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五十五节 包围中国

围堵中国,是日本近十多年来政治右倾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尽管日本首相换了一个又一个,这个策略几乎没有变化过。

日本围堵中国的战略到底是基于什么考虑而制定的?

我们一点点地来剖析。

2012年9月26日,安倍晋三成为新一任自民党总裁。2012年12月16日,日本自民党在第46届众议院选举中以绝对优势获胜,党首安倍晋三于当天的特别国会上被指名出任内阁总理,由此成为战后继吉田茂之后,第二位曾任日本首相者再度任职的政治家——安倍晋三在2006年9月26日至2007年9月12日,曾担任日本首相。

安倍晋三上任后,对中国展现出来的强硬立场是有历史渊源的——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政治、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它未来的走向。

安倍晋三的外祖父是岸信介。

岸信介是操纵伪满洲国的五人帮之一,人称“满洲之妖”,在我国东北作威作福,后来又担任东条英机内阁的商工大臣、军需副大臣,是恶贯满盈的强掳中国人、韩国人到日本充当劳工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

战后,岸信介被定为甲级战犯。1952年被美国无罪开释后重返政治舞台,平步青云,1957年当上日本总理大臣。

岸信介一上台,日本政坛飞速右倾化,他本人炮制“中国威胁论”,强迫出版部门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出大陆”,鼓动修改《和平宪法》,推动日本右翼势力掀起修宪第一次浪潮。他甚至扬言:“为了自卫,即使在现行宪法下也允许拥有核武器。”

岸信介的最大“勋业”就是强行通过“安保改定”(所谓“安保改定”,就是日本要求美国把“可以”保卫日本,改成“必须”保卫日本)。他在1957年6月访问美国,与以反华著称的国务卿杜勒斯就“安保改定”达成协议。

如果把岸信介换成安倍晋三,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切仍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安倍晋三与岸信介在很多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构筑一个包围中国的网络是安倍晋三多年的梦想。

2006年7月,安倍晋三的新书《献给美丽的国家》在日本出版,安倍晋三提出来构建日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四国合作框架,以制衡中国,安倍晋三强调“日本有必要为此发挥领导作用”。

安倍晋三认为,如果“日美印澳”安全对话构想能够实现,那么,日本就可以牵头建立一个“联印制华”的机制,将来在对华战略上使日本处于优势和增加对话交涉时的筹码。

2006年9月,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尽管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访问中国、韩国,修补因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而受损的双边关系,但这些表面文章更像是一个烟幕弹,他真正要做的是围堵中国。在2006年安倍晋三第一次当首相时,他就曾提出过“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安保战略构想。而这一个构想,就是要构建一个对中国的包围网。

与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合作,是安倍晋三包围中国战略的核心。

2007年3月13日,日本与澳大利亚在东京签署了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这是除了日美安保条约之外,日本与他国签署的第一个防卫协议,因此备受瞩目。大多数西方媒体在解读这件事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防范中国”这个目的。

同年9月9日,澳大利亚总理和安倍晋三宣布已经批准一项旨在实施澳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规定了一系列旨在深化澳日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行动。动作之快,可谓迅雷不及掩耳。

2007年8月21~23日,安倍晋三率领由243人组成的历史上最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了印度。安倍在演讲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大亚洲”的概念。但是,这个“大亚洲”并不包括中国,而是包括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美国,其用意不言自明。

日本要包围、削弱中国,但又担心失去中国庞大的市场。而印度人口超过10亿之众,消费能力惊人,对发达国家的产品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这正好可以弥补日本对中国市场过于依赖的缺陷,让它更放心大胆地制衡中国——这正是日本的用意所在。近年来日本在华企业利润减少,更强化了日本人的这种看法。而且,印度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软件人才赫赫有名,在印度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

自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至南中国海的石油运输线无论对于日本还是中国,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线”。日本与印度结盟,既可以加大中国的风险,又可以确保自己的生命线安全。

其如意算盘不能说不精妙。

但日本忽略了一些关键点:与中国为敌,构建包围中国的网络,符合日本的长远利益吗?更进一步,如果安倍晋三包围中国的计划得逞,中国会否束手待毙?在包围与反包围的博弈中,遭受损失的首先会是谁?

自以为聪明绝顶的安倍晋三兴致勃勃地带领日本去构建所谓的“对华包围圈”,他没有想到,他的努力其实在把日本引向一片被鲜花装点着的美丽的墓地。

日本再强大也只是一个岛国,但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似乎可以摧毁一切的军事实力和80年代似乎可以收购全世界的经济辉煌,已经永久地根植于日本人的记忆深处,他们要重新设定一个强大的敌人再战而胜之,以重新找回曾属于它的荣耀与光辉。

安倍晋三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人对饱含苦难和屈辱的日本侵华历史的感受,那是一种根植于一个伟大民族心灵中的沉重的疼痛感,那是一种不惜用鲜血捍卫尊严、洗刷血泪斑斑的屈辱历史、被压抑着的愤怒——这种情绪在友好的环境之下会得到消解,而在不断被刺激的情况下则会犹如火山突然喷发出直冲天空的火焰。

当率先打破这种平衡的不是一个曾经被侵略的国家,而是昔日的侵略者时,安倍晋三仍寄希望于中国人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他的宏大计划,这是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的态度吗?

没有一个玩火的人会想到火最终将烧向自己。

在日本的政治家中,真正聪明的是被称为新保守主义鼻祖的中曾根康弘这样的政治家。作为当仁不让的“战略型”首相,他既不乏始终如一的政治理念,又具备将这些政治理念付诸实施的政治韬略和手腕,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提出过凝聚着高度浓缩的国家战略、微言大义的战略口号。正是中曾根康弘,支持田中角荣在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曾根康弘提出的目标是让日本成为“国际国家”,实现日本“政治大国化”。尽管中曾根康弘曾为修宪奔走多年,但他在1982年1月27日至1987年11月6日担任日本首相期间却搁置了修宪,而是注重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合作,向邻国积极输出日本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

这种远大眼光,绝非安倍晋三这样的野心大于智慧的新生代政客所能相比。

尽管安倍努力构筑包围中国的网络,但网还没有建成,他就被自己提拔的人掘了墓。

安倍2006年首次组阁时,根据“任人唯亲”和“论功行赏”的原则,大肆提拔亲信,17人内阁变成了安倍晋三的“好友俱乐部”。

2006年12月21日,安倍内阁首席税务顾问、日本政府税制调查会会长本间正明因不正当利用公务员公寓及与婚外女子同居的丑闻而被迫辞职。仅仅过了6天,行政改革担当大臣佐田玄一郎被曝政治资金收支填报不实,随后被迫引咎辞职。

一个月后,2007年1月27日,厚生劳动大臣柳泽伯夫将妇女比喻为“生育机器”,引起民众不满,要求他辞职。5月28日,农林水产大臣松冈利胜因经济丑闻自杀,成为“二战”以来日本首位在任期间自杀的内阁大臣。7月3日,年初刚升任防卫大臣的久间章生因宣称“二战”时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是“无奈之举”,引发众怒,被迫引咎辞职。8月1日,接替松冈的赤城德彦因政治资金丑闻辞职。就在离日本参议院选举投票日还有10天时,外交大臣麻生太郎又因在演讲中对老年痴呆者不敬,引发听众不满。在不足1年的执政时间里,频频爆出内阁丑闻,这在日本政坛着实少见。

丑闻让安倍晋三的支持率持续下降。2007年7月,在参议院改选中,安倍领导的自民党遭遇惨败,让在野党掌控了参院运营主导权。安倍内阁支持率降至22%,而不支持率却攀升至65%。

2007年8月27日,安倍晋三重组内阁,但丑闻马上如影随形。9月1日,新任农林水产大臣远藤武彦承认,他领导的一个农业互助团体在申请政府受灾补助金时谎报了农户数量,获取不当补助金115万日元(约合9930美元)。此外,一名外务副大臣和内阁官房副长官也于同日被曝出政治资金问题。

2007年9月12日,上任刚一年多就已不堪重负的安倍晋三正式宣布辞职。在日本首相历史上,短命的安倍晋三已经不算短命了——自1885年日本首相一职设立以来,任期最短的日本首相当属东久迩宫稔彦王,在首相位上54天。其次是羽田孜,首相任期仅为64天。再次是石桥湛山,任期仅为65天。排第四的是宇野宗佑,任职69天就因“桃色新闻”下台。

下台的安倍晋三并没有放弃“理想”,他安静地看着那些同样短命或者更为短命的政客在他面前如流星般地滑落:自民党的福田康夫(2007年9月25日到2008年9月1日)、麻生太郎(2008年9月24日到2009年9月16日),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2009年9月16日到2010年6月2日)、菅直人(2010年6月8日到2011年8月26日)、野田佳彦(2011年9月2日到2012年12月26日)次第登场。

安倍再次等到了新的机会。

2012年9月26日,安倍晋三当选自民党新总裁。

日本民众对经济增长的停滞越来越不满,安倍晋三把这种情绪转化成了民族情绪,强硬地表态:钓鱼岛“没有谈判余地”,暗示出任首相后可能参拜靖国神社。

当年12月16日,众议院大选,自民党以压倒性优势获294席,加上联合执政伙伴公明党31个议席,合计325席。这意味着,在参议院被否决的法案可以通过众议院2/3多数重新表决通过。

一个强势政府问世。

12月26日,安倍晋三当选日本第96任首相。

可谓强势政府遭遇强势首相,一党独大的自民党在安倍的带领下更加右倾化。

安倍一就任日本首相,就开始了围堵中国的行动:2013年1月,安倍先后访问了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这东南亚三国;2月,安倍访问美国;3月,访问蒙古;4月,访问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土耳其;5月24日,安倍又展开了对缅甸的三天访问。“安倍的高密度出访,在历任日本首相中是非常罕见的。安倍出访的10个国家中,除了美国、沙特、阿联酋和土耳其外,都是中国的邻国或者是地理上十分接近的国家。不难发现,安倍政府外交的关注点就是构建对华包围圈。”

安倍晋三把上任后首次外访的第一个国家定位于同中国接壤的越南,也意味深长。正如安倍自己所言:东南亚三国之行,不仅是为了强化日本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也是为了强化与这些国家在安全保障领域的合作。越南与中国在南海地区面临着岛屿领土纠纷,在安保领域,越南与日本均有共同的对中战略利益。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评论说,安倍外访首选越南是筹组“反华联盟”围堵中国的第一步。日本大家党众议院议员山内康一撰文称,安倍此行突出“形成对中国包围网”的色彩并不明智,即使形成“对华包围网”是此行的真正目的,也不应把它公开说出来。因为这样一来,中国就会戒备并采取对抗手段,成为导致日中关系恶化的一个原因。

安倍已经深深地沉迷于他的“伟大构想”中。

2013年7月,安倍晋三又访问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三国,10月前往文莱出席东盟峰会,11月出访柬埔寨和老挝——安倍将对东盟所有成员国完成访问。

安倍晋三马不停蹄地构筑他心中的包围中国的网络,这种执着和专注的态度连外务省都表达了担忧。外务省对安倍访问蒙古持消极态度,认为“访问中国的近邻蒙古国将对中国产生强烈刺激”,但安倍首相却坚持己见,“此访使安倍构建对中国包围网的意图暴露无遗”。

安倍晋三的努力会成功吗?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评论说:安倍首相“包围中国”的想法很幼稚,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反,会使得日本更加孤立。事实上,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立场来看,对参加露骨的“对华包围网”也有抵触。东盟的主流态度是谈经济合作,而不是政治对抗。

这样的观点不可能触动安倍晋三。

安倍晋三一直在做着包围中国的梦,这个环节少不了印度。

美国有评论指出,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外交攻势来让其他亚洲国家加入到针对中国的联合阵线中,但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几乎都有“历史包袱”,这成为日本加强与该地区合作的障碍。唯独印度和日本的关系不受“历史包袱”的影响。

2014年1月25日,安倍晋三以主宾身份出席了印度“共和国日”的庆典活动。安倍称,“日印关系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双边关系”。

这次访问印度,日本宣布将向印度提供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贷款将主要用于德里的地铁建设和可再生能源供应等方面。

日印两国还宣布强化军事安保领域的合作,除了举行日印美三国的联合海上军事演习之外,日印两国的外长和国防(防卫)大臣也将分别举行会谈,以建立日印两国外交与军事的对话机制。针对中国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共同声明强调基于国际法确保飞行及航行自由的重要性。

安倍晋三铁了心要把针对中国的包围圈打造起来。

为此,2013年初,安倍晋三把2013年的国防开支提高了2个百分点。2013年8月,日本防卫省出台的2014年度预算总额较2013年又增加了3%,总额达到了4.89万亿日元。2013年8月6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出云”号护卫舰下水,它的各项技术参数都更像是一艘直升机航空母舰(一种主要用于运载直升机和垂直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

这表露出日本更大的野心。日本执政党高官、前防卫厅长官石破茂,甚至提出建立亚洲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应对中国的崛起。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