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股市名言:85大投资定律精解
第三篇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尽管互联网领域有许多令人尊敬的开拓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若论谁才是20世纪90年代真正的风云人物,那还是非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莫属。美联储的职责是维护美国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并将货币流通维持在合理水平。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都是新闻界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这群多少带点神秘感、在密室中决定整个国家财经命运的团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美联储成员每隔六周聚会一次并决定利率政策,而这总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美联储发布的一份简单的声明稿就会让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和各类专家忙个不迭,争相解读并分析美联储的态度、下一步动作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等等。这些学者和专家的推断中难免有一些老生常谈,本篇对此也进行简单的审视。

投资定律53:不要与美联储唱反调

许多投资者总是对美联储怀有敬畏心理,因为它似乎可以通过其制定利率的权力来操纵甚至控制市场。美联储的每次例会都是重大新闻,对于美联储的任何举措,人们关注的焦点永远都是:“市场将会如何反应?”美联储也经常被视为市场的幕后操纵者。在这个掌管全美金融命脉的准政府机构面前,谁又会不识趣敢于挑战其权威,公开与美联储唱反调呢?

不过,美联储并不负责股票市场的监管工作。格林斯潘最为人所熟知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美国银行系统的货币流动来管理并控制通货膨胀。显然,这种资金流动的调节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不过对于美联储而言,股票市场只是宏观经济运转情况的其中一个指标。尽管股市确实是一个重要、不容忽视的指标,但股票市场的涨跌并不是美联储控制的目标。美联储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忽略股票市场,但股票市场投资者却千万不能忽略美联储,只是美联储升降息的决定并不总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

美联储对于股市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来自于它对短期利率水平的控制。但美联储提高利率收紧银根,企业就会在筹集扩张所需的银行贷款或股本资金方面遇到麻烦,从而使得企业增长速度放缓,股价也会因此下挫;当美联储降低利率放松银根,企业就更容易扩张,股市也会因此上涨。

但是,对于股票市场究竟何时对美联储的决定做出反应则很难判断。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济快速增长,纳斯达克指数冲破5000点,道琼斯工业价格平均指数也突破12000点。格林斯潘注意到这种经济过热现象并认为其难以持续,他将这一现象称为“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随后他将利率水平提高到6.25%以促使经济降温。提高利率并没有对股市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股市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直到2000年3月才开始下跌。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美联储唱反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股市崩盘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自从2000年3月以来,美联储曾九次放松银根降低利率,并创下了利率1.25%的历史新低。但是美国企业并未对这种宽松的融资环境立即做出反应,而投资者也还在舔舐2000年春天股市暴跌重创后的伤口,根本无心或无力重返股市。即使是美联储也并不能够强迫人们去购买他们认为并不需要的东西。

2002年7月,安德鲁·史密瑟斯在伦敦《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上撰文指出,尽管连番降息,股市仍下跌1/3,显示美联储可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美联储可能担心,如果在当前利率水平如此低的情况下再次降低利息,将会被看做令人恐慌的信号。”

如果“不要与美联储唱反调”确实行之有效,那么市场就不应该对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大动作毫不买账,市场仍旧疲软不堪。美联储刺激市场失败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造成景气衰退的因素并非美联储所能完全掌控。首先,一系列公司丑闻开始暴露,投资者对于股票分析师、股票经纪人和投资银行已彻底失去信任,这些本该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对象到头来却被发现经常践踏投资者利益。投资者被那些看上去道貌岸然的公司彻底出卖,安然、世通、泰科、奎斯特国际电讯公司以及南方健康公司发生的丑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些公司的总裁一方面做假账欺骗投资者并公开偷逃税款,另一方面却又侵吞公司资源为自己收购天价艺术品、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甚至连已经退休的通用电气公司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这样的伟大人物(他曾经被誉为“经营之神”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如今也因为其令人艳羡的退休津贴而成为众矢之的。此外,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其后发生的阿富汗战争以及一年以后的伊拉克战争,都对股市造成了冲击。利率的重要性当然无可辩驳,但它们很难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闻。

经济学家常常指出,联邦利率削减对经济的影响有所谓的滞后效应,但人们对于经济和股市对于利率变动到底何时做出反应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有人说滞后3个月,也有人说滞后9个月或1年左右。无论结论如何,根据这种不确定进行的投资并无多大意义。

投资定律54:相信格林斯潘的判断

即使美联储主席责备投资者引发“非理性繁荣”,许多投资者还是把格林斯潘的言论当圣旨一样挂在嘴边。所谓的“格林斯潘的判断”(Greenspan put)是一句市场俚语,它是指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针对防止市场大幅持续下跌而采取的行动。换句话说,格林斯潘也是热爱股市的,并且意识到股市的持续上涨对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健康至关重要,因而不会任其垮掉。天哪,还有比这更天真的想法吗?

美联储并不会把股市放在心上,它的职责是通过控制和管理整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合理控制通货膨胀、保障充分就业来协调宏观经济。股市过快上涨正好与美联储控制通货膨胀的使命发生冲突。

举例来说,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技术之都加州旧金山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一飞冲天,房租和房价都高得离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纽约、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等美国人纷纷蜂拥而至希望在高科技行业谋职就业的地区。这些新来的人群,仿佛自己的账面资产是真的一样,大肆挥霍不断抬高物价。诚然,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得通货膨胀一时之间还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让公司只需稍微提高一下产品价格利润就会随着销售额水涨船高。如果不是因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那么后来发生的高科技泡沫破裂很可能就会提前爆发,因为美联储极有可能为对付通货膨胀采取更严厉的加息动作。

当人们讨论“格林斯潘的判断”时,简直把他当做市场幕后的指挥大师,而格林斯潘的工作实际上是要打击股市。1998~2000年,他多次提高利率。直到股市在2000年春天崩盘以前他一直在提高利率。

即使如此,像美林证券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以及债券天王——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仍然公开宣称,相信格林斯潘会采取措施降低股市跌幅。人们普遍认为美联储不会见死不救,当股市跌到一定程度,格林斯潘就会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

2004年4月14日,格林斯潘终于打破了人们天真的幻想。他公开澄清,自己无意干预股市。并警告投资者,美联储只有在股市陷入灾难的情况下才会出手,并不会为了让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收益而挽救市场。

投资定律55:连降两次必有反弹

市场对于美联储各项决定的反应,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即使如此,美联储确实对经济和股市产生无可辩驳的长期影响。“连降两次必有反弹”这条定律的意思是,每当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后,股市就会大涨。由于美联储每隔6周召开一次会议,连续两次降息差不多间隔3个月,因此不要指望股市某一天会大幅波动。连续两次降息后股市就会大涨,有时候股市行情会迅速做出反应,有时候需要等几个月直到降息的效应贯穿整个经济领域后股市才会有所反应。

美国经济研究院(Institute of Econometric Research)的诺曼·福斯巴克(Norman Fosback)于1972年提出了“连降两次必有反弹”的观点。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只是对利率有效,无论美联储连续两次降低短期利率、银行准备金率或信用保证金交易比率时,股市都会上涨。美联储连续两次降低利率20天后,标准普尔500指数通常上涨4%;3个月后,指数上涨11%左右,1年后指数上涨几乎接近30%。

1998年,在道琼斯指数两个月内上涨1700点期间,《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曾刊登了一篇题为《当道琼斯指数跃上10000点》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杰弗里·拉德曼(Jeffrey Laderman),特地引用“连降两次必有反弹”这条定律,作为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拉美债务危机发生后股市能够止跌回升的原因之一。

当美联储降低利率,借贷成本相应降低。消费者可以向银行申请不动产抵押贷款,从而缓解月供压力,并有余额进行消费或投资。最近利率降低使得汽车经销商可以向客户提供“零贷款利率”来刺激汽车销量。2001年美联储连续降低利率,确实有助于将美国从经济衰退的泥潭中拉出来,同时提升了近乎绝望的消费者信心。不过,失业率依然攀升,即使利率降低企业也不愿扩大生产规模。虽然借钱很容易,但企业往往只是借新债来偿还旧债。如此一来,虽然这种情况对于市场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这毕竟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也变得好看,但它对于股市投资组合的短期效益却没有任何正面影响。

经济学家关于美联储的一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并未达成共识,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6~9个月时间。作为“经济未来晴雨表”的股票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反应可能要更为迅速一些。但是别忘了,如果陷入旷日持久的熊市,股市也可能并不敏感,需要更长时间才会有所反应。在2000年至2002年年末,美联储将利率从2001年1月的6.25%降到2002年年底的1.25%,股市却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开始反弹。

降低利率无疑会刺激经济,但美联储并未向投资者保证这种刺激作用何时会体现在他们购买的股票价格上面。

过去,人们曾认为降低利率对银行股不利,因为降息会使银行贷款收益减少从而影响银行核心收益。如今,银行业经过多年的演变,大部分银行将自己定位于“金融服务企业”,其收入并不局限于存贷款利差,其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些业务范围多元化的银行如今已能够较好承受利率降低的影响,因此投资者也无须在美联储降低利率的时候回避银行类股票。

投资定律56:连升三次必有下跌

与“连降两次必有反弹”相对应的定律就是“连升三次必有下跌”,它是指美联储连续三次提高利率后,股市将会下跌。如果说降低利率对经济有刺激作用,那么提高利率就是美联储用来给过热的经济降温的手段之一。由于股市在经济增长期间更加繁荣,因此投资者在听到政府打算进行降温的时候可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2000年2月,美联储连续第三次提高了利率,股市1个月后开始下滑,期间虽略有反弹,年底股市仍以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10%的幅度收场。

但是,提高利率并不总是意味着未来经济状况堪忧。美联储的目标是维护经济可持续增长,而不是引发灾难。

经济繁荣时期适当提高利率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做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随着经济的增长,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增长。经济学中的“供需原理”指出,一旦需求过旺而供给保持不变,那么价格就会上涨。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对资金的需求会有适度的上涨。当然,如果资金成本过高,消费者就会望而却步,企业也会暂缓扩张计划。其结果就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股市收益率也会恶化。

很难提前预测提高或降低利率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尽管人们通常认为,高利率不利于经济而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但股市究竟何时会对此做出反应却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例如,美联储在1999年开始调高利率,而当年的标准普尔500指数非但没有下跌,反而上涨了21%。

投资者其实不用看美联储的脸色就应该预料到,那些一路狂飙的网络股、电信股和高科技股已经涨到云端,根本别指望它们会顺利软着陆,其下场只会是摔得粉碎。尽管人们总是把大牛市终结的责任怪罪到格林斯潘头上,但是说句公道话,他并没有必要这样做。事实上,导致科技股泡沫破裂的真正原因还是经济规律中逃脱不了的宿命:当新型服务器、芯片处理器以及玻璃纤维刚刚进入市场,公司可以赚取很高的利润;一旦竞争者跟进,其价格就会急剧下降。而且随着企业用户和消费者意识到他们的电脑足以应付日常需要时,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就会下降。对地下光缆的需求同样也会下降,使得举债数十亿美元兴建新通信系统的厂商入不敷出,叫苦不迭。

美联储提高利率的举措或许妨碍了某些公司租赁光纤网络空间的计划,对此我深表怀疑,因为美国公司似乎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网络空间。当人们不再需要借钱的时候,资金成本,也就是利率的高低并没有多大意义。

实际上,2000年是由于需求不振使得高科技行业暂时丧失了产品定价权,从而刺破了高科技泡沫,引发了一场罕见的熊市。美联储的行动也许加速了这个过程,但并不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对于投资者而言,任何时候都追随美联储的行动与追随市场基本面一样重要。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