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五十八节 衰退真相

日本经济衰退,乃是众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找到这个根源,将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看清日本未来的趋势。

我们已经知道,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是得益于朝鲜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美国对日本的定位,使得日本低成本而高效率地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量资本、技术投入,并且也为日本的制造业提供了直接的市场。

当日本成为美国的威胁之后,美国通过帮助日本吹起一个巨大的泡沫,并在泡沫的破裂声中,摧毁了日本收购美国的梦。日本陷入衰退之中。

日本的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上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其制造业也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但是日本要发展,还需要借助于两股力量。

第一股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更多的资源。

这一点对于日本非常重要,只有拥有充足而廉价的原料供应,日本这个岛国才能弥补自己的缺陷,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日本当年发动侵略战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抢占资源。

战后,日本不得不转换方式,一方面,通过经济、技术援助等措施改善与资源国的关系;另一方面,组建“石油公团”“金属矿业事业团”等促进性机构,制定和执行鼓励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国矿业经营(包括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技术、信息服务等手段)以及通过财团参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战略,重新挤进各资源国;同时建立战略矿产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日本以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多条渠道、多种方式的保障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的机制和体制,实现有效获取海外矿产原料的目标。

比如,日本政府建立了海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对于前期风险程度最高的勘查工作(选点工作),经费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担(通过金属矿业事业团执行)。选点后进行矿床勘探时,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其中钻探和坑探工程政府补贴50%,其他工程补贴60%。

而且,低油价帮助了日本。在“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东陆续发现了大油田,致使石油价格大大降低。例如,1970年每桶石油价格仅为1.3美元。由于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可从世界各地选购最便宜、优质的石油等资源(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石油业,不得不使用比国际价格高两倍以上的国产油),加之日本及时转向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电力工业中迅速实现了以煤炭发电为主向以石油发电为主的转变(日本石油进口量在1960~1973年增长近10倍),大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现在,石油文明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每桶1美元的石油已经成为历史,日本已经不能再分享超低油价的红利。

第二股力量:开辟海外市场。

日本毕竟是一个岛国,本国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消化庞大的产能。以手机为例,2000~2005年,世界手机市场扩大了一倍以上,而日本手机市场只扩大了11%。

在冷战时期,日本借助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市场,形成了“海外资源——国内技术+制造——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这样一个完整的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体系。

当冷战结束,日本与美国成为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以后,美国一直在想方设法压制日本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与美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至少,美国是造成这一后果的最强大的外部力量。

日本的确有非常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们深知日本的核心利益在哪里,又要通过怎样的大战略来实现其利益目标。

最典型的当属福田赳夫,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着手为日本大力开辟新的市场,建立新的资源供应渠道。1977年8月,日本首相福田赳夫访问了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六国。他在访问的最后一站马尼拉发表了《我国的东南亚政策》这一演讲,后被通称“福田主义”。其要点是:不做军事大国;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积极提供合作。

此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历届内阁都奉行“福田主义”,坚持不做军事大国的方针,日本与亚洲关系得到了较顺利的发展。可以说,“福田主义”的影响,使日本赢得了良好的地区环境,从而继续维持“海外资源——国内技术+制造——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良性循环,推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比如,日本进口1吨铁矿石,才花2000日元;加工成钢板,1吨可以卖5万日元;再用钢板制造成汽车,按每吨重量换算可以卖100万日元。从2000日元到100万日元,附加价值增长了500倍。长期以来,日本就是这样依靠制造业等,努力创造附加价值,来支撑它的经济和出口,并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政坛的整体右倾,离“福田主义”越来越远。必须认识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经济萧条,消费市场一再萎缩,大批日资企业为了拓展市场来到中国投资,中国顾客成为他们主要的销售对象。

日本也正是由于借助了欧洲、中国、东南亚等市场,才能继续保持着相当大的优势。假如没有这些市场来吸纳日本的产能,莫说衰退20年,即便衰退10年,日本也已经无回天之力,哪里还能保持大国的光环?

就连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撰写的研究报告都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日本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日本将继续同中国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为其产品拓展市场”。

再进一步,为什么日本首相走马灯似的更换,日本也连续十多年推行刺激经济的政策而没有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国内的市场早已经饱和,而人口的下降又使日本的市场进一步萎缩。同时,新兴市场的产业也慢慢跟上来,对日本的传统产业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很多中国人都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家用电器几乎垄断了中国国内市场,而现在日本的产品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日本“海外资源——国内技术+制造——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良性循环遭到了破坏。

这才是日本连续衰退和经济刺激政策无法见效的真正根源!

而且,2011年3月的大地震,使得日本产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几乎都遭到破坏,日本此时更需要密切与中、韩的关系,以尽快促使经济复苏,但日本政府却做了最糟糕的选择,与韩国和中国的关系同时恶化。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更能认清日本现在的迷失:当日本目光短浅的政客公开与中国为敌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在悄悄失去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这等于对日本发展必须借助的两股力量来了个釜底抽薪——至少是部分釜底抽薪。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经济的良性循环体系慢慢变得残缺,必然会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

有日本学者指出,无论从出口还是进口来看,中国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毋庸置疑,中国在日本和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今后将越来越重要。遗憾的是,仍然受“以日美同盟为核心”这种从属美国的思维束缚的日本,缺乏认真面对中国现实,积极与其合作开辟日本未来的开拓精神。

日本在迷失中走向与中国的对抗之路。

2012年9月10日,当日本政府举行内阁会议决定实施所谓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时,中日关系降入冰点,中国民众抵制日货,这必然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伤害。于是,笔者所带的学习趋势研究的学生一起做多美元/日元,获利非常丰厚。下图为2012年8月底到2014年1月的美元/日元周K线图。

当时的分析思路就是,一旦中日僵持,原本就处于低迷中的日本经济将进一步下滑,从而对日元构成重创。而且,当时日本大企业的业绩已经给出悲观的预期。假如日本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实施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少不了货币超发这个环节,这也将对日元构成伤害。

事实也是如此。

据日本财务省统计,受钓鱼岛事件影响,2012年9月,日本对华出口下降了14.1%,其中汽车下降44%,汽车零部件下降17%,电子零部件下降9.6%;10月,日本对华出口下降11.6%,其中汽车骤降82%,汽车零部件下降28.1%,原动机下降42.7%;11月,日本对华出口又下降14.5%,其中汽车下降68.6%,汽车零部件下降43.5%,原动机下降46.5%;12月,日本对华出口又下降14.5%,其中汽车下降52.8%,汽车零部件下降42.8%,电子零部件下降19.1%。

2012年全年,中日贸易陷入3.9%的负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只在1990年、1998年和2009年出现过负增长,但三次负增长的原因都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引起的,因中日关系恶化与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叠加影响导致的负增长尚属首次。

日本非法的“购岛”闹剧,不仅影响了中日贸易,也影响了政治交流、旅游等。受“购岛”闹剧的影响,中国各大旅行社纷纷取消赴日旅行团。当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约有10万中国游客取消了原本预定赴日旅游的行程。据摩根大通估算,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下降了70%,日本旅游收入因此减少670亿日元。此外,日本长崎到上海的航班年内停飞,仙台到长春和上海的航班暂时停飞,那霸到北京和上海的航班在10月27日前停飞。

日本单方面挑起的“购岛”闹剧,进一步打击了它原本就萎靡不振的经济。

从日本自身的方面来看,日本一直引以为荣的竞争优势也已今非昔比。

日本是一个真正踏踏实实落实“科技立国”路线的国家。日本的体制能够确保:其一,巨额研发经费得到落实;其二,研发经费落实到真正有能力运用这笔经费的优秀研究集体和个人身上;其三,研发经费真正落实到科研工作本身而不被挪用。

但是,日本的基础研究水平较差。在日本全部科研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远远小于美国等国,日本的科技优势在应用研究方面比美国占优势的仅仅是生产和机械领域,其他诸如生命科学、物质材料、信息电子、海洋与地球科学、能源技术等方面均不如美国。

日本技术的领先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钻了欧美国家的空子。欧美国家的研究者往往对于研究、发现新的东西兴趣很大,一旦新的东西研究出来,就不大乐意再花工夫将其推向实用化、批量生产阶段,而日本则努力把新技术推向实用化、商品化。

对20世纪38种重大革新产品的“发明国”“新产品化国”(即首先把发明转化为新产品的国家)“商品化国”进行的比较表明,日本贡献的发明是零,而实现商品化的产品却有24种之多。美国贡献的发明多达29种,而最终实现其商品化的仅有6种。欧洲贡献的发明有11种,而实现商品化的仅有2种。

问题在于,当欧美国家近年来同样高度重视迅速把发明转化成产品、商品的时候(比如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日本的优势就不复存在,而其不重视基础研究的缺陷就会充分暴露出来,导致日本竞争力下降。

下表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日本在全球竞争力中的排名(1993~2013年)。

从上表不难看出,日本在全球竞争力中的排名持续下降。1993年的时候还高居全球第3名,但到2001年,就已经快速滑落到第30名,一直到2013年,仍位于全球20名开外。

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而言,保持足够强大的、遥遥领先的竞争力是日本经济屹立于全球的最重要保障。一旦失去这种优势,也就意味着日本“海外资源——国内技术+制造——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中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受

损。这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

虽然日本依然沉浸在昔日的辉煌和荣耀之中,但冰冷的现实却在给出一个令日本人忧伤的结局。

那么,安倍晋三庞大的刺激计划拯救得了日本吗?日本的经济趋势将走向何方?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