发布联合声明,以化解瑞士银行因涉嫌帮助美国客户逃税而引发的瑞美两国纠纷。

几天后,瑞士与美国两国政府就解决税务纠纷最终达成了反避税和解协议,敦促涉嫌帮助美国客户逃税的瑞士银行协助美方调查,以避免遭到起诉,但该协议不适用于14家正受到美国刑事调查的“一类银行”。根据协议,对于曾经和正在帮助美国纳税人逃税,但尚未遭到调查的“二类银行”,想要不被起诉,就需提供美国公民秘密账户的所有详细信息,并支付巨额罚款。而可以证明没有帮助美国纳税人隐藏海外资产的“三类银行”和4家不受《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约束的瑞士国内银行可以不支付罚款。

在美国方面,同瑞士达成和解协议当天,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发表声明称,这一协议将有力打击所有试图规避法律、藏匿资产于海外的美国公民的避税行为,同时通过与瑞士政府展开积极合作,能够实现将美国纳税人的钱由海外追回并归还国库的重要目的。美国司法部高级官员称,美国将从和解方案中获得10亿美元或更多的罚款。

瑞士银行家协会对美国司法部的这一决定既感到压力巨大,又无可奈何(由于瑞士的特殊历史,该协会的立场甚至比政府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协会还表示,这一决定在罚款和法律条款上都达到了极其严苛的水平,同时留给瑞士各银行的时间非常紧迫,但“这似乎已经是处理瑞士银行业与美国之间关系的唯一方案”。

美国让瑞士银行业裸奔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洗黑钱者、贪污腐败者、独裁者在瑞士银行的存款信息都不再像过去那样安全,美国可以更自由地“抓辫子”“打棍子”。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要挟相关人员与美国合作,实现美国的战略意图。同时,美国也为本国的金融机构摧毁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美国从大张旗鼓地彻查Libor案,开始了对超级金融霸权时代的精心构建。

经过步步惊心、环环缜密的策划和行动,美国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4年5月5日,世界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诺,将自动向其他国家交出外国人账户的详细资料。在巴黎举行的欧洲财长会议上,瑞士同意签署一项有关自动交换信息的全球新标准。这一决定性的举措,意味着瑞士正式告别了几百年来所坚持的保护银行客户隐私的做法。

普通人或许无法理解这一事件背后所代表的巨大意义。

但有目共睹的是,瑞士愿意向美国提交客户详细资料的消息公布之后,在乌克兰立场上态度空前强硬的普京突然改变了态度。普京宣布俄罗斯已经从边境沿线撤走了威慑乌克兰的部队,并要求乌克兰的分离主义者放弃主权公投计划。普京甚至表态说,倘若乌克兰东部自治的要求得到尊重,俄罗斯将会接受乌克兰5月25日总统选举的结果。

瑞士向美国提交详细客户资料的承诺,意味着:其一,美国可以在金融战中精准地实施定点清除战术,重创对手;其二,可以将对相关国家核心人物资产的掌控作为要挟对方的工具,迫使对方满足美国的利益诉求。

美国将利用这一超级“金融核武器”在非洲、中东、中亚、拉美等地区,更便捷地实施自己的大战略,更高效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显然,瑞士愿意提供客户资料,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对于当今世界,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全球整个金融体系对美国都是透明的,再没有任何可以躲过美国视野的盲区,自此以后,全球各国的金融机构都将在美国霸权的覆盖之下裸奔。

一个超级金融帝国时代正式开启了。

自此以后,美国将越来越不必动用传统的成本高昂的军事武器打击对手,而更喜欢动用金融武器杀敌于无形。

从瑞士承诺向其他国家交出外国人账户详细资料那一刻起,瑞士的铜墙铁壁已经被美国彻底击穿。

借助这个良机,美国乘胜追击。

2014年5月19日,瑞士信贷向美国认罪,承认帮助美国客户逃税,同意支付约26亿美元的罚金。瑞信成为20年来第一家承认刑事指控的大型跨国银行。此事成为一个分水岭。约有100家瑞士银行和4.3万美国纳税人向美国司法部申请避免被指控,详细披露了其避税方法。

美国国税局把这些信息汇总在一起,增加了进一步调查13家瑞士银行的筹码。美国检察官已起诉的纳税人或银行家明确涉及瑞士宝盛、苏黎世银行,以及两家以色列银行的瑞士部门。

除了陷入刑事调查的13家银行外,另有106家与美国交涉寻求不被起诉的银行,他们面临的罚款可能将达到未申报资产的20%~50%。如果这些银行能说服客户参与美国国税局自愿披露计划,则可能有助于减免罚款。美国国税局已获得60亿美元补交税款和罚款。

金融杀,让美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回顾整个金融杀的过程,无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从金融、经济角度来看,对美国而言,都意味着一个超级帝国体系的建立。

其一,大大削弱了他国金融机构对美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美国参议院的报告显示,美国货币监理局在2005~2010年间,发现汇丰银行美国分支机构存在80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责令整改。[注释]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80多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按照美国的要求进行整改,意味着什么?

别忘了,银行是金融服务机构,约束越多,其业务受到的制约越多,其自身的竞争力当然也会被削弱!

这当然对美国的金融机构是非常有利的,会使得美国金融机构的优势更为突出。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海外银行的严打行动,相当于帮助美国的金融机构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入2013年以后,美国金融机构的更快崛起,与此不无关系。

事实上,美国一直非常小心而周密地保护自己的银行业。

我们知道,很多国家的银行以代表处、分行、代理行或子行(注册法人银行)的形式在美从事运营活动。

1995~2002年间,在所有外资银行持有的金融(包括银行和非银行)资产中,欧洲银行占有的份额由51%上升到81%,而亚洲银行的份额则由40%骤降至8%。欧洲银行份额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及相关领域业务的长足进展,包括数宗大规模并购案——看到这个数据,就能明白为何美国重点打击欧系银行了。

但是,美国的制度设计却是非常周全的,它能够确保美国成为受益者。美国在推出允许银行跨州设立分行的《1994年里格尔-尼尔州际银行及分行效率法》之前,美国国会曾要求会计总署评估有关银行业的法律、法规,以确定当时的金融监管是否使得外资银行相对于美国本土银行具备“重大竞争优势”。会计总署的报告令人非常惊讶:

外资银行在美分行和代理行主要从事批发业务,几乎没有零售业务,给美国带来的资金超过从美国获取的资金,是美国经济的净资金提供者。

之后,美国对外资银行在美的业务虽有放开,监管却是逐渐加强的。仅市场运营监管就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限制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和业务量的限制性监管。如美国禁止外资银行进行与政治有关的贷款和投资。在资本市场的并购上,美国禁止外资银行吞并、购买美国的非银行公司、企业,禁止外资银行持有美国公司、企业的股票;外国银行在收购美国银行5%以上的股权前,必须获得美联储理事会的批准。第二,以控制外资银行风险为目的的审慎性监管。包括非常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缴纳存款保证金以保护美国存款人,不断完善和严格的流动性监管等。第三,其他监管要求。包括关联方贷款、内部人贷款和股利的支付等。比如,商业银行对单一关联方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余额的10%,对所有关联方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余额的20%等。

在美国加大了对全球的金融监管权力以后,美国对本国银行保驾护航的作用也扩张到了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这等于为美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二,使美国政府掌控世界的力量大大加强。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全力打击欧洲的银行业,将迫使全球的金融机构不敢再轻易与美国制裁的国家发生交易,也不敢轻易参与洗钱行为。那么,美国今后再制裁那个国家,效果将更为显著。这实际上扩大了美国政府对外干预的力量。

根据美国出台的对伊朗金融制裁的规定,美国的金融机构不得与伊朗进行贸易和金融往来。但在2008年11月之前,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只要对涉及伊朗、转往海外的资金进行严格审查,并且向美国政府提供一定的客户信息,就可得到豁免。这一局面后来由于美国强化制裁而终结。“同流氓国家的金融交易必须受到严惩,不能姑息。”

不少欧洲企业则反映,欧洲的银行如今变得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完全中断了和伊朗有关的金融往来,妨碍了它们向伊朗合法出口商品,同时美国公司却在“人道主义”的招牌下向伊朗扩大出口。

美国出狠招意义重大:如果美国要制裁哪个国家,效果立竿见影,谁还敢轻易得罪美国?这意味着,美国的强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其三,进一步打击欧洲的金融体系,削弱欧元的影响力。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严打行动,不仅使英国,也使得其他相关国家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

在渣打银行之前,5家欧洲金融机构出于涉嫌修改记录、隐瞒同伊朗的交易被罚:荷兰国际集团6.19亿美元,瑞信银行5.36亿美元,荷兰银行5亿美元,劳埃德银行3.5亿美元,巴克莱银行2.98亿美元。

在渣打、汇丰之后,2012年8月,美国监管部门还对德意志银行、莱斯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意大利裕信银行开展了调查,因为怀疑这些银行“违法”地帮助伊朗、苏丹等被美国制裁的国家进行资金交易。

“只需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所有这些被调查的银行,无一例外均是欧系银行。”在美元与欧元“第一货币”激斗正酣、纽约和伦敦竭力争夺世界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美国监管当局此举也被欧洲银行业认为是有意在“打压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注释]

2012年12月,瑞银集团因操纵全球金融合约定价的伦敦银行同业拆款利率,同意向美国、英国和瑞士监管机构支付15亿美元罚金(其中的12亿美元支付给美国司法部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以谋求和解。这使得欧洲大型银行受罚总金额至少达到61亿美元,约等于2012年这些银行预估获利的1/4。

……

2013年10月下旬,荷兰合作银行同意接受10亿美元的罚金。同时,该行首席执行官皮耶特·穆尔兰德的辞职申请将“立即生效”,原因是他被指控参与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其他基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外,美国监管部门还可能对荷兰合作银行驻伦敦办事处的前交易员保罗·罗布森提起刑事指控。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司法部发言人表示,美国联邦检察官“正在对可能操纵Libor及其他国际通用基准利率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调查”。

美国重罚欧系金融机构的消息连绵不绝地传出,以至于人们已经疲劳。

但是,正因为这种持续不断的重罚,美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回顾美国金融大屠杀的过程,重点打击的是英国和瑞士的金融机构,这两个国家恰恰是最有力量与美国在金融领域竞争的国家。

笔者认识的一位企业家,2013年到英国汇丰银行开户,由于被要求提供的材料没有完全达到要求,开户被拒绝。而他拿着同样的材料到美国花旗银行,却非常顺利地开了户。通过这个小小的个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美国金融杀的巨大威力和它给美国金融机构带来的巨大利益。

在对英国、瑞士这两个金融强国的金融机构造成重创之后,美国的金融杀战略开始不断向其他国家延伸。2014年4月,严打对象已经转移到了法国——欧元区的两大核心国之一。

2014年4月30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as)将因违反美国针对伊朗等几个国家的经济制裁规定,涉嫌和被美国列入黑名单的国家如苏丹、伊朗开展生意往来,而面临约20亿美元的罚款及刑事指控(该行已为此计提了11亿美元拨备)。另外两家法国银行——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Generale)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CreditAgricole),也在与美国有关部门就涉嫌违反制裁规定一事进行谈判。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监管大围剿中,美国的金融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张。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