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股市名言:85大投资定律精解
第一篇 源于市场的投资定律

以下定律涉及股票市场投资者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你的投资目标究竟是试图战胜市场还是仅仅要求达到市场平均水平?资金什么时候入市,什么时候退市?这些也是投资定律中反复提及的东西。

投资定律1:没有人能够击败大盘

尽管许多人会认为:“没有人能够击败大盘”,但是像先锋基金(Vanguard Fund)创始人约翰·博格(John Bogle)这样的一些人以及部分散户投资者或基金经理,从长期来看他们的业绩确实可以击败大盘。问题是击败大盘尽管有可能但难度实在太大,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几乎不值得尝试。一些长期投资建议认为,与其自己进行投资,还不如将资金直接投在低成本的(类似先锋基金)指数基金上面。自己投资的业绩可能比指数基金业绩更糟,而后者平时你基本不用操心,至多每季度检查一下。这种说法确实很有道理,许多共同基金经理都已经证明,那些成功的投资组合是可以被反复套用或复制的。

彼得·林奇是投资界一位传奇人物。他现已退休,不过经常与唐·里克莱斯(Don Rickles)一道出现在富达投资公司的广告中。彼得·林奇在1977~1990年执掌麦哲伦基金期间,其平均年收益率为29%,而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平均年收益率仅为15%。由于他退休时取得的业绩远远超过大盘,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他一直干到现在的话,那么大盘最终会赶上他的业绩。不过他留下的麦哲伦基金在其后继基金管理人莫里斯·史密斯(Morris Smiths)、杰弗里·维尼克(Jefreey Vinik)和如今的罗伯特·斯坦斯基(Robert Stansky)的管理下,继续延续了辉煌的历史。

先锋基金公司于1976年推出了世界上首只标准普尔指数基金,迄今为止该基金年收益率为11.9%,同期麦哲伦基金的回报率为19.4%。自1976年以来大约有1/3的基金收益率持续击败先锋基金这样价廉物美的指数基金。不过这一比例并不意味着鼓励想要一试身手的投资者这样做,毕竟还有2/3的基金未能超过指数基金。相反,我们倒是应该从那些击败大盘的幸运儿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个经验就是价值投资并未过时,它仍然在起作用。麦哲伦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市盈率为20倍,是同类型基金中价值投资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基金。红杉基金(Sequoia Fund)自1979年以来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7.8%,其投资组合的平均市盈率为18.7倍。典型的戴维斯纽约风险投资基金(Davis New York Venture Fund)的投资组合平均市盈率为16.5倍,其平均年收益率自1976年以来为16.4%。而标准普尔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即使在2003年年初股市最不景气的时候仍高达28倍。

正如它们试图击败的大盘指数一样,这些基金投资组合中小盘股所占的比例较小。例如,戴维斯纽约风险投资基金总共16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中仅有3.2%投资于市值不足20亿美元的小盘股中。麦哲伦基金总共6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中投资于市值不足20亿美元的小盘股的比例也仅为0.4%,红杉基金总共36亿美元的投资规模中投资于小盘股的比例也不足2%。

这些价值型投资经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他们全都是沃伦·巴菲特的崇拜者。巴菲特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投资名言:“一只股票最佳的持有期是永远。”在麦哲伦基金、红杉基金和戴维斯纽约风险投资基金这三只基金中,自1995年以来就一直由克里斯托弗·戴维斯(Christopher Davis)操盘管理的戴维斯纽约风险投资基金最为活跃,其组合去年的周转率为22%。威廉J.瑞恩(William J.Ruane)管理的红杉基金周转率仅为7%,其投资组合持有的股票数目仅有18只。

现在问题出现了:老基金往往已停止募集(麦哲伦基金和红杉基金已不再接受投资者申购)。不过,仍有一些价值型投资经理的业绩可以连续数十年击败标准普尔500指数,散户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大有人在。如果你也想亲自尝试,模仿他们的成功模式,那么在构筑自己的投资组合时最好遵循以下几点:市盈率低于20倍,市净率低于2.7倍,股息收益率不低于1.3%。注意这几点就几乎可以保证你能够找到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

投资定律2:集中投资可以暴富,但分散风险才能保住财富

每个股票投资者或多或少都曾抱有这样的幻想:抓住某个内幕消息并押上全部家当,然后一夜暴富。这种情形相当于棒球场上“击出全垒打”,确实令人激动不已。

人们对于那些成功的投资故事总是津津乐道,这些故事总是会得到媒体的大力吹捧并在圈内广为流传。比尔·盖茨之所以身家超过600亿美元是因为他一手创建了微软公司并持有大部分微软股票。也就是说,世界上的许多富豪都是白手起家创建公司并把它带向辉煌,并且持有公司大部分股份。确实,他们的绝大部分财富只是“纸上富贵”,反映了他们所创建的公司的市场价值。如果比尔·盖茨突然想在公开市场上将其所有微软股票变现,显然他不大可能得到600亿美元的现金,因为这样的举动极有可能在公开市场上重挫微软公司的股价。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比尔·盖茨所持有的微软股票并不是他从公开市场上买来的,而是来自公司初创时期的原始股以及后来公司的股票分红。最早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的一间车库里创业的比尔·盖茨的故事如今家喻户晓,成了企业家的经典案例。综观《福布斯》杂志年度400富豪榜,你就会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这些富豪的财富大部分来源于集中持有一只股票,而这只股票又通常是他们自己公司的股票。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登上富豪榜,而这些富豪的生活方式也并非适合每一个人。大部分企业家都会将毕生心血投入到事业中(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尽管“自己当老板”听上去很诱人,但大多数普通人还是宁愿选择替别人打工,让别人去操心员工的所得税、养老金,或者由于东南亚台风使得攸关公司命运的重要零部件不能按时运抵,而不得不紧急调整生产进度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员工可以将生活和工作严格分开,而企业家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在个人财富上仅次于比尔·盖茨的另一个企业家,则从他控制的公司结构角度阐述了分散化投资的价值。确实,沃伦·巴菲特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持有大量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股份,但是巴菲特高达300亿美元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他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进行的多元化股权投资,其投资对象既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又包括中美洲能源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Company)。最近,巴菲特甚至将垃圾债券(Junk Bond)也加入到日益膨胀的投资名单中。

大多数投资者显然并没有“击出全垒打”的运气。2002年5月的《财经规划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文章指出,嘉信理财投资研究中心(Schwab Center for Investment Research)的分析师马克·里柏试图分析并测试出“击出全垒打”的概率。他为此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从1926年1月至1997年12月每天随机购买一只股票,然后追踪这些股票一年后的收益率并将其与大盘进行比较。在进行了7.5万次测试后,果然不出所料,那些远超大盘的幸运儿确实寥寥无几。在大盘股抽样对象中,97.5%随机挑选的股票亏损50%以上,仅有2.5%随机挑选的股票盈利90%以上。在中小盘的抽样对象中,97.5%随机挑选的股票亏损80%以上,仅有2.5%随机挑选的股票盈利150%以上。

同样,想要靠一只股票致富意味着持有该股票的数量巨大:假设某只股票每股50美元,那么500万美元就需要持有10万股。某个富豪或许可以在仍旧持续成长的公司中买入较大数量的股票,以期在公司未来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或者入主董事会,但大多数投资者在通知其股票经纪人建仓时并未想过公司董事会的席位。想要致富的投资者最好是建立一个分散化的组合,而后在数十年里持续监测并适时调整这一组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投资者以相对较小的风险享受通过股票分拆、价格增值以及神奇的复利效应所带来的巨额财富。

如果你属于那种能够在股票市场“击出本垒打”的幸运儿之一,也不用担心分散化投资对你的投资组合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分散化投资的关键之处在于这些股票在同一时间不会同时上涨或同时下跌,这样就避免了投资回报的过分波动。也就是说,在大盘上涨时,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不至于被那些表现不佳的股票拖累;而在大盘下跌时,那些相对抗跌的股票也有助于阻止雪崩似的崩盘。不过有时候市场自有其运行规律,即使一个分散程度较高的组合也可能完全按一个方向运行,或者全部飘红,或者全部泛绿。只要你每天观看晚间新闻的财经报道,就会不断听到“今天股票上涨下跌比率为3∶2”之类的报道,也就是说当天每三只股票上涨的同时就有两只股票下跌。几乎极少听到“今天全部股票都上涨或下跌”。投资组合中单只股票表现的差异导致了分散化的效果,正如人们所说的“东边日出西边雨,东方不亮西方亮”。

很多人都抱有集中持有某只股票并靠它发大财的念头,这样的念头有时候的确很吸引人。但是个股比例过大,意味着投资者暴露于单一个股的风险也较高。重仓持有这种股票总是隐藏风险。每年从《福布斯》400富豪榜消失的那些富豪,通常都是因为他们重仓持有的股票出现了大幅波动。例如,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曾出现在2001年的富豪榜中,但在2002年由于玛莎·斯图尔特家居多媒体集团(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的股价下跌了60%而跌出榜单。当然她并没有从此一贫如洗沦落街头,但她的确原本可以通过分散化的方式来避免这场灾难。

至于说身边的那些神话例子,确实集中持股大量的单一股票有时能够使人一夜暴富,但这种情况需要机缘巧合、足够的运气、高超的技巧或者是特殊情形(例如公司的原始创建者之一或者腰缠万贯的超级大户)。否则,从长期来看,普通投资者还是应该采用分散化投资来创造并保住财富。

投资定律3:不要试图摊低亏损的成本

“平均投资法”或“定额定期投资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将一定数量的资金投资到某一特定股票上。“摊平”则表示当股价下跌时持续买进从而将成本摊平。这是一种对于价值型投资者以及希望在底部逐步建仓的投资者较为实用的投资方式,这些投资者喜欢买进不被看好的股票。不过这种做法容易引起争议,因为显而易见,这种股票总有可能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投资者在股价下跌时买入股票是希望用较少的钱获得更多的股份,期望在以后股价反弹时获利,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知道手中的股票状况良好。这是一种典型的与整个市场对赌的心态,而市场总是一个十分可怕的对手。伍迪·艾伦(Woody Allen)导演的电影《安妮·霍尔》(Annie Hall)有一幕搞笑场景:两位妇女在餐厅用完餐后,其中一个说:“这里的饭菜真是难吃得要命!”另一位附和道,“是呀,而且量还那么小。”股票投资者往往与之相仿,总是试图花钱购买大量难吃的食物,然后希望食物的味道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好起来。希望以较低的市盈率或较低的市净率购买股票的价值投资者往往会在股票处于低谷时找到投资机会。毕竟,股价越便宜,就意味着投资者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拥有公司的部分权益或盈利。如果股价为每股20美元、市盈率11倍看上去是一种不错的投资,那么,每股价格13美元、市盈率7倍也就意味着一种更好的投资。

当然,头脑清醒的投资者都相信,有时股票价格会一直下跌,直到公司破产倒闭为止。与“不要试图摊低亏损的成本”这一投资定律相类似的定律是“不要在情况恶化后撒钱”。重要的是要相信市场对这只股票的反应是错误的,无论那些坏消息如何打压股票,市场的这种反应终归是过度的或者只是暂时的。这种情形不只是针对摊平个股的投资者,任何持有下跌股票或正打算进场的投资者都会非常担心做出错误决策。

同样,在摊平股票的过程中还存在导致收益率不断下降的成本问题。每次追加资金购买股票都必须支付佣金和交易费用。在美国,一笔500美元买单的手续费大约为15美元。这意味着股价必须上涨3%才能抵消买入成本。至于摊平的手续费或成本可能更为惊人:假设投资者决定每周以100美元摊平这只股票,那么一个月后的手续费为60美元。相当于这笔投资在由于股价下跌造成的损失中额外又增加了12%的损失。这就会给股票未来的表现带来很大的压力。这种成本可能对于资金充裕的投资者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资金较少、交易次数有限的投资者来说就不能忽视。小额投资者尤其应该有这种成本意识,在采取“摊平”投资策略时要格外当心。

投资定律4:及时止损,保住利润

对于一个投资组合而言,要想长期获利必须使得组合中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亏损股票的数量。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对于组合中出现的亏损股票必须及时卖掉止损,并继续长期持有表现优异的股票来提高组合整体收益率。乍听起来这似乎很容易,不过相当多的投资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往往将投资组合中盈利股票卖出以兑现利润,却保留那些亏损股票希望未来能够止跌反弹。这种策略的必然结果就是投资组合中除了大量的现金以外,尽是些垃圾股票。

斯卡夫投资公司(Schaeffer's Investments)研究部副总裁托德·沙拉蒙(Todd Salamone)在一次专业交易员和共同基金经理人出席的会议上说:“你必须对你所期望的收益率保持清醒的认识。”沙拉蒙表示,那些业绩出色的交易员或基金经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出色的业绩除了归功于少数挑选的好股票外,还要有在出现投资决策错误时敢于承认并及时止损的魄力。大部分投资者挑选的股票只有不到50%的盈利率,这也意味着他们挑选的股票超过半数都是亏损的。

因此,关键之处在于不要使得那些垃圾股亏损太多。沙拉蒙说:“如果你选股的盈利比率低于50%,那么重要的是使绩优股的平均盈利超过垃圾股所造成的损失。”为了说明你的投资组合能够承受多大的损失,应该将你的平均盈利乘以盈利比率,再减去你的平均损失乘以亏损比率。例如,某投资者的盈利比率为40%(对应的亏损比率则为60%),挑选的绩优股平均收益率为40%,如果挑选的垃圾股下跌35%,那么对于其投资的每一美元而言仍有7美分的获利:

0.4(盈利比率)×0.7(平均盈利率)=0.28美元

0.6(亏损比率)×0.35(平均亏损率)=0.21美元

0.28-0.21=0.07美元

显然,尽管挑选的绩优股有70%的收益率仍不足以令人放心,何况很难保证每次挑选的绩优股都有70%的收益率。随着投资回报率的逐渐下滑,上例中的投资者应该尽早止损从而使利润得以保留。

沙拉蒙认为,对长期股票投资来讲,持有期平均超过五年的股票年收益率应该在10%左右。“我知道购买股票并持有五年,我选对股票的概率为45%,”他说,“因此我知道,我的平均盈利至少要超过平均亏损两倍以上。”

每位投资者都需要花些时间才能了解他们的盈利比率。当然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加,这一数据会变得越来越精确。因此需要认真分析自己过去的交易记录及每年的收益率变化,找出自己的盈利比率。投资新手可以通过在纸上模拟交易并创建模拟组合来检验自己的投资技巧和操作能力。

卖出亏损股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一些投资者将它视为失败的象征,有时候认赔出局就像断臂求生一样需要极大的勇气。当然,如果有一些充足的理由令人相信这只股票未来将会反弹,那么一直紧握套牢的股票不放也未尝不可。此外,频繁交易也同样是一个坏主意,因为这会导致佣金费用增加从而影响整体收益率。总之,需要记住的是:及时止损是一种好的习惯,它会避免垃圾股对组合整体收益带来的伤害。

投资定律5:如果投资使你夜不能寐,那么就赶紧卖掉睡个好觉

这条定律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市场预言,不如说是一种心理方面的建议。投资顾问除了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以外还经常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进行思考。投资是一种充满未知的智力活动,对于投资者来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克制自己的情绪以便于做出理性决策。显然,像这样的一条定律,其效果很难量化,但它仍被许多疲惫不堪的经纪人在临近交易结束、接听客户惊慌失措的电话时一而再地大量使用。我们很容易就会明白为何这条定律在人群中广为流行,因为它很明显与美国的那句名言“相信你的直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在相信你的直觉之前,最好了解一下直觉到底是怎么回事儿。20世纪90年代股市大繁荣留给投资者的后遗症就是许多人在他们脑海中觉得投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确实是件好事,因为它鼓励更多个人进入股票市场。这也是现代美国人能够为其退休后赚取足够收益的仅有的几个途径之一,尤其是目前美国固定养老金计划以及在同一家公司干到退休变得越来越罕见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股票投资并不容易。一些人耗费了数年时间和大量金钱到昂贵的商学院专门去学习如何投资,毕业后又在华尔街从事待遇微薄的工作,埋头吃苦直到时来运转。当然这并非说你不可能无师自通进行股票投资,相反你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投资并非像“相信你的直觉”那样简单。

睡觉前卖掉股票基本上意味着这种卖出会十分痛苦。与其经常焦虑不安地调整投资组合,不如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并分散投资后安然入梦。值得一提的是,安然事件的悲剧之一就是因为其雇员将绝大部分退休金放在公司股票上,到头来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显然他们的直觉并未能及时警告他们。因此,直觉有时并不靠谱。

同样需要记住的是,如果你试图击败大盘,那么就表示你相信自己比市场上的多数人更有先见之明,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那么容易。我们可能都见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对电影、餐厅或品牌发表某种观点时若遇到相反意见,往往最后会转过头来附和对方的观点。我们甚至可能就是属于这种人。无论我们每个人多么独特,我们总是渴望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感到一丝安慰。

但我们也同样知道,纵然是数百万的投资者也可能出现判断有错的情况,因此才会发生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人们很容易觉得不断上涨的高科技股票组合可以令人高枕无忧,至少这种局面短期内仍会如此。

我并不想走得太远,要你在做投资决定时应该平心静气或者不要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你无法入睡是因为你不喜欢持有烟草公司或军火商的股票,那就干脆不要纠结赶紧卖掉了事!但是当你经过理智的分析,认为这只股票被严重低估而决定买入,那么你大概也免不了会失眠几次。

当然,永远也不要将钱投到会令你无法承受的股票上,但也不要总是投到只会令你感到舒服的股票上。股市总有风险,这种风险可以随着时间和组合的分散化而逐渐降低到可承受的水平。

只要你的投资组合将风险控制得当,投资期限拉长,就可以在选择投资目标上采用一些突破常规的方法。例如,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一些冷门股进行逆向操作。做出决定后你应该放下包袱,不要再纠结于那些细枝末节,试着忘掉这一切,每天安然入睡。因为时间是价值投资神奇的催化剂,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它发挥威力。

如果因为纠结到底要不要买卖股票而弄得你彻夜不眠,那么你最好是定下神来仔细考虑一下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因为投资金额超出了你所能承担的范围,那就尽管卖掉好了;如果是因为这只股票的基本面发生了改变使你不再继续看好,那么也没有问题,尽管卖掉就是。但如果只是因为你疑神疑鬼,那就应该保持镇定。

投资定律6:小心“三巫日”

“三巫日”(triple witching day)这个名称和它听起来一样神秘。在美国,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所有的股票期权和指数期权(期权是指某种契约,契约的卖方承诺买方有权在某特定日或之前以特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股票或指数)均要进行到期清算。人们往往认为,那些持有这些期权的机构要么在当天对手中的期权进行清算,要么将其展期,从而造成股票价格或指数的剧烈波动。这就是所谓的“双巫日”(double witching day)。而在每年3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五,这些机构持有的期货(期货是一种契约,交易双方约定于未来某日按照契约规定交易某种商品或资产)也将进行到期清算,这就是所谓的“三巫日”。

斯卡夫投资公司研究部的定量分析师杰瑞·王(Jerry Wang)认为,“三巫日”或“双巫日”的说法并不十分准确。他进一步解释到,就算由于期权或期货的结算对市场产生了影响,但这种效果即使能够感觉得到也只是暂时的,对长期投资者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仅持续一天或者也许只持续一个下午。那些想要追踪“三巫日”或“双巫日”并据此操作的短线投资者必须每分钟都紧盯电脑屏幕才能如愿。

杰瑞·王研究标准普尔100指数的交易模式已达27年之久。他发现自1976年1月以来,每个交易日指数的上下波动在1%左右。同样,他发现在期权到期日,标准普尔100指数的波动也在1%上下,“三巫日”情况也是如此。因此他认为:“历史资料表明,‘三巫日’的市场波动与正常交易日的市场波动并无差别。”

不过这只是针对整体而言,如果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出现细微不同的结果。1983年9月至1995年6月,市场平均日波动率为1.16%,而“三巫日”当天为1.26%。1995年7月至2000年6月,“三巫日”当天的市场波动率非常小,仅为0.68%,而同期市场平均日波动率仍维持在1.16%。

不管怎样,即使“三巫日”或“双巫日”效应确实存在,也是只有那些做短线交易者或需要进行当天清算的交易员需要注意的事情,一般投资者根本无须担心。

投资定律7:如果你不会以这种价格买进股票,那么就赶紧卖掉

持有一只涨得过高的股票几乎与在高点买入该股票一样危险,因为两者面临的股价下跌风险同样巨大。想要知道手里的股票是否涨得过高的一个好方法就是问问你自己,你是否会以目前的价位买入这只股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有理由认为你手里的这只股票可能是只烫手的山芋,不太容易出手。也许只有过度傲慢的投资者才会认为别人容易上当受骗,会高价接手你都不会要的东西。

这条定律非常有用,因为它触及投资最为深奥的问题之一:我应该卖出吗?购买股票相当于对公司未来下注。一旦公司未来目标实现并充分反映在股价中,投资者必须将目光向前看并确定公司以后的前景是否依旧光明。但正如本书中的所有投资定律一样,这条定律也并非不容变通、不容更改的。即使当前持有的股票的基本面与当初购买时的基本面并不相符,仍旧有许多别的理由支持继续持有该股票。

选择股票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功课,而且一旦下单后并不意味着功课已经做完。好在普通投资者的组合规模远小于整个股票市场,因此这些投资组合的日常维护比起选择股票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小一些。不过,我们仍建议投资者最好每年都进行几次对整个投资组合的全面梳理。将组合中的每只股票拿出来进行深入分析,并和当初将它纳入投资组合的理由进行比较,只要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就可以继续保留在组合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购买股票不同于购买普通消费品。某款DVD滞销可能是因为有更便宜的新款上市,某型号汽车滞销则可能是厂商决定停产该型号所致。但股票不一样,由于股票价格时时变动且股票本身的流动性极高,因此投资者需要对股票进行定期监控。

卖出某股票的另一个明显理由就是它的价格上涨速度超过其盈利增长速度,从而推高了该股票的市盈率(P/E)。如果你在11倍市盈率的时候买入股票,感觉当时价格很合理。那么当你每季度检查股票时发现市盈率已涨到20倍,那么你也许会决定卖掉股票。假设你并未持有该股票,你的股票经纪人建议你以20倍市盈率买入,你会接受建议吗?如果不是,那就赶快卖掉它,因为股票可能已经到达近期高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该股票明天或者未来几个月肯定就会下跌,这也许只是意味着它的价格快速上涨期已经结束,这只股票的未来上涨空间已非常有限。卖掉这只股票后,投资者也无须后悔,因为该行业可能还有其他公司的股票,这些股票的市盈率仍旧很低,具备上涨潜力。因此你完全可以将手里估价过高的股票卖掉并换成更具潜力的股票。

当然,股票交易时还需要考虑佣金手续费和税金。在美国,资本利得税的税率为15%,总体来说,投资者只要赚钱还是愿意纳税。不过一旦扣除税金和手续费后的投资收益率看上去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的话,投资者可能会宁愿选择继续持有股票。

正如我们近来所看见的高科技和通信行业一样,有时整个行业都会疯涨过头。如果发生那种情况,而你又不愿意将投资组合中的该行业股票全部撤出,那么退而求其次你可以在投资组合中用一些便宜的替代品替换那些被高估的股票。如果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很贵,那么将它们换来换去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此时真正的问题实际上已变为:此时此刻你是否还要投资碳酸饮料行业?

有时投资者会基于投资组合风险分散化角度考虑,继续持有某些定价过高的行业股票。这种分散化有助于投资组合复制并跟踪大盘整体收益率。由于大多数组合仅有少数几只好股票表现超过大盘(剔除这些股票后组合的表现就会与大盘一致),因此,分散化也可以使得投资组合的业绩不至于落后大盘太多。必须承认,这种分散化投资方式是一种棘手的做法,因为它正好与“如果你不会以这种价格买进股票,那就赶紧卖掉”这句格言背道而驰。

并非当你每次问自己“我应该卖出吗?”的时候,答案都是以“卖出”告终。有时候一只价值型股票尽管股价上涨却依旧是价值型股票。因为只要公司的盈利在股价上涨过程中继续增长,那么该股票的市盈率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此时应该关注公司的未来。如果公司的经营模式依旧可靠并未被新的竞争对手侵蚀,分析师预测未来数年利润稳定增长,那么这种股票很可能值得继续持有。如果公司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并预计未来会有更高的盈利增长率,那么这只股票很可能比起当初购买他们的时候更具价值。

这条定律的真正价值在于促使投资者去定期检查他们的持仓状况,尤其是当投资者买卖过于频繁购买并时常健忘的时候。选择股票需要做许多工作,投资组合的维护同样也是如此,两方面都不应忽视,缺一不可。

投资定律8:牛市跨越“忧虑之墙”

如果把市场视为由不同、有时甚至相互冲突的看法构成的思维混合体,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市场整体心态导致行情向某个方向运动的时候,往往会突然出现某种能够暂时将行情拉往相反方向的强大力量。所谓的“忧虑之墙”是指牛市中的一群空头投资者,他们由于看空后市并选择在牛市中卖空股票或卖出手中所持股票获利了结。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导致行情在牛市周期里面出现剧烈的回调。

1998年和1999年的市场修正行为给解释“忧虑之墙”如何起作用提供了绝佳的例子。在这段时期,投资者经历了各种类似标准普尔500指数这样的主要指数的大幅调整。该指数曾在一个月内从1190点跌至950点,跌破其20个月的平均值。但“忧虑之墙”会警示我们:这种回调只是暂时性的技术修正,并不代表熊市的开始。不久,市场果然开始止跌回升,那些空头的抛压甚至可以看做大盘再度回暖的一种动力。

“忧虑之墙”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整个社会可用于股票投资的资金是有限的,如果将其全部投入股市而没有场外的后续资金,那么股市肯定无法走得太远。如果没有这道“墙”,所有的投资者都会将资金全部投入市场(因为没有人会担心市场),那么就不会有后续资金去继续推动股市。只有当市场到处充斥着乐观情绪的时候出现不同的声音,空方的卖压使得行情出现短暂的温和下挫,导致部分资金离场。这些退场观望的资金未来入市时才能够给股市的继续上行提供足够的动力。

当然,如果缺乏一些基本的支持,这种理论就什么也解释不了。因为后续资金只有在市场基本面良好时才会再度投入股市。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就是导致投资者将资金撤出市场的主要理由,而促使这些投资者重返市场的原因就是1999年许多重要公司的盈利和收入比分析师预计水平高出10%~20%。

这个理论也同样适合于个股。如果某只股票价格持续攀升,说明肯定有一些场外资金入场。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媒体和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如果该公司没有任何负面评论或警告,每个分析师都将其排在推荐榜单的前列,那么该股票在过去几个月内也许已经大幅上涨,很可能已到近期高点,大部分想要进场的投资者差不多都已经购买了这只股票,接下来它很可能就会掉头往下。另外,挑选股票的关键在于找到被市场中的其他人忽略的具有良好投资价值的东西,也就是找到市场上尚未被人发掘的潜力股。如果某家公司有太多分析师关注,媒体也是一致好评,说明它并不是一个特别的发现。

无论个股或市场趋势如何,都会有投资者与众人持相反意见。投资者总是会制造障碍,交易员、普通投资者和机构之间也总是会有各种声音影响市场。假如每个人都意见一致,那么市场就会死水一潭,波澜不惊。因此,“忧虑之墙”当然会在牛市时存在,如果没有它,牛市也就无法深入持续下去。

投资定律9:熊市滑落“希望之坡”

与“忧虑之墙”相对应的就是“希望之坡”,也就是在熊市中出现的那些短暂或昙花一现的反弹,也可以理解为投资者错误地将资金投进景况不佳的市场。

不要忘记最近熊市里面出现的各种浮夸言辞。在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间,媒体上到处都在谈论盈利:正在恢复或实际上本季度已经实现盈利,行情即将好转。人们总是在乐观谈论“下季度”或“下几个季度”的事情。财经访谈节目也将当时的时机视为未来几年最佳的买入时机。但不幸的是,标准普尔500指数仍然继续下跌,丝毫不给这些人任何面子。尽管联邦储备银行削减利率的措施极力使人们相信股市会很快复苏,但企业开支仍然乏力,许多公司宁可选择保留现金或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减少支出。

在牛市中,“忧虑之墙”是指那些流入股市的场外资金推动行情上涨,“希望之坡”则是指那些在基本面转弱的情况下投入到股市的资金。不过这些投资者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由于他们都是傻瓜。当然,熊市中短线投资者更担心短暂的反弹,因为这可能引发错误的希望信号。例如,在2002年7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从992点跌至775点,同年8月又反弹回966点,但在10月又跌回到776点。如果短线投资者选择在反弹的时候入场,那么将会发现他们的财富在几个月内就化为乌有,而更耐心的长期投资者则发现他们的资金并未消失只不过暂时搁置一旁罢了。采用平均成本法的投资者,无论股市处于牛市还是熊市都会定期固定投入资金。如果股市下跌,他们就可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入更多的股票。如果他们一直坚持这样做,肯定会在以后行情复苏时尝到甜头。

当然,“希望之坡”的资金也就是终结熊市并迎来牛市的场外资金。总之,股票市场就是一个由不同利益和不同观点的投资者所组成的竞技场,也是投资者赖以获利的场所。

投资定律10:你能够把握市场时机

作为一种需要高度智力的游戏,从浩瀚的历史数据中很容易发现,市场的上升和下跌既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从这个基本结论中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成功的投资就是市场下跌时一直远离市场,而总是在市场上涨时进入市场。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问题,如果你想这样做试试看会发生什么结果,实际上这根本行不通,因此还是省省你的银子吧。把握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别名就是“顺势投资法”(momentum investment)。它是指你买入过去数月、数周或者数分钟前(如果你是每天都要轧平的短线交易者)走势较强的股票,希望顺势搭上便车,赶上后面的行情。投资者同样可以采取这种办法来投资大盘指数(例如买入标准普尔500指数)。这种方法广为流行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比较简单,你无须担心股票价格或者公司的合理价值,你需要做的就是紧跟市场顺势操作。

反对顺势投资法的一个理由就是: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上涨趋势何时终止并掉头向下。当然,顺势投资法的拥护者会争辩说,尽管他们在行情掉头向下的时候确实会承受一定的损失,但他们总是可以找到合适的时机在行情突变,即将吞噬前期累计的全部利润之前及时退出市场。但是考虑一下这种情况:如果你一直是等到趋势完全确立后才进场,那么你很可能错过了最佳时机。假设1925年投资1000美元,中间经历了行情的上涨、下跌和盘整,到了2000年年末这笔投资就会变成260万美元。这笔丰厚的回报实际上主要依靠这漫长的75年(900个月)中的其中40个月的行情。如果你恰好错过了这40个月行情最好的时期,那么你75年前投资的1000美元就只有1.5万美元而已。当然,那些认为能够把握时机的投资者会认为他们不至于那么倒霉,全部错过那40个月行情,但是为什么要冒险漏掉其中之一呢?

买入并持有(buy&hold)投资法比起顺势投资法更为简单实用。75年的时间跨度也许看上去太长了(而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过这个投资期间也并非完全不靠谱。从现在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大约25岁)参加工作并按照规定建立401(K)账户(个人退休投资计划)算起,按照目前美国人均寿命接近100岁(或许以后更长)计算,现在年轻人的投资期限大约是75年。请务必记住下面的内容:沃顿商学院的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Siege)教授在他1994年出版的Investing for the Long Haul一书中指出,超过20年的投资都会给投资者带来令人满意的回报。

不过对于“买入并持有法”持反对观点的人士也大有人在。安德鲁·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和史蒂芬·赖特(Stephen Wright)在他们合著的《华尔街价值投资》(Valuing Wall Street)一书中写道:把握进场或退场时机应该是投资中最重要的环节。而“买入并持有法”却总是认为应该一直待在市场。显然安德鲁·史密瑟斯和史蒂芬·赖特在这点上是对的,市场大部分时候都不值得进场(顺便说一下,《华尔街价值投资》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不过他们推荐的替代方法也并非顺势投资法,而是一种评估股市到底是否高估的基本方法。

安德鲁·史密瑟斯和史蒂芬·赖特采用的是一个被称做“托宾Q比率”的指标,这个比率由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于1969年提出。Q比率是将华尔街上市公司的全部市值除以这些公司的全部账面资产得出的数据。由于盈利变动比资产价值变动更为频繁,因此Q比率几乎与股价的变动相一致。对于那些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资产,并且这些资产的购买价格与它们的实际价值之间的溢价应尽可能最小的投资者而言,Q比率就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安德鲁·史密瑟斯和史蒂芬·赖特认为,就在科技股泡沫破裂之前,市场价格与相应的账面资产相比就已经太高,因此暴跌是必然的结果。他们无疑是对的。根据他们的假设,投资者应该不断地追踪Q比率,一旦太高就应该撤出市场。这不同于顺势投资或把握市场时机,而是一种针对股票价格与公司拥有的资产相比后得出的本能反应,它与市场氛围或者那些试图区别市场其他参与者何时会恐慌然后何时又会重新乐观的方法没有关系。

不幸的是,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要想掌握公司资产的清晰状况非常困难(这同样也要花费安德鲁·史密瑟斯和赖特大量时间),并且大部分投资者的股票经纪人在这点上也帮不上什么忙。一个理论上奏效但实际上无法使用的技术无法帮助投资者把握市场时机。

“买入并持有法”的拥护者认为,即便是2000年的股市崩溃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也只不过是雷达屏幕上出现的跳跃而已。他们相信最终市场将平稳下来,而且从长期来看股票投资的收益率依旧会维持在每年6%~8%的水平,这种收益率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已足够击败债券和银行存款收益率,并且每年还会利滚利,相当可观。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买入并持有”看上去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方法。不过也应该随时将史密瑟斯和赖特的警告记住:有时候市场过于高估必然会崩溃。如果你资金的投资期限较长,也许没有关系。但如果你马上面临退休或马上要交一笔学费,那么为安全起见至少一部分资金应该投在安全之处,或者保留部分现金以便一些不时之需不会受到股市下挫的影响。

投资定律11:英特尔打喷嚏,股市就会感冒

英特尔成为神话是因为这家公司是最新的例子。过去也有一些其他公司对美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些公司的股价也被视为股票市场的“市场晴雨表”。1952年,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查尔斯·埃文·威尔逊(Charles Erwin Wilson)曾发表过著名的言论:“凡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也就是对通用公司有利;凡是对通用公司有

利的事情也就是对国家有利。”

英特尔公司作为大型的芯片制造商在20世纪90年代赢得了市场上一言九鼎的显赫地位,正是因为它所生产的芯片和服务器才有了今天互联网的繁荣。尽管英特尔是这条定律的主角,不过同样一句话也可以用在微软身上。投资者亲切地将微软的交易代码(MSFT)昵称为“好心先生”(Mister Softee)。这两只股票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受欢迎,因为投资者都希望既坚持只购买经营模式稳健、盈利状况良好的公司股票的原则,又希望从互联网浪潮中分得一杯羹,所以他们蜂拥至这些股票。英特尔股票相对于市场和其他科技股占据如此显赫地位的另一原因在于,那些互联网公司和其他一些推动互联网繁荣的主要公司都是英特尔公司的用户。如果英特尔报告芯片销量下滑,那么整个计算机行业销售就很可能下滑。如果英特尔报告服务器销量下降,那么基于互联网的业务增长就会出现明显下降。

这句格言的失灵并非是由于科技股泡沫的破裂。英特尔实际上在1999年的夏天就出现了亏损,而当时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39点收于2817点,而这个点位也是1999年纳斯达克市场创下的第25个新纪录。也许人们会争辩道,这句格言并未失灵。英特尔打喷嚏,整个股市还是感冒了,只是感冒推迟了一年(2000年纳斯达克市场出现了暴跌)。

上面这个例子的重点在于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像英特尔这么重要的公司也不可能完全左右市场,市场上有时候总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起作用。1999年的情况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繁荣。

同样,大盘股的表现对于任何指数投资者而言都十分重要。大部分指数都属于市值加权平均指数,这意味着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了大盘股。确实,尽管标准普尔500指数包含500只股票,但名单中的那些市值最大的大盘股将左右该指数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排在前五位的大盘股的波动都会对指数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你将目光转向范围更广的指数,你依然会发现标准普尔500指数所包含的这500家公司对这些指数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这500家公司代表了市值在5亿~30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当它们出现在其他像诸如包含全部股票的威尔谢5000指数(Wilshire 5000)之类的市值加权指数的时候,这些股票就会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尽管先锋基金公司同时推出了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和综合股市指数基金(Total Market Stock Index Fund),不过其创始人约翰·博格承认,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整体股市指数的表现与标准普尔500指数几乎没有差别。

这就给那些还在琢磨“英特尔喷嚏效应”的投资者留下了难题。很显然,像英特尔这样的大盘股确实举足轻重。由于它们大多与市场中的其他公司存在商业往来,因此也就成了新闻和市场评论的焦点。鉴于它们在指数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小盘股相比它们对市场整体走势的影响更大。不过“大也有大的难处”,这些大型公司经常也存在它们自己特有的问题,而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并未反映在市场趋势上面。

如果确实因为英特尔公司自身出了问题而导致英特尔打喷嚏,其他股票应该不用特别担心。但如果是由于下游公司纷纷削减订单导致英特尔股票打喷嚏,那就要引起特别注意。除了观察股价变动以外,只有不断做好功课才能辨别出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

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考虑: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英特尔也被打入了冷宫,人们也很少谈及“英特尔打喷嚏,股市就会感冒”这条定律。不过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也许过不了多久,市场就会出现另一只股票取代英特尔的地位,它打个喷嚏就会使整个股市感冒。重要的是别去关心下一次哪家公司会赢得这一荣誉,同样重要的是千万不要盲从。

投资定律12:趋势是你的朋友

本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就是当别人都看走眼时,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应该随波逐流,顺势而为。用老赌徒的话来说就是,“当列车进站时,跟大伙一起上车。”顺势操作是把握市场时机的技术。它的缺点在于趋势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趋势结束前很少会有明确的警告信号。华尔街的各种传说充斥着许多自相矛盾的东西。你可能听说过很多遍“趋势是你的朋友”(Trend is your friend),因为这句格言用英语念出来非常押韵。过去采用股票机交易时,华尔街也有一句格言“不要与趋势作对”(Don't fight the tape),意思是不要与股票机过不去,也就是应该顺势投资。不过这句话已不再流行,毕竟这些年来再也看不到交易员拿着股票机在大厅跑来跑去了。与“趋势是你的朋友”同样充满睿智的另一句名言是“趋势并非必然”(Trend is not destiny)。

为全面理解“趋势是你的朋友”这条定律的含义,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短线交易的情况。对于做短线者或当日轧平交易者(他们从不持仓过夜)而言,趋势确实是朋友。短线交易是指坐在电脑终端旁紧盯屏幕股票代码,并仔细分析行情图表。股票时而上涨时而下跌,短线交易者通常会在股价攀升时下单买入,然后等待脱手时机。当股价开始掉头,他们往往会先等片刻,确定跌势已经确立后才会出手。这一系列买进卖出的交易可能相差几分钟、几小时或者几天时间。他们的目标是每一笔交易无须赚太多,每次进出每股只要几美分或几十美分利润就可以。最好在收盘前结束交易,不持仓过夜以免夜长梦多。这种操作手法完全依赖于趋势。这些短线交易者甚至无须了解他们将钱投入的公司基本情况(经营模式、财务状况、未来前景,等等),甚至连名字也无须记住。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他们眼前只有行情走势图。

短线交易风险极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交易方式就像玩电子游戏,但又困难得多。如果你玩过索尼公司的游戏机里面的格斗游戏,就会发现基本上一切还是在你的掌控之中:多向毒龙射出几支箭,它必然会倒地身亡。这是因为游戏机本身就已设定好程序。但股票市场的走势无法提前设定,其走势和变动无迹可寻。“当股票开始下跌时卖出”尽管听上去容易,但是如果没有人接手呢?几分钟每股挣几美分听起来也不错,但是否足以弥补交易成本呢?大多数人都不是短线交易者,而他们也确实不应该尝试短线交易。

当日轧平的短线交易只不过是华尔街交易员每天所做工作的缩影,不过两者之间仍有一些差异。短线交易者用的是自己的资金,而华尔街交易员用的是公司资金。华尔街交易员的工作是按照公司的要求,替客户或者公司买卖股票。他们力图在每笔交易上都得到最好的报价,甚至股价尾数都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数字。想想看如果你是替公司每天交易数百万股股票,那些小数还真不能算是小数。对这些交易员来说,持续两个小时的趋势或许确实是一个朋友,但也可能是夺命的恶魔。

如果你并非短线交易者,那么“趋势是你的朋友”这条定律对你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你习惯根据基本分析方法来选择股票并分散投资风险,那么这些每天的股价走势或图表也没什么意义,因为“趋势并非必然”。挑选价值型股票的最佳时机就是股价暴跌时刻。逆势操作,“人弃我取”,只有这样才能选出金凤凰——因为凤凰必须在废墟中浴火重生才能一飞冲天。当然,股市的中长期趋势确实影响普通投资者。纳斯达克指数自2000年3月崩盘以来尽管有所反弹,但泡沫破裂后继续投入到互联网等高科技公司股票的资金至今仍是血本无归。不过这与趋势并没有关系。高科技泡沫之所以破裂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再也无法支撑。太多的高科技亏损公司以疯狂的价格成交。关注基本面而非趋势的投资者很早就会注意到这个事实,尽管他们错失了科技股的暴涨行情,但他们也不会遭遇紧随其后的暴跌。靠基本面操作的投资者无须把趋势看做自己的朋友,因为对于基本投资者而言,趋势并无多大意义。

当然,这也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当纳斯达克指数逐渐回升至5000点,没有人愿意落在后面。但谁也不知道这种趋势何时会变脸,不是吗?不管趋势向上还是向下,它都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投资定律13:债券市场下跌,股票市场上涨

股票和债券从根本上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资产。股票代表持有人对公司的股权,而债券代表持有人对公司或政府的债权。股票持有人或股东通常是借款人,而债券持有人却总是贷款人。借款人和贷款人是一笔交易的正反双方,因此不难理解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走势正好相反。

尽管债券经常出现在报纸和新闻里面,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债券仍然还是一种神秘的投资工具。这是因为几乎很少有投资者持有企业债券,即使是像国库券之类的政府债券和当地市政债券也往往是由共同基金等机构持有。尽管投资者在经纪公司账户持有股票非常普遍,但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通常是由共同基金持有。

为验证这条定律,需要将债券从广义上分为两类: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让我们检验一下这条定律背后的逻辑:以企业债券为例,它们通常是由机构持有,也有一部分由富有的个人持有。债券代表公司的债务。企业债券投资者想要知道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以确保不会危及向债券持有人按时还本付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债券持有人和普通股东的立场是一致的,因为两者都依赖于公司长期财务的健全程度。如果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它的股票和债券都会升值。

谈到国债,由于它们代表美国政府的负债,因此有理由认为它们的收益率能够影响股票市场。将债券支付的利息除以其价格就得到债券收益率。如果债券价格低,那么收益率就高,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利息不变。国债是一种最安全的资产类型,因为几乎可以忽略美国政府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情况。如果真出现那样的情形就意味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信用体系的垮台并波及社会各个层面,想想都会让人不寒而栗。通常,股市由于风险较高,因而其平均收益率也相对较高。人们将这种高收益率视为股票市场所含高风险的补偿。国债由于几乎没有风险,往往只有1%~3%的收益率。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往往在6%~8%。

不过,一旦国债价格跌破某一点,从而使国债收益率超过股市收益率(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在长期熊市或盘整市道中),情况又会如何呢?资金也许会很快从股市流出并转入债市,造成股市进一步下跌。当然,那些进入国债市场的资金最终也会推高国债价格,从而压低国债收益率。这样一来,股市收益率将会再度占据上风。不过这只是逻辑推理,并无数据上的支持。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互映衬的观点在20世纪的前半段确实是有效的,并因此出现了这句流传很广但未经证实的格言。然而观察一下10年期国债在1998年至2003年年初的收益率,你就会发现在整个互联网繁荣期间这些债券的走势与同期股票市场的走势几乎一致,两者直到2003年的第二个季度才开始分化,而我们现在对于这种分化是否仍会持续并不清楚。

怀特逊投资公司(Wrightson ICAP)的首席经济学家卢·克兰斯顿(Lau Craston)说:“1960年之前股票和债券走势几乎从未一致,但是之后市场开始出现股票和债券同涨同跌的情形。在20世纪80年代,债券甚至起到了带动股市上涨的作用,而在90年代,则是股票市场带动债券市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尽管有像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比尔·葛洛斯(Bill Gross)这样的债券专家经常在媒体中指点迷津,但要弄清到底是哪种资产在驱动整个市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普通投资者无须为股市、债市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煞费苦心。股市的价值取决于股票的基本面,而国债的价值则取决于通货膨胀、其他因素以及美国政府的信用。股票主要是针对那些投资期限较长并愿意冒高风险来换取高收益的投资者,而债券主要是针对那些不愿冒险、宁愿获得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工具时最好是根据股票和债券各自不同的特点来进行判断。

投资定律14:20倍市盈率法则

20倍市盈率法则所指的市盈率是经济学家口中的“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市盈率”。一般说来,在低通货膨胀环境下,市场的市盈率水平较高。这种说法不难理解:低通货膨胀意味着生活成本和经营成本上涨速度不是很快。在这种情形下,20倍市盈率法则的支持者认为,投资者愿意为那些尚未被不断上涨的设备和服务成本以及不断降低的美元购买力所危及的企业利润支付较高的溢价。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如果没有通货膨胀危及英特尔公司的利润增长率,投资者就会对于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感到更加放心,这样他们就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入英特尔股票。

这句格言所指的“20倍”由来如下:如果股票市场的市盈率(也就是所有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加上年均通货膨胀率所得出的数字低于20,那么表明市场定价合理,未来走势看好。如果经通货膨胀水平调整后的市盈率超过20,那么就说明市场已经处于超买状况,极有可能出现暴跌。

按照西南得克萨斯州立大学(Southwest Texas State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格伦·泰勒(Glenn Tanner)的说法,“20倍市盈率法则”除了可以通过逻辑检验,也通过了历史数据的检验。在他于1999年发表在《金融战略决策》(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s)期刊上的论文中,泰勒教授根据60年来的股市相关数据模拟了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假设1935年投入1000美元入市,然后采用“买入并持有”投资策略,也就是什么也不管。那么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会变为13.4万美元;另一种情形假设1935年投入1000美元入市,然后每当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市场市盈率达到20倍时就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转投债市,而一旦调整后的市盈率下降就重新回到股市,那么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就是24.4万美元。

泰勒教授试图证明,采用“20倍市盈率法则”的投资方式优于其他投资方式。泰勒的研究时机也许有助于揭示真相。当他开始起草论文并试图解释1995年出现的牛市行情的时候,股市正处于22倍市盈率的历史高位;而到了1999年秋天论文发表的时候,股市的市盈率却高达33倍。实际上泰勒教授发表论文的时机正好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牛市行情。自从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通货膨胀率就一直没有上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这让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担心美国经济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就目前情况而言,美国股市整体市盈率低于20倍,这似乎预示着市场确实正折回到正确的“20倍市盈率法则”上。

这似乎证实了这条定律的有效性。不过需要记住的是“20倍市盈率法则”并不是推断并预测股市涨跌的唯一途径。当时安德鲁·史密瑟斯和史蒂芬·赖特也提到过,他们认为市场的Q比率(衡量股票价格相对于公司资产的比率)已经太高,认为股市已经涨过头。许多传统的价值投资者相信市场合适的市盈率应该在12~15倍(标准普尔500指数历史平均水平),他们也同样认为当时的股市将会出现下跌,而且推测还将进一步下跌。

问题是,2003年夏天市场似乎正在缓慢复苏。道琼斯指数当年首次冲过9000点大关,纳斯达克指数收益率也达到了令人惊喜的20%,标准普尔500指数也上涨了13%。根据“20倍市盈率法则”,由于2000年股市崩盘后通货膨胀率一直徘徊较低水平,市场似乎没有什么上涨空间。标准普尔指数的市盈率已达30倍,只有相当程度的暴跌才能验证“20倍市盈率法则”。

问题可能出在通货膨胀率上面。也许是因为当时1.5%的通货膨胀率太低,以至于通货膨胀调整后的20倍市盈率的门槛太过苛刻,应该将其变为23倍、25倍才算合理。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知道按此发展下去会出现何种局面。

正如通货膨胀对消费者和私人企业不利一样,它对于上市公司的股票也是不利的。但低通货膨胀并非对所有公司都有好处。例如,低通货膨胀也许意味着对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公司而言缺乏议价能力。如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公司的盈利就会受到影响并连累其股票表现。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降低了运营成本,使得公司并未失去议价能力,它们只是不需要坚持过去那样的高利润而已。

很显然,对于任何想要建立股票市场通货膨胀调整定价模型的投资者而言,都必须解释通货膨胀率上涨或下跌的原因。同样重要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股票,需要确定它们是否会从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受益。

对于市场而言,从长期来看,无论通货膨胀率或高或低,市场都将按自己的规律运行。

投资定律15:水涨船高

乍看起来这条定律好像没什么意义,不过它确实是对的。股市说到底就是各种股票价格的集合,因此股市上涨,大部分股票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当股市处于牛市时,投资者挑选股票比起熊市来说要容易得多。不过即使牛市也有一些不走运的人,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最好的时机对这些人来说也许却是最糟糕的时机。

投资者衡量市场的方法往往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股市指数的涨跌往往是由数量相对较小的大盘股所推动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是一个流行指标,但它同样也被称为市值加权指数。大部分市值最大的公司构成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绝大部分。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科技股暴涨,这些公司的市值也急剧膨胀。由于科技股的股价攀升直接拉升指数,看上去似乎股市全面上涨。如果你是一个指数投资者,这种情况对你来说并不会产生什么问题,指数涨得越高对你越有利。但如果你需要挑选股票,就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盲目选股然后期待它们上涨。牛市里面的股票既可能上涨也可能会下跌。媒体的财经报道每天都会公布当日股市上涨与下跌的股票数量对比。即使下跌股票数量超过上涨股票,但只要上涨股票的涨幅够大,大盘仍会上涨。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科技类股票大出风头,只要能够跟科技或互联网沾上边的公司股票都能一飞冲天。1996年至1999年年底,先锋基金公司的综合股市指数基金平均年收益率高达25%。不过即使在这样的行情下,仍有一些投资者亏损。

不过对于个股投资者而言,完全寄希望于水涨船高、随波逐流的心态非常危险。记得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人都在质疑“价值投资”,认为它已经过时。确实这些价值股票已经失宠,它们由于没有赶上高科技的潮流而黯然失色,股价也因此一蹶不振。

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是一家夕阳产业中的老牌公司。在1999年股市狂飙时,这只股票也上下起伏。4月份伯利恒的股价高达每股10美元,同年11月又跌破6美元,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1.3%。许多石油公司在90年代末也面临很大压力,股价也大受打击。因为当时的经济扩张主要依赖于较低的石油价格,从而限制了石油公司的扩张和产品利润。

牛市中到处都充斥着所谓的“牛市天才”(bull market geniuses)。他们对股市基本上一无所知,却机缘巧合赶上了牛市行情而大赚特赚。当然这个结果纯属幸运,当行情火爆狂热情绪主导市场时,很容易赶上这个幸运。但即使你是一个冲动型的投资者,平时基本只用技术分析手段而很少分析股票的基本面,面对“上涨浪潮”咒语提出的建议,你也应该更加小心谨慎一些。

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部分投资者由于市场行情太好而对自己投资的基金心生抱怨,许多共同基金经理同样也有一肚子苦水。基金经理抱怨说:这么高的收益率还不满意?而基金投资者也有足够的理由抱怨:为何基金收益率还不如简单的指数基金?导致这些抱怨的原因十分耐人寻味。这些基金经理选择的股票的确在上涨,但它们上涨的幅度还不够大。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需要的是合理的收益率,而不仅仅是能够赚钱。如果你挑选的股票每年仅上涨1%,那还不如直接将钱存在银行呢!

“水涨船高”这条定律,只不过说明了牛市中投资要容易一些。确实,当行情看涨时,谁都可能成为股市的幸运儿,但这并不表示投资就是件容易的事情。

投资定律16:华尔街随机漫步理论

股市行情是如此的难以预测,致使许多投资者认为股市的涨跌是随机的,并无任何规律可循。所有那些围绕市场的新闻和种种分析只不过是一种噪声或者干扰,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这些愤世嫉俗的投资者会在相信股市随机漫步理论的学术界找到知音。这种观点尽管多少有点牵强,但对某些投资者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假如这个理论完全成立,那么读我这本书就没有什么意义,投资者也用不着去担心收益率之类的问题了。

过去的业绩表现并不能代表未来的业绩表现。随机漫步理论用华尔街的话来说,就是股票收益率无法预测并且高深莫测。该理论的前提是假设股票市场是一个效率市场,或者简单点儿说,“市场是有效的”。该理论认为,在任何时候股票价格都充分体现并反映了市场全部可知的信息。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股票价格必然是随机变动的,因为如果价格可以预测,那么市场就会察觉并反映出来,那些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的投资者就会丧失这种信息优势。因此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未来的价格必然是不可预知的。

很显然预测未来价格非常困难。想一想那些专业股票分析师在试图给他们所分析的股票确定未来目标价格时所遇到的困难:他们几乎总是出错。1999年,杰姆·格拉斯曼(Jim Glassman)预测道琼斯工业价格平均指数将会越过30000点。好在他没有说什么时候会达到30000点。也许将来总有一天道琼斯工业价格平均指数会升至30000点(但愿他能活着等到那一天)。

尽管预测股票价格非常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预测是不可能的。随机漫步理论的支持者也许有一天会感到很不安,因为也许会根据混沌理论的某种特别的应用在随机性中找到一种模型从而使得股市变得有规律可循——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真要出现这种情况也许会毁掉股市,难道不是吗?最先发现这种规律的天才会挣一笔大钱,但要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多人开始采取同样的方式跟进,其结果就会出现市场秩序混乱,造成市场交易被迫终止。

看起来似乎好像随机漫步理论的支持者应该完全撤出市场,因为他们并不相信传统的“买入并持有”投资方式。该方式认为尽管股市短期内波动频繁,但长期来看股市仍会维持稳定可靠的收益。对于随即漫步理论而言,历史数据并无多大意义。从1982年开始的大牛市要么紧接着持续到2004年,要么紧接着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熊市,而这两种情形概率均等。

反对随机漫步模型的一种观点认为,股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涨。而随机漫步理论却认为股市上涨或下跌的概率相当,因而从长期来看股市应该趋近于一条直线。这有点类似于你在玩掷硬币游戏中得到的同样结果:只要你掷的次数足够多,那么出现正反面的次数肯定会差不多。不幸的是,这种观点违背了哲学家所谓的“哥白尼原理”(Copernican principle)。

哥白尼告诉我们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哲学家借用这个典故说明,我们应该怀疑任何自以为我们应该在世界或历史中占据特殊地位的理论。如果我们假设股市已经持续足够长时间,因此股市的上下波动最终会相互抵消从而保持市场平稳。那么同样也就是假设我们在历史中处于特殊地位,而且已经给了市场足够的时间去证明随机漫步理论在股市中得以成立。也许随机漫步理论确实成立,而我们现在正处于随机上升周期,而这个随机上升周期可能会持续50~100年。对此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事先知道,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都难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随机周期。

随机漫步模型也许与有效市场假设非常接近,前者正是出自后者。因此解释起来更合乎情理。也许市场在某些情况下是随机的,在某些情况下则是有章可循的。要想分辨出诸如今天下午两点半或三年后ABC公司的股价也许太强人所难,但要区分股市的涨跌走势或者一年内美联储是否调低利率则要容易得多。

随机漫步模型的一个好处就是它提醒我们不要过于自满。许多投资者都在盲目自信上栽了跟斗。即使你不相信市场是随机运动的,你依然需要知道:可能存在一些无法预测的因素影响股市。或许正是因为有些因素难以预测,才使得我们无法把握股市动向。

投资定律17:市场是有效的

有效市场假设认为:证券市场是一个效率市场,也就是说“市场是有效的”。在任何时刻,有关市场的所有公开信息都会体现在证券价格中,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因此市场中的每只股票以及整个市场的定价都是合理的。尽管某些投资者的买卖可能是基于盲目或者错误的信息,但就整个市场而言,所有投资者买卖证券、相互竞价会使得价格趋于合理。假设这个理论成立,那么“ABC公司的股价过高”的说法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理论上市场已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定价。如果你掌握了某些内幕信息知道ABC公司股价将会下跌,那么你据此信息买卖ABC股票就是非法、不道德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除非投资者采用非法或不道德手段,否则市场是永远也不会被击败的。

经济学家尤金·法玛于1970年在《金融期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有效市场”这个概念。在这篇论文中他定义了有效市场概念,即有效市场的参与者都是一群非常聪明且经过一番深入研究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为争夺利润相互竞争,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并进行交易,最终形成了市场。但是法玛教授本人并未说明证券市场本身是否为一个效率市场,而这也是其后30多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议题。你的股票经纪人也许并不赞同这个理论,因为他的工作就是向你兜售股票。他所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他所属公司的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当然这些证券分析师会认为他们能够接触到市场其他人无法接触的信息,享有某种信息优势。

“有效市场假设”的表述方式很难被推翻。由于股票是根据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定价的,因此实际上这些股票的定价有可能出现问题,但是你无法从中获益。按照这个假设,由于公司内部的欺诈信息并未对大众公开,因此安然公司的股价在其最高点时也是合理的。当欺诈信息公开后,安然公司的股票就会找到一个新的、更低的却是合理的定价。也就是说,隐瞒信息从而欺骗市场的做法并未使该理论失效。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沟通越来越顺畅,这一理论也在公众中广为流行。在200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出台《充分披露法规》之前,上市公司可以将影响股价的重要信息(如公司盈利数据或管理层变动的信息)提前披露给某个指定的证券分析师,从而使分析师所属的券商或其客户具有竞争优势。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现在规定公司在与某个分析师甚至媒体沟通时,必须要在最大程度上与公众分享。这样一来原来存在的特殊信息泄露渠道就被堵住。随着技术和监管的进步,“有效市场假设”看起来愈发可行。

但是这个理论并非完美,而历史经验也证明情况确实如此。价值投资理论的殿堂级人物——格雷厄姆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警告说:“股票市场价格经常脱离其真实价值,股市有一套内在机制去修正这些差异。”我们在2000年春天得到了教训。虽然有效市场理论的信徒会认为,纳斯达克市场在2000年3月指数处于最高点以及几个月后指数跌至一半,其定价都是合理的,但市场的基本面在这短短几个月内并未发生任何巨大变化。1999~2000年,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普遍增加但利润效益并未得到改善。因此,实际上基本面情况并未改变,只是市场情绪或市场氛围发生了转变。

许多高科技和通信公司的总裁都对股市暴跌惊慌失措,因为他们认为市场要求他们不惜以利润为代价来实现销售增长。1999年许多投资者要求公司在新领域开拓业务或者用公司股票收购竞争对手。但到了2000年投资者似乎又改变了主意。同样在这段时期,市场的基本面也未发生改变,只是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股票市场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投资专家。本杰明·格雷厄姆便是其中之一,彼得·林奇、沃伦·巴菲特和杰弗里·维尼克同样也是。他们都是在发现价值低估股票方面有着长期骄人纪录的投资专家。他们也会犯错吗?当然也会。市场也许可以被击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很容易做到。巴斯特·道格拉斯(Buster Douglas)在拳击台上曾经证明泰森也是可以被击败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走上拳击台向泰森发起挑战。

也许某种“软效率”(soft efficiency)暗中在起作用,使得股市出现反复无常的状况。这似乎比较准确地描绘了我们所面临的危险的市场状况。确实,战胜市场并非绝对不可能,只是概率较低而已。

投资定律18:不要听穷人的投资建议

这条定律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任何掌握投资诀窍的人都不会将诀窍公开,而只会为自己获取利益。这种做法在投资圈以外并非如此。拳击手聘请教练进行训练,而这些拳击手也许能轻易将他们重金聘请的教练击倒在拳击台上;导演在排练场指导演员,而导演本人却可能扮演不了这个角色。如果“不要听穷人的投资建议”意味着一流的投资建议不会出自贫民窟,这也许是对的,但并非总是如此。例如,一个囊中羞涩的商学院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尽管他本人并没有钱进行投资,但其提出的投资建议并非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沃伦·巴菲特的一句玩笑话非常有名,他说:“华尔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开豪华车的家伙却肯听乘地铁上班的人建议的地方之一。”对那些超级富豪而言,那些每年收入在6位数以上的人也不过是些“穷人”。对沃伦·巴菲特而言,牙科医生这个职业并不是多么有钱。另一方面,观察一下《福布斯》400强富豪榜就会发现,这些超级富豪并非总是一成不变。例如,许多富豪由于其持有的股票价格下跌就从榜单中消失了。2001年榜上有名的玛莎·斯图尔特,由于其公司玛莎·斯图尔特家居多媒体公司股价在2002年暴跌60%而跌出榜单。这个例子表明,财富并不是万能的。

此外,还有许多伟大的投资大师并不是《福布斯》400强富豪榜成员。以彼得·林奇为例,作为历史上最成功的股票投资专家之一他就从未出现在《福布斯》富豪榜中。当然如果仅仅考虑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投资表现,他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比尔·盖茨身家高达630亿美元,但并不能说明他比彼得·林奇更懂得投资。与其说比尔·盖茨是一流的投资专家,不如说他是一流的创业者。

证券分析师通常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一些市场情况。尽管收入不菲,但他们并非富豪。他们只是向远比他们富得多的富豪和公司总裁推销股票并提出投资建议。如果公司总裁不会轻信薪水只及他们零头的分析师的建议,那么就不会发生新股发行期间类似分析师协助公司总裁介入新股发行以换取投行业务这样的丑闻。如果这样说明还不容易理解的话,那么下面这个例子就容易一些:摩根私人银行(JP Morgan Private Bank)个人理财账户要求开户资金至少在2500万美元以上。管理这些账户的投资经理或理财专家本身可并没有这么多资金,他们只是替客户管理资金。尽管他们也算“穷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取得那些富豪客户的信任。

这些富豪通常十分乐意将其投资委托给比他们穷的人进行管理,因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而不是整天坐在那里盯着电脑屏幕。因此至少可以说富人并不介意听从穷人的建议。

当然重要的是需要知道你所挑选的投资专家过去的投资表现。挑选共同基金投资经理需要考察其过去长期(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十年以上)的投资记录。投资者可以到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NASD)查阅投资经理的相关材料,如果投资经理提供虚假选股业绩材料或存在法律诉讼就会曝光。

当选择投资专家或投资经理时,重要的是要考查他们过去的历史记录、头脑是否敏锐以及是否诚实,而与他们财产多少并无关系。

投资定律19:完美的投资组合永远也不需要交易

完美的投资组合是一种投资者构筑完组合后永远也不用操心的投资组合。这种组合会一直稳定并合理地增长,并且组合中所选择的股票也会一直支付股息。这种投资组合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并不存在。沃伦·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一只股票的最佳持有期是永远”,但这是一条著名的不切实际的建议。你为什么要投资?很明显,是为了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很明显,是为了花钱。永远也不卖的股票就是永远也不花的金钱,账面盈利只不过是纸上富贵。因此说到底,无论你是如何看待金钱或财富,只有花费才是最终的奖励或报答。

也可以这样理解完美的投资组合,即这种组合的股票永远也不用仓促出手,因为这些公司都是经营稳健、财务稳定健全,不会发生意外。

同样,完美组合也无须进行频繁交易,因为每次交易就会产生费用。即使是最常见的网上交易每笔也有15美元的成本,这相当于一笔500美元单子的3%或是1000美元单子的1.5%。投资组合只有在弥补最初手续费后才谈得上盈利。股票市场的年均收益率在6%~8%。如果交易成本增加至3%就意味着投资者的一半收益都花在了支付最初交易的成本上面。因此投资者应该审慎投资,尽量减少交易次数,降低佣金费用从而增加利润。

政府也通过征收资本利得税等方式相当于限制了部分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股票18个月后卖出股票适用的长期增值税率为15%,而短期增值部分是按照投资者的收入水平进行征税,最高可达35%。这种税率设置明显对长期投资者有利。

既然我们之间很少有人像沃伦·巴菲特一样经验丰富,每只股票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合理上涨的完美组合也许并不存在,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好拥有的资源。好消息就是亏损的税务后果总是正面的,因为可以用亏损来抵消盈利从而降低纳税基数。

完美组合就像乌托邦一样只存在于想象当中。如果它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即随便在券商网站上乱点鼠标,盲目下单并不可取,那么这就是一句有用的格言。当然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投资组合都免不了需要进行一两次交易,所以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理性行事。

投资定律20:账面亏损并非实际亏损

每笔完整的股票交易都包含两方面:首先买进股票,然后卖出股票。只有交易的买卖都已完成,亏损或盈利才可以被认为是已经“实现”。如果投资期限足够长,那些目前账面上亏损的投资也许会翻身变为盈利。这种可能性使得许多投资者紧抱住亏损的股票不放,并使得后期当他们需要现金时宁可将盈利的股票卖出。这是一种灾难性的投资策略。显然所有的投资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见分晓,一见到亏损就出手的做法也并不可取。不过可悲的是,即使只是账面亏损,但亏损依旧还是亏损。

如果你看好股票前景,那么即使在下跌过程中也应坚定持有。同样,在判断整体组合表现时,应坦然面对组合中的股票价格上下波动。有时亏损并不总是坏事情,因为它可以被用做抵扣盈利所交的利得税。

不过,也不要对亏损可用来抵税而暗自窃喜。毕竟有机会纳税总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当你赚钱时才会纳税。每年岁末到了纳税季节,投资者应该仔细检查投资组合中的所有股票,确定哪些亏损股票可以从组合中剔除以便抵扣盈利从而降低纳税金额。

寻找并确定这些亏损股票也是了解自己选股策略和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时机。某些股票出现亏损并不表示你在投资方面是个白痴,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你的选股策略和操作能力出现了问题。如果你坚信市场低估了你选择的股票,那么也许现在正是逢低买入的良机,你可以趁着股价较低时再多买进一些。

不幸的是,世上并没有一个神奇的公式可以判断何时应该卖出股票,因此有些投资者往往设定止损点来帮助自己决定卖出时机。例如,将止损点设在亏损5%,就表示当该股票跌幅超过5%,并且反弹无望时就应该卖出股票。

投资者是否需要设定止损点取决于其个性。如果你生性固执,属于那种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性格,那么设定止损点位就可以帮助你避免情绪干扰,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所有的决定都是根据“数字”做出的,即使股票下跌了,也并不能怪你冲动行事。

并非所有投资者都需要设定止损点。如果你信任你的分析,那么继续持有这些下跌的股票并等待反弹就显得异常合理。重要的是投资者必须非常清楚自己所做的每个决定都经过了冷静的思考,并且在重新检查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时问自己“你会在这个价位上买入吗?”当然,你也可以偶尔采用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投资策略。不过,“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投资策略确实是少数投资大师的成功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因此还是顺其自然吧。

最后需要记住的一点就是:卖出的股票总是有机会再买回来,因此大可不必为是否卖出股票而忧虑不已。

投资定律21:市盈率对股票有效但对股市无效

投资者经常会在财经节目中听到经济学家谈论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因为它被视为衡量股市是否过热以及大盘定价是否合理的一个最流行的指标。市盈率也同样被用于股票定价,尤其是那些相信购买股票时实际上购买的是公司的一部分盈利的投资者。投资者需要记住的是,市盈率大小本身并无多大意义,只有当它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市盈率相比较时,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定价工具的作用。假设微软的市盈率为20倍,事实上从这个信息里面无法分辨微软到底是好是坏。但如果将这句话改为:“微软的市盈率为20倍,而软件行业其他公司的市盈率为25倍”,同时分析师表示微软的市盈率将赶上行业水平,那么这句话就包含相当多的信息了。

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所有500只股票的价格除以500只股票的盈利)也同样可以进行比较。如果我想向你推销价值型的共同基金,我也许会这样说,“这只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市盈率为17倍,而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则为29倍。”那么至少你可以知道这个价值型基金的投资经理所言不虚,所挑选的股票在市场上比较便宜。

但是,如果想利用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去衡量整个股市估值是否合理却总是无法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标准普尔指数除了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以外,并没有其他对象可以进行比较。20世纪90年代末,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创下了35倍的历史最高水平,分析师警告股市可能崩盘,因为这些股票过去的市盈率只有15倍左右。情况确实如此,股市最终暴跌(如果你一直嚷嚷股市会暴跌,那么总有一天会发生)。不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此后却从未跌到15倍以下。如果真有某种市场符咒起作用,能够将市盈率拉回到平均水平以下,那么它早就会发生了。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安德鲁·史密瑟斯和史蒂芬·赖特在他们崭露头角的经典著作《华尔街价值投资》中,就抛弃了利用市盈率评估市场的做法。他们警告说,从过去来看,市盈率对于市场定价给出了灾难性的错误信号。他们说,20世纪30年代初,尽管当时股票价格较低,但由于公司盈利状况更是糟糕,导致股市的市盈率居高不下。不过1930~1935年,股市确实上涨。这段时期对于公司盈利状况而言简直就是灾难,也说明市盈率并未准确描绘出市场的情形。

由于市场从未回到过市盈率15倍的水平,投资者也许可能已习惯了更高的市盈率水平。这多少解释了一点为何市盈率对股票有效却对整个市场无效的原因。将软件公司按照市盈率大小进行比较是一种相对公平、苹果对苹果的比较方法。而将当前最新股市情况与历史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所需技巧更高,也许更适合研究市场的历史学家使用,但并不适合今天的普通投资者。

投资定律22:没有大树会长到天堂

如果说承认选股失败并认赔卖出是个艰难的决定,那么下决心卖掉投资组合中效益最好的股票就更为艰难。正如赌场里手气正旺的赌徒都舍不得离开赌桌一样,人们总是愿意将手中的好股票尽可能多延长一段时间。比起担心可能遭受损失而言,投资者更害怕错失良机。但是股票涨得太多通常都会下跌,没有股票会一直涨下去。“没有大树会长到天堂”这条定律的关键之处,就是提醒长期投资者有必要卖出已经获利颇丰的股票。

当然,确实有些树长得几乎快接近天堂,这也是一些投资者坚持继续持有股票一个很好的借口。尤其是当这只股票前景看好时,长期持有股票非常合理。微软股票于1986年首次公开发行后,其股价迄今已上涨359倍(经过股票分拆调整后的数据)。当然错过微软的公开发行确实非常可惜,然而这个涨幅对于原始股东而言确实是一个天大的馅饼。公开发行后这只股票在其后的17年间尽管有涨有跌,但整体而言它是上涨的并给长期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当然微软确实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例子。网络书店亚马逊公司的股票在互联网泡沫时最高曾达到每股400美元,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而同样令人瞠目的是它最后在泡沫破裂时跌到最低十几美元。尽管这样说难免有点幸灾乐祸,那些持有亚马逊股票的人真应该在股票跌到十几美元之前就卖掉。在股市暴跌至低位时,确实有一些涨得太多的股票应该卖掉。虽然亚马逊股票近期已经恢复到令人尊敬的每股32美元的水平,但是我们仍然有把握断言它再也无法回到当年的历史最高价。好股票涨得太高总会涨过头,对此投资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要贪图纸上富贵而忘了及时获利了结,以免最后落得鸡飞蛋打一场空。

市盈率是衡量股票是否涨幅过高的有效工具。因为最后你实际上是为公司未来的盈利而购买股票。投资者必须确定公司的历史利润数据准确可靠,而不仅仅是一种模糊的许诺。

理想的状况是,市盈率不应该变动太大。如果公司利润每年增长10%,那么股票价格上涨应在10%左右。市盈率等于每股价格(分子)除以每股利润(分母),由于每股价格大于每股利润,分子分母涨幅相当时市盈率可能会有一点出入,但至少你知道股价上涨应与利润上涨同步。公司的市盈率也同时应该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进行比较。如果它远大于行业其余水平,并且没有合适的理由加以解释(例如,公司并没有在该行业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那么这只股票很可能就是上涨太快了,如果决定继续持有这只股票,就有点相当于轮盘赌一样太过于冒险。

对于没有历史利润数据的股票,投资者不应过于轻信公司发布的盈利预测数据。因为预测的时期越远,盈利预测数据就越不准确。事实上,许多公司都撑不到它们宣称将会扭亏为盈的那一天。还有一些公司尽管好不容易扭亏为盈,但却无法持续下去,又重新堕入深渊。投资者可以尝试观察一下公司的价格销售额比率。如果这个比率的增长速度超过销售额增长速度,那么就说明公司的盈利状况得到了改善。这些比率同样可与同行业进行比较。如同市盈率一样,如果公司价格超过其他公司价格时,最好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

投资组合中盈利丰厚的股票需要引起特别关注,以免错过卖出时机。当然,投资者所持股票的买入价格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你追高买进一只热门股票,那么就有必要每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评估一下持仓状况。低价买进的股票如果有意将其作为组合的核心也用不着因为它们从高位下跌一些就急于将其出手。既然我们追求的是长期收益,那么一些错过的卖出时机只不过是可以承受的代价而已。股票从高位回落也许并不是出现了暴跌,而可能只是一种正常的调整,以后还会继续向上攀升。

关键是不要抱住狂涨的股票不放,这些股票最终将会跌破过去的买入价格。不顾公司经营状况而一味追高的投资者尤其需要注意和警惕,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天堂已经离得太近,再靠近会十分危险。对这些人,我只能祝他们好运。

对于依靠基本面进行投资的人而言,这条定律也是另外一种提醒。他们应该经常检查其投资组合,确保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投资定律23:千万别在周五查看股价,这会毁了整个周末

投资组合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投资者必须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让不良情绪干扰你的正常生活。周末彻底忘掉股票就不失为一种缓解投资压力的方式。不过由于大部分投资者并非专业投资者,这条建议也许并不怎么切实可行。因为有些家庭只有在周末才有时间处理自己的投资事务,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在周末查看一下最近的投资回报率;而这种勤奋工作也许意味着周末需要检查投资收益率。我们将在后面的“周一买进,周五卖出”定律中讨论种种有关周五行情走势的话题。这定律与其说是与股票市场行情有关,不如说是与投资者心理有关。

事实上,仅在周五评估投资组合未必是件坏事。由于周六和周日闭市,投资者将有充足的时间仔细思考研究一周来的股市数据,并为下周的开市做好准备。

周末也使得市场对于突发新闻事件有时间进行冷静反应,因为主流的报纸、电视和财经网络都会在此时分析本周刚发生的事件并展望下周市场趋势。

在过去一周,面对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连篇累牍的密集报道,投资者往往会淹没在信息浪潮里而显得不知所措、茫然无助。周末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可以冷静下来进行思考。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因为那些24小时播映的有线电视台都想播出重大突发新闻来吸引眼球,并且它们往往会添油加醋唯恐天下不乱。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2003年3月底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投资者对于最初有关这种疾病报道的反应,就好像感觉到1918年发生的那起可怕的西班牙流感正在卷土重来。几个月之后才发现,SARS只不过是普通感冒的变异,尽管需要引起警惕对待,但它并不会摧毁整个全球经济。

美国如今已演变成为一个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社会。只有少数像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单位仍旧是按时上下班,每天朝九晚五,每周五天工作。就连银行也已经在高科技的帮助下,让储户即使周日凌晨两点也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处地方提款。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科技发展代表了时代的进步。不过幸运的是华尔街并未打算在这方面赶上潮流,这可能也是这方面唯一重要的例外。投资者不妨在周五查看一下股价,以便在下周一开市前有足够的时间冷静思考。

个人投资者要想在股市中成功掘金,似乎应该像华尔街那帮人一样疯狂,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你真想过这种疯狂的生活,手拿电话线冲里面不停大声嚷嚷,午餐时候一手边敲键盘进行交易,一手边喝凉水边往嘴里塞三明治的话,那么你可以在华尔街的大公司找一份工作。这些家伙都是在玩别人的资金。当你是在用自己的资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多花些时间进行投资决策,让那些西装革履的猴子在办公室尽情上蹿下跳好了。周末愉快!

投资定律24:千万不要融资进行保证金交易

许多生性保守的投资者都会回避融资交易(利用保证金贷款买股),因为它相当于是用比实际拥有的数量更多的资金进行冒险,从而提高了投资者的交易杠杆、扩大投资风险。证券公司通过保证金贷款可以向客户收取不菲的利息来增加公司利润,因此经纪人往往煞费苦心地建议你融资,是否接受融资取决于你自己。

保证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这些钱并不是你的,但你可以用它来赚钱。保证金贷款的条款往往十分优惠。由于你的股票相当于贷款的抵押品,所以银行也不用担心,它的资金无法收回。美联储规定了保证金贷款的比例限制,不过每家大银行的具体规定又有所差别,有时同一家银行不同客户之间也不尽相同。通常来讲,投资者的融资额度相当于股票市值的20%。

在行情好的时候,这种融资额度规定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投资者必须意识到,当你将自己的股票抵押给银行时会使得贷款人处于较强的控制地位。如果你手中的股票价格下跌,使得贷款超过了股票市值的20%,你就会接到所谓的“保证金追加通知”(margin call)。也就是说,你要么存进更多的资金将贷款比例降至20%以下,要么卖掉股票以便全部或部分偿还贷款。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保证金追缴比例也可能高于或低于20%。美联储规定,要求将一半融资购买的股票托管在经纪公司作为保证金贷款的抵押品。虽然美联储近年来仍未改变保证金相关条文,设定保证金比例仍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工作。如果美联储认为股市投机气氛过浓,市场融资太多,那么它就很可能会提高保证金追缴比例。在上次股市泡沫阶段就不断有这种声音传出。

保证金贷款可用于购买流动性较强的股票,但银行普通贷款通常不允许用来购买股票。这不是开玩笑,20世纪90年代末还真有一帮人用信用卡透支购买股票。有段时间这种做法还行得通,当时信用卡的透支利率高达14%,后来股市下跌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同样在股市泡沫时期,有些投资者发现他们很容易通过保证金贷款来挣钱,于是他们开始动用保证金来购买名车豪宅之类的东西。由于这些东西很难变现,他们在收到保证金追缴通知时才发现自己陷入困境。

利用保证金购买股票必须谨慎行事:当股价大幅暴跌时,要及时卖掉融资购买的股票。这样你就可以将损失限定在你的投资组合账上,而不会让银行成为你永久的债主。这样一来,融资交易可能会毁掉你的全部投资组合,但不会毁掉你的全部财产。

为了便于自我约束,当你需要一笔应急资金时,千万不要动用保证金账户上的资金。平常家里的应急资金应该存放在银行而不是股市,这笔钱应该与股票投资截然分开,更不要用于增加杠杆风险。

投资定律25:基金比股票更安全一些

共同基金实际上就是专业人士(基金经理)管理的投资组合。由于基金规模庞大,它可以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专业化的管理和充分的分散化,而这正是资金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所无法实现的。投资者一般都有这样一个常识:管理良好、资产配置得当的投资组合,其风险性要远低于任何一只个股或随意拼凑的投资组合。问题是市场上有超过5000只基金(几乎与股票数量不相上下),并且每天还不断有新基金发行上市。因此挑选基金已经变得像挑选股票一样困难,甚至要更困难一些。因为基金往往并不会引起分析师和媒体的特别注意,并非他们日常关注的焦点。基金投资绝非是毫无风险的,在某些情形下它们甚至比股票投资风险更高。

以波动率较小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为例。按照风险测度集团(RiskMetrics Group,该集团从摩根大通剥离出来面向零售和机构客户提供风险收益分析)说法,宝洁公司的股票实际上比整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风险还要低。这意味着宝洁公司的股票比起指数或任何一个比标准普尔指数波动率更高的共同基金而言,都更不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该从股市中撤出所有资金并将其全部投入到宝洁公司股票中(当然,风险测度集团也知道这一点),因为将自己所有身家放到一个日用产品公司身上显得没有任何道理。再说,宝洁公司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外。

传说的另外一面就是,许多股票比标准普尔500指数的风险更高,而你可以轻易在那些大型绩优股里面找到它们:IBM、亚马逊、微软、福特、雅虎,等等。这些公司都比标准普尔500指数风险更高,它们同样也比许多基金风险更高。

市场上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指数型基金,这些基金也都是良莠不齐。一度受到追捧,如今受到嘲笑的杰纳斯基金(Janus Fund),曾经因为1999年的收益率达到惊人的47.1%而名声大振,然而却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遭受巨额损失,导致后来五年的年均收益率暴跌至1.7%,而在过去三年该基金的表现更是落后标准普尔指数9个百分点。这说明同股票一样,基金也同样赔钱。

除了绩效风险以外,共同基金还存在一些个人投资不会面临的来自税务方面的风险。对于政府税务部门而言,基金公司是一家法人投资公司,如果它因买卖股票获利就必须缴纳所得税(通常是以长期或短期资本利得税的形式纳税)。假设你以20美元的价格买入ABC公司的股票并以30美元的价格卖出,那么你所赚的10美元必须纳税,20美元则称为你的成本基数。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共同基金,不过基金的税务条款要更为复杂一些。

假设某只基金以20美元的价格购买了ABC公司的股票。当你购买该基金的时候,ABC公司的股价已涨至33美元。不过后来情况发生变化ABC股价跌至25美元,基金经理决定此时卖掉ABC股票。该基金需要对5美元的利润(25-20=5)纳税,而这笔税务由全体基金持有人共同承担,包括你在内。即便你买入基金后ABC股价一直下跌,实际上你并未在该股票上获利,你仍需要负担基金在这只股票上的盈利带来的资本利得税。现实情况要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因为基金同时买卖那么多的股票。一只股票可能会在过去一年持续下跌,但因为前期盈利其收益仍为正数。这意味着即使这只股票持续下跌,卖出后还是免不了需要纳税。总有可能,尤其是当基金经理不得不卖出股票以满足基金赎回需求时,你可能会由于基金业绩欠佳以及政府征收资本利得税而导致基金投资的本金损失。这种情况在你个人的股票组合中永远也不会发生,你可以控制你的投资成本,并且可以卖出一些亏损的股票从而抵消利润,这样就可以减免资本利得税。这种税务风险只存在于共同基金投资中。在2000年熊市中,尽管整个股市缩水了2400亿美元,但当年所有基金投资者必须交纳的资本利得税却高达3450亿美元。

同样,基金还有一些相关费用也会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风险。最糟糕的就是股票经纪人和财务顾问销售的共同基金。这些基金往往收取5.75%的销售费用(又称为申购手续费或基金前端费用),然后由经纪人和基金管理公司瓜分这笔费用。基金公司当然愿意采用这种做法,因为这意味着基金公司既可以使经纪人推销其产品又不用承担市场推广的全部费用。对投资人而言,付点手续费也许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不要忘记,这笔费用相当于投资还没正式开始就损失了6%左右。你可以通过购买无销售费用的低成本基金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基金公司在申购时并不收取前端销售费用,却在赎回时收取费用。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短线交易者不断转换基金造成基金净值波动过大。当你想赎回基金时,必须考虑赎回费用问题。而股票投资并没有这方面问题,投资者可以随时随地卖出股票。

最后,基金还收取管理费用。美国国内股票型指数基金的年管理费用大约为1.4%。当然市场上还有管理费较低的基金。所以除非十分必要,不要支付高出这一水平的管理费用。从长期来看,管理费用总会吞噬掉不少利润。请记住,你付出的越少,保留的才越多。

投资定律26:市场厌恶不确定性

市场是由各种投资者构成的集合,这些投资者是人而非机器,因此在理性评估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总是带有一些感性色彩。外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从新潮少男少女流行趋势到地理政治的细枝末节,都有可能演变成影响股票市场的巨大心理漩涡。电视评论员总是喜欢谈及“市场厌恶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或战争爆发前的股市下跌盘整时期。正如我们对不确定的未来感到不安一样,市场也厌恶不确定性。

不过这条定律并不能准确解释为何在不确定时期股票市场会下跌或盘整。让我们以2003年上半年情况为例,说明哪些心理因素会在华尔街发生作用。

首先,随着失业率攀升至5.8%水平(尽管不及历史最高水平但仍是近年高位),许多投资者开始储存现金,因为他们害怕可能失去工作而不得不用储蓄去支付房租。公司盈利状况尽管比悲惨的2002年要好一些,但多半是由于紧缩开支、压低成本所致。公司几乎也不再谈论未来增长速度之类的话题,扩张计划更是被束之高阁。

在伊拉克战争以令人惊奇的速度画上句号之前,专家和经济学家都很担心我们是否会陷入一场持久的战争并进一步加剧美国的财政赤字。他们同样担心战争可能会引发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他们也许是对的,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后果了。不过即使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市场反应却十分乐观,经济状况不断好转,标准普尔500指数也上涨14%,这是自199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的实质性全面回升。

试图抓住并利用不确定性的麻烦在于:这种做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市场中的聪明人也许会对那些看上去负面的新闻做出正面的回应,但也有可能正好相反。

一般来讲,尽管本书提倡在进行股票或市场投资时应采取谨慎理性的分析方法,但仍可能对新闻思考过度。这个警告似乎有点老生常谈,并没有说明哪些情形属于思考过度。当投资者试图利用过去的历史经验来预测股市对当前事件的反应时,经常会发生错误,因为市场以及笼罩市场的情绪往往非常难以预测。以2003年5月为例,刚好在失业率从6%涨到6.1%的当天,道琼斯工业价格平均指数一年来首次向上突破9000点关口。究其原因,专家们认为市场本来预计的失业率要比公布的数据更高一些。这样一来,原本较高的失业率反而变成了好事。这种违反直觉的行为很难预测。

随着沟通和信息分享的不断增强,以及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的严格要求,如今社会的金融体系更加健全,股票市场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容易应付不确定性因素。2003年4月SARS爆发的高峰时期,纽约唐人街的银行曾经出现了“挤兑”。过去“挤兑”往往是一个特别恐怖的事件:大批储户手里拿着存单拥挤在银行门前大声尖叫着要提出他们的现金。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很可能会引起恐慌甚至出现暴乱,并可能造成银行倒闭。而这次唐人街的挤兑并未发生这种现象,人们只不过是在柜台前面安静地排起了长队,银行也准备了足够的现金应对提款需求。就算银行现金一时出现短缺,它也可以迅速通过银行同业获得足够的银行间贷款。并且,一旦银行出现倒闭,政府也会给每个储户进行赔偿(10万美元以内全额赔偿)。因此,像SARS爆发这样的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够摧毁银行系统。银行挤兑这样的新闻,过去曾经是引起整个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如今已很难引起关注了。

当然,如果发生类似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纽约和华盛顿那样的重大事件,仍然会严重冲击股票市场和金融市场。不过由于美国经济是如此庞大,这类事件造成的冲击势必是短暂的。由于这些事件无法预测,因此最好是不用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也许只要谨慎行事,你反而可以在市场阵痛时抓住买入时机。

投资定律27:有钱时才进行投资

我们大多数人都并非出生于富贵之家,一生下来就腰缠万贯。大部分人都靠工资生活,每隔半个月领取工资,除满足日常生活开销外,还试图存些钱下来进行投资。除了参加公司资助的401(K)养老金计划之外,还可以用自己的积蓄尝试进行股票投资。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投资股票,但这并不是无本生意,股票投资也有一定的门槛。因此,你也许得等到攒了足够的钱后再进行投资,但问题在于钱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积攒下来的。

这样看来似乎应该一边攒钱一边投资。万事开头难,一旦你开始投资,就应当养成定期追加投资的习惯。但是,每次投资都需要小心一些。如果你仅有1000美元可供投资,那么就不要在折扣经纪人那里开户,除非你可以得到免手续费的优惠条件。如果你首笔交易支付15美元的费用,相当于你1000美元的投资交纳了1.5%的管理费。这样的话还不如从先锋基金公司购买指数基金,其费用仅为0.18%,而且可以使你面向整个市场而不是只面向某只股票。需要记住的是,当你每笔交易都要支付费用的时候,每次下单的金额越大,佣金手续费的比率越低。与绝对金额相比,手续费的百分比率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比率可以告诉投资者需要取得多高的收益率才能收回交易成本。

不幸的是,股票市场到处都是门槛。大多数共同基金都要求最低投资额为1000美元。大多数证券经纪公司或券商的开户最低限额为5000美元。对中产阶层而言,也许需要花数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才能攒够钱进行股票投资。尽管这笔四位数的资金在财经新闻和电视上出现的动辄上亿的资金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但它们却可能使一些民众对投资望而却步。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停止不前。进入市场的另一个简单办法就是通过公司的401(K)养老金计划,因为它没有最低金额限制。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提供了401(K)养老金计划,那就可以利用它入市。否则的话就只有攒够钱后通过其他方式进入股市(购买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一旦达到了最低投资门槛,就可以继续存钱进行额外的投资。

平均成本投资法(dollar cost averaging)可以使你按照计划将固定数目的资金投入到股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基金和经纪公司只允许你增加固定数目的资金,例如,每次500美元。不过大部分基金和经纪公司一旦你满足了最初的投资标准就会允许你追加任意金额。平均成本投资法同样优于一次性投资法。平均成本投资法是一个听上去略显拗口的专业术语,它是指无论市场情况如何,均按照预先确定的时间间隔(每周、每月、每季或每年)定期将一定数量的资金(500美元、5000美元或10000美元)投入股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期定额投资法。一些经纪人会让你在开户时就设定好相关程序,这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储蓄账户中将资金自动转账到股票账户。401(K)养老金计划实际上就是平均成本投资法,只不过投资者也许并不清楚这一点。每隔两周支付工资,其中的一部分就会转入股市。

这种方法因其简单易懂而受到工薪阶层欢迎。投资者不用再纠结于入市时机问题,因为平均成本法假设任何时候都是入市良机。

在某种程度上,这条乐观的假设并无不妥。股市上涨时追加投资,整体投资组合的市值也会水涨船高;股市下跌时追加投资,则可以较低的成本买入更多的股票,当股市反弹时整体投资组合的市值增长更快。在股市下跌时,投资者总会对继续追加投资惶恐不安,总觉得资金会打了水漂。实际上,这些资金并没有真正蒸发掉,而只是变为了股票。信奉平均成本投资法的投资者最容易犯的严重错误就是忽略这个事实,仅仅在股市上涨时追加投资,而在股市下跌时却停止追加投资。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定期定额投资的初衷。在股市上涨时,不断追加投资反而会增加股市回调时投资组合面临的风险,属于典型的追涨杀跌行为,很可能会出现高买低卖的情况。

如果采用平均成本投资法投资个股,那么其代价是高昂的。单笔100美元的手续费为15美元,相当于投资额的15%;单笔500美元的手续费也是15美元,相当于投资额的3%。每次投入100美元,连续5次共500美元的投资,其手续费就是75美元;而一次性投入500美元的手续费只需15美元。此外,平均成本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账户不允许按小数比例持有股份。

共同基金则不存在这方面问题。实际上,401(K)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者持有的许多基金份额都精确到了小数位。一些经纪公司的账户采用打包模式(folio),其中将股票视为一揽子证券的组合,这样就允许持有小数份额。你可以在网站Foliofn.com找到好的例子。

平均成本投资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这种做法可操作性强,比较容易坚持下去。一旦投资者决定采用这种方法,他们就不用操心入市时机之类的问题。

投资定律28:如果趋势无法持续,那它就不会持续

这条定律听上去似乎出自著名棒球手尤奇·贝拉(Yogi Berra)的某位股票经纪人粉丝。但它实际上来自于经济学家赫伯·斯坦(Herb Stein),他创造了一个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斯坦定律的名言:“如果任何事情无法持续,那它就不会持续。”虽然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无法持续的趋势最终都会终止,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何时才会终止。如果没有这个关键因素,这句话作为把握时机的投资工具就没有多大作用。

以最近暴涨的黄金为例,许多过去曾被讥讽为“淘金虫”的从事黄金投资的投资经理宣称,经过20多年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过去20多年来黄金一直默默无闻,如今总算咸鱼翻身。尽管我们也为这些人感到高兴,但想到坚持一个理念需要长达20年的光阴多少感到有些荒谬。在股市中,每个行业、每种商品、每种债券(从国库券到垃圾债券),都会有自己循环涨跌的周期,只不过有时这种周期之间需要等上较长的时间。无论如何,这种循环往复总会出现。这样就给每个人提供了总有可能成功的概率,只不过这种概率有时非常低。

那些期待行情反转的投资者也经常会遇到这种同样的无奈。市场上总有一些看空的人,他们虽然继续投资股市,但并不看好大盘,甚至暗中希望股市崩盘。而他们也总是会等到这一天,因为股市总是涨跌交替,涨多必跌、跌多必涨。

一旦股市暴跌,就会有乐观的投资者预言大盘即将反弹。2001年和2002年,专家每年都预测“下半年行情会好转”,2003年他们同样又这样预测,这次总算被他们猜中了!他们也真是幸运,没有等太长的时间就迎来了转机。

无论是趋势的开始还是结尾,从本质上说根本无法预测。但是仍然有许多人沉迷于此。最后,正如尤奇·贝拉所言以及斯坦定律一样,只有一件事不会有错:趋势结束意味着趋势的终止。

投资定律29:市场对新闻作何反应比新闻本身更加重要

一旦投资者认定市场走势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观点时,那么他就很容易接受这样一种说法:无论市场选择相信什么,至少短期来看都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假如世界上的每个投资者都认为太阳从东边落山并据此进行投资,那么还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吗?

比起谈论市场信息,股市观察者更经常谈论市场情绪或市场氛围。市场氛围非常重要,因为每天股市都会以股价涨跌来反映市场环境及气氛,以及这些情况对未来的影响。股市相当于一个新闻、谣言和信息的集散地,所有这些东西都在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市场氛围”。所以“市场氛围”实际上就是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对各种不同信息的集体解读。当然,每个人都想利用这些信息赚钱,所以必须尽可能精确而理性地分析这些信息。总之,这些解读应该是正确的,有助于提供明确的市场氛围,帮助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

当然,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不总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有5万名法国人可能都是错误的。这对于那些指望市场出错的投资者而言是个好消息,因为只有当市场出错,他们才有机会赚钱。每天都有许多新闻被媒体大肆炒作。美邦进取型增长基金(Smith Barney Aggressive Growth Fund)的基金经理理查德·弗里曼曾经在泰科公司丑闻期间一直重仓持有该公司的股票。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公司基本面情况良好,无论出现何种坏消息,股价的下跌都只是暂时的。著名的基金评级机构晨星公司(MonringStar)十多年来也一直将它管理的基金排在同类基金的前列。2003年,泰科公司最大的丑闻爆发,公司总裁下台并改组了董事会后,公司的股票当日上涨了5%。此时公司正面临投资者联合起诉要求赔偿60亿美元的官司。目前看来投资者胜诉的希望越来越大。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泰科公司的股票肯定会受到重创。即便如此,无论理查德·弗里曼如何操作基金的泰科公司仓位,这场诉讼以及市场对此的反应都不是影响他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长期来看,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公司的重大新闻,市场对此的反应都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淡忘,因为所有的反应都已经体现在当时的市场交易上。人们总是善忘的,如果今年公司的收益符合预期,那么公司去年的丑闻就会被人们抛在脑后。许多的市场反应只不过是一些噪声,早晚会退去。长期投资者并不关注这些情况,他们可能忙于分析财务报表而顾不上关心这些。

投资定律30:不要过度分散投资

试图超越大盘的投资者往往持有较少的股票,显然他们不可能持有比大盘股票数量更多的股票。持有所有的股票相当于创建了一个与市场一模一样的组合,但这种情况一来并无多大意义,二来资金规模也不允许,因此唯一可能的选择就是持有较少的股票。

投资者也许持有太多的股票。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表明,截至2003年3月31日的10年间,集中投资的共同基金(也就是其资产至少30%集中于组合前10名股票)的收益率超过分散投资的共同基金的收益率大约1%。

其中一个集中投资的共同基金为自由橡树果20基金(Liberty Acorn Twenty),该基金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为非分散型(nondiversified)基金,由约翰·帕克(John Park)负责管理。证券交易委员会允许帕克将基金总共2.71亿美元资产的1/4投在一只股票上,前提是其余的资产投在某只股票的比例不超过其余资产的5%。就目前而言,帕克将58%的资产都投在前10名股票上。在熊市中,股票数量较少的基金不太容易受到大盘的拖累。2003年中期,自由橡树果20基金的收益率为9.8%,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率为6.7%。最近三年,该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0.6%,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率为-11%。

帕克通过分散化降低风险的做法就是尽量选择不相关的股票,即使两只股票同属一个行业也是如此。帕克在解释他手中的两只股票时说:“像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son,摩托车制造商)和自由媒介(Liberty Media)这两家公司,尽管同属消费品行业,但它们之间并无竞争,也非上下游关系。”这些消费品制造商的股票大约占帕克资产组合的14%。

帕克认为个人投资者或散户在试图建立集中组合时最好回避市值低于20亿美元的股票以规避流动性风险,并且尽量避开那些严重依赖少数客户的公司。同时他建议投资者选择负债比例较低,历年都有盈利的公司。帕克选择股票时要求公司至少有3~5年的良好业绩。

投资者在卖出股票时要遵守一定的纪律,不得随意而为。有时候,一只好股票上涨的速度过快超过预期,这样一来就使得这只股票的市值在投资组合中的比例显得过大。例如,2001年中,帕克卖出了医疗设备制造商波士顿科技公司(Boston Scientific)的股票。他一年前买入该股票的时候平均价格为15美元,后来涨到43美元。现在他又看上了另一只医疗设备商卫士公司(Guidant)的股票。

帕克警告说,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集中投资的基金业绩表现经常出现两极分化。不过一旦业绩突出,收益率也是非常诱人的。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尽管涉足的行业涵盖从保险到能源的诸多行业,但它本质上仍是进行集中投资的。33年前由沃伦·巴菲特创建的红杉基金也是进行集中投资,其业绩表现也是远远优于大盘。

投资定律31:股息定律

股息定律认为,当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低于3%时,就不适合买入股票。不幸的是,我们已经远离公司分红派息的大好时光,而且也看不到重温往昔的希望。因此用股息定律作为评价市场的方式,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回顾一下股市早期的情况。20世纪50年代,许多投资者买入股票除了希望升值以外同样也希望得到股息。一些股票每年支付相当于股票价格10%的股息,有些甚至更多。股息收益率就是每年收到的股息除以股票价格的百分比。显然,如果公司提高它的分红且股价保持不变,那么股息收益率就会上升。如果股价下跌而股息分红保持不变,股息收益率同样也会上升。由于股票价格远比股息波动更大,因此股息收益率主要是取决于股价。

20世纪90年代股票价格暴涨,而公司股息分红却没什么变化甚至有所削减。公司似乎倾向于保留盈余或将其用于扩大经营规模而不是分红。投资者在面临每年两位数的资本收益率(股价上涨带来的10%以上资本增值)或是每年仅1%~3%的股息收益率的选择之间,往往也会同公司管理层一样更看重前者。公司管理层有时也会考虑利用盈余从公开市场上买回自己公司的股票。这种回购意味着公司可以用股票期权的方式来支付公司高管的报酬,而不用给公司高管直接支付股票。因为支付股票会稀释股东权益。同时回购还有利于提升公司股票价格。目光敏锐的投资者也许会注意到利用股票回购去支撑股价的做法同样也大大有利于公司高管和他们拥有的股票期权。无论如何,股票回购已变成目前颇受欢迎的回馈股东的一种方式。这意味着当股价上涨时股息分红已被削减,使得股息收益率长期受到压制。即使股市重挫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股息收益率仍只有1.75%,而且看不出走高的趋势。

相信并依赖这条股息定律的投资者将会发现,这条定律再也行不通了。如果要让标准普尔指数的股息收益率重新回到3%,要么股市再度崩盘,要么公司打开保险箱给投资者分红。这两种情形看起来都不太可能发生,这就意味着拥护这条定律的人看来会郁闷很长一段时间。

投资定律32:获利了结并不会使你破产

这是一句提醒投资者的定律,他们往往会一直紧握上涨的股票不放直到股价又跌落下来,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如果投资者能自我控制并严守纪律,在投资过程中不断积小利为大利,也能够积聚可观的财富。利润在兑现前都只不过是纸上富贵。不过我们还是需要小心对待这条定律,因为它并不完全准确。

假设你持有一只股票,一年内涨了7美元,而另一只股票跌了9美元。兑现7美元的利润仍旧会使你亏损2美元。每个组合里面都有盈利的股票,也有亏损的股票,但是盈利部分一定要超过亏损部分,才能让投资者的资产增值。当然,这个建议听起来太简单不过,但是确实有许多投资者只关注盈利的股票,却忘了从整体角度考虑投资组合的收益率。

不过,这个建议确实也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另外在操作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纳税因素。如果你持有股票两年以上,那么获利部分只需交纳15%的资本利得税;如果你只是短期持有,那么获利部分的税率则参照个人收入所得税率,最高可达35%。显然,你赚了钱就必须纳税,但是税后利润必须超过投资组合的亏损部分才能够赚钱,除非你为了降低税务负担而打算甩掉这些包袱。

获利了结真的也有可能使你破产,因为投资总有成本。假设你通过折扣经纪商开户,并买入100股ABC公司的股票,这笔交易佣金费用为14.95美元,相当于每股15美分。但这只是买入时的成本。卖出股票同样也有成本。如果你想同时卖掉全部100股ABC公司股票,那么你就得另外支付每股15美分的成本。这就意味着只有当ABC股票每股上涨30美分以上你才会获利。如果ABC是只股价较高的大型股票,也许在几个月内上涨30美分并不稀罕,但如果ABC是一只股价较低的小型股票,即使上涨30美分也相当不容易。

共同基金的原理也是一样。如果你申购含销售费用的共同基金并支付前端销售费用,那么除非基金收益率达到5.75%以上,你在赎回时才会获利。另外你还得担心基金收取的管理费,通常在1%左右。如果你找到一只免销售费用的基金,那么你赚钱的概率就要大一些,基金收益率只需超过大约1.4%(管理费率)就可获利。当然,对于购买免销售费用的低成本共同基金也有一些争议。重要的是记住只有弥补完全部费用后才会有利润。

大多数投资专家相信,股票数量在20~50只的投资组合完全可以提供足够的分散化程度,又可以不用去复制整个市场。即使是试图复制市场的大型指数基金也不用持有市场全部股票。先锋综合股市指数基金只有3500种股票,但效果同5000只股票构成的威尔谢5000指数几乎完全一样。这样做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大多数指数都属于市值加权平均,它们持有的大盘股数量更多。由于这些股票对整体表现影响较大,因此就没有必要持有全部的小盘股。那些想要获得高收益的个人投资者存在的问题就是,他们可能持有太多的市场主流股票,从而不自觉复制了市场,这样就很难获得超过大盘的高收益。

投资定律33:买下整个市场

何必费尽心机想要击败市场?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因为大部分投资者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不妨买入针对整个股市的指数型基金,既简单又便宜。特别是先锋公司的综合股市指数基金,每100美元的投资只有0.2美元的费用,对于那些相信他们挑选股票或基金的技巧从长期来看永远也无法击败市场的投资者而言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策略。先锋基金公司在1976年首次发行了它的第一只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现在市场上大约有1/3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收益率能够击败指数。这个概率尽管不算太低,但也同时说明还有2/3的基金表现不如大盘。因此通过购买指数型基金的方式投资整个市场不仅简单便宜,并且获利的概率也较大,因为大部分投资者根本就无法赶上市场,更不要说击败市场了。

不过,通过申购指数基金来买入整个市场并非是持有市场的最佳途径。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的消费经济学教授克雷格·伊斯内森(Craig Israelsen)指出,你可以通过指数投资方式获得高额利润。他抱怨先锋综合股市指数基金的理由就是该基金是市值加权平均的,这意味着该基金持有的大盘股数量要比小盘股更多。这样一来,像3M这样的大型制造商的股价表现对指数整体收益率产生的影响就远远超过北加利福尼亚州的生物装备公司。伊斯内森认为有些小型股票甚至看不出对整体股市指数收益率有任何影响,因此先锋公司的综合股市指数基金只不过就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加进了少量小盘股而已。

伊斯内森教授认为,与其将资金全部投资到先锋综合股市指数基金,不如将资金平均分配到小盘股、中盘股和大盘股指数基金上。他推荐了三只指数基金:先锋小盘股指数基金(Vanguard Small-Cap Index)、德瑞福斯中盘股指数基金(Dreyfus MidCap Index)和先锋500指数基金(Vanguard 500Index)。采用这种指数投资方式同时投资这三只基金,相当于对大盘股、中盘股和小盘股一视同仁,并没有厚此薄彼。由于先锋综合股市指数基金属于市值加权平均,它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蓝筹股的表现。伊斯内森教授发现采用他推荐的投资方式,从1993年至2002年年末,年均收益率为9.6%,扣除费用后正好超出先锋综合股市指数基金收益率1个百分点。尽管这不是一个较大的优势,但随着时间累积也会相当可观。

无论投资者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投资整个市场,重要的是要仔细挑选基金。指数型基金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它并不是主动型管理基金,而是被动型管理基金。指数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在构筑完成投资组合后,并没有太多事情可做,后期只需要被动处理一下股息分红、参加董事会等方面的事情而已。一些好的指数型基金经理,像先锋500指数的格斯·索特(Gus Sauter)采用指数期货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这样先锋基金公司就可以向投资者收取较低的手续费,使公司在吸引客户方面处于优势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指数基金根本就不应该收取销售费用,100美元投资的管理费用也不应超过0.5美元。注意:摩根大通公司经纪人推销的指数基金需要花5.75%的手续费购买,并且每100美元还有0.69美元的管理费。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这种指数基金不值得买,而是不得不佩服这些经纪人的推销手腕。不过,通过指数基金买入整个股市的关键在于它既便宜又简单,而且在市场上总是能很容易找到便宜的指数基金。因此当经纪人向你推销昂贵的指数基金时千万不要急于出手。

投资定律34:逢低吸纳

看过股票K线图或行情表的投资者都知道,股市涨久必跌,跌久必涨,因此投资者应该尽可能低买高卖、高抛低吸。电视财经评论员经常谈到“逢低吸纳”,尽管带点事后诸葛亮的意味,但这个建议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尽管每天的行情表显示了所有的交易情况,但总是要隔一天、一个月或一年以后才可以看出股票的涨跌趋势。投资者都希望在价格低的时候买入、在价格高的时候卖出,毕竟,这是投资成功的关键所在。问题在于股票是否值得购买,价格仅仅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全部。

以卖二手车为例。如果我想以5万美元向你推销一辆二手捷达车,你一定会认为我疯了;如果我将价格降到3万美元,即使这部车已经比几个月前的价格还要便宜,你还是认为我病得不轻。因为二手捷达不值5万美元,也不值3万美元。事实上如果我能以8000美元成交的话,就算交到好运了。从这个例子中,投资者可以看出我之所以频繁降价是因为我急于出手。

短线投机者“逢低吸纳”时,通常希望抓住反弹赚钱。他们希望当天就可以找到一只低开高走的股票。股市行情瞬息万变,即使大盘飘红,仍有许多时候股票当天出现多次低点,先抑后扬。抓住这些低点入场,每天就能小赚一笔。尽管每个买卖来回可能只有几十美分或几美分的薄利,忙乎了一天也没有多少利润。即使如此,在上次牛市行情中,仍有不少人就靠这种交易方式来维持生计。我很怀疑这种交易方式的收益是否与风险相当。1999年,我在为《福布斯》杂志做市场调查时曾经采访过这样一个短线投机者。他每天都在等待时机,一般是在股票出现第二次探底时“逢低吸纳”,然后等待反弹后出手。这个人夸口每天只需上、下午各工作几小时,就可以轻松挣到6位数的薪水,我当时听起来感到非常羡慕。后来,杂志编辑告诉我,如果他是在高盛工作,公司付给他的薪水将远远高于此数,并且还不需要用自己的钱来冒险,而是用客户的钱来冒险,工作时间也相差无几。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股市正处牛市。我不知道这个短线投机者最近情况如何,但我敢打赌他最近日子肯定过得十分艰难。不管采取何种操作策略,短线投机都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游戏。

但是长期投资者则不妨利用“逢低吸纳”的操作策略。仔细分析行情的周线或月线图,寻找股价低于均价的入市时机,然后等待行情好转。只要投资者清楚自己购买股票的理由,相信未来股价会上涨,那么“逢低吸纳”就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市场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而这正是投资者入市的时机。股市短期向下修正(尤其是股市暴跌)实际上提供了入市良机,投资者千万不可错过。

最后,投资者还要记住,股票走势图仅代表过去的行情,并不能预测行情未来走势。趋势往下的股票可能一直下跌或者一直盘整,或者又突然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跳空猛涨。熊市里面股价修正并不常见,但牛市里面却可能一周就要修正两三次。总之不要忘记,基本面才是决定市场走势的因素,而K线图之类的图表只是市场走势的描述方式而已!

投资定律35:传言四起时买入,消息公开后卖出

这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投资定律,因为它暗示投资者提前获得了某些能够左右股价走势的内幕消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捷足先登。它满足了人们的某种自大心理,以为你可以从各种传言中准确判断出真假。不过想当然认为你在成千上万的投资者中享有特殊地位的想法,实在不太靠谱。

相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句古老的格言对于投机者更有意义。当投机者听到即将发生兼并收购的传言时,特别喜欢采用这种做法。围绕这些事件的所有猜测往往会导致股票在短期内大幅上涨。一旦公司发布官方消息,这种价格上涨就会戛然而止。实际上不仅是兼并收购传闻,只要是任何能够影响股价的企业传闻,这个策略几乎都能派上用场:公司总裁辞职、生物公司新产品发布、新工厂的开业和生产线的关闭……

采取这种策略的投资者希望市场会对某些传言感兴趣,股价也会做出反应。当传言证实后,股价还会顺势拉高一段。这样投资者就可以轻松出货,大赚一笔。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做。因为全都如此的话,股价就会在传言期间猛涨,而在消息见光后暴跌。

这种做法最大的风险就是投资者可能误信传言。想要确认传言是否真实,第一步是要区分其来源。随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信息公平披露法》的实施,泄露内幕消息被明令禁止。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经营动态等消息的时候,必须让所有媒体和证券分析师同时得到这些信息,这样使得任何人都不再享有信息方面的优势。当

然仍会有一些公司违反规定甚至是“故意泄露”,不过一旦露出马脚,它们可能会面临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诉讼指控及严厉处罚。因此,现在大部分的公司还是较守规矩,传言比过去要少了许多。

传言有时很难分辨真假。几个月前,我的一个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妻子,美国礼来制药公司(Eli Lilly)将要推出一种专治成人“注意力缺失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的新药。他认为现在医学临床上已诊断出许多成人患上"ADD",但市场上尚未开发出治疗"ADD"的新药,因此这正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例子:一个医药圈内人士,将知名药厂的新品开发计划对外透露。根据这条内幕消息或传言,我朋友的推理显得相当合理。不过问题在于,整个市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当礼来公司正式推出这种新药的时候,该公司的股价还因为别的消息而下跌。如果我当时根据那条传言大胆买入礼来公司的股票,并在消息公开后卖出,那么我肯定就会赔钱。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至少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的。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上流行的股票通告栏、聊天室、网络留言板,等等,上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和无数耸人听闻的谣言,而涉及的股票大部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盘股。现在许多人也开始学乖,不会再轻信网上的信息。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所谓的内幕消息投资小盘股多半会是场灾难。这些公司往往不在主流媒体的关注范围以内,多半籍籍无名。所以那些骗术高明的人相信投资者很难区分这些公司的传言到底是真是假。由于小公司股票交易并不活跃,少数几个人根据虚假信息(或异口同声使得虚假消息看上去像是真的)进行操作就很容易控制股价。那些高明的骗子也很少担心他们的骗局会露馅,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散布小公司的谣言,这些小公司也没有钱来起诉他们。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则不然,它们不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在媒体上澄清留言,而且其庞大的律师队伍也会让造谣者遭殃。

在这个即使是按照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披露的文件都会受到投资者质疑的年代,只有远离流言,仅根据事实投资的做法才是明智之举。

投资定律36:买入并持有

相信股市从长期来看收益率超过定期存款和债券的投资者往往会采用“买入并持有”的投资策略。还有一些投资期限较短或希望从短线交易中寻找刺激的投资者则相信他们能够击败市场。近年来,后一种类型的投资者比前一种类型的投资者要更多一些。

“买入并持有”的长期持有投资理论认为,应建立一个具有成长潜力、风险分散的投资组合,并尽量减少平时的交易次数。这是一个人们经常提及的投资方式之一,但同时也是最不被人相信的投资方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股票的平均持有期从28个月下降到16个月。共同基金的投资者过去从申购到赎回的平均跨度超过五年,如今这个数据已不足三年。

这种现象对投资者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如果投资者在1980年投入股市1000美元,然后不做任何操作(买入并持有),那么到了2000年年底其市值超过1.6万美元;但是如果投资者期间交易了其中85%的股票(该数据与大部分基金经理投资组合的平均周转率一致),那么在扣除税金和交易成本后市值只有8100美元。

投资者平时需要承受各种交易压力,其中大部分来自他们的股票经纪人。这些经纪人的收入就靠这些每笔15~30美元的佣金费用提成。经纪人手中的工具之一就是每季度发布的公司分析师研究报告,上面都是各种股票评论、行业分析等方面的文章。媒体也是一直在大肆宣扬行情趋势并向公众推荐股票和新的投资工具。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很难保持平静心态,如果继续坚持“买入并持有”的话就好像感觉到被这个市场抛弃,从而不由自主地进行交易。正如赌场才是赌博真正的赢家一样,股市里面的真正赢家并不是投资者,而是交易所和券商。

投资者频繁交易同样也对政府有利。如果投资者所持股票超过两年,政府征收15%的资本利得税;持有期不足两年则征收短期所得税最高可达35%。

“买入并持有”并不表示投资者在买入后什么也不做。“买入并持有”的一个缺陷就是忽略了人们的不时之需或紧急用途。有时人们在买入股票后往往会舍不得卖,因为看着股价持续上涨实在是件赏心乐事。当投资者急需用钱或需要调整投资组合时,建议先将投资组合中亏损的股票卖出,这样可以抵消纳税金额;如果你必须卖掉盈利的股票,那就先卖掉那些涨幅太高的股票。

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性格。如果你属于那种比较容易斤斤计较的性格,那么建议你最多每季度检查一次投资组合情况就可以了。此外,你还可以为自己限定交易次数。例如,强迫自己每年的换手率不得超过10%。

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华尔街总是向你推销各种产品和服务。股票经纪人几乎每天都可以找出上百种理由推荐你卖掉这只股票换成另一只股票。投资者需要记住的是,从长期来看,大部分有关公司现状和未来前景的小道消息都会被人遗忘。如果在最初买股票时就已经过深思熟虑,那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就用不着再去理会经纪人的各种唠叨,也不用再关注这方面的话题。

投资定律37:做多做空都能赚钱,只有贪婪者赔钱

大部分投资者都相信正常合理的贪婪,即使是没有看过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华尔街》的投资者也都知道,剧中由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主演的金融大亨戈登·杰科(Gordon Gecko)曾经说过“贪婪是件好事”(Greed is good)。的确,贪婪正是人的本性,它可以促使我们拼命挣钱,但在股市中无论投资者做多还是做空,过于贪婪可能适得其反。赌场上人们赚钱是因为他们相信所谓的“运气”或“手气”之类的东西,但是连赢5次轮盘赌并不会改变第6次的获胜概率。当事情进展顺利如愿,我们往往会有“顺其发展”的想法,就像赌场上把刚赚到的钱全部押上“乘胜追击”一样,其结果往往是将好不容易赢来的钱全部还给了赌场。当然,许多人走进赌场的时候就已做好了输钱的准备,不同的是投资者踏进股市时都是满心期望大赚一笔。

在2000年熊市的初期,美国金融市场心理学协会发布了一个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1/5的投资者期望股票投资的年均收益率超过20%。先锋基金公司的创始人约翰·博格则认为股市每年8%左右的收益率更为现实一些,其中大约1%来自股息分红。期望获得20%收益率的投资者肯定不会满意这种现实收益率,而这种不满可能引发错误的投资决策。

当一般投资者在发现投资收益率不如预期的时候,往往会反应过度并花很多钱将原来的股票换掉。这种做法很少有助于提高收益率,因为即使你新买入的股票后来的表现优于被替换掉的股票,换股的不菲成本也会抵消掉这个优势。投资者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才会收获丰厚的回报。刚进股市就走运的投资者同样也不应该冲动行事。行情好的时候,尤其是大牛市时几乎所有人都能赚钱,一些初出茅庐的新手甚至可以取得比那些经验丰富的投资大师还要好的业绩。但在这场充满风险的游戏中,唯一能够区分运气和技巧的东西就是长期的操作业绩。涨势不错的股票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它会一直涨下去。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密切予以关注,以确保其股价上涨幅度并未完全与公司的销售或盈利增长速度脱节。如果发现情况果真如此,那就应该当机立断卖掉它。假如看见卖掉之后股价又进一步上涨会让你抓狂,那就强迫自己不要再看这只股票,也不要有意无意在网站上输入这只股票的代码。

多头相信股市将会上涨,而空头认为股市将会下跌。那些贪婪的投资者就像农夫提着水桶一样,在华尔街将大量的金钱倒进无底洞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话又说回来,真正贪婪的人就是华尔街那些西装笔挺的专家,无论股市涨跌,他们都可以稳坐钓鱼台,从投资者那里坐收渔利。

无论如何,投资者确实可以在股市赚钱,但别指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会落在自己头上。

投资定律38:市场血流成河时正是进场良机

这是另一句奉承投资者的投资定律。当市场里面许多人都已倒下,剩下的人都在战栗发抖时,投资者就像战胜者一样昂首阔步扫过战场,从遇难者身上大肆掠夺战利品。“市场血流成河时正是进场良机”这条定律出自投资界传奇人物洛德·罗斯柴尔德(Lord Rothschild),他在滑铁卢战役拿破仑的军队败于英国威灵顿将军前夕说出了这条定律。罗斯柴尔德家族正是把握了这场战争的机遇,在国债交易上大发了一笔横财。

现在来看,这条投资定律与战争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它实际上是用另一种方式鼓励投资者应当在股市跌入谷底时大胆买入股票。如果你本身就对市场底部具有特别灵敏的嗅觉,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判断都是对的,那么就应该在底部时大胆进场。但问题在于,你可能花一生的时间进行投资而且相当成功,但却没有一次正确地预测到市场底部。

1928~1954年,道琼斯工业价格平均指数从386的高点下跌至40点,下跌幅度几乎达90%。毫无疑问,如果在道琼斯指数为40点时大胆进场,并一直持有到1954年股票涨回到原来的高点,你就会取得惊人的865%的收益率。但是话又说回来,又有谁知道需要等那么长时间呢?别忘了,道琼斯指数在此期间下跌了90%。当道琼斯指数下跌到200点时,跌幅已达48%,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市场血流成河”了,但是大盘跌势依然不止,又下跌了160点。

最近,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也经历了这样的腥风血雨。虽然纳斯达克指数在2003年从底部反弹了20%,但是也才刚过1600点。想想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最高曾突破5000点!从5000点跌到3000点差不多已算是“血流成河”了,再跌到2300点更是尸横遍野。所以,如果投资者在纳斯达克指数跌破1300点的时候进场,那就真是应该烧高香庆祝一番,因为这样的机遇许多投资者一辈子都不见得会碰见一次。

“市场血流成河时正是进场良机”这条定律不仅适用于大盘,也同样适用于个股。有时候价值型股票也会发生这种情况。按照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逆向思维的投资策略,当一只股票不再受市场青睐时,反而应该引起特别注意。不过投资者需要小心,伤口滴几滴血是一回事,而血流不止则是另一回事。

这条定律与前面提到的“逢低吸纳”含义相差无几,也类似于“高抛低吸”。这正是每个投资者都想做到的事情,祝你好运!

投资定律39:熊市最多持续一年

我们都愿意相信熊市的持续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一定极限。由于市场反映了所有投资者的心态,因此熊市总有止跌反弹的时候。同样我们也知道,从长期来看,股市的投资回报率为正数。因此牛市比熊市持续时间更长的说法不无道理。既然许多分析师声称1982~2000年(跨度为18年)都是牛市,那么熊市也许确实是一种暂时现象。但是熊市真的最多持续一年吗?

最近的一次熊市到目前为止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这足以反驳“熊市最多持续一年”的说法。无论最近的熊市如何发展(它看起来似乎正进入冬眠状态),历史上确实曾经出现过与1982年开始的大牛市时间跨度差不多的大熊市:1906~1921年,股市一直委靡不振;1929~1934年,股市对长期投资者而言也是一场灾难;1968~1982年,股市也令所有人失望。

当然,股市总是有涨有跌。即使在上面提到的那些大熊市中也有赚钱机会。例如,1930年年中股市就出现了反弹,许多股民也挣了一笔;1968~1982年尽管股市萧条,但是1968年年初和1969年年末的行情倒也不错。

从这些资料来看,从目前回溯到20世纪初,股市大约有1/3的时间处于熊市。安德鲁·史密瑟斯和史蒂芬·赖特在他们的《华尔街价值投资》一书中,正是因为这些频繁出现的熊市而对长期“买入并持有”的投资策略提出异议。我在这里引用他们的数据是想指出熊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短命。我同样也要借用他们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投资理论关于“股市的长期收益率为正”的观念与事实存在出入。史密瑟斯和赖特认为,如果你观察一下1950年以后的股市指数行情表,会认为长期持有的理论确实有效;但是如果将目光往前推移50年,这种说法就完全站不住脚。按照史密瑟斯和赖特的分析,所谓的长期投资利润其实绝大部分应归功于1982年开始的那场大牛市。

当然,这可能是因为今天的全球经济和股票市场与1950年之前的情况完全不同。也许是因为现代金融体系更加成熟、行业监管更加有效,从而是股市出现“长期走多、短期走空”局面。此外,股票投资已经从刚开始时只是少数特权阶层的游戏演变为普通大众的游戏,股市的游戏规则也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参与股市,希望股市运行良好,投资能有所回报。如果股市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意愿,那么它应该运行良好。当我们处在一个“经济衰退”取代“经济萧条”的年代,也许最坏的时期不会持续太久。

这种想法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我并不完全赞同。股市步入熊市阶段的时候,如果投资者信心动摇,总有可能会转化为长期熊市,并且看不到熊市会很快结束的迹象。不过,好消息是即使投资者身处熊市也不用特别紧张,仔细挑选股票或基金仍有赚钱机会。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