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六十九节 裂痕洞开

即使不从美国大战略的角度来看,仅仅从更客观的现实状况的角度来看,对危机的隐患也不能掉以轻心。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长期“后遗症”加大了爆发更大危机的可能性,这可能会导致西方多数国家的社会、政治基础被削弱,并引发长期动荡。

应该认识到,尽管2013年欧元区暂时摆脱了危机的困扰,但阻碍欧元区发展的因素几乎一点都没有减少。

以能源为例。2014年1月底,国际能源署表示,居高不下的电价和天然气价将继续困扰欧洲至少20年,损害雇用近3000万人的产业的竞争力。

未来20年,由于欧洲的能源价格会持续高过美国,其在全球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将损失1/3。国际能源署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表示,能源价格的高涨不能只怪环境政策,但欧盟和美国之间能源价差所持续的时间将超出人们的预期。他说:“欧洲没有认识到这一竞争性问题的严重性。”他警告说,这种情形将令人担忧地影响在欧洲各国钢铁和石化等重工业工作的近3000万人。欧洲的天然气进口价格目前是美国的3倍,而工业用电的价格约为美国的2倍,比罗尔称,这种能源价格差距将持续“至少20年”。

这些还只是表面上很容易看到的缺陷,事实上,欧元区的问题比单一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

美国前财政部长顾问史蒂芬·拉特纳(Steven Rattner)认为,欧元区内各经济体的竞争力一直存在较大差异。过去的十年里,德国的生产率增长了9.4%,而意大利则停滞不前。

欧元区国家要想从根本上保持竞争力,不能通过货币贬值,而更应该调整工资。希腊、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幅都远远超过德国(经生产率调整后的劳动力成本增幅),这么高的薪资水平必须下降,但这样做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压力。

由于弱国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借贷成本,意大利的主权债利率就相当于德国水平的3倍,这对意大利本已疲软的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成员国内部之间巨大的差异性,正是欧元区的最大软肋和隐患。这种差异不仅暴露出抵御危机能力的脆弱性,而且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协调能力,导致各成员国各自为政,无法及时化解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元区的分化将越来越厉害,差距将越拉越大。欧元区像德国这样的核心国强劲增长,但债务水平高(包括私人和公共债务)。处于金融分割状态的国家的增长将更为疲软,因为高债务和金融分割都会抑制其国内需求。

如果把金融战看成老鹰抓小鸡的游戏,那么欧元区领头的就是德国,而它身后排在最末尾的则是“欧猪五国”,只要抓住最脆弱的这几个国家,引爆其金融危机,则欧元区的银行业必遭重创。银行业一旦被束缚住手脚,则危机会进一步恶化。

笔者在《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中,对欧债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剖析,欧元区成员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创造财富的步伐,跟不上它们所享受的高福利,是根源性原因。如果欧洲不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过高的福利待遇——尤其是“欧猪五国”更应该这样做——那么,欧元区相关国家背负的债务只会越来越沉重。

从利益角度来看,美国要实施全球大收购战略,首先就会受到实力强大的欧洲的竞争。假如新兴市场等在危机后裸露出来的宝贵机会被欧洲抓住,美国岂不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欧洲与美国之间存在的这种潜在的冲突,是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的。

这也正是美国从打击Libor操纵案、金银操纵案、能源操纵案、汇率操纵案等入手,把金融监管权向全球(主要是欧洲)延伸以打击欧洲金融业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也正是在美国的严打之下,欧洲的金融机构无不胆战心惊、惶恐不安,因为金融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一尘不染的,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不可能没有辫子可抓。

只要欧洲的金融机构被废或竞争力被大大削弱,无论是欧元还是欧洲,对美国构成的竞争压力都将在相当程度上被化解。别忘了,美国的大战略目标是廉价收购全球的资源,其中,也包括欧洲的资源——主要是金融资源。

欧洲银行业既是欧元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欧洲复苏的基础。

2014年2月19日,欧洲投资银行发表的报告称,作为欧盟应对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投资银行2013年大幅增加放贷额,促进欧盟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2013年,欧洲投资银行提供的贷款融资总额达到751亿欧元,同比增长37%;其中,向欧盟成员国提供的贷款融资总额高达671亿欧元,同比大增42%。

2013年,欧洲投资银行向欧盟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融资总额为219亿欧元,创历史最高纪录。统计数据显示,欧洲投资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带动了私营投资机构的投资,使欧盟23万家中小企业因此获得的贷款总额超过500亿欧元,提供了280万个就业机会。

只要欧洲银行业的实力被削弱,那么整个欧洲的脆弱性都将裸露出来。

美国一直按部就班而又不动声色地在金融领域悄悄给欧洲的金融机构设置障碍。

2013年12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出台了加强外资银行监管的规定,将对在美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外资银行实施与美国银行相同的资本和风险管理要求。

根据美联储当天公布的规定,全球总资产超过500亿美元、在美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外资银行须将其所有在美分支并入一家美国控股公司名下,而且要遵守与美国银行机构相同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率规定。

此外,在美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外资银行还须达到更高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标准,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并保有30天的高流动性缓冲资产。

美联储认为,这样的规定将有利于增强对外资银行在美业务的管理。

2014年2月1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表决通过了针对大型外资银行监管新规的最终版本。相比草案,最终规则的一大变化是,将必须设立控股公司的总资产门槛从100亿美元提高至500亿美元。

除了以上要求外,新规则还规定了其他配套措施,包括必须建立风险委员会和聘任首席风险官等。美联储决定该新规将于2016年7月1日生效——又是2016年这个关键的时间点。

美联储负责金融监管的理事丹尼尔·塔鲁洛说:“美国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的最大贡献是,确保本国的金融稳定。”美联储的新规意味着,大型外资银行在美运营成本将大大提高,利润率会受到影响。彭博社预测,大约有100家外国银行将受美联储新规影响。摩根大通分析师斯蒂尼斯估计,美联储新规将使行业平均股权收益下降3个百分点,受冲击最大的将是德意志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美国伟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欧洲银行进入美国时间早,业务多元,既有商业银行业务,也有投资银行业务,因而受冲击最大。

美联储新规引发了欧洲监管机构的不满。欧盟负责内部市场与服务的委员米歇尔·巴尼耶2013年10月就曾警告,将以牙还牙,制定类似监管措施。

从棋局的角度看,“欧洲的战略视野要比美国狭小”。事实上,在美欧关系史上,当欧洲作为美国的伙伴时,往往是欧洲表现比较出色的时候;而当欧洲作为美国对手存在时,它却很少有像样的表现。

美国早就开始布局,以Libor操纵案为契机,将监管权不断向全球扩张和深入,而扩张的主要目标就是欧洲的金融机构。美国不动声色地压制欧洲的金融机构,而按部就班地将本国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为构筑美国的超级金融霸权创造条件。

当欧债危机重新爆发,欧洲的银行业将变得不堪一击。

而欧洲银行业的脆弱,恰恰是美国的机会——通过危机把力量植入、渗透到欧洲的金融业,实现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对美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宝贵机会。

2012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到2013年底,大型欧盟银行的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缩减规模可能高达2.6万亿美元(2万亿欧元),接近总资产的7%。根据估算,约1/4的去杠杆化将通过减少贷款实现,其余则主要靠出售证券和非核心资产实现。

201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不断加重的欧元区危机导致避险资本逃往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日本。这些资本把美日的政府融资成本压到了历史最低水平。这正给欧元区各银行带来新的压力,迫使它们缩小资产负债表,尤其是深陷财政困境的国家的银行。除非欧元区加大应对政策的力度,否则欧洲银行到2013年底前将抛售2.8万亿美元资产。

对美国来说,这些收购机会本身就非常宝贵。与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是,这些收购机会将是欧洲爆发危机的结果,是欧洲力量被削弱的结果。在削弱最大的竞争对手之后,对于美国来说,所有危机冲刷出来的都将是无尽的机会。

而欧洲各国持续上升的债务,最终将成为压垮欧元的最沉重的稻草。有德国研究者指出,各国持续上升的国家债务的最终归宿非常清楚,就是国家破产。由于各国的货币都不复存在,某个国家的破产会对所有欧元区国家产生影响,就如同一个坠落的登山者会把所有系在同一条绳子上的朋友拉向死亡——如果这些朋友无法抓住他的话。仅仅是过度负债就将使欧元陷入困境。

如果欧元区走向崩溃,各国都会采取保护主义和重商主义,这也意味着,欧洲近百年来的一体化努力将化为泡影。

在2016~2022年的这个周期里,欧元区的危机将被来自外部的冲击点燃,这场危机将首先沿着债务这条带血的主线在欧元区的银行业肆虐,进而蔓延到整个欧元区。汹涌的危机洪流与竭尽全力的拯救行动展开持续不断的、悲壮的博弈。这将是一曲悲歌。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一次次地听着这种悲壮的乐曲,探索、前行……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