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十八节 影响世界的美联储

前两节的内容会略微枯燥一些,但了解这些知识,对于看清未来的趋势极其重要。

众所周知,在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开启了印钞机。人们看到的是飘飞的美元,却容易忽略:美国这样做首先是为了拯救经济,但绝不仅仅是为了拯救经济,还有更长远的打算,那就是尽可能多地让美国的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增持、积累货币,强化自己对外收购的能力,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美国发展的债务难题。

笔者评估了许多解决债务问题的方案,发现这些方案都有非常致命的缺陷。比如,增加税收。

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的活动及相互关系。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生产者的事,交换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事,消费是消费者的事,政府则通过税收参与企业和个人的收益分配,影响各方面的经济活动。

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决定税收,经济是税收的来源。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共事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职工工资水平和政府的开支。而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即经济决定税收。同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这种作用是负向影响经济的发展,即过高的税收必然减缓经济的发展。

而美国需要的是一个更为强大的美国,它更喜欢减税,因为减税能产生扩张效应,如:刺激民间投资和需求,吸引外资,促进资本在地区之间和国际之间流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经济发展后劲。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采取了一轮又一轮的减税措施,但并没有减少税收总收入,因为蛋糕做大了。

美国这些年来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在实行减税的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更是如此。

美国要保持自己的霸权强国地位不受到挑战,就必须解决好自己的债务问题。要想在不伤害自身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化解债务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多地廉价收购全世界的资源,控制更多的财富,将蛋糕做到史无前例的大;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财富,最终将债务化解掉。这种廉价大收购行为,将主要由企业或个人来完成,而只要企业做大做强,政府就能通过税收参与到企业与个人的收益分配中去,获得更多的收入。

美国的精英非常明白这一点。因为,这几乎是他们唯一能够做的选择。这需要两个步骤:第一,尽可能多地拥有资金;第二,尽可能大地引爆全球其他国家尤其是竞争对手和资源丰富国家的经济、金融危机,获取更好更多的抄底机会。

当然,“大规模掠夺不能缺少法律、金融和政治基础领域的专业技能”,为了尽可能多地增强扩张所需的购买力,当然需要美联储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货币投放的职能——这自然也是美联储职责所支持的。

提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对美联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此前,没有学过金融的国人,普遍把美联储想当然地当成一个国家机构。《货币战争》出版后,很多国人又180度大转弯,认为美联储是一个私人银行。

事实上,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大家根据常识想一想,假如美联储是一个私人银行,它包括主席、副主席在内的7名理事会成员,凭什么要由“美国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方可上任呢?在市场经济发达、法制体系非常健全的美国,政府怎么能够左右一家私人企业高管的任免呢?

根据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货币金融学》等金融著作的介绍,美联储其实兼具官方和私人的性质——这一点,区别于世界上所有的中央银行。也正因为这种特殊性,使得美联储较之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具有更复杂的背景、使命和能量。

美联储为什么成了一个官方性质+私人特点的合体呢?

这是因为20世纪之前,美国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对中央集权的恐惧,这是美国长期抵制建立中央银行的原因之一。美国公众对中央银行的公开敌意,导致旨在管理银行体系的中央银行最初两次实践的破产——1811年,美利坚第一银行解散;1836年,美利坚第二银行执照展期的议案被否决。

但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的银行业恐慌,加强了民众对中央银行的支持。美国政府领导人也开始确信,美国需要一家中央银行在银行业恐慌中充当最后贷款人。

1912年,美国渐进式改革派的领袖威尔逊当选美国总统,他力主进行金融改革,坚持组建一个由总统直接任命的委员会监管地区性银行,但阻力重重。1913年6月召开的国会联席会议就组建中央银行展开讨论。在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激烈辩论后,1913年12月23日,威尔逊签署了《联邦储备法》,据此建立了联邦储备体系。威尔逊也因此被尊为美联储的缔造者。

在威尔逊签署《联邦储备法》后,有美国议员评论说:美国将会建立起地球上最庞大的信托体系。《纽约时报》评论说:历史证明,就在这一天,《宪法》已经不再是美国人民的执政公约,美国人民的自由被转交到了少数国际银行家手中。

可见,当时反对的声音是非常强烈的。

美联储是银行中的银行、政府的银行,美国经济的守夜人。

根据《联邦储备法》创建的美联储,较之以前的类似机构更为分散,它“拒绝任何中央银行的理念”,实施“广泛的分散控制,而非中央集权”。美国被划分为12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联邦储备银行,由这12家联邦储备银行组成分权体系。

这样,美国的整个银行体系被改造,印发纸币的特权只授予美联储。联邦储备体系中的成员银行不再拥有纸币印制权,而只能通过提取在美联储存款的方式从美联储购买纸币。所有的国民银行都必须成为美联储体系的成员银行,而州银行可以选择自主加入,但是,非成员银行由于必须在美联储的成员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才能帮其客户获得现金,因此,它们也是被美联储控制的。美联储成为美国整个银行业金字塔的唯一基础。

美国将联邦储备银行设计为准私有机构,由来自本地区私人部门并代表该地区利益的董事监督,这些董事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就使得联邦储备体系能够实现权力在地区之间,私人部门和政府之间,以及银行家、工商业者和公众之间的分散。

各联邦储备银行都是准公共机构(部分私有,部分政府所有),它们的股东来自联邦储备体系在各区的成员私人商业银行。按照资产来衡量,三家最大的联邦储备银行分别是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它们共控制了联邦储备体系50%以上的资产(贴现贷款、证券和其他资产)。

为了让美联储独立于国会,根据规定,它可以从其证券资产中,或至少从其对银行的贷款中,获得可观的、独立的收入来源。比如,近年来,每年美联储扣除费用后的净收益高达400亿美元。由于美联储要将大部分收益上交财政部,它没有从其业务活动中获利的可能,但这笔收入赋予美联储相对于其他政府机构重要的优势:它不必受制于通常由国会控制的拨款程序。

但是,由于规范美联储的法律由国会颁布,并且可以随时调整,美联储仍然要受到国会的影响。国会还通过法律,要求美联储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

“联储非常清楚,联邦储备体系是由国会一手创造的,国会可以修改或者终止向联储发放营业执照。当然,实际上国会是不会把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据为己有的。倘若那样做,当经济运行不良时,他们还能去找谁当替罪羊呢?”

美联储在创立伊始就是独立的,但其独立性是逐渐增强的。刚开始,美国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署长也是美联储理事会的成员。1933~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四部改革银行业法案,对联邦储备系统的权力影响深远。1935年《银行法》颁布后,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署长都不再是理事。但此后,美联储为了独立于行政部门(财政部和总统)进行了16年的斗争,直到1951年,美联储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既不再依附于创建它的立法部门,也不再隶属于提名其领导人的行政机构。美联储从此成为一家独立的中央银行,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够影响经济的权力,而且国会赋予它的权力也不断增加。1951年以后的美联储,主席成为其标志。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全面废止布雷顿森林体系,告别金本位制,实行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这等于终结了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兑付黄金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国会逐步取消了对美联储扩张准备金和发行纸币的所有法律约束。因此,从此开始,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便拥有了无限的信用扩张权力。

美联储的权力巨大,对货币和信贷拥有垄断控制权。美联储主席甚至比美国总统的权力还大,因为他对经济的控制力更为强大。

但是,美国总统也可以通过影响国会进而对美联储产生影响,总统也可以任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显然,“美联储仍然不能完全摆脱政治压力”。尤其是当美联储采取的行动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时候,它会受到来自政治层面的压力。

对“二战”以后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表明,每当美国政府换届的时候,美联储的政策都会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而政策的改变和新总统的想法一般总是非常吻合。这就意味着,美联储的中央银行职能,使它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央行比较接近。虽然有相当的独立性,但美联储依然与国会、总统的利益诉求保持着某种“默契”。然而其包含的私人性质,又使得它大大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央行,因为它也将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为其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

在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权力主要集中在由7个成员组成的联储理事会手中,其总部位于华盛顿,每一位理事都由美国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通过。为了限制总统对美联储的控制,确保美联储不受政治压力的影响,每位理事的任期长达14年之久,在期满后不得连任。主席从7位理事中选出,任期4年。一旦新的主席被选出,原任主席就从理事会中辞职,即使距离其理事任期还有很多年。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中,12位成员具有表决权,包括7位理事和5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

下图为美联储的正式结构和政策组织图。

这个构架显示,12个显然属于地区性的金融银行将它们的金融权力向纽约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转移,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最终又将其大部分权力让渡给一个政治机构——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

那么,美联储的职责是什么呢?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联储制定和执行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有效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与确定合适的长期利率”。再细一点的表述就是:“抑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保持高就业的可持续、价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再增加一个目标,即实现有利的国际收支状况。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基础工作,是推动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货膨胀这两大重要任务,即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两者同等重要,这样的表述被称为“双重目标”。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只有在实现了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追求其他目标,这叫“阶梯目标”。

理解了这种区别,就理解了欧洲央行在失业率高得离谱的情况下,依然长时期“按兵不动”的原因了,因为它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而不是提高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中央银行独立性高的国家相比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低的国家,或是失业率低,或是国民收入的波动小。在控制通胀方面,中央银行越独立,效果就越明显。

那么,美联储怎么创造基础货币呢?

美联储是不能凭空印货币的,美国对此有严格的限制。美联储经常通过购买债券的方式来增加基础货币,通过出售债券的方式来减少基础货币。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可以通过向银行提供贷款来改变基础货币。

通常,当人们看到诸如美联储宣布购买多少美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之类的新闻,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这基本上等同于美联储在投放基础货币。但必须指出的是,并非美联储所有的购债行为都导致流通货币的增加。比如,美联储可以直接购买银行持有的存量债券(如短期国债)或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然后,再将这部分“资金”作为“超额储备”或“财政部专项注资”重新计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这种情况并不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也就是说,美联储购债在导致基础货币总量增加的同时,未必一定导致流通中货币的同步增加。所以,有的时候尽管美联储购债量增加了,但市场中的流动性却未增加,原因就在于此。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