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七十二节 大滞胀时代

2023~2034年将是令人刻骨铭心的大滞胀时代。

此前章节已经做过分析,2016~2022年是全球经济大萧条的时期。自2012年大转折点开始,大宗商品、非美货币(尤其是其中的资源型货币)等,便展现出惨烈的、有节奏的下跌趋势,阶段性的反弹无改大趋势。由于大宗商品、非美货币等要提前反映经济预期,所以其周期运行开始的时间(2012年)要先于经济危机周期开始的时间(2016年);相应地,结束的时候也要早于经济周期。

换句话说,在步入2016年之前,部分大宗商品、非美货币等就提前步入跌势(比如天然橡胶等早在2012年大转折前夕就开始步入跌势),而在2022年到来之前,这个跌势就结束了。总之,大宗商品的下跌周期结束后,就会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周期——上涨周期。

在大宗商品下跌趋势得到确认以后,美国华尔街和欧洲的金融大鳄们就开始陆续撤离。

2012年,高盛出售了其旗下的电力公司Cogentrix。2013年7月,摩根大通宣布将出售现货商品业务,其计划出售的现货商品业务包括八个部门:全球原油、北美电力、北美天然气、欧洲电力、欧洲天然气、基本金属、煤炭以及Henry Bath&Son金属仓库。摩根大通对相关业务的估值为33亿美元。

2014年4月,巴克莱银行表示将退出大部分大宗商品业务。巴克莱与大摩、德银、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五个大宗商品交易商,五家公司操纵着全球70%的大宗商品交易。但包括这五家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正在缩减或出售此类业务。

这些超级金融机构出售大宗商品业务,一方面,是美国严厉的监管所致;另一方面,则与它们不再看好大宗商品业务的前景密切相关——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倘若有利可图,再严厉的监管也不可能吓退它们。据咨询机构Coalition估计,大宗商品领域前十大银行在该领域的营收已经从2008年的141亿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45亿美元。

大宗商品正在失去诱人的光泽。

但是,当2016~2022年的经济衰退期过去,全球将迎来一个如火如荼的通胀时代。

由于非美货币尤其与美元有竞争关系的货币的衰败,以及美国金融大帝国的强势确立,美元的霸主地位变得无可撼动,美元就有了随意贬值的资本。

在2023~2034年,美元将开启持续贬值之路。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以美元计价,美元的贬值将直接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的飞涨。在这个周期内,越是稀缺的资源,价格涨得越快、越惊人。像中国此前贱卖的稀土,如果要重新买回,即便付出当初十倍、百倍的价格,也未必能够如愿。

此外,全球各国为了拯救经济,会继续狂发货币。这将导致全球货币总量的高速增长。

资本总量也将迅速膨胀。以2007年的美元价值计算,全球资本存量现在以每年5万亿美元的速度增加,20年后将翻番,达到10万亿美元;到2050年,这个数量将会再次翻番。

全球还有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如果把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价值按照衍生品名义价值来估算的话,2009年,该市场价值约为649.8万亿美元。

大多数国家都用M2来衡量货币供应量,但如果以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M5(M4+政府短期债券和储蓄券)、M6(M5+短期商业票据)来衡量,数额将更为惊人。

长期来看,纸币的贬值乃是大势所趋,即使是所谓的强势货币,也只是贬值幅度相对较小而已。

货币的贬值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强大动力,当这种力量与资源短缺的因素相遇,很容易导致价格的飞速上涨。

在2023~2034年,世界上的铬、钴、铌、铅、锌、镍、铂等都将出现短缺。尽管这些金属的重要性不及铁和铜,但它们在许多关键产品的生产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矿产区都已经持续开采了数十年,显现出短期内就要枯竭的迹象。

英国研究者指出,由于人类持续扩张经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世界上最宝贵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正在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被攫取和消耗。

还有必要怀疑这些日渐稀缺的资源上涨的趋势吗?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International)总干事吉姆·利佩(JimLeape)表示:“我们使用的资源已经超出了地球可持续产出资源的50%,除非人类做出改变,否则这个数字将直线上升——到2030年时,甚至两个地球都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由于人类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种种阻碍,让一些人坚持认为地球的资源不会枯竭。问题是,这种越来越显得苍白的自信还能维持多久?

由于油价上涨,美国可能重新启动生物燃油计划和煤化工计划。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将停止煤炭出口,把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成液体燃料。早在“二战”时期,德国的合成燃料工厂就从煤炭中提取了大量的液体燃料,填补了其50%的石油供应缺口。

美国是全球煤炭储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煤炭储量的27%,远高于俄罗斯(17%)、中国(13%)。如果美国真的加大煤化工生产,煤炭价格的暴涨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尽管有研究者提出,人类可以不断地探寻新的资源,但是新的资源储量的搜寻过程非常昂贵。当较容易发掘的资源储量耗尽后,将开发那些地处较差环境的资源储量,如海底或者地球深处。这样的话,边际勘探成本,即发现额外单位资源的边际成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升高。

资源价格的上涨趋势在这个周期内会日益清晰。

黄金、白银的价格也将大幅度上涨。这种涨幅绝非此前人们记忆中的幅度所能衡量的——人们的习惯是用过去的走势来预估未来的趋势,但在2023年开启的这个周期内,过去的经验将变成想象力的枷锁。只有当枷锁打开,才能看清未来的趋势所至。

由于资源价格上涨和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层融化,北极会成为一个新的争夺焦点。北极蕴藏着丰富的烃类、镍、铜、锌、钯、铀甚至钻石,还有1340亿桶石油和1669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北极的陆地和海洋分属5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格陵兰(丹麦的保护领地)、挪威与俄罗斯,这5个国家在争夺北极方面纠纷不断。

也有学者估算,在北冰洋地区可能找到4000亿桶石油,尽管量非常之大,但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也只能使全球石油消耗殆尽的时间向后推迟8年而已。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不到10亿人消耗了全球3/4的资源。未来20年,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将增加20亿消费者。这将加剧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争夺。”

其结果必然是:资源价格上涨;相关国家为争夺资源而兵戎相见。

在这个周期内,粮价的上涨是最能确定的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当然乐见粮价的上涨。

粮食价格的变动不仅与人口等因素有关,也与能源价格息息相关。

在食品全球化的背后,要消耗大量能源。任何发达国家哪怕是非常偏远的角落都能买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新鲜食物,但是当石油峰值到来时,全球化食品工业的巨大能源密度就会凸显。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渔船不得不到更远的海域捕捞。早在2005年的时候,捕捞1吨金枪鱼就需要耗费528吨燃油。

很少有人关注食品背后的这个能源因素,但随着石油供应的紧张和油价的上涨,食品价格的上涨便有了一个更为持久的推动力量。

而且,原油价格的上涨,将促使美国制造更多的生物燃油。

早在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就已经确立了转向植物纤维提取乙醇的必要性。法案要求到2015年,美国15%的乙醇生产都要来自植物纤维,到2022年这个比例要提高到44%。

美国研究者认为,即使不考虑低碳和生态优势等因素,生物质燃料的本土化和乡村大规模的生产也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能够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社区的发展。

假如美国真的开始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油,必将加速粮价的上涨。当然,做具体判断时,这还要看美国是从谷物还是从其他植物纤维中制取乙醇。如果是从谷物中制取,谷物就会上涨得很凶猛。美国研究者指出,在美国,乙醇主要是用谷物制取的,这意味着,农业资源从粮食到动物饲料的生产转向了燃料生产,推动食品价格上涨。

如果乙醇是从无关乎粮食的植物中制取——这也是美国正努力的方向——对粮价的影响相对会小一些。

可以肯定的是,在2023~2034年这个周期,能源价格将以令人惊讶的速度上涨。相对应地,粮食价格的上涨也将更为汹涌——之所以用这种表述,是因为这个周期粮价的上涨速度和幅度都远远超过2016~2022年的周期。最起码,在2016~2022年的周期内,是资源品价格普遍下跌的时期,是危机肆虐的时期,这些因素对粮价的上涨多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2023~2034年这个周期,资源价格的上涨则成为粮价上涨的推动力量而非抑制力量。

而且,气候变暖也在成为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另一重要的推手。

2014年3月31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地球温室效应影响报告。这份凝聚着数百名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报告指出,单就经济影响而言,如果全球气温较工业时代之前的水平上升2.5摄氏度,就可能给全球经济收入造成0.2%~2.0%的损失。到21世纪结束,气候变化可能使潮湿、热带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降低11%~27%。

全球变暖会导致土壤的保湿能力下降,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暴风雨、雪天气增加。

事实上,温室效应在农业、生态等多方面以及在全球各大陆和海洋上的影响都已显现,部分恶劣影响所造成的后果已经无法逆转。这可能导致粮食供应机制瘫痪、生态受到破坏,甚至可能会引发战争。

报告指出,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约0.6摄氏度。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继续释放温室气体,到21世纪末平均气温会上升2.6~4.8摄氏度。伴随着平均气温上升,全世界谷物产量将下降,世界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多的人丧失家园、加剧贫困。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报告也认为,降雨反常、积雪冰川消融引起的季节性洪水泛滥,都在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导致世界很多地区的农业遭受重创。除此之外,还有害虫给农业造成的损失和风暴灾害的影响。最危险的是多种因素一起发生。

如果把地球温室效应与能源等因素结合起来看,就是粮价上涨的空间正在完全、彻底地打开。(也有研究者提出未来地球温度将下降而不是上升,这同样会影响粮食产量,导致粮价上涨)

人口因素更不能被忽略。

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从2012年的71亿增长到近83亿,将会给食品和水的供应带来新的压力。由于人口增长,中产阶级扩大,消费无度,人类对食物、水、能源的需求将分别增长35%、40%和50%。而气候变化将使得这些重要资源的获取变得非常艰难。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的因素推动粮价上涨。

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农业和能源市场之间的联系已经变得更加紧密,能源不但在供给方面是重要的投入要素,而且在需求方面与农业紧密相关,表现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需求使得原本用以饲料消费的多种农作物呈现出多功能性,如玉米、小麦、糖料和各种油料等农产品。

2012年以后,随着美国的页岩革命进行,生物能源渐渐被忽视。但是,随着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生物能源将重新被重视。而且,乙醇生产不仅能够为美国带来生物能源,还带来了一个突出的副产品——干燥的蒸馏谷物和溶解物质,即DDGS,可用作饲料组分。乙醇所使用的玉米约有1/3留作DDGS。在2006~2007年,DDGS的出口已经达到1200万吨。能源价格和饲料价格的上涨,将一起成为促进美国生物燃油发展的力量,进而推动全球粮价的上涨。

据美国国家政策分析中心估计,乙醇生产使得牛肉的生产成本提高了10亿美元以上。

在2023~2034年的这个周期内,美国对粮食战略的运用将达到极致。

美国独立的金融和经济分析专家迈克尔·赫德森(Michael Hudson)在其著作中指出,美国的粮食战略分两步走:

第一阶段,大力鼓励发展中国家建立城市工业基础设施以及以出口为导向的开采业和运输业,但是却完全忽视其农业的相应发展。农业被荒废或者被放弃,但美国会向这些国家出口廉价的粮食,以便把这些问题掩盖起来。

第二阶段,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农业越来越薄弱,脆弱的出口导向型工业日益陷入恶性竞争和动荡时,美国开始操纵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此时,大规模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战乱甚至种族灭绝就出现了。这时候,一切所谓的工业繁荣都将在顷刻间灰飞烟灭,而美国却实现了其战略目标。西方如此冷酷无情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贫困且政治上落后的国家当今的人口一旦超过了这些矿产资源消耗殆尽之后最终能够养活的人口,这些国家的人口必须与它们日益消耗殆尽的矿产资源对称地下降。

资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粮价的持续上涨,将成为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将饱受通货膨胀之困。

以中国为例。从国内因素来看,中国经济将从供应过剩向供应短缺过渡。这与人口的变动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口红利”阶段的经济呈现“过剩型”的经济特征。一个经济体中生产者相对于消费者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经济体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关系。我国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比超过100%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而中国经济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由短缺转为过剩状态。由于生产者超过消费者,供给相对于需求比较充足,同时,导致储蓄率上升。高储蓄支配高投资,进而推动产能扩张。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在2010年之前的这个阶段显著下降。

与亚洲其他经济体比较,这会显得更加分明。2001~2010年,我国平均通胀率为2.2%(别忘了,这个阶段正是我国货币超发最严重的时期),而印度、巴西和越南的通胀中枢水平分别为6.4%、6.7%和7.8%。人口结构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2010年,印度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约为80%,即每100个消费者对应着80个生产者。由于生产者少于消费者,使得印度、巴西和越南属于短缺经济,因此其通货膨胀比较高。

在2023~2034年这个周期内,中国将逐渐步入生产者少于消费者的状态,加之在此前的周期中,中国的货币超发非常严重,又缺乏货币注销机制,货币超发的累积效果与人口红利消失因素叠加在一起,再加上美元贬值,输入性通货膨胀严重。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将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使中国在这个阶段的通货膨胀问题显得极其严重。相应地,货币贬值的速度也会非常之快,通胀之苦也会非常深重。

这也是全球性的问题。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指出,2012年,只有日本和德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到2030年,欧洲和亚洲的大多数国家都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些国家将出现大量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面临着巨大的“养老金急剧膨胀”的压力,这将使经济增长放缓。

相应地,这也将成就一些行业。在未来,农业、养老以及养生等健康行业,都将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笔者在复旦大学授课,分析相关产业的前景的时候,一些学生开始关注这些行业。比如,有同学在2014年推出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北京华芯科技),有的同学开始打造高端养老体系,诸如此类的服务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除此之外,高科技继续成为人类前行的引领者。技术是“资源为王”时代的王者,是王中之王。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技术、社会网络技术、智能城市技术等),自动化与制造业技术(如机器人技术、自动化交通工具、3D打印技术等),资源技术(如太阳能、生物能源、水管理等),医疗技术(包括疫病防治、人类机能增进技术等)将得到飞速发展,并对世界经济、社会和军事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在美国股市,那些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公司的股票一直受到投资者的热捧。高科技作为王者,一直是美国股市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2023~2034年,是美元大贬值时代,是全球大滞胀时代。

在这个周期内,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农业发展落后、粮食需要大量进口的国家,国民可能由于不堪忍受粮价的上涨而通过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一些国家会因此引发骚乱——这种情况也是我们在过去历次国际粮价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已经熟悉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推动通货膨胀的最为强大的力量就是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

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把通货膨胀不断推高。

2023~2034年,将是资源超级为王的时代,将是资源超级大牛市的时代,也将是通货膨胀如火如荼般肆虐的时代,抵御通货膨胀将成为很多国家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

相应地,许多经济体将处于滞胀状态。所谓滞胀,按照罗伯特·吉尔平的说法,就是“经济低增长、大量失业和两位数通货膨胀率的混合”。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世界深感痛苦的状态。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