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四十七节 辉煌不再

印度曾经被称为经济奇迹。

对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有利的一点是其劳动力红利继续增长。印度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到2050年,印度的劳动力人口将比中国多出41%(现在是比中国少23%)。这使得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未来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国。

1991年以前,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工业。1991年经济改革以后,印度的服务业、国内需求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印度最成功的当属IT产业。1991年,印度不足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几乎摧毁了整个国家经济,而到了2003年,印度软件业的收入超过了印度全国进口石油的费用——为石油埋单是这个国家的噩梦——从而也增加了印度的外汇储备。

但是,这恰恰暴露出印度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即依赖有限的技术型劳动力,而不是大量廉价的、非技术型的、半文盲的劳动力。这意味着印度走的并非制造业模式,不能够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印度技术工人工资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导致工资水平水涨船高,削弱了印度的竞争优势。

而且,IT业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让它成为印度人的真正梦想。印度人的最大梦想是当官:对于绝大多数印度人来说,拥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不仅仅意味着稳定,也不仅仅意味着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政府工作能很快让他们步入更高的生活水平。

美国学者指出,印度的腐败比较普遍,行贿者得到了有效率的服务,而其他人得到的则是更糟糕的服务。

正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优秀的人才争相从政导致科技落后的结果一样,印度人的这种心态也反映了权力至上的现实。这种因素或许也是导致印度引以为荣的IT行业衰退的“辅助”原因之一。2014年1月29日,路透社发表文章称,曾经生机勃勃的印度IT产业逐渐“步入中年”,行业增速放缓,员工年龄增加。印度IT行业的营收已经从经济危机之前的30%以上,降低到如今的15%左右。

印度的辉煌时期是2002~2007年,这期间,印度经济快速增长(见第312页图)。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08年,印度GDP为33393亿美元,列世界第四位。

经济的繁荣和步入核大国之列的欢喜,让印度表现出远远超出其实力的自信。

印度亲近俄罗斯购先进武器,对日本联手围堵中国的计划半推半就,远交美国以步入亮丽的聚光灯下;同时,和越南等国合作,不仅在印度半岛,也在整个东南亚搭建起自己的舞台。很明显,印度要玩大的。印度多年前制定的目标就是:积极发展高新科技武器装备,实现陆海空三军武器现代化,全面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争取到2015年以前进入“世界一等军事强国”之列。

但是,印度忽略了自身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有点穷兵黩武了。2006~2010年,印度对外武器装备采购持续扩大,5年间进口的武器装备数额占同期全球武器交易额的9%,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根据印度的国防规划,在2022年,印度将采购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印度在大国梦中,忽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经济繁荣引发了印度致命的自满情绪,从而导致它错失改革良机:劳动力、能源和土地的市场化改革停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贪污和官僚作风更是变本加厉。

印度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印度水资源只占全球的4%,却需要养活占全球17%的人口。而根据印度中央水源委员会的数据,到2050年,印度常年的总耗水量预计将倍增。

印度每年的降雨量80%集中在10周以内,几乎每年都引发灾难性的水灾,而另外的时间则被缺水所困扰。印度超过50%的灌溉依靠的是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成为印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

印度最重要的能源是煤炭,但煤质差且管理混乱,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印度的石油产量自1989年开始就持续下滑,严重依赖进口。另外,印度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这些都成为印度发展的枷锁。

印度每五年需要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中国在钢铁、水泥、电力和工业领域的实力,正好可以帮助印度解决这一难题,这也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谓互惠互利。但印度对中国的不信任,阻碍了这种合作。

印度的工业化水平不够高,许多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不少工业产品需要进口,导致商品贸易逆差严重,国际收支赤字。诸如公营企业效率低、亏损严重等体制性和政策性问题,一直存在。

印度的文盲人口也非常集中。2014年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3~2014》显示,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年文盲人口达2.87亿,占全球文盲人口的37%。教育危机将对今后几代人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缺陷暴露出印度经济、社会中脆弱的一面。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印度的GDP增长率下跌,2010年后再次下跌,并且跌破了2008年的低点。印度是新兴市场国家中比较早就结束反弹步入下跌通道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比腐败更损害印度国际形象的层出不穷、司空见惯的强奸事件,也必将给印度的旅游等行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实,即使没有外部危机的冲击,印度的社会、政治也极不稳定。印度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都发生过种族暴力冲突、骚乱乃至种族屠杀。印度东北地区的那加人、米佐人、阿萨姆人、特里普拉人和西北部的锡克人、克什米尔人等种族或部落都不同程度地向中央政府或邦政府提出过地方自治要求,他们当中的激进势力还打出了脱离印度、建立独立国家的旗帜。

印度教派冲突不断,1992年的全国性教派冲突导致了约2000人死亡。种姓冲突也时常发生,有些矛盾演化成流血暴力冲突。

印度的政局也比较动荡,政府更迭频繁。而且,每一届印度政府都是联合执政,政权内部派系林立,离心离德,联盟之间貌合神离,执政纲领模糊不清。改革的步伐走走停停,时快时慢。

这些因素,过去一直制约着印度未来应对危机的能力。

印度联合执政的情况,终于在2014年5月终结。

2014年5月,印度人民党大获全胜,获得超过半数议会席位(可以单独组阁),莫迪出任总理。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由甘地家族领导的印度国民大会党之外的政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莫迪承诺“将努力让印度变得自立、强大”。

但是,另一种矛盾也随之浮出水面。莫迪是一名印度教徒,在他参加竞选时,人们就非常担心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对立激化。事实上,2002年,当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当首席部长时,邦内的印度教教徒和伊斯兰教教徒就曾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千余人死亡。

不管怎么说,莫迪的当选为印度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也是民众对印度国民大会党的极度失望所致。问题是,63岁的莫迪能够在美联储正逐步收紧货币绳套的情况下,迅速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来吗?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