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四十四节 印度包围中国

美国研究者认为:“谁掌握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七个大洋的关键。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阿富汗和伊拉克冲突的结束,在“后美国世界”中,印度洋地区是地球上值得关注的最具有价值的地方。

印度的战略位置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印度洋地区的海运航线和咽喉要道的作用异常突出,这是印度洋有别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特征。新加坡海峡出口处的马六甲海峡,西部红海海峡出口处的亚丁湾,以及波斯湾海峡入口处的霍尔木兹海峡,是印度洋的“三个咽喉”。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洋的“石油航线”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仰仗的“战略生命线”,经印度洋运送的石油占世界运输量的一半以上。

而且,这里资源丰富。除了丰富的能源资源,印度洋地区拥有全球65%的战略性原材料储备。其中,铁储量占世界第一,铬储量占世界的86%,锰储量占世界的85%,钒储量占世界的60%,铀储量占世界的50%以上。

鉴于印度在亚太尤其是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地位,它未来的趋势发展,尤其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印度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步入世界强国舞台的渴求。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印度感受到了强烈的紧迫感,除了在经济上追赶,在提升军力上,印度更是拼命地赶超。印度一直大量采购军火,原因是“印度认为自己受到来自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外部威胁,以及印度希望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成为地区大国的雄心”。

1962年,中印军事冲突宣告两国关系蜜月期结束,战争的失利给印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彼此保持警惕。印度认为,中国不仅同巴基斯坦保持密切关系,而且正试图同孟加拉国、缅甸甚至尼泊尔建立密切的军事关系,对印度形成包围之势。

近十多年来,印度军费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印度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军火采购国。

印度计划在未来十年投资约1500亿美元升级和维护武装部队的军事装备,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这种势头预计会持续到2040年。

根据统计,2007~2011年间,出口的主要常规武器有44%都流入到了亚洲和大洋洲,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主要常规武器接受国。

下图为1994~2012年印度军费支出占其中央政府支出的比例。可以明显看出,印度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一直占据着比较高的比例,从来没有低于过15%,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属于比较高的。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4年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印度在2009~2013年间进口的主要武器较2004~2008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印度进口的武器占全球的份额由2004年的7%上升到2013年的14%。

2013年,印度的军费开支总额为474亿美元,与日本的486亿美元仅一步之遥。在全球15个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中,印度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为2.5%,仅次于沙特、阿联酋、俄罗斯、美国、韩国,位居第六名。

对于中国,印度一直带着非常复杂的心理。一方面,它对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戒备心;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借助中国的力量,发展自己的经济。在这种矛盾之下,它的战略选择是联合东南亚国家尤其越南等国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在发展中积聚力量,寻求抗衡中国的机会。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就提出了“东向政策”,其初衷是要借助东亚强劲的经济增长,拓展印度经济发展空间,加强与东亚的经济联系,促进本国经济改革。

印度采取的第一个具体措施是在2000年建立“湄公河—恒河”合作项目,包括印度和五个东南亚国家(泰国和四个东盟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

但印度的目标越来越远大,它要把“东向政策”在第二阶段向东扩展到澳大利亚和东北亚国家和地区,通过印度的势力在这一地区合法存在来抵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2003年10月8日,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随后,印度的“东向政策”从笼统的意向转为具体的行动,从单纯经济交流转向全方位合作,从东南亚扩大到东亚与澳大利亚。印度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多层次的交往,参加东盟条约,同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10+1”),参加“10+3”“10+6”等东亚合作机制和东盟安全论坛。合作内容也超越了经济范围,明显向军事、文化合作方面发展。

显然,印度“东向政策”的第一阶段(1994~2002年)是以东盟为中心,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而印度“东向政策”的第二阶段(2003年起),则更加着眼于战略安全、能源获取与经济互动。

在印度“东向”战略中,与相关国家的军事合作自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998年4月,印度成立了远东海军司令部。它是印度唯一由海军中将指挥的三军联合司令部,除负责扩大对印度洋的控制外,还把触角进一步伸进了太平洋。

2000年3月,印度国防部长访问越南,两国签署了《越南—印度防务合作协议》等15项军事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越南为印度提供丛林作战训练、印度同意越南军官前往印度院校和印度国防研究发展机构培训、印度帮助越南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两国进行经常性情报交流并实现高级军事机构人员互访等内容。协议使印度首次将“东向”触角前伸至南中国海。

而后,印越军事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具体表现,还包括印越在研究周边国家军队战术研究方面的合作,印度协助越南改造军舰舰体、帮助越南改进现役的约200架米格—21型歼击机等。

2000年9月,印度海军导弹驱逐舰“拉吉普特”号访问印尼和越南,潜艇“辛杜维”号对新加坡进行了访问。印度海军还频繁派出舰艇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海军合作,在马六甲海峡附近海域进行巡逻及打击海盗等活动。

印度根据与部分东盟国家签署的防务合作协议,几乎每年都举行各种联合演习,且演习次数逐年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2000年10月,印度同越南、日本在南中国海海域举行了以反恐和打击海盗为名的海军联合军事演习。2002年5月,印度首次以观察员国身份派出军事观察员观摩在泰国举行的泰国、美国、新加坡三国“金色眼镜蛇”年度联合军演。2003年2月中旬,印度海军举行了代号为“米兰—2003”的海上军事演习,东盟国家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新加坡四国均应邀派海军部队参加了军演。3月,印度和新加坡海军在科钦岸外海举行了代号为“反潜行动”的联合军演。9月,印度海军两艘军舰抵达缅甸港口,与缅海军举行了为期4天的联合演习——这是20年来双方海军首次举行的联合军演。

2004年10月,印度海军司令部宣布,印度海军东部舰队的5艘大型战舰对亚太五国——日本、印尼、韩国、菲律宾和越南展开为期45天的港口访问及联合演习。这是印度海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远征。此后,印度海军远征越来越频繁。

最令人瞩目的是印度与一心谋求联合他国包围中国的日本,所建立起来的日益密切的联系。

2000年,印度与日本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5年,两国开始高级别战略对话。2007年末,两国发表《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新维度路线图》。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印度和日本的战略合作关系急剧升温。当年7月,两国间举行了首次外交和防务部门副部长级对话,即“2+2对话”;10月,印度总理访日,两国签署了经济合作协定,并就稀土、核电等能源领域合作展开了深入商讨。2011年10月底,两国外长在东京举行了新一轮战略对话,除加强经济联系外,还要在海洋等问题上加强双方安保合作。11月2日,日本防卫大臣一川保夫与到访的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举行会谈,双方就2012年举行两国首次联合军演达成了协议。此外,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于2011年12月访印期间,与印度总理辛格共同商讨两国打击海盗和保障海洋安全等合作议题。

印度与日本军事关系也日渐升温。

2007年,印度与美国、日本举行了三国联合军演。2008年,印度与日本签署了《有关安全保障合作的联合宣言》。2012年6月,印度海军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神奈川县附近相模湾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日本通过此次军演加强与印度的关系,目的在于牵制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的中国。

美国媒体评论称,印度通过演习其实在暗示,它不仅仅是印度洋大国,也正在努力成为“印度洋—太平洋国家”。

印度靠近日本,在经济上也获得了实惠,印度已经成为日本官方发展援助的最大受益国。

印度和日本走到一起,有着共同的制衡中国的需要,但两国又有所区别。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日本积极主动地与印度密切关系,是为了进一步与中国抗衡——正是在此之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

而印度虽然有制衡中国的想法,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与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并不愿意直接将这种对立公开化。

在中国、印度和日本这个不等边的战略三角关系中,中国既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又是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和印度贸易总额是600多亿美元,但日本和印度的贸易额只有100多亿美元,而中、印两国已经商定就在两年内要使中、印的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日本在印度的投资比在中国的投资要少得多,中、日双边贸易额也要比印、日双边贸易额大得多。至少从经贸关系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中、日、印之间的这个不等边的三角形或者说中国所占据的主导位置非常明显。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印度在拉拢相关国家制衡中国的时候,常常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如,2012年,印度海军舰队在与日本军演的同时,也宣布将在联合军演结束后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2012年6月13~17日,由4艘军舰组成的印度海军舰艇编队对上海展开友好访问。很显然,它是想在日本和中国之间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

印度制衡中国的战略,在发展经济为先的大背景下,较之日本仍然显得比较含蓄。这也就意味着,日本想联合印度对抗中国的战略并不能如愿。至少,印度在经济上实现大国梦以前,很难公开站在日本的立场上去与中国翻脸。

而且,中国通过与巴基斯坦保持着特殊的友谊,对印度也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制衡——在大国博弈中,利用有矛盾的国家之间互相牵制来寻求一种自己所期望的平衡,以确保自己的利益,是美国常用的战略。而在南亚,中国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中国还参与开发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特港、缅甸的皎漂港(中缅油气管线起点)。这些海港所构成的战略防线,在某种程度上至少部分化解了印度以印度洋的优势地位封堵中国的幻想。

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战略构思,是在泰国南部地区沿克拉地峡开凿一条长102公里、宽400米、深25米的“东方巴拿马运河”。根据相关研究,运河开通之后,与马六甲海峡相比,航程至少缩短700英里,可节省2~5天航行时间,大型油轮每趟航程预计可节省18万英镑左右。从而,货轮能从泰国西海岸的安达曼海经由运河直达太平洋海域的泰国湾。如果这条运河建成,中国的石油安全将能得到更多的保障。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即使与东南亚合作,印度与其之间建立强有力联盟的基础也并不稳固。

比如,东南亚提供的基本上是最终消费品或中间产品,印度提供的则是计算机软件程序或是咨询等最终消费服务,这些产品虽然都面向相同的市场,但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没有衔接与交集,因而,对双方的经济联系没有直接的增进作用。而且,印度与东南亚都没有以经济增长主导产业作为关联的产业,相互间缺乏强有力的连接纽带。

但中国对印度通过与越南等国合作,向南中国海日益明显的扩张态势,则须保持高度警惕。

印度与越南关系的发展,非常突出的特点是政治军事关系优先于经济,制衡中国的意图日益凸显。

2010年10月,印度总理辛格对日本、越南和马来西亚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印度专家提出,印度、日本和越南应该齐心协力商讨如何对付中国,建议考虑参照中国、俄罗斯以及一些中亚国家在数年前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而设立一个类似的组织——河内合作组织。

2011年6月,当中越因南海问题关系紧张之时,印度政府宣布,根据印越海军合作框架,越南将准许印度携带导弹的驱逐舰进入其芽庄和下龙港,而印度也将帮助越南海军建造舰船和培训海军人员——印度此时的举动明显带着趁火打劫的味道。

2013年11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访问印度过程中,同印度签署了8项协议,涵盖教育、国防和能源领域。其中,在越南国家石油公司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负责海外开发的子公司之间的协议中,越南向印度提供南海7个石油区块用于勘探。

一些印度媒体宣称,“这是对中国的反击”,“对印度延伸到亚太地区而言,越南已成为一个关键,两国正在增强双边关系的规模和性质”。

在与中国的对抗中,印度一直在处心积虑地拿其他国家当枪使,给中国制造麻烦。印度显然忽略了自己的贪婪与愚昧正在无情地刺中中国的核心利益——南中国海作为中国海洋战略的核心载体,是不可能容忍其他国家侵害的。

有研究者指出,印度如果想以南海问题要挟中国,在战略上是危险的,因为印度的能力还不足以在这里获得战略立足点。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不断发展,对南海权益的保护会逐步加强,印度如果介入南海问题,将会得不偿失。

越南是中国最值得警惕的国家,与军事力量不堪一击、国内问题重重的菲律宾相比,越南具有相对较强的军事实力,与中国在南海的领海纠纷也最突出。

近年来,越南一直非常重视提升军事力量。

越南比中国更早地确立了海洋安全战略。2007年1月,越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至2020年越南海洋战略》,第一次十分明确地把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安全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该报告明确提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占有先机。

2012年6月,越南又通过了《越南海洋法》,该法公然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列入其中。6月2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召见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就越南国会审议通过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越南海洋法》向越方提出严正交涉。

海洋战略,当然需要军事力量保驾护航。

2011年1月通过的越共“十一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海军、防空—空军、通信兵、电子战和技术侦察等部队的武器装备建设。”因为越南当局认为,重视海军和防空—空军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国防的巩固和领海、领空、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特别是海洋经济的发展。

而且,越南有意利用金兰湾港等因素来加大对大国的吸引力,借助外力来增加自己在南海的话语权。

2010年,越南总理在东亚峰会闭幕式上,曾向外界表示,越南计划重新向外国军舰开放金兰湾。金兰湾位于越南东南部海岸向前凸出的岬角处,是由两个半岛合抱而成的葫芦形港湾。水域总面积为98平方公里,最深处达32米,可同时停泊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舰船约40艘,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由此可以控制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还可以对印度洋北部地区、波斯湾、东海和南海进行电子监控。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大国都在怀着各自的目的与越南建立关系,这给越南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俄罗斯政治和军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长赫拉姆奇欣在2012年12月19日撰文指出:

“在前线对抗中国的将只有越南,而其唯一的盟国将是印度,但是一旦局势激化,越印两国之间的交通线可能会被中国封锁。当然,越南也能指望一直与之保持良好历史联系的俄罗斯巩固双边关系。这对俄罗斯来说同样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建立俄印越地缘政治三角,直至形成承担互相保护义务的军事同盟,而不是所谓的俄印中三角的空想,应当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但是现在的俄罗斯,显然更重视俄印中大三角的空想,而不是较为实际的地缘政治利益。因此,无论是印度,还是越南,早晚都可能会向美国逐渐靠近,从而使俄罗斯只能和中国成为战略伙伴。”

普京是何等聪明之人,这个分析并没有看懂普京的棋局。普京其实一直在中国、印度和越南之间寻求并建立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平衡点。

但这个分析也从一个侧面给中国提出了警示。在很多大国的棋局上,越南、印度尤其是越南都被作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南海的战略博弈中必须首先走好这步棋。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