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四节 影子银行之祸

伯南克说,信用的提供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风险,我们不应对防止所有危机心存幻想。

在债务问题重压之下,影子银行问题的暴露将起到令人恐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影子银行的这种巨大破坏性力量在次贷危机中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西方国家因此对影子银行的杀伤力心有余悸,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对其进行限制和严厉监管,银行也不断采取措施去杠杆化。

金融业有三种选择来去杠杆化:

第一,银行等机构减少资产、主动收缩其资产负债表,即通过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直至资本储备足以支撑其资产负债表(从分子方面降低杠杆比率);

第二,银行等机构吸收和扩大股权资本,即增加自有资本规模,直至能支撑其资产负债表(从分母方面降低杠杆比率);

第三,将风险资产转到良性范围内,使当前的杠杆水平重新能支撑现有资本。

金融业主要是利用第二种途径来去杠杆化。第三种受现实条件所限很难实施,而第一种途径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倘若众多金融机构在同一时间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势必引起风险资产价格的迅速下跌,从而导致市场动荡,并且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市值下降。如此一来,可能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即资产价格下跌导致机构去杠杆化,而去杠杆化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这也是去杠杆化放大周期效应的典型特征。

美国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之路比较顺利。到2013年第二季度,美国银行的盈利水平明显高于预期,显示美国金融服务业自2008年危机以来已经卓有成效地实现了去杠杆化,正在步入利润增长的通道。

中国却相反。

正是在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影子银行逆市迅速发展起来。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症结:不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一定要亲自承受痛苦之后才能认真反思,并亡羊补牢。

影子银行的飞速扩张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常听到“影子银行”这个词。影子银行曾经与中国非常遥远,而现在这个词已经与中国如影随形、形影不离。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银行的这个影子这些年来似乎一直都是斜的。

影子银行是什么?

国外较早提出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术语的是剑桥大学教授英格姆(Geoffrey Ingham),他在2002年出版的《货币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影子银行体系”一词,不过它的内涵与当前的概念有一定差异,他所指的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从事地下外汇交易的机构。

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保罗·麦克库雷(Paul McCulley)将影子银行界定为“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却不受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2007年8月,他在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提出此概念。其后,影子银行体系就用于专指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和信用衍生品。

虽然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尚不统一,但所有的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影子银行代表着传统银行存款业务以外的复杂多样的金融行为。

中国的影子银行大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银行,它们提供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包括表内和表外的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典当行、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第三类是民间借贷,它们主要为中小企业和弱势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很快,呈指数型增长。有研究者认为,2008~2012年,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大了3倍,总量高达20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0%。

但另外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中国影子银行存量约28.3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22%,占GDP的比例为55%。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存量余额为8.4万亿元,占影子银行存量规模的29.8%;其次是民间借贷规模,余额约为6.5万亿元,占比为23%;委托贷款规模5.8万亿元,融资类信托产品余额3.1万亿元。以上四类信用中介活动成为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累计占比达84.4%。相比之下,同业代付与信托收益权(与信托产品有部分重合)、融资租赁、典当、小贷公司、创投基金等主体和活动参与信用创造的规模相对较小,总共余额约为4.4万亿元,占影子银行存量规模的15.6%。构成如下图:

201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来自信托公司和影子银行部门其他实体的融资金额创下历史纪录,占到全年总融资规模17.3万亿元人民币(合2.9万亿美元)的30%,高于2012年23%的比重。中国的影子银行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地方政府近年纷纷建立表外工具借款,为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据中国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报告估计,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已接近3万亿美元,比2010年底上一次审计结果增长了70%。

即使从官方数据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之快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理财产品的数量变化,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2004年,中国只有114只理财产品发行;2006年,发行数量突破了千只,达到了1354只;2010年,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突破了万只,达到了12031只;2011年再创新高,达到了23501只。8年中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14.09%。

2012年,我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再创新高,达到了2.91万只。这种增长速度已经足以令世界叹为观止。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流量规模达19.01万亿元。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虽然面临了监管政策的围堵、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倒逼,但是仍然在数量和规模上实现了大踏步的增长。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预测,2013年银行共发行了4.9万只理财产品,资金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下图为2004~2013年中国理财产品的数量变化。

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欲望,同样成为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主体力量。我们知道,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主要有两类:一是由财政部代发的地方政府债;二是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等)。近年来,城投债加速扩张,而其发行的主体资质却在不断下降(城投债中,AAA级发行人发行的债券规模已由2009年的40%下降到2012年的16%)。这使得城投债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影子银行的主体,而且由于相当一部分城投债为银行所购买,这部分城投债又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影子银行转身变为表内银行的影子。

虽然城投债的偿债主体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但是地方政府参与了融资平台公司的增信活动,因此城投债具备了地方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

2012年全年,共发行城投债1069只,同比增加689只,发行总额达1.27万亿元,较2011年的发行量增长约162%。截至2012年末,城投债的余额达1.78万亿元(见第28页上图)。在2012年末的存量城投债中,无担保债券占比达68.4%,而2009年末的这一比值仅为28.4%。与此相应,债券评级在AA+以上的城投债规模占比由2009年末的87.5%下降至2012年末的53.9%。这显然意味着风险在增加。

第28页下图为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新增贷款及人民币贷款占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融资规模在2008年以后飞速上涨,从2002年的2.01万亿元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15.76万亿元,但人民币贷款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占比却呈现明显的快速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高达91.86%,下降到2012年的52.04%。这意味着,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影子银行扩张的速度是何等惊人!

在影子银行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自身的部分不良贷款等风险,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等链条,悄悄转移到了购买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等的民众身上。这在减轻银行压力的同时,也意味着民众承担的金融风险上升了。这或许是最近几年中国影子银行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