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四十节 中国能源之门:中亚

把中亚称为中国的能源之门,是因为中亚几乎是中国目前能够避开大国能源封杀的唯一最安全、最便利的通道。除此之外的其他通道,比如,海上石油运输,随时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还有的通道源自大国,而大国间的博弈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量——无论就全球范围内而言还是就区域而言,都是如此。

而且,中亚紧邻中国的西部边疆,这一带的安全和稳定一直是中国最为关注的。

因此,中亚之于中国,无论就能源战略还是就地缘战略而言,都显得极其重要。

中亚与中国息息相关。仅以原油为例。2013年,在中国的前10大原油进口国中,哈萨克斯坦超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科威特,高居第7位。中国2013年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原油增长了11.9%,达到1198万吨。截至2012年11月30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原油管道已经累计向国内输送原油4991.7万吨,贸易值为321.54亿美元。别忘了,这是中国避开海上通道而通过输油管道进口的原油,对中国突破围堵、确保石油安全意义重大。

再以天然气为例。中国—中亚的天然气管道,设计输气量为300亿至400亿立方米,境内与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相连,可保证长三角、珠三角等沿线4亿人口的生活燃料供应。

中亚天然气管道2009年12月正式向我国西气东输二线输气以来,截至2014年1月,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入境中亚国家天然气累计达681.89亿立方米。其中,2013年进口管输天然气278.2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7.3%。

地缘政治学家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指出,无论是短距离还是长距离的原油输送,输油管道的运输成本都是最低的,远远低于铁路、公路或水上运输。在输油管道方面,中国最有优势的地方是在中亚,尤其是哈萨克斯坦。中哈原油管道将来还可用于输送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从而减小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在搭美国“能源运输安全便车”,一旦能源运输通道安全风险上升,中国将直接暴露在周边地区、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之中。

因此,中亚在中国战略布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国在中亚国家不断增加投资。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该国大约22%的石油生产出自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合资公司。对哈萨克斯坦来说,中国是一个更好打交道的经济伙伴,资金多,而且没有附加条件。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在泛亚铁路上,始发于江苏连云港的“新亚欧大陆桥”铁路线,早在1992年就开始运营,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7个省、区,过境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这比绕道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海运通道缩短了1万公里。2012年,始于重庆的渝新欧铁路线开始运营,该线路经达州—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比利时。而中亚正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重要桥梁。

所以,中国理所当然地高度关注中亚局势。

一旦俄罗斯身陷危机之中,次贷危机后的场景马上就会重演:俄罗斯周边的国家尤其中亚和东欧诸国,将以同样的速度跌入低谷,从而使危机造成的破坏性迅速扩散并放大。甚至,中亚的个别国家会走到俄罗斯前面,或者与之同步爆发危机,从而成为危机扩散的加速器。

危机这种扩散的路径,早在次贷危机爆发时,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2000~2008年,中亚五国的GDP总值翻了5番,2008年达到2165亿美元。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方式计算约为4100美元。其中,哈萨克斯坦增长最快,为7.6倍。2008年,哈萨克斯坦GDP为1068.3亿美元,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GDP的总和持平。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需求下降,中亚国家能源和原材料出口收入锐减。在俄罗斯经济快速下滑后,中亚诸国工业生产进一步下滑,并由此导致大量失业。

以中亚的大国哈萨克斯坦(其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九位)为例。哈萨克斯坦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为数不多的堪称富裕的国家——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水平。

哈萨克斯坦一直是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2000~2007年,哈萨克斯坦的GDP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人均GDP也从1999年的1000美元增至2007年的6800美元。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哈萨克斯坦的金融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哈萨克斯坦的银行从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借了大笔资金(截至2007年9月,债务规模约为5000万美元),从而形成了依靠国外中短期贷款来扩张国内长期贷款的核心银行业模式。

但次贷危机爆发后,尤其在俄罗斯经济急速衰退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形势迅速恶化,房价下跌,房地产和建筑业的风险暴露,陷入史无前例的信贷紧缩之中。

2009年2月,哈萨克斯坦工商会主席称,约有70%的经营者已经或接近于破产。哈萨克斯坦的对外贸易大幅度下滑。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法定货币坚戈大幅度贬值,物价上涨,股市暴跌,外债激增。

从第277页上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次贷危机爆发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形势一落千丈。2009年,仅为1.2%。倘若没有中国4万亿救市计划的出台,推升了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哈萨克斯坦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连年保持上升势头的哈萨克斯坦经济,在极短的时间里就突然变得异常糟糕。如果在次贷这样的危机冲击下尚且如此脆弱,在一个更大的危机中,它的状况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经济的走势具有明显的趋同性。

上图为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GDP增长率对比。从2003年开始,两者保持着非常明显的同步性。

可以想见的是,在这次更为惨烈的大危机中,一旦俄罗斯爆发危机,将立即向中亚尤其哈萨克斯坦这样的中亚大国传导,只有像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相对封闭的经济体会相对好一点。

中亚五国的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

其一,中亚国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在中亚,最重要的资源是水而不是石油!中亚干燥的气候使得水资源十分匮乏,而且分布又十分不均匀。这一区域主要有两条河流,1500英里长的阿姆河和1380英里长的锡尔河。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拥有这一地区90%的水资源)和阿富汗这三个国家位于河的上游,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则位于下游。

上游国家水多但缺石油等资源,随着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价格逐年上涨,上游的中亚两国为了避免支付日益昂贵的能源进口费,在夏季和春季蓄水,以提高冬季的发电能力,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这样一来,下游国家在春夏季得不到足够的水量供应,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到了冬季,上游国家大量放水发电,造成下游国家冬季洪水泛滥。因此上游国家与下游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而且,水资源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原因是下游国家认为水不是商品,而石油和天然气则不一样;上游国家则坚持,如果财政或能源支持无法使其度过冬季的那几个月,他们将继续在秋季和冬季放水,以发电来满足自身需要。

也正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最重要的河流上游,使得美国更钟情于在此处设立军事基地。对于缺水的中亚国家而言,水的重要性必然日益突出,还有比控制水资源的上游成本更低但威力更强大的武器吗?对美国而言,占据水资源的咽喉,就可以更好地控制中亚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进而强化对中俄的牵制。这是美国一直钟情于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其储蓄率低,外债重。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个人存款占银行业负债的比例仅为14%,由此导致哈萨克斯坦的银行或企业从国际市场上举债,其中大部分国外融资为中、短期贷款。我们知道,在这个周期内,美元将大幅上涨。这意味着,中亚国家外债当中的美元债务将因此大幅增加,还债压力会突然变得非常沉重。

同时,由于哈萨克斯坦国内利用外债进行大规模投资,导致1999~2007年间,哈萨克斯坦的信贷以每年平均70%的速度扩张——这是非常可怕的速度,吸引了大量热钱涌入,一旦热钱撤离,立即变成一地鸡毛。

而且,哈萨克斯坦银行通过激烈的竞争抢夺市场份额,导致消费贷款、小企业贷款等大幅度增长。

其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布局畸形。这是由于苏联长期执行的“劳动分工”政策造成的结果。所谓的“劳动分工”政策做了这样的规定:哈萨克斯坦重点发展粮食和有色金属初级生产;乌兹别克斯坦重点发展有色金属(主要是黄金)和石油、天然气开采、部分机器制造业和棉花种植业;土库曼斯坦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开采、棉花种植业和养羊业;塔吉克斯坦重点发展棉花种植业、机床生产和水电工业;吉尔吉斯斯坦重工业主要发展有色金属冶炼、电机工业,轻工业以制糖业为主,农业则以甜菜和棉花种植业为主。

由此导致中亚五国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不合理,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其四,互补性差。中亚五国在产业结构上都属于资源型结构,这种同构性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阻力。

其五,过于依赖资源产业,经济受国际资源价格影响非常大。早在2009年1月,哈萨克斯坦经济和预算计划部长就指出:如果油价维持在每桶40美元的话,哈萨克斯坦的一些油价将无利可图。实际情况比这要糟糕得多,当国际油价跌到60美元以下时,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形势就已明显恶化。

而且,哈萨克斯坦80%以上的石油产量均产自外国公司参与的重大项目,而这些重大项目均控制在国际石油财团手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在诸多战略性项目的持股比较少。

其六,粮食问题。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是全球著名的“粮仓”之一,也是世界第六大粮食出口国,粮食能够自给自足;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粮食安全则非常脆弱。塔吉克斯坦93%是山地,农业用地少,60%的粮食依赖进口。并且,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缺少资源出口收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许多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同吉、塔两国差不多。

由于粮价上涨,2010年6月到2011年1月,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小麦价格分别上涨了54%和37%,从而推高了通货膨胀。吉尔吉斯斯坦2010年的通胀率高达19%。

笔者已经在前面分析过,在这个大危机周期内,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粮价恰恰是最容易逆势上涨的,这对中亚缺粮的国家无疑是雪上加霜。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