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股市名言:85大投资定律精解
第二篇 选股秘籍

股票市场只不过是供投资者筛选的众多股票的集合。正如占卜家念念有词、口若悬河地占卜未来一样,股市的预言家对股票市场以及如何挑选股票也有着无数种建议。

投资定律40:紧盯少数绩优股

无疑我们目前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投资者每天都被湮没在海量的信息中。设想一下你在某个悠闲的午后浏览雅虎网的财经网页,想要了解一下你感兴趣的公司情况。如果你能在下午看完五家公司的各种评论、财务报表,以及美国证监会要求公开披露的所有材料,就算非常不错了,而如果到了晚上你还能记得所看内容,那你简直就是个奇人!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并非专业分析师,并且有各自的日常工作,即使是像这样抽出一个下午来进行这种费力的研究也很困难。尽管这样的功课很困难,但它确实是投资的必要环节。因此,将股票数量限定在你所感兴趣的范围之内可以使你辛勤的研究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用担心这样做会使得你的投资组合不够分散化。事实上你随时可以通过买入一些低成本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或者买入那些跟踪面较宽的股票指数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来确保你的投资组合分散化。金融市场到处都有面向整个市场的金融产品,无须特别关注它们。因此,最要紧的是挑选出能够帮助你的组合击败大盘的股票。华尔街的专业分析师总是将其研究对象限定在某些范围内。一些大型券商的分析师通常只研究某一个行业,并在这个行业关注其中的5~10家公司,通常他们还有助手来协助完成繁重的工作。虽然共同基金的投资组合所涉及的行业战线较长,但它们同样依赖于许多以单个行业为基础进行市场研究的分析师的研究成果。

华尔街一些顶级投资经理的投资模式也是紧盯绩优股。以威廉·瑞恩(William Ruane)和罗伯特·戈德法布(Robert Goldfarb)管理的红杉基金为例,在过去的五年里,这只基金的整体表现超出同期标准普尔指数6个百分点,而在其40亿美元市值的投资组合中仅涉及15只股票。该基金投资组合的最大仓位(约13亿美元)投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上,约占其全部组合的1/3。红杉公司大约96%的资金都放在10只股票上。我们将在后面有关“避免过度分散化”的章节中讨论过度分散化的危险以及集中投资的好处。红杉基金的例子向我们表明,即使是那些非常成功的专业投资人士也并未假装无所不知,他们也只是专注于自身熟悉的行业。

一旦投资者缩小了投资的范围,下一步便是确定分析这些股票所需的信息。尤其是在高技术和生物行业,对一个外行的投资者而言,要完全理解公司生产的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举例来说,了解笔记本电脑的性能特点、这家厂商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稳定性如何、是否能维持较高的利润率,这些都很重要。但详细了解笔记本电脑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则大可不必。

由于每个公司并非独立存在,因此熟悉它所在的行业情况就显得非常关键。绩优股在该行业中总是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好的资产负债状况、性能更为优异的产品、更为低廉的成本,以及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大部分券商或经纪公司都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可以作为收集此类信息的来源。

同样,了解公司主要客户的情况也很重要。例如,像思科公司那样的服务器制造商,其命运完全取决于其客户(尤其是互联网类型的公司客户)的表现。一些为公司客户生产设备的小型公司,其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其中的两三个客户。如果你想选择此类公司,很显然你必须知道它的客户是否可靠,有无破产倒闭的危险,它们之间是否签订了长期协议。相对于B2C,B2B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另外也不能过于短视,只盯住你所关注的对象而忽视其竞争对手的崛起。那样的话就会错过机遇或付出惨重的代价。

彻底了解某家公司意味着至少你还需要熟悉与它相关的3~10家公司,它们可能是同行,也可能是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既然你并非无所不知,与其全线出击不如重点突破。因此,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尽量以审慎的态度紧盯那些重点目标。

投资定律41:好公司并不意味着好股票

如果某家公司只要收益稳定、历年经营状况良好、管理团队精明强干,就能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那么股市就不存在所谓的黑马股了。市场某种程度的疏忽对挑选股票的投资者而言正是一种机会。同样,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尽管其基本面良好,但股价却“跌跌不休”的情况并不少见。从那些对于股票代码比股票名称更熟悉的投资者口中,你会经常听到“好公司并不意味着好股票”这句话。短期来看,市场并不真正关心公司的管理层到底是谁或者长期销售增长如何。许多短线投资者只不过在乎股票能否马上得到市场的认可,他们才不在乎这些股票到底是好是坏。一些基本面投资者则在股价呆滞的股票中寻找投资目标,他们希望未来某种诸如新产品发布或消息等契机起到“催化剂”作用从而使股价出现转机。当然,要想赚钱必须在“催化剂”发生作用之前而不是之后才进行投资。

如果说“好公司必然是好股票”并不成立,那么这句话反过来说却无可辩驳,即“坏公司必然是坏股票”。粗略浏览一番最近的财经事件就会发现这一事实。

首先,来看看安然、世通(WorldCom)和南方健康(HealthSouth)的情况,它们都因为诈骗丑闻而声名狼藉。股市中大出风头的股票似乎并不必然代表着这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在20世纪末高科技泡沫时期,市场到处都是所谓的好股票。例如,美国的网络百货商“网络货车”(Webvan)就是这样一只人人都竞相追逐的“好股票”。这只股票以15美元的价格公开上市,一个月后股价就翻了一倍以上。这真不愧是一只“好股票”,但它却并不是一家好公司。“网络货车”提供的核心服务并不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因为我们毕竟还没有懒到连开车到几个街区之外的超市采购日常用品都嫌麻烦的地步(此外,大部分百货店都可以提供配送到家的服务,从而取代“网络货车”的功能)。尽管“网络货车”的股价曾经风光一时,但却是负债累累,根本没有利润可言。如今这只股票更是一文不值。

从长期来看,好公司确实是好股票。但是,我们所说的“好公司”到底如何定义?首先,它们必须销售人们所需的产品,还必须保持盈利、持续的收入增长,以及合理的负债水平,账面价值体现的资产同样也要足够大。一家公司之所以会成为所谓的“好公司”,主要依赖于公司所属的行业以及与同行业相比公司的发展模式以及基本面状况。显然,“什么是好公司?”就如同“什么是好电影?”一样是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部分“好电影”都有许多共同点:严谨的制作品质、超强的明星阵容和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情节。

好公司同样取决于是否拥有一只素质较佳、诚实可靠的管理团队。2001年3月,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伯纳德·布莱克(Bernard Black)曾经对俄罗斯的上市公司做过调查,观察良好的公司治理(高度透明的财务状况、尊重股东权利以及管理层诚实公正)是否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之所以选择俄罗斯市场是由于投资者对于这些上市公司以及日常监管缺乏信心从而导致股市一蹶不振。就金融市场而言,在叶利钦试图将整个国家带入市场经济体系以来,整个经济依旧处于少数金融寡头的垄断之中。俄罗斯目前的状况与美国19世纪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抢劫大亨”年代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与当年的美国相比,现在的俄罗斯由于渴望更快的发展更加迫切需要外资。按照布莱克教授的说法,俄罗斯股市的潜在市值达3万亿美元,但由于投资者无法相信俄罗斯的上市公司和投资环境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善,目前俄罗斯股市的整体市值仅为300亿美元。

布莱克教授采用布隆斯维克·沃伯格投资银行(Brunswick Warburg Investment Bank)发布的公司治理排行榜来审视俄罗斯大企业的情况。这家投资银行关注禁止内幕交易的法规和公司内部的独立董事人数。布莱克教授同样分析这些公司的资产、销售以及增长情况并确定它们如果是美国公司的话,在美国的市场环境下价值到底会是多少。以俄罗斯石油巨头卢克公司(Lukoil)为例,这家公司如果在美国上市,其市值将达到1.95亿美元,而在俄罗斯仅为550万美元。这家公司在公司治理排行榜上名列第20位。俄罗斯的一家电话公司(Vimplecom)在这个排行榜上高居第7位,但其当地市值不及美国市场市值的一半。布莱克教授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治理状况越好,俄罗斯与美国市场的市值差别越小。看起来,投资者确实愿意为“好公司”支付更高的代价。

投资定律42:千万不要赌马或迷信股票

投资实际上就是选择你最喜欢东西的一种过程。投资者将资金投向一只股票而不是另一只,是因为他相信这只股票具有巨大的潜力。也就是说,这家公司的产品、经营模式、前景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本身为了吸引投资者和客户的目光,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挤出笑脸,力图讨得大众欢心,只是这些举动有时做过了头反而显得滑稽可笑。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投资者常常喜欢将微软公司昵称为“好心先生”,就好像这家赚钱的公司已变成自己孩童时期一只可爱的毛绒玩具或洋娃娃。这种对待股票的方式难免有点感情用事,根本就不健康。

在本书的其他部分曾经提到过,耐心是投资者的必要武器。保持投资组合较低的周转率是降低佣金成本、提高税赋效率并最终实现长期盈利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投资者并非一定要进行投资。

例如,有时候某些股票表现太好。尽管获利丰厚,但随着股价的上涨,这些股票已显得被高估,此时就应该当机立断卖出这些股票。尽管人们总是有些不舍,但当股价超过了一定限度,它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至少应对投资组合的持仓状况重新进行评估。

股价涨得太高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股票可能使得原来的投资组合失去平衡。尤其是在公司分立合并后,或者是股票分割的时候,某只表现突出的股票可能会占到整个投资组合的5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分散化不足的问题。因此在这时卖掉部分获利的股票以降低持股比例,并换成其他行业的股票就显得非常必要。

例如,贝拉姨妈(Bella)一生都在贝尔电话公司做接线员,公司只给了她一些股票。当政府决定打破行业垄断时,原来贝尔公司的股票就换成了AT&T以及所有由贝尔公司分拆出来的小贝尔公司的股票,接着又换成像朗讯(Lucent)之类的股票。贝拉姨妈对股市并不感兴趣,她的操作策略就是一旦公司的名字变得古怪或听起来带有高科技味道时就卖掉这些股票。这种做法适合贝拉姨妈,是因为她还有一笔丰厚的退休金做靠山。但是对于退休还很遥远的年轻一代而言,就有必要加倍小心地分散风险。最近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投资组合完全由电信类股票构成,即使这些股票由原来的几只股票分拆而成,依然不是最安全的投资方式。

上面的情形,包括价格上涨过快是每个投资者都喜欢面对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甜蜜的烦恼。不过投资者也许还不得不面临另外一种困难局面,有时候会因为市场环境改变使得公司好景不在。

上市公司的员工往往也是自己公司忠实的投资者。当安然公司由于高管的欺诈行为倒闭时,许多员工也随着公司一起破产。过去当安然公司的股价上涨时,这些员工由于将安然股票纳入其养老金投资账户401(K)而感到欣喜;而当丑闻东窗事发后,由于养老金账户的诸多限制,这些员工没有办法出手自己的股票。安然公司也许是一个工作的好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完全依赖这家公司的股票来养老。你工作的公司也许是你最了解的公司(事实上对别的公司也应当同自己公司一样了解),因此持有公司的股票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过投资者应当将其薪水视为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如果你每年从公司领到5万美元的薪水,也许你就用不着将太多的资金投到公司股票上面。

历史上有许多声名显赫的传奇企业,它们在美国产业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欧文斯·康宁公司(Owens Coring)是一家成立于1935年的生产玻璃纤维的公司,拥有2万名员工,年营业额达50亿美元。这家公司的股票于1952年挂牌上市,当时正值一场大熊市快要结束。如今这只股票每股市价为0.63美元,正在破产法院的监护下实施重组。

毫无疑问康宁公司是历史悠久的好公司,在美国产业发展史上也占有过一席之地,但同时它也债台高筑并因此被告上法庭。如今人们总是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轮番辩论这些诉讼的是非功过。不过,这些官司毕竟存在,并因此改变了康宁公司的命运。不管人们有多么热爱这只股票或这家公司,都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

最后,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进行个人崇拜。杂志封面文章、电视新闻和商业周刊往往热衷于将一些投资经理或创业者塑造成英雄人物。但是这些仿佛出自美国女作家安·兰德(Ayn Rand)笔下的行业骄子,并非完美无缺的超人。以人称“电锯”的艾尔·邓莱普(Al Dunlap)为例,他的成长背景可谓丰富多彩,西点军校毕业,曾在陆军空降兵部队服役。他在接手陷入困境的斯考特造纸公司(Scott Paper Company)时采取铁腕手段裁员1.1万名员工后得到了“电锯”的绰号。他在与公司供货商谈判时争取到更加优惠的条件,并在企业瘦身后以65亿美元的高价将其卖给竞争对手金佰利公司。他的行事作风也许太过强硬,但他却将一家面临倒闭的企业变成了一家数亿美元的并购目标。

邓莱普经此一役一举成名。事实上由于他名气实在太大,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请他去接手另一家同样陷入困境的日光公司(Sunbeam)。邓莱普在接受公司委托前以每股12美元购买了一些日光公司的股票,当华尔街传出“电锯”即将进驻日光公司并开始大刀阔斧调整时,其股票迅速涨到17美元。但邓莱普的此次任期可以说是麻烦不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控告他财务诈骗,投资者也随后提出起诉。邓莱普最后分别以50万美元和150万美元的代价向政府和投资者和解了事。

在邓莱普卸任后,日光公司随即于2001年申请破产保护,在公司的申请书中特别将邓莱普的负债经营方式列为破产原因之一。日光公司于2002年年末退市,投资者希望“电锯”再展神奇的愿望终于落空。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也没有任何一个公司的总裁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投资者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如赛马场上没有赛马能够保持不败,股市也没有常胜将军,因此千万不要赌马或迷信股票。

投资定律43:当牛市见顶时,卖出涨幅最大的股票,因为涨得越高就会跌得越深;卖出涨幅最小的股票,因为上涨乏力必然掉头向下

牛市中涨得最快的股票总是会吸引眼球,因为从中可以看出推动股市的最新潮流。2000年,科技股已经接近一个较长上升波段的尾声,其后它们开始掉头向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容易明白投资者是如何相信这句格言的。问题是如何把握这种操作策略的时机,没有人真正知道熊市何时开始。“熊市”或“牛市”的标签总是在行情出现熊市或牛市好几个月后才会贴上。新闻媒体或金融分析师并不能够呼风唤雨,他们并不能够提前预测趋势,只是在趋势真正形成后才成为“事后诸葛亮”的。

让我们从牛市的初期说起。绝大多数分析师都认同上一次大牛市开始于1982年8月12日(当时道琼斯指数站在777点上),这一段波澜壮阔的行情于2000年3月最后一天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8年!

当然,在这18年的任何一天,人们都可能会认为牛市已经见顶,或是行情即将结束,或是也许会在未来几个月内结束。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无论周围发生了什么都没有改变行情走势,即使198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长期资本管理对冲基金(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hedge fund)的倒闭,甚至格林纳达、巴拿马、伊拉克、南斯拉夫的战事也没能改变牛市行情。

2000年行情暴跌前几个月,我曾经为《福布斯》杂志采访过一位投资经理,他在过去的十年中对行情一直看空。说实话,我真有点为那些委托他管理的投资者打抱不平,因为他无视周围明显的上涨行情而一次次错过赚钱良机。前面一段提到的所有那些负面信息以及金融事件并不足以使得这位空头赚钱。在股市崩盘几个月后,我接到了这位绅士的电话(他真称得上是位绅士,他并没有在股市崩盘后马上向我炫耀他是如何的富有远见,而是等了几个月),他礼貌地询问我现在对他看法如何。好吧,我认为如果你多年来一直预测牛市已到尽头,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对的。我的那篇采访文章发表后过了几个星期,这位投资经理终于迎来了他的闪光时刻(希望人们都理解这种幽默感),不过尽管如此却并不能改变他过去几年一直犯错的事实。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牛市何时结束,谁也做不到这一点。但如果你不知道股市何时见顶,那就无法卖掉涨得最多的股票,因为你无法知道何时该卖掉它们。

好吧,如果你反驳我的说法,认为你可以预测到1982年那场大牛市的尾部。股市泡沫破裂后许多公司的股价几乎是自由落体,而这些公司在1982年还没有挂牌上市。这段牛市的明星之一——微软公司是在1986年才公开上市。它当时股票分拆后的价格为每股0.07美元,如今经过再次分拆后每股24美元。按照股价分拆调整计算,微软的股价实际上在2000年3月达到最高点,每股28.75美元。因此即使股市开始步入熊市,微软的股价仍在上涨。在其最低点,微软的股价为每股10美元(经股票分拆调整)。也就是说,从2000年3月到12月,这只股票暴跌了58%。即便如此,它也并未完全吐出大牛市期间的涨幅,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你当时卖掉微软股票,你一定会后悔莫及。因为熊市持续两年后,这只股票又回到暴跌前的价位,后来股票再次分拆。不过,许多其他的公司就没有那么幸运,这些股票在股价暴跌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投资定律44:千万不要去接坠落的刀子

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华尔街名言,信不信由你,不过在此之前你最好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个性。有些股票确实会一跌到底,直到公司破产为止,连一点反弹都没有。“网络货车”是一家互联网配送服务商,使人们不用走出家门,坐在沙发上动动鼠标就可以采购到日常生活必需品。在2000年3月纳斯达克市场崩盘之前的一个月,这只股票市值高达48亿美元。但当股价开始下跌时,竟然一路跌到0!那种试图在下跌过程中“逢低吸纳”的做法根本就是自杀。

有些公司虽然不至于破产倒闭,但是其股价恐怕再也回不到泡沫时期创下的最高点。以网上书店起家的网络零售商亚马逊在泡沫破裂后存活了下来,并且看起来还可以维持相当一阵子,但亚马逊的股价要想再回到每股600美元的天价根本就不可能。亚马逊股价下跌过程中看上去确实有很多机会可以“逢低吸纳”,但每次这样做的结果都会遭致不幸。

诚然,许多像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这样伟大的价值型投资大师都通过投资过气的股票而大获成功,而股价大幅下挫正是股票过气的重要标志。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若是能分清哪些股票属于“过气”,哪些股票属于“过时”,那么对于他来讲,“去接坠落的刀子”就如同去接从天而降的金币。一位在圣迭戈掌管600亿美元资产的基金经理查尔斯·布兰德斯(Charles Brandes),最近要求旗下的研究人员去研究一下“坠落飞刀”现象。

布兰德斯的团队对1982年至2002年年底期间那些在12个月内市值损失了60%的1000家公司的命运进行了研究。他们排除了那些股价不足1美元的公司,而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市值1亿美元以上的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在股价急跌的三年内,大约13%的公司最终破产倒闭。不过即便如此,布兰德斯的“倒霉公司组合”在股价开始下跌的第一年,收益率竟然高达35%,而三年内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也有18%。

布兰德斯的结论就是:尽管“去接坠落飞刀”的投资策略可能会使投资经理陷入“买到另一只安然股票”的风险。但我们的研究表明:从长期看,这种投资策略,尤其是以组合的方式反而有助于改善整体投资组合收益率。

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投资组合”。徒手去接一把正在下落的飞刀很可能会失去一根手指,但如果接住了一大把坠落的飞刀,就有可能在行情出现转机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投资者采取这种策略需要极大的胆量,非常人所及。毕竟其中存在破产的风险。如果你按照布兰德斯的研究挑选1000只股票,那么其中的130家公司就会倒闭破产。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不过从整体组合角度出发,这些损失已被纳入整体投资组合中。专业资产管理人员,尤其是基金经理经常费尽口舌向人们解释为何投资组合中会有安然、世通、康萨可保险(Conseco)这样的股票。这些问题公司确实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过最终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率才是最重要的。

采取分散化投资组合追求整体收益率的做法,某些股票可能会破产倒闭就是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风险。每个人都摔过跟斗,都买过一些自己都羞于启齿的股票。不过当自己的整体投资组合收益率落后于大盘时,自己并没有持有安然之类的股票反而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我们从布兰德斯研究结果中得到的最重要经验就是:一个投资组合可以承受几只破产倒闭的股票,仍然能取得不错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想或者并不会持有1000只股票。如果你是一个倒霉的投资者,从这些一年中下跌60%的股票中挑选股票可能会是一场灾难。流动性就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想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买。记住,你永远也没有必要去持有这些下跌的股票,这些股票下跌的压力可能超出你能承受的范围。

布兰德斯的研究对象市值至少为1亿美元,并且随着市值的增长,股票的流动性就会改善,从而更容易脱手。在我撰写此书的时候,美国市值430亿美元的百时美-施贵宝制药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股价正面临重挫,但这只股票由于流动性充分,你的股票经纪人提交上去的卖单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交。个人投资者从下跌股票中搜寻投资目标时,最好锁定那些市值在4亿美元以上的股票,因为它们流动性高、成交量大。

不过千万不要相信“公司大到不会倒闭”的说法。安然公司曾经就是一个巨无霸,市值曾高达800亿美元,纸上富贵终究是过眼云烟。

对于投资者而言,基本面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拥有大量固定资产、负债较低(或与债权人达成两年内大幅削减债务的协议)、稳定的效益以及光明前景的公司,不太可能容易破产倒闭。布兰德斯手头有600亿美元的资金可供支配,他当然可以采取分散投资的策略,其投资组合中少数几只股票破产倒闭根本就对整体投资组合无关痛痒。但普通投资者就没那么幸运了,最好还是谨慎行事,别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冒险。

投资定律45:股票回购是公司经营状况复苏的信号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作为公司所有人之一并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公司董事会,它代表所有公司股东的利益。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由管理团队运作,他们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你购买了公司的股票也就意味着你拥有了公司的一切:厂房、零售卖场、货车、公司专用飞机、资产负债表上的股份、银行里的存款以及公司每季度的盈利。

通常,股东对于公司专用飞机并不感冒,但银行里的现金以及源源不断的利润呢?这不正是你投资这家公司的原因吗?公司管理层对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有如下几种处理方式:继续存放现金、扩大经营规模、以现金分红方式发放给股东或者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入自己公司股票的方式来支持公司的股票价位(也就是“股票回购”)。现金分红和股票回购都是将资金直接返还投资者的方式。现金分红更为直接一些,它是指每季度将股息支付给投资者。股票回购则是通过减少股票流通总量的方式在市场上间接起到支撑股价的作用。宣布现金分红或股票回购通常都能够在短期内引发股价上涨,此刻对于那些有意减仓的投资者正是出手良机。不过理论归理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如果管理层除了将现金分配给股东以外并无别的用途或打算,那么现金分红则是最佳办法,因为它最为简单直接,而且从税务角度来看也比较合算。

当然,管理层也有别的考虑。首先,现在大部分管理层的薪水都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这些股票期权一旦执行就会在市场上增加流通数量。股票数量越多,股价上涨动力就会越小。更为糟糕的是,像每股利润这样的收益指标就会下降。更多的股票意味着利润只会摊得更薄一些。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公司账面比较难看,长期下去就会影响股票走势。而如果随着股票期权的执行,公司与此同时回购股票就会有助于避免利润进一步稀释。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这种回购基本上都对管理层有利,因为他们可以趁机毫无顾忌地获得更多的股票期权。

管理层也可以通过缩股的方式(也就是注销部分股票)从账面上改善每股收益指标。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的效果更好。这对于新投资者而言也是好事一桩:同样一份股票,如今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每股利润。但是对于成长型投资者而言,他们更为关注未来每股利润的持续增长能力,这样一来就容易引起混乱。在他们眼里,股票回购带来的每股利润增长根本就是一场骗局,这种数字游戏根本没有实质意义,与公司的经营活动毫无瓜葛。

史密瑟斯和赖特合著的《华尔街价值投资》中提到,1993年至1998年期间,企业通过股票回购刺激股市的做法非常流行,以致公司成了股市上最主要的买家。确实,史密瑟斯和赖特的调查显示,当时美国的个人投资者(散户)几乎是一面倒都在卖出股票,而公司则是对于散户的抛单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史密瑟斯和赖特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公司回购股票,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牛市很可能就会变成熊市。

当然,除了股票回购以外,公司购买股票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公司都有自己的投资组合,其中一些就是公司内部的养老金投资计划。不过,史密瑟斯和赖特坦率直言,股票回购(许多还是借债进行)以及日益流行的向管理层发放股票期权的做法,从本质上来说与“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并无差别。

最后,你应该采取何种评价你自己的方式来评价管理层的做法。如果公司的股价确实被低估,那么股票回购也许是不错的主意。如果公司打算回购自己的股票,它应该选择成本更低的手段。公司应该用现金而不是借债去进行股票回购。另外,公司在进行股票回购前最好先向股东进行现金分红。

投资定律46:千万不要为了分红而紧握垃圾股不放

股息分红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讨论。首先从现金角度来看:公司承诺的每年或每季度的实际现金支出到底是什么?其次从股息收益率角度来看(也就是以百分比表示的股息分红除以股票价格的比例),它告诉投资者到底有多大的收益率获得了足够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票分红总是一件好事,它表示管理层意识到股东才是公司真正的老板,有权参与公司的利润分配。股息分红在一定时期内也意味着明确的收益率。不过,比起股价上涨导致资本增值带来的投资收益率相比,股息收益率多少有些显得不值一提。因此,千万不要为了分红而紧握垃圾股不放!

先锋基金创始人约翰·博格警告投资者,在熊市期间,即使大盘回暖,投资者也不要指望年均收益率会超过8%,而其中这个8%的年均收益率还包括1%的股息分红。尽管从长期来看1%确实看上去有些寒酸,但它确实代表了最近几年股息收益率的真实水平。由于股息收益率一直很低,因此许多公司管理层干脆就不再进行股息分红而宁愿选择保留现金或用于兼并收购。

试想一下,如果股息收益率仅为1.75%,甚至不及银行条件较好的大额定期存单或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根本不需要冒资本市场的风险进行股票投资就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1.75%的投资收益率。现代企业越来越吝啬股息分红,投资者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也许根本就不用考虑股票是否分红。如果你看中了某只股票,那就买它;如果这只股票碰巧还会分红,那就把它当做一笔意外之财。

下面将会解释,为何不值得为了领取股息分红而紧握股票不放。让我们再次讨论一下股息收益率的情况。股息收益率公式如下:

股息收益率=股息分红÷股票价格

正如大多数基于价格的公式一样,股息收益率公式中的股票价格也是这个公式中变动最为频繁的因素。让我们举一个略显夸张的例子,价格为每股2美元的股票每年分红1美元,那么其股息收益率就为50%;如果股票价格跌至每股1美元,那么股息收益率就为100%。这个例子有些极端,如果投资者真的以1美元的价格买入股票,那么无论期间股价如何变动,到年底光靠分红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这真是一笔不错的买卖;而如果投资者以2美元买入股票则根本就捞不到任何好处,因为他到头来虽然到手1美元分红,却赔了1美元的股价。无论股价如何变化,只有购买股票当时的股息收益率才有意义。对投资者而言,只有当股息分红增加的时候才能够谈得上“股息收益率增加确实是好消息”。同样,如果因为股价上涨导致股息收益率降低,倒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在计算总体收益率的时候只有最初的投资金额才是关键。

如果你能挑选到一只可以分红的股票,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公司可以分红至少说明它在银行有足够的现金存款,而且从长期来看公司运营状况比较稳定可靠。政府已经降低股息收入所得税率,这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好。股息分红还可以用来抵消交易手续费。如果你买入500美元的股票,交易费用为15美元,相当于交易成本为3%;如果你买入的股票股息收益率也是3%,那么就相当于你的投资收益率再也不会从负数起步了。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很容易改变股息分红计划,即使股东反对往往也无济于事,因为有关规章制度并没有强行要求必须现金分红。有时候,公司可能会因为市场状况不佳而减少股息分红,或者干脆就是因为手头现金不足。还有可能是因为公司经营策略发生了转变(公司转向兼并收购)。短期而言,市场将会对那些拖延或减少股息分红的公司做出反应,其股价将会受到冲击。

股息分红的一项优点就是:大多数公司都提供“股息分红再投资计划”,这样就可以将分到的现金很容易迅速转换成股票。这对于体制健全、信誉良好的公司来讲不失为一种增加股票投资的好方法。

投资定律47:购买“道指狗股”

本书所指的“道指狗股”,特指道琼斯工业平均价格指数成分股中股息收益率最高的10只股票,这些股票年均股息收益率为4.75%左右,超过大多数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大约2个百分点,比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出1.5个百分点。如果仅从股息分红方面考虑,在目前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以及股票市场一蹶不振的时候,购买“道指狗股”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撇开股息收益率不谈,这10家公司本身就是一流的大企业。如2003年道琼斯成分股中的摩根大通银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卡特彼勒重型机械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这些公司全都没有倒闭的危险,全都是一流的大公司,大部分都是地道的价值型股票。例如,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当时的市盈率为16倍左右,而其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市盈率则为21倍左右。

轩尼诗平衡基金(Hennessy Balanced Fund)的基金经理奈尔·亨尼西(Neil Hennessy),采用“购买道指狗股”的方法来管理其1500万美元的共同基金。这种投资策略帮助他投资那些一流的价值型股票。他的投资组合的市盈率为25,与相同收益的标准普尔指数相比其成本只有一半左右。他挑选的股票平均市值为300亿美元,证明这种投资策略倾向于大型的一流企业。由于受制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关共同基金投资方面的法律限制,单一股票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资产规模的5%,因此轩尼诗管理的基金保留了将近一半的现金。扣除全部手续费后,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因为过去五年,这只基金只上涨了4%,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6%,道琼斯指数上涨了7.5%。但这种半仓操作并重押大公司的操作策略,在2002年的股市暴跌行情中帮了大忙。当年轩尼诗基金的净值下降了4.5%,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则暴跌22%。尽管轩尼诗基金的业绩表现尚可,但还没有达到令人争相效仿的地步。多亏他只是半仓操作,手中的现金头寸帮助他缓冲了股市暴跌带来的冲击。

虽然购买“道指狗股”的投资策略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寻找既便宜又稳健投资目标的有效方法,但是投资者每年都需要检查一下名单,因为道琼斯工业平均价格指数成分股的构成可能每年都会发生变化。盲目相信购买“道指狗股”的做法并不可取,我们应该时不时到“犬圈”中去查看一下,看看是否有更中意的“道指狗股”值得带回家饲养。

想要尝试这种策略的投资者应该注意,必须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资产重新配置,通常每年都要替换3~4只股票。这种替换同样需要花费成本,包括纳税和交易手续费,很有可能让全部利润化为乌有。

投资定律48:购买分割后的股票

公司分割股票往往是因为股价太高,分割后股价就会下降,可以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投资。2∶1的股票分割相当于股价减半。许多投资者相信股票分割后,股价将会很快回升到原来的价位。尽管这种想法很吸引人,但根据股票定价方式来看,这种想法毫无根据可言。

需要记住的是,当股票分割的时候,所有与股份相关的数据都一同进行了分割。假如某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为每股50美元,每股收益为4美元,那么其市盈率为12.5。股票按2∶1进行分割后,股价变为每股25美元,每股收益则下降为2美元,而市盈率仍为12.5保持不变。2003年2月,微软公司宣布进行2∶1的股票分割,其股价从48美元降为24美元。半年之后,这只股票仍在每股24美元附近徘徊。

股票分割会刺激股价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分割后的股票变得更便宜了,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可以买得起。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一家优质公司,但很少有投资者买得起这家公司A类股票,其股价高达每股1.6万美元。它的股价如此之高是因为巴菲特从未进行过股票分割。事实上,每股哈撒韦股票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股票投资组合。

尽管哈撒韦股票价格高得惊人,但其市盈率甚至比微软股票还低一些。哈撒韦股票的市盈率为22,而微软股票的市盈率则为27。任何形式的股票分割都不会改变这个基本面情况。如果哈撒韦的股票分割至每股50美元的水平,许多投资者就会蜂拥而入,从而使哈撒韦的股价火上浇油。真正熟悉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它们并不抱怨哈撒韦的股价太高)并不会因为股票是否分割而改变看法,这也就是为何微软公司的股价在股票分割后并无变化的原因。市场在乎的是价值,而不是价格。

投资组合里面的股票发生分割对投资者而言是件好事,因为投资者可以持有更多的股票。尽管股票分割前后价值并无不同,但长期来看,持有更多股票更为有利一些。持有一股ABC股票,当股价上涨1元就会获利1元;持有两股ABC股票,当股价上涨1元就会获利2元。不过,这只是针对已经持有股票的投资者而言。当然,如果股价下跌,投资者的损失也类似于此。

总而言之,股票分割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也不值得特别兴奋,投资者应淡然处之。

投资定律49:弱势时买入,强势时卖出

这条投资定律是著名定律“高抛低吸”或“低卖高买”的姊妹篇,不过“弱势时买入,强势时卖出”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尽管人们无法判断股价的高点和低点,这些点位总是在出现后人们才会意识到,但是判断行情走势强弱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人们只要看一下行情走势图就会明白股价的走势。但是你真的应该这样做吗?

市场上有一群投资者专门关注行情图表的彩色线条而不是公司本身。我们把这些人称为“技术分析派”或“图表派”(chartists),他们不同于关注股票基本面的“基本面分析派”。按照股票行情走势图而不是资产负债表进行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股价可能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改变方向——事实上,这个范围小到不足1美分。如果投资真的像那样仅靠读读几张图表就可搞定一样简单,那我们人人都可以不用辛勤工作而成为百万富翁。

不过,这条定律仍有几分用处因为我们总是容易迷醉并犯下相反的错误。当大多数投资者看见股票下跌,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有倒霉蛋,并暗中庆幸自己并没有这只股票。我们总是偏向那些幸运儿,行情表中上升曲线总是能够吸引大家的目光。但是一旦我们追随股市上面的赢家,并在这些股票上涨时跟进买入,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正好是在行情的顶部附近买入,从而陷入“套牢”的困境。接着当股票下跌时,我们往往又会在惊恐之中卖出。这正好与“高抛低吸”或“低买高卖”的做法背道而驰。

虽然行情走势图方法并不是非常成熟的选股工具,但它也确有可参考之处。如果你发现一只股票趋势走弱,但是当你检查这只股票的资产负债表时发现,这家公司基本面状态良好,同时该公司也没有丑闻或不法行为,近期公司经营或管理层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也就是说,基本面方面一切正常,只是短期的卖压导致股价疲软。然后,你又发现这只股票的市盈率、销售比率或市净率等各项指标都优于同行业水平,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发掘出一只值得投资的被低估的价值型股票。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一只下跌中的股票也可能会持续下跌。

如果这种情况不幸发生,投资者可以考虑认赔出局,这样一来可以用亏损部分抵消掉盈利部分从而降低纳税基数。有些投资者总是一直保留账面亏损的股票,希望这些股票未来会出现反弹,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主动卖掉亏损股票实际上能够提升整体投资组合业绩。

这条定律的另一半,“强势时卖出”要容易实行一些。这样做除了一些机会成本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亏损,所以这种做法显得合情合理。但是每到年底,别忘了投资组合里除了赚钱的股票以外,还有赔钱的股票,而且必须保证赚钱的股票超过赔钱的股票,因此在“强势时卖出”时不要太过着急。另外,还要记住税务问题。短期资本收益的税率与所得税相同,高达35%,所持股票超过18个月以上则适用长期税率,目前仅为15%。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是在奖励耐心的长期投资者。

技术分析投资者往往是短线投资者。这种技术在日间交易员中特别流行,他们每次进出都只赚几十美分甚至几美分,一旦苗头不对就及时止损。只有大机构里面的高薪专业人员才适合进行这种投资,而且这个圈子里面的一流高手同时还会采用除了行情走势图表以外的其他手段来进行日常交易。

投资定律50:避免买入“便士股”

威尔谢5000指数包括许多你从未听说过的名字,不特别找的话你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些公司的存在。所谓的“整体市场指数”包含的许多股票市值非常小,交易量也不活跃,很少能入投资人的法眼。这些股票即使有交易也是微不足道,几周甚至几月都不见得会有成交。这些股票通常是由公司的创建者或公司内部人士持有,也许可以将其称为公开市场上的私人公司。显然,这种过低的流动性很容易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而这种波动又会吸引喜欢操纵市场的投机者上门。由于这些公司往往急需资金,它们往往为了推销股票而与券商或股票承销商狼狈为奸,这就是为什么散户或个人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开这些股票的原因。

当然,并不是所有“便士股”都做过这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有时候一些企业家在遭到创投资金或私募基金拒绝时,会转而采用“借壳上市”的办法,寻找一家实际上已经停业但尚未退市的上市公司,进行所谓的“反向收购”。这种做法可以使公司不用经过由投资银行承销的首次公开募股程序而直接变成一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先前曾遭受过两次打击:一次是无法筹集到私募基金,另一次是没有投资银行愿意协助其发行上市。不过这些痛苦在2000年之后由于创投市场和初级市场(公开发行市场)的回暖而逐渐淡忘。“反向收购”兴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对冲基金(hedge funds)愿意购买这些小公司的大量股份,进而介入公司经营管理,帮助公司获得成功。这有点像对上市公司进行创业资本投资。市场上有一些资金经理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业务,这些公司正是他们的投资目标,因为即使只有1000万美元规模的小型对冲基金,都可以在这些公司中买下足够的董事会席位。

不过,这并不是大多数投资者都会参与的投资游戏。由于相信公司的长期前景而买它的股票是一回事,而与总部设在北达科州荒凉之地的其他人坐在一起开董事会则是另一回事。

这些股票许多都是由你从未听说过的劵商经纪公司通过电话销售。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并不能够直接向你推销股票,而必须经过第三方——具备相关资质的注册经纪人。不过需要小心的是,仅仅因为经纪人已挂牌注册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对象。在这里,我并不愿意得罪许多人,认定所有名不见经传的小经纪商都诚信不佳,但那些随便打来推销“投资绝佳机会”的电话实在不值得理会。通常这些小经纪商的名字都大有来头,名字里都有类似“伯克希尔”、“摩根”这样一些华尔街金融巨头名称的字眼,好让粗心大意的投资者误以为它们真的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或摩根大通这样的公司。

有些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何在本书的某个章节鼓励投资股价遭到重挫的股票,而在别的章节却又警告投资者避开“便士股”。事实上,真正由于自身原因造成股价重挫而沦落为每股不足10美元的“便士股”的情况极为罕见,绝大部分所谓的“便士股”其实开始上市时股价就低于每股10美元。尚未停业的这些公司通常会采用“反向分拆股票”(reverse split)手段,也就是通过减少股份或缩股的办法来提升股价,从而避免被交易所勒令摘牌的命运。当一家公司甚至连这种挽救颜面的做法都无法采取时(就像安然股票一样,如今已沦为便士股),那么这家公司可以说是离破产倒闭已经不远了。

深度重挫的股价与濒临破产的股价仅有一线之隔,但如果你坚持选择仍在挂牌上市的股票,或者市值大于1亿美元的公司,就不用经常担心这个问题。

投资定律51:不要卖空小盘股

《福布斯》杂志每期都会有一页“多空推荐榜单”(Makers&Breakers),其中就有向做空者推荐的股票名单。不过,针对卖空一事,《福布斯》杂志倒是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从不向散户投资者推荐市值低于4亿美元的股票。对于卖空而言,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这意味着卖空者在接到催缴通知时,必须立即能够买回(回补)自己先前借入的股票。每个卖空者面临的麻烦就是可能会遇到“空头逼仓”(short squeeze)现象,可以使卖空者在短短一天之内“爆仓”而输个精光。

当市场上有太多的卖空者试图同时回补时,就会出现“空头逼仓”现象。这些老爱唱反调的空头在公开市场上突然买入大量的股票,从而造成股价上涨。

避免出现这种情形的一种办法就是避开那些热门的卖空股票而卖空冷门股票。如果没有其余的卖空者存在,就不会有所谓的“空头逼仓”。不过,其余空头并不总是出现逼仓的唯一原因。有时候,一些股市大户注意到某只股票短期内卖空数量加剧,就会主动发难、发起攻击买入大量股票推高股价,因为他们意识到空头最终必须为了止损而疯狂买进,这样就会进一步推高股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家原来一直倒霉的公司突然宣布利润大幅度提高或新产品试制成功的消息,许多新的投资者蜂拥而来使得股价止跌回升,引发“空头逼仓”。

因此,避开热门股票而卖空冷门股票的做法并不是避免“空头逼仓”的好方法。此外,单独卖空某只股票意味着你掌握了有关这只股票不为人知的内幕。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只是你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有十足的把握。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只卖空大盘股,因为它总有足够的股票可供卖出,无论是卖空还是回补都比较容易。由于成交量每天都在变化,因此股票市值就是一个更好的指标。假如你卖空IBM股票,那么任何大户都无法对此进行“空头逼仓”,因为IBM股票市值远大于许多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的规模。IBM宣布盈利状况改善的利好消息会使你的空头落空造成损失,但不会出现“空头逼仓”。无论哪一天IBM的股票发生什么事情,股市中都会有足够的买单和卖单而不至于引起股价的剧烈波动。

卖空者经常容易忘记的事情就是:公司管理层讨厌别人做空自己的股票。长期以来,卖空都被视为一种下作的行为,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简直就是一种卖国行为。这种操作手法多少有些丑陋,因为其出发点在于赌别人会出现危机,根本就是落井下石。IBM股票并不在乎别人卖空,因为这只股票对于个人投资者的这些情绪完全免疫。但对于小盘股而言,其股票往往通过柜台进行交易而且大部分股票都被公司创建者或内部人士持有,这些公司确实很在乎别人卖空。这些股票流动性不佳,其中许多公司即使其市值接近1亿美元仍然可能会出现持续几周都没有成交的尴尬场面。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对那些卖空者进行了惩罚。没错,这是一种市场操纵行为,但不能因为你想购买这些股票就强迫他们卖出股票。

除了我们大部分永远也不会涉足的兼并收购领域以外,就再也找不到比小型公司管理层与卖空者之间的争斗更为尔虞吾诈的地方了。虽然在这个电子交易盛行、无须见面就可以成交的时代,尽管交易双方天各一方,但利益冲突仍然在所难免。

有一句老话需要记住:怕什么,来什么!因此在卖空的时候需要特别当心。

不要卖空小盘股,而是尽量做空大盘股,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尽情享受侏儒击倒巨人带给你的喜悦!

投资定律52:卖空股票一定要设定止损点

投资者之所以“卖空股票”,是因为他们相信股价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下跌。通常这些卖空者本身并不持有这种股票,而是从经纪公司那里借入这些股票然后卖出。卖出的钱将会存到一个现金账户,然后投资者等待股价下跌后再以更低的价格买回同样数量的股票,并将其还给借出股票的经纪公司。这种归还股票的过程就称为“回补”(covering the trade)。卖出股票和买回股票的差额归投资者所有,经纪公司则收回股票并收取一定的交易手续费。从理论上说,“卖空股票”是投资者面临的风险程度最高的交易行为之一。考虑一下这种情况:如果你以50美元的价格买入ABC公司的股票,而ABC公司不幸破产倒闭,股东一分钱也收不回来,那么你就会损失50美元,尽管这是个打击,但也就仅限于此;如果你以50美元的价格卖空ABC公司的股票,而后来股价涨到100美元,你就会亏损50美元,而如果股价继续上涨到150美元,那么你的损失就会扩大到100美元。由于从理论上将,股价上涨并没有上限,因此卖空股票的亏损可能会无限膨胀。

尽管“卖空股票”不太可能出现这种失控局面,但是许多时候由于投资者始终不肯认输的性格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样,由于只是账面亏损,除非投资者回补才会形成实际亏损,这样就使得一些投资者容易存在侥幸心理并期待股价反转以证明他们原来并没有犯错,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会适得其反并最终导致局面无法收拾。

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卖空股票的时候提前设定止损点,并严格加以执行。止损点,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每笔交易所提前设定的一个亏损数据,也就是投资者所能够承受的损失。止损点的大小因人而异(有些人亏损10%满不在乎,而有些人亏损3%就会面红耳赤)。投资者也可以采用更为科学的办法来设定止损点位,如通过检查一段时期以来投资组合里面每只股票的表现情况来分析盈亏比例情况。由于最终目标是让投资组合年底市值超过年初数据,因此投资者不妨将止损点设定在低于平均盈利收益率的水平。这样一来,从总体上讲盈利部分就会一直超过亏损部分。

在某些情况下,只做多不做空的投资者时间较为充裕,他们有时间等待股价回升从而扭亏为盈,只要公司不会倒闭就可以。

“卖空股票”则不然,由于投资者是向经纪公司“融券”借入的股票,经纪公司有权以当前价格收回借出的股票。“卖空股票”一旦犯错,不但会很快赔上这笔交易,还会连累投资组合的其他部分,因为需要更多的资金去回补卖空缺口。

如果不及时止损,“卖空股票”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无限扩大。但投资者究竟应该保持空头仓位多久却并无明确的规范。通常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但它确实是一个麻烦。从技术上说,经纪公司可以在任何时候收回借出的股票。这种情形不太经常发生,因为经纪公司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客户赔钱,不过也确实会出现这种局面。如果经纪公司感到有必要收回借出的股票,它只要跟客户打声招呼就可以,它才不会管是否打乱了客户的计划安排。

通常,空头仓位并不会保留很久。确实,如果空头持仓几个月以上就会使大多数卖空者变成长期投资者。一般的空头仓位只持续几天甚至在当天就进行回补加以了结。再次提醒,多头与空头关于持仓多久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做多的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并打算持有一年以上,那么这只股票第一个月就下跌对他而言并不重要;而空头则必须立即判断自己到底是赌对了还是赌错了,这也就是为何设置止损点位如此重要的原因:一旦触及止损点位,就应该立即回补了结防止亏损扩大,不要再去纠缠以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投资者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忘掉过去随时准备再度出击。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