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二十五节 飞涨的美元(上)

美国对外扩张力量的空前增长,还必须依托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美元升值!

美元升值是美国对外展开大收购行动的最强大的武器。

从美国宣布削减购债的那一刻起,美元的上涨趋势就已经得到确立。美元开始稳步走强。而在2016~2022年的这个周期内,美元将爆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大牛市。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关经济体的货币出现惨烈的贬值。

一些研究者坚持认为,美元不具备走强的基础,因为美国背负的债务过于沉重,美元走强将增加美国的债务负担。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困扰。但问题是,如果美国走不出这一点,就只能永远背负着债务这个沉重的枷锁艰难地挣扎。

它要重新找回帝国的荣耀,就必须彻底地化解掉债务问题,那就是抄底全球优质资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两个前提:其一是其他经济体爆发严重危机,并且是持续时间较长、破坏力巨大的危机;其二是美元升值。

从美国的金融史来看,当美元持续走强,一般就会有相关经济体爆发严重的危机。换句话说,这两个前提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重叠的。

从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到现在,美元有两次持续时间较长的走强:

第一次是1980年6月到1985年2月,美元指数从84.22上涨到164.72,涨幅达95.58%,它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拉美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

第二次是1995年9月到2002年3月,美元指数从78.33上涨到120.04,涨幅达53.25%,它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笔者预测,第三次美元走强,将在2011年9月到2022年这个周期内完成。这个较长的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1年9月到2015年美元聚集能量的阶段,从盘整到缓慢震荡上行,然后逐步加速。时间越向后移,美元越强。第二个阶段是2016年到2022年,是美元加速上涨的阶段,美元将走出汹涌澎湃的上涨趋势。笔者预计,在这个阶段,美元指数不仅将轻松突破100,站稳,而且有接近甚至挑战历史高点——164.72的可能性。2023年以后,美元又将走出一波十年以上的熊市。

笔者讲过,美元升值给美国带来的好处,并不比美元贬值给美国带来的好处少。而且,阶段性的美元走强,不仅可以稳固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还能够给美国带来更多更好的机会。

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清未来的美国战略——站在棋局的角度来看,历史似乎一直在重复,今天重复昨天,明天重复今天。在2016~2022年的这个美元疯狂上涨的周期内,又将重复过去的历史。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未来的某个时间,当我们重新看这一章节的时候,也许会惊讶于它的似曾相识。

第一次美元走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20世纪60年代,西方主要工业国的能源消费从以煤炭为主转变到以石油为主。到70年代初,世界经济的发展已高度依赖石油,石油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高达46%,而在西方工业国所占的比重更大。

美国敏锐地感觉到,石油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离不开的核心元素。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已无力履行美元和黄金挂钩的国际承诺了”,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崩溃。

美国急需要通过一种新的锚(或说是基础)取代黄金来体现并且固化美元的内在价值,美国选定的就是石油。

从1972年开始,美国和沙特经由外交手段陆续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将石油销售与美元挂钩,这就是所谓的“石油美元体系”。从经济层面,协议规定欧佩克的石油销售只能用美元计价。这个规定人为制造了欧佩克石油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使美国主导了石油市场。

石油美元事实上取代了1971年之前的黄金美元本位,保证了对美元的需求,并通过欧佩克的交易规则和实际操作把美元的价值与石油挂钩。根据设计,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所有工业发达国家从欧佩克或规模较小的石油生产商购买石油,但石油必须以美元定价,石油购买只能以美元进行。这样,美元成了必备的储备货币,美元的霸主地位得以恢复。美元的需求被人为地抬高。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欧佩克的10个成员国决定削减石油供应量,并于10月中旬和12月间先后宣布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荷兰实行全面石油禁运。它们还联合第三世界其他产油国,大幅度提高被西方石油公司长期压低的石油标价。1973年12月,欧佩克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它的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到近3倍。

这次石油禁运给西方世界造成极大恐慌,触发了1973~1974年战后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国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生产受到影响,加上西方各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竞相在现货市场上抢购石油进行储备,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出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再一次严重冲击了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成为70年代末西方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两次石油危机,美国表面上看是遭到了一些损失,但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它的收益更大!由于油价是用美元计价的,油价上涨,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就随之增加,美元地位迅速上升,美元的霸主地位就这样在不动声色中确立。以此为基础,美国建立起庞大的金融霸权体系。

石油美元体系制造了对美元的需求,需求决定了美元的价值,因此美国不必放弃其他商品和服务,只需要印制美元购买石油就可以了。石油美元体制的建立为美国提供了双重好处:一方面,美国可以制定国际石油贸易的条件;另一方面,美元的价值上升,而且不受国内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束缚。

石油美元环流的需求,恢复了美元的主导地位,因为它是当时唯一具有足够流动性的货币。但是,美国还需要让石油国卖油的收益流向美国。美国前财长威廉·赛门和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都认为,除非美国可以吸引石油美元投资美元资产,在美国进行资金循环,否则,美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地缘政治上都将处于不利地位。

但美国做到了。

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非常巧妙地形成了“石油美元环流”:石油输出国通过国际石油贸易获得的美元收益,回流到美国,变成美国的银行存款以及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支撑着美国的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到1976年,沙特阿拉伯在美国投资了600亿美元,到1979年,沙特阿拉伯已经成为全球持有美元资产与美国政府有价证券最多的国家。这样,就在沙特阿拉伯与美国之间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纽带,沙特反对任何旨在改变石油美元机制的立场,比如,坚决反对用欧元结算原油等。

而且,石油美元计价机制还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石油美元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金环流,欧洲国家、日本向美国出口产品获得的美元,以购买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形式作为财富储存起来;而东亚国家和欧佩克通过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原油等初级产品获得的美元,大部分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其余部分则在欧洲形成一个巨大的离岸美元市场,这一市场中的美元也以购买美元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

而美国必须将国内的金融市场做大,提供具有足够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投资工具,吸引和吸纳这些美元。因此,美国鼓励金融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数量和品种更多的投资工具、更低的准入门槛、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等。金融自由化使得美国的经济虚拟化程度大大提高,金融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石油美元体系远比黄金美元体系带给美国的收益大,而且大得不可估量!

在石油危机爆发的过程中,油价上涨,美元的地位也在上升。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就可以化解部分油价上涨的压力,但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美国通过这一点,可以削弱其竞争对手如日本和欧洲国家等。

另一方面,油价上涨,石油巨头们赚足了钱。两次石油涨价使得石油输出国积累了大量美元。这些美元主要存在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里。当时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美元的供给较充足,而美元的需求稳定,因而利率较低。

为了寻找高回报的投资机会,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主动向拉美和东亚的发展中国家放贷,一是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势头被看好,二是这些放贷大多由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担保,其信用可谓主权级。截至1983年,西方主要商业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总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总负债的一半,达3350亿美元。

美国研究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迫使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依赖性的最普遍的战略之一,就是向地方精英提供利率极低的信贷……这就像是唆使一个成瘾的赌徒继续在赌场中借钱赌博,然后,拿走他无辜的妻儿所居住的房屋,因为他还不起自己输掉的赌注。

在拉美国家背负起沉重的债务后,美国的内外战略悄悄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外部战略来看,其一,石油危机激发的对美元的需求,已经使美元的地位非常稳固,反倒是石油输出国动辄挥起大棒,让美国时常被动。美国需要动用美元武器,即通过美元升值来打击油价,把油价的定价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其二,美国向拉美、东亚国家提供了巨额贷款,美国需要通过美元升值将这些债务放大,给美国的银行业带来更丰厚的收益——别忘了,美国是利用石油巨头们存到它银行里的钱放的贷款,真正的大赢家是美国,而不是卖石油的阿拉伯国家。

其三,美元在与黄金脱钩以后仍然不够稳定。1977年美元危机再度爆发,欧共体各国的汇率遭到猛烈冲击,威胁到关税同盟、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和农业政策的巩固和发展。在联邦德国和法国的推动下,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宣告正式成立。

这显然对美元构成了直接的压力。美国亟需通过美元升值,重塑美国的地位,避免欧洲国家趁机找到动摇美元国际地位的缺口。

从内部战略来看,由于油价上涨,美国通货膨胀飞速上升,严重阻碍了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美国需要通过加息等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势头。

内外战略合二为一,美元升值势在必行。1979年,保罗·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1980年,美国的CPI高达17%。沃尔克认为美联储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通胀而不是刺激经济,他果断地将联邦基金利率一口气提升至20%以上,由此带来的必然是美元升值。沃尔克的做法虽然让经济出现了阵痛,但也强化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减少了赤字,增加了国民储蓄率,为克林顿时期的“黄金十年”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沃尔克非常明确地讲,“坚挺和稳定的美元符合美国和全世界的利益”。

查阅这段历史的时候,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当时的美联储还是美国总统,都把打压黄金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1980年1月21日,黄金价格涨到852美元/盎司的历史高点。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宣誓就职的时候就提出,如果把金价打到每盎司300美元以下,就意味着“抗击通货膨胀取得了重大进展”。里根就任美国总统的当年(1981年),金价下跌的目标就完成了2/3。到1984年5月,降到了平均377美元。

其实,通胀跟黄金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美国的真实意图是:让美元超越黄金!因为,当时黄金具有挑战美元的潜在力量——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在美元步入强上涨周期的时候,欧元无疑就是当年的黄金!

沃尔克开启了美元的强势升值之路。1980年6月到1985年2月,美元指数从84.22上涨到164.72,涨幅达95.58%,强势的美元让油价回落。石油输出国试图阻止价格下跌,但它们失败了。从1982年至1985年,欧佩克曾试图建立配额制来支撑油价,但最终前功尽弃。原油价格在1986年中跌至10美元/桶以下。欧佩克第一次领教了美国的力量,不得不向美国低头,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

与此同时,拉美国家不得不承担更沉重的债务负担。最大的受益者毫无疑问是美国。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美元走强的历史背景。

美元在1980年6月到1985年2月的强势升值,使美国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意图,但也有一些副作用出来。比如,强势美元成就了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手日本。作为一个能源严重依靠进口的国家,油价下跌促进了日本工业的发展。日本迅速崛起,成为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而且,美元的升值削弱了美国的出口,对日本的出口则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于是,日本以飞快的速度崛起。

为了抑制日本,美国除了打它最擅长的金融战之外,并没有太好的选择。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的协议(协议决定将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比率在两年内贬值30%,以此逼迫日元升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但是,聪明的日本人在“广场协议”签订后,也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日元升值提高了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其他国家外汇储备中的重要币种;日元升值使日本以较少的费用便可进口较多的资源,有助于日本克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元升值促进日本对外投资大幅度增加,在海外购置资产和建立生产基地,使日本海外纯资产迅速增加;日元升值使日本的人均GNP于1987年超过美国,提高了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日本利用日元对美元升值的良机,大肆到美国收购——这是化解美国强逼日元升值的好方法,也是最值得中国借鉴之处。

而且,日本当时具有非常好的条件。

“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急剧快速升值,导致1986年日本经济出现短暂衰退。但日本央行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先后5次下调利率,由5%降至创纪录的2.5%。大量剩余资金进入股票、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高涨。到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价上涨到38915日元,是签订“广场协议”时股价的3倍。日股总市值上涨到630万亿日元,是当年GDP的1.5倍。与此同时,地价加速上涨。1985~1990年5年间,地价上涨4倍。地价和股价相互推动,循环上涨。资产价格在乐观预期的心理作用之下,形成了一种自我推进的机制,结果,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相互推涨,形成巨大的泡沫。

在当时的日本,“金融垄断和工商垄断都能创造信用货币,并且,参与了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989年,日本房地产市值估计为24万亿美元,是美国地价市值的4倍,而日本GDP仅是美国的60%。另一个数据更具有震撼力: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美国1/25的日本,其不动产价值却是美国的4倍。在1990年初,按当时的土地价格折算,用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用日本皇宫一带的土地就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

泡沫显然已经非常大。

但是,这种泡沫并不是坏事。就像笔者前面所分析的,这等于大大增强了日本资本海外扩张的能力,日本利用日元升值和国内资产价格上涨的良机,开始对美国进行大收购,让本想通过“广场协议”抑制日本经济发展的美国一度陷入恐慌。

当时,日本人向全世界输出资本。据统计,1986~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竟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1985年后,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突如其来的大量日本资本,迅速涌入美国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无论是工业、房地产还是文化等产业,都能看到日本人活跃的身影。

当时在夏威夷,每到旅游旺季,各大宾馆近半数的客人都是日本人。1988年,有一位神秘的日本富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投入1.5亿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78套高级住宅。这只是日本人对美国地产业冲击波中的小插曲之一。不久,日本著名的三菱公司投资14亿美元购买了坐落在纽约曼哈顿闹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该消息对美国人而言无疑是重磅炸弹,因为他们一直视这座大厦为美国的象征,所以这次收购使很多美国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在洛杉矶,经过一系列购买行动,日本人很快就在闹市区掌握了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有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到80年代末,全美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1985~1990年间,日本企业总共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中,有18起是针对美国公司的。短短几年间发生的这一幕幕,令美国人应接不暇。当时,多数美国人都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甚至担忧“总有一天日本会收购走自由女神像”。

美国突然发现自己犹如生活在噩梦之中。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