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十五节 特立独行的粮价

美元进入上涨周期、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美国的大战略,这三大因素使得大宗商品在美国削减购债以前就已经步入调整态势,这种下跌持续的时间(其间的反弹不影响大趋势)也会相当漫长。

但是,有一种大宗商品要成为例外,那就是粮食。在2016~2022年这个周期(其实粮价已经在慢慢呈现出这种特立独行的特点),粮食的价格走势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粮食将不再仅仅是粮食,而将日益展现出金融属性的特征。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指出,粮食需求在上升,但全球粮食的生产率却在下滑。在过去的8年中,有7年时间里世界消耗的粮食比生产的多。由于气候突变,尤其是生长季节气温异常,连年干旱,农业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世界粮食减少;加之贸易保护主义障碍,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并会推高粮价。

到2025年,将有36个国家的14亿人陷入缺少足够食物或饮用水的危机中。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对粮食的需求将增长50%以上。

世界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在其发布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中指出:未来10年农产品价格保持较高的态势将成为市场非常明显的特点。由于产量增长放缓而需求变得日益强劲,农产品和水产品的市场价格总体将达到历史高位水平。

笔者的研究结论与此相近。

而美国已经在为未来的粮价上涨做准备。

2014年2月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新的2014~2018财年的农业法案(美国国会每五年制定一个农业法案,上一个农业法案于2008年通过,已于2012年9月30日到期,后经国会批准又延期一年)。

美国2014年新农业法案的目标是为美国的农民、牧场主、种植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网络,确保为所有的美国人提供安全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对于未来的粮价走势,有两大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意义。

其一,美国农业法案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联邦政府每年农业开支约为1000亿美元,其中近80%将用于为4700万低收入者提供补助的食品券项目。4700万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15.31%,如果折算下来,这4700万人每人将能获得约1702美元的食品补助。“在困难时期,儿童、工薪家庭、老年人和残疾人都将获得有营养的食物。”

它透露出来的意思非常明确,即使粮价上涨,这部分补助足以帮助低收入者抵御食品开支的压力了。

如果说食品券项目在以前的农业法案中也有,其指引意义不那么明确的话,那么接下来这一条就显得更重要,也更有说服力了。

其二,取消每年的50亿美元直补。在农业补贴方面,美国2014年新农业法案的最大变化是取消了此前每年50亿美元的对农业的直接支付补贴项目,代之以扩大农作物保险项目的覆盖范围和补贴额度,更加突出保险在防范农业生产风险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此前发达国家不愿取消对本国农业部门的保护性补贴,导致多次有关农产品问题的国际谈判破裂。而这次美国带头削减直接支付补贴项目,就意味着,美国有更充足的理由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有关粮食补贴问题的谈判中,要求欧盟等经济体也相应地减少对农业的直接补贴,这理所当然地会推高粮价。

那么,这样做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1)美国削减了政府开支,有利于减轻债务负担。

(2)发达国家不愿意取消对农业的保护性补贴,这是导致发展中国家不愿意对其开放市场的主要原因。一旦发达国家取消补贴,那么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履行承诺对发达国家开放市场,这对于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大国美国,当然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3)美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政府削减直接支付补贴项目,有可能降低农场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种植量下降,粮食总产量下滑——即使小幅度下滑也容易促使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农业收入会大幅增加,这不仅能够弥补每年50亿美元直接支付补贴取消的缺口,还可能带来更高的收入。(4)当世界其他国家养成了从美国进口粮食的习惯,就等于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粮食安全问题与美国捆绑在了一起,从而对美国更加依赖。这将有利于美国以粮食为武器,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战略布局。美国战略家、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名言“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除此之外,美国新农业法案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为地区食品供应系统提供新机会,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确保美国农民和农场主继续保持全球领导地位。

这意味着,美国更加注重粮食的质量。

紧接着,2014年2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美国乡村制造”的倡议,意在集中联邦政府资源帮助乡村地区促进农业出口。奥巴马说,虽然美国大型农场经营不错,但许多小型农场和家庭农场仍面临不少困难,联邦政府希望通过该倡议帮助这些农场和乡村企业吸引投资,扩大出口和创造就业。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当天发布报告显示,过去5年美国农业出口增长强劲,2013年美国农业出口额达144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再对比一下前面的新闻就会发现:美国每年为低收入者提供补助的食品券项目(800亿美元),竟然相当于其2013年创历史最高纪录的农业出口额的55.5%。

我们知道,美国一直被债务问题困扰,政府在尽可能地削减开支。那么,在政府对农业削减直接支付补贴的情况下,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的美国,该如何解决奥巴马所说的“许多小型农场和家庭农场仍面临不少困难”的问题?

还有比粮食涨价更好的办法吗?

再进一步,作为大国激烈博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有比粮食更能动摇一国稳定基础的力量吗?

美国已经为粮价上涨——更严谨或保守的表述应该是:为可能的粮价上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有理由掉以轻心吗?

而且,粮价上涨是许多现实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粮食来源于耕地,而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恰是一个漫长的趋势。以美国为例,1920年以来,超过50%的农业耕地转变为非农土地。同期人口翻番增长。

下图(见第110页)为美国人均耕地自1980年来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的人均耕地一直在大幅度减少,从1980年的人均0.83公顷降低到2011年的0.51公顷——这是由两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是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增加;二是美国人口的增长。

但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动植物育种科学的发展、水利灌溉设施的推广,使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问题是,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双重因素的压力之下,机械化等技术的进步足以确保粮食的供应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2010年4月23日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到2015年全球将仍有约9.2亿极度贫困人口。从1970年有饥饿人口数字的记录以来,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10亿,比2008年增加了1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对于世界来说,饥饿问题成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饥饿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经济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

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到2030年世界粮食产量必须从当前的200000多万吨增加到300000多万吨,几乎相当于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粮食增产数量。实现这个粮食增产任务十分艰巨,但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粮食增产任务,世界粮食供给就要出大问题。到那时,粮食供给问题就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因素。

而且,近年来,美国的耕地价格在不断上升。2013年5月16日,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称,美国玉米种植带(包括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艾奥瓦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农田价格,2013年第一季度同比增加了15%。这些地区农田价格在过去10年间上涨了3倍。认为美国土地价格没有泡沫的人称,2050年世界人口将高达90亿,也因此,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高峰期才刚刚开始,投资者拥有不到1%的美国农田,这里没有投机泡沫。超低的利率使得农民在过去40年间获得了最大的利润,农场资产负债比处于历史最低位。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未来的粮价走势。这也是笔者每当提及未来大宗商品走势的时候,总要加上“粮食除外”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周期里,粮食将区别于其他大宗商品,走出特立独行的走势。事实上,这些年来,粮价、菜价、水产品价格等一直在上涨。

这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更为重要。

2014年1月2日,香港《南华早报》中文网刊文指出,粮食乃安天下之本,重要战略资源。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头等大事。粮食,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在世界市场,高粮价的严重影响日益显现。北京很清楚,美国的“粮食武器”比它的原子弹和航空母舰更残酷更具威力。

寥寥数语,可谓一针见血。

提到粮食问题,也许很多人会困惑,截至2012年,中国不是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吗(加上2013年就算“十连增”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如此重视粮食问题呢?

一个简单的理由是:中国粮食的增产已经几乎到达极限高点。

下图为1998~2013年我国每年的粮食总产量。

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实施了“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这种政策只重视粮食生产而排斥其他许多作物。由此导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许多重要的非粮食作物(如油料作物)大幅减少。

近10年来,中国虽然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直到2008年也才超过1998年时的水平。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与1998年相比,14年来年均增幅仅为1%。因此,从2004年到2012年的粮食产量增加,用“九连增”来概括并不全面,用4年恢复性增长(2004~2007年)和5年连续增长(2008~2012年)表述更为准确。

从粮食作物单产上看,即使在粮食总产量“九连增”期间,全国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并不是九年连续提高,三大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均有不同程度的起伏。比如,2009年,全国粮食平均单产比2008年下降了5.4公斤/亩,降幅达1.6%。在三大农作物中,稻谷的单产在2005年和2010年是下降的,小麦单产2009年出现了下降,玉米单产在2007年和2009年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下图为2003~2012年全国粮食单产。


粮食单产的这种起伏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粮食安全仍有脆弱的一面。这种脆弱性,如果从粮食进口的数据来看,则更为清晰——在中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粮食进口却在上升,并在2012年大幅度上涨。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谷物进口量比上年飙升了156%,达1398万吨,约占国际贸易量的5%。其中,玉米进口增幅逼近3倍,大米净进口增幅逾2倍,小麦进口增长近1倍。另外,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创出了新的历史纪录,达5838万吨,增幅达11.2%,相当于国际贸易量的60%,中国国内自给率仅为20%。

根据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如果将大豆纳入粮食范畴,那么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由于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粮食供给量是相对稳定的,因此,随着中国进口需求的快速增长,粮食价格的上涨将是不可避免的;加之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难以预知的天气和政策变化,未来中国的粮食进口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约束。如下图所示。

而且,增长最快的主要是口粮(稻米和小麦)。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占了近一半,其他粮食加起来也只有一半。但恰恰就是如此重要的稻谷和大米,进口量增长速度更快,增幅更大。

不仅谷物,连水产养殖业都到了极限。经合组织-粮农组织指出,在过去20年(主要指2013年以前)中国的水产养殖业产量显著增长,已经占到世界水产养殖(不包括水生植物)的60%以上,但该产业(尤其对淡水养殖业而言)已经达到了可用土地的极限,以后的增速将降低。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