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第七十五节 中亚之变

无论是从地缘战略还是从能源、粮食等角度来看,中亚都太重要了。

布热津斯基指出,苏联解体,中亚国家独立,意味着俄罗斯东南部边境在有些地方向北退了1000多英里。这些新独立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储藏,必然会引起外国的兴趣。但中亚国家将更趋伊斯兰化。由于受到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的外来支持,中亚各国并不像许多俄罗斯人继续希望的那样,愿意用它们的新政治主权来换取能带来实惠的与俄罗斯的经济一体化。至少它们与俄罗斯之间的某种紧张和敌对是不可避免的,而车臣和塔吉克斯坦令人痛苦的先例说明,不能完全排除比这更糟糕的情况。

在全球大棋局中,如果美国在中亚打入一个楔子,即北堵俄罗斯,东遏中国,南压伊朗,控制石油,此处落一棋子,则全盘棋都活了。

地缘政治学家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指出,美国的战略构想是:在俄罗斯传统的边缘地带,占领被其放弃的地方;在里海地区能源争夺战中,孤立伊朗;通过新的“遏制”政策,使中国的雄心退回到“地区大国”的定位上。美国一直梦想着控制包括海湾、里海以及中亚地区在内的“战略能源椭圆形地区”,把里海沿岸国家与印度洋连成一片,从而关上南中国海的大门。

因此,苏联解体后,推进独联体地区的民主进程、将独联体国家拉入西方怀抱和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变的国际战略。

无论是克林顿时期的“伊斯兰地带”概念,还是小布什的“不稳定弧形带”概念,都包含中亚。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演变,中亚国家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位置不断上升。美国政府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逐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经济介入和军事渗透,不断扩大与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夺取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谋求从政治、资源和军事方面控制中亚,进而控制欧亚大陆。而美国实现这一战略的必用手段就是在中亚发起“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意味着国家政权的改变或被推翻。美国想把中亚拉出它所假定的俄罗斯和中国的轨道,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中亚地区的政治属性,使中亚脱离俄罗斯与中国主导的轨道,将这一地区纳入到美国的影响范围。而实现这一战略,起主导作用的就是“颜色革命”。事实上,“颜色革命”后的格鲁吉亚、乌克兰、摩尔多瓦在外交政策上都在向西方转变,西方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俄罗斯成为这些国家主导性的外部因素,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西方影响范围的一部分。

中亚国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将给美国发动“颜色革命”提供充足的机会——提供这种机会的还有俄罗斯。2008年8月8日至8月18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了战争。4万俄罗斯军队进入格鲁吉亚,炮轰哥里市,攻击各地的机场和军事基地,甚至摧毁了波季港,几十万格鲁吉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现在,格鲁吉亚1/6的领土仍处于俄军控制之下。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争是梅德韦杰夫直接下达的命令,他甚至没有与普京和联邦安全会议商量(这充分暗示了一个事实,普京之后,假如进入梅德韦杰夫时代,将同样是强人执政)。

这场战争让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对俄罗斯产生了包括警惕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心态。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反对俄罗斯在中亚的军事安全计划,拒绝参加俄罗斯发起的为反恐而建立的独联体快速反应部队。这对美国显然意味着机会。

再比如,中亚国家的腐败。独立给中亚的总统们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他们对国内所有的财富几乎都有控制权。在中亚,哪怕是最贫穷的国家也有足够的财富让领导者致富。

下表为2013年中亚主要国家的清廉指数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排名(指数越高说明越清廉,指数越低说明越腐败)。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中亚国家可以说是全球最腐败的地区,得分全部处于倒数位置。

腐败非常容易激起民众不满,一旦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或者物价上涨、生活负担加重,就可能导致动荡。2010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就因此发生了大规模骚乱,在2005年3月的“郁金香革命”中上台的总统巴基耶夫被迫出走到南部,反对派迅速组建临时政府。

2016~2022年的全球性经济大危机,对于经济脆弱的中亚国家而言,是难以抵御的大冲击,这将成为“颜色革命”的土壤。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