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股市名言:85大投资定律精解
第五篇 年度效应

在每年的特定月份或在某些节假日前后进行的投资,也称为“季节性投资”(seasonal investing)。许多有关华尔街的谚语提到,一年中有一段时期或某几个月适合进行投资,或者适合远离市场休养生息。这些说法的问题在于,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市场肯定不会浪费利用这一规律获利的良机。如果股市真的总是在9月上涨,那么你可以打赌像高盛这样的公司一定会在8月入市并在10月1日全身而退,这样每年别的月份就可以高枕无忧,尽情享受了。同样,你也会十分肯定,市场中的每个人都会像高盛一样采取行动,其结果就会在8月底推高股价,而9月份股市根本就涨不起来反而会引起暴跌。高盛公司如此聪明,当然会注意到这一点。于是它提前到7月份开始建仓,以赶上8月份的行情。这种策略也许可以奏效一次,但其他人很快就会跟进。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如果投资真的那么简单,也许根本就没法进行投资。

投资定律63:1月效应

“1月效应”预计股市将在每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1月份上涨。这种说法的起源来自于一个合理的假设:投资者往往会在每年的12月清掉投资组合中亏损的股票,这样可以用亏损部分冲抵全年的盈利从而降低所需交纳的资本利得税(这是一种合理的避税行为)。这种做法就会造成股市在12月委靡不振,大量资金流出场外观望,而这些资金很可能会在1月份重新杀入股市,造成股市的反弹。这种效应主要集中在小盘股上,也许反映了人们愿意投资小型成长股的愿望,希望在本年度获得较好的收益。另外,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心情也较为乐观,这些都对1月份的行情较为有利。

问题在于,某个月份或某个季度不可能对股价有绝对影响。如果这种日历魔咒真的奏效,那么整个投资界就会提前几个月获悉并据此采取行动,这种集体行为的最终结果必然就会使所谓的“日历魔咒”消失。

嘉信研究中心分析了1926年1月到2002年12月的股市数据后发现,小盘股和大盘股1月份表现良好。小盘股1月份平均涨幅令人惊讶,达到5.4%,小盘股在7月和11月也表现良好,但平均只有1.6%的涨幅。所以长期数据表明,对于小盘股而言确实存在“1月效应”。大盘股实际上7月份行情最好,平均涨幅为1.8%,其次的两个月份为1月和11月,平均涨幅度均为1.6%。因此,对于大盘股而言,“1月效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嘉信投资研究中心还跟踪研究近年来“1月效应”逐渐衰落的原因。为了把焦点集中在“1月效应”上,将股票按市值大小分组,并将每组股票1月份的表现与其他月份相比。如果“1月效应”确实存在并且越发明显,那么各组数据就会存在较大的偏差。在1926~1976年期间,嘉信研究中心确实发现了这样的偏差,但这种偏差过一段时间就会缩小。

这种偏差缩小的现象是有道理的。“1月效应”持续时间越长,其效果就会递减。如果投资者知道小盘股会在1月份反弹,那么为何不在12月份“超卖”的时候买入呢?当然,这种12月份的买入会推高当月的股价,从而压缩1月份的上涨空间,进而削弱了所谓的“1月效应”。

嘉信投资研究中心发现,“5月进场,长期持有”的说法实际上有点揭开了“1月效应”的真相:自1926年起,在全年月份行情排名表上,1月排在第3位,但低于12月。12月份照理说应该是股票卖出的月份,行情不会太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人们认为的导致“1月效应”出现的12月份股票抛售现象,甚至可能并不存在。

1990~1999年,1月份小盘股表现优于大盘股的次数不到一半,尽管小盘股1月份的平均涨幅度仍有2.3%。小盘股无法每次(甚至只是大部分次数)胜出的事实表明,尽管长期来看“1月效应”依然说得过去,但这种现象也并非经常存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1月,小盘股表现远超大盘股,但这种情形也许可以用当时的市场情绪来加以解释。2000年1月行情火爆,投资者愿意承担小盘成长型股票的风险;2001年1月和2002年1月,当时行情开始复苏,小盘股再度流行,因为如果行情全年都会上涨,那么小盘股就最具上涨潜力。也许了解“1月效应”的关键在于应该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除了“1月效应”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影响股价,那么投资者就不能仅根据月份来进行投资。

一个持续、万无一失、每人都赚钱的月份肯定是不存在的。因为总会有人试图利用这种刻板机械的时间规律多赚一些,这样就会破坏这个时间规律。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投资的海森堡不确定理论(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of investing):除非改变规则,否则无法投入其中。

投资定律64:当月第一个交易日获利了结

任何事情的开端似乎总会引起投资者的兴趣。“1月效应”是指每年1月份小盘股总能给市场带来较高的回报。本节的这句格言则指出,任何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收益率总是较高。当然,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么每个人都会知道这一点;而如果每个人都知道的话,就不太可能根据这种现象赚钱了。

让我们看看2002年每个月第一周的交易情况。每个月的第一周,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共上涨6次,下跌也是6次。如果要据此建立交易模型的话,没有比这更为模糊的了。更糟糕的是,下跌的那几周跌得很惨,而上涨的那几周却很不给力。在下跌的那几周,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共跌去158点,其中3月份第一周跌幅最大,下跌58点;而上涨的那几周,指数总共才上涨81点。

这并不是说这条定律反过来说就会成立。换句话说,股市在每个月的第一个交易日后就会下跌。历史数据显示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我挑选了2002年的数据来观察是否有趋势存在。如果我选择别的年份,也许会发现这个趋势并进而宣称这条华尔街定律确实完美无瑕。这完全取决于你挑选的数据是什么。

由于在生活和投资中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艰难并正确的答案,当资料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乐意相信它,尤其对数据资料更是如此,因为人们总是说“数字不会撒谎”。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数据资料同样带有很强的欺骗性。资料不仅应该按照顺序进行整理以证实某种趋势或说法,这些资料也必须合理。

假设在过去10年中,股市总是会在每月的第一个交易日上涨,而你也能够总是在上涨结束前及时卖掉股票兑现利润。暂时忽略所有人都会跟风,从而造成股市在每月第二周的第一个交易日大幅下挫。你应该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怎么知道下个月情况会不会再度发生?”

某件事情连续25个月发生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在第26个月再次发生。这就好像由于太阳昨天从东方升起或数亿年来总是如此,因此就可以得出明天不会从东方升起一样荒谬。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原因在于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在缺乏某些基本理由的情况下,所有资料都应被质疑。这样做不仅是出于资料真实性方面的考虑,而且也是出于资料预测能力方面的考虑。

本书中的许多谚语、格言或神话看上去都像“常识”一样,但只要用常识和一点基础逻辑知识就足以证明它们并不可靠。

投资定律65:1月份行情预示全年走势

1月份股市行情往往被视为“风向标”,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每年第一个月的股市行情预示着当年行情将会上涨还是下跌。但是自1950年以来,标准普尔指数全年走势与1月份行情吻合的情况只出现过10次。

不过从“1月效应”角度来考虑一下这条定律,“1月效应”指的是投资者将资金投向小盘股将带动大盘上涨。如果你相信所谓的“1月效应”,那么就无法将1月份当做全年行情的“风向标”,因为当年股市将不可能下跌。“1月效应”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个良好开局,1月的“风向标”显示全年行情会上扬。由于我们知道某些年份(例如最近的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股市表现欠佳,因此我们据此逻辑推测1月为风向标的说法并不准确,“1月效应”并不存在,或两者皆为无稽之谈。

这个理论的问题在于,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这条定律认为1月份行情将会预测全年走势,而不是随后的11个月走势。因此,如果你在等待1月份的信号并据此决定2月1日到底是进场还是观望,就要多加小心。1987年,1月份行情预示着当年将会上涨,确实,标准普尔500指数到了12月底上涨了2%。不过,当年仅1月份指数就上涨了13.2%之多。如果你是因为1月份行情不错才决定入市的话,那么到年底的时候可能会亏损10%左右。

除了1987年股市大崩盘那年以外,自1950年起,1月份行情一直是接下来11个月股市行情的恰当指标,其中只有13次不准。也许,1月行情指标只是一种巧合。在根据这种月份风向标制定投资决策前,试着想象一下为何1月行情会导致当年其他月份跟进的原因。你应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当投资者观察股市运行模式时,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模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连续3年,每周一都在赌场里面赢21点赌博纯粹属于巧合,除非玩家知道每周一的21点庄家根本就不称职。

这类神话的一个陷阱在于:它们看上去好像只赚不赔,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势总会出现。不过,在根据趋势做出决策前,还是要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投资定律66:首周交易预示全年走势

部分投资者相信股市第一个月的行情将决定全年的走势,而一些更缺乏耐心的投资者只等一个星期就急于知道全年行情如何。背后支持这条定律的数据则更是容易引起混乱,而这条定律在投资圈里广为流传的程度则令人感到惊讶不已。

1990~2002年,如果以标准普尔500指数来进行衡量,用每年第一周行情来预测全年行情,其结果6次正确,6次错误。因此,这个说法的效果和随机抛掷硬币决定正反面概率差不多。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如果要找出一年中哪个星期比1月份的第一周更没有意义,我还真想不出来。那些真正做决策的大多数老板在1月7日前根本不会在办公室露面。大人物新年前夜(元旦)也不会工作,他们需要几天时间才能从节庆活动中调整过来。

投资定律67:5月份清仓离场

也许券商都喜欢夏天度长假,因此他们往往用这句俗语提醒客户,好让他们在夏天度假期间免受客户的电话打扰。当然,“5月份清仓离场”这种说法,也就是警告股市将在夏天的几个月下跌,只不过又是一句有关月份的无稽之谈。不过,一项较为严肃的论点支持了这种说法,它认为纽约夏季是基本不适宜居住的。这种不够怡人的天气不禁让人揣测华尔街的顶尖交易员一到夏天都纷纷逃离纽约,到气候温和舒适的地方度假去了,而把一大堆的生意留到9月再处理。这就难免给人带来这样一种印象:股市都被交给助理和商学院刚毕业的新手,而他们则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这种状况直到那些外出度假的投资老手回来才会结束。情况果真如此吗?非也!当那些大腕在里约热内卢度假的时候,散户也许可以自己打理得更好。

事实是,夏天本身与股市行情好坏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嘉信研究中心在分析了标准普尔500指数自1962年以来的表现后指出,历史上,7月实际上是股市行情最好的月份。标准普尔500投资组合7月份的平均收益率接近2%,8月份的收益率则为1.5%,比起“5月份清仓离场”建议再次进场的11月份表现略好一点点。1962年以来,历史上唯一下跌的月份是9月,亏损则低于1%。

将5月至10月这段时期与11月至次年4月这段时期的股市行情相比较,嘉信研究中心发现,前者落后后者大约0.4%。但嘉信研究中心指出,为了这么一点差距而来回进出股市实在有些荒谬,而且肯定会赔钱。话又说回来,炎炎夏日你又会将钱放在哪里?存在平均利率为0.32%的活期账户吗?夏天股市的平均收益率为0.8%,远比活期存款更有吸引力。显然,全年一直投资股市才是明智的选择。

最后,嘉信研究中心做了一个模拟投资,假设在1926年投资1万美元进入股市并一直待在里面,那么这笔投资现在将增值到2300万美元;如果每年夏天都将这笔投资从股市撤出并在天空飘下第一片雪花的时候再次进入股市,那么到现在为止这笔投资仅为570万美元。

所有这些计算都未考虑到这样一些事实:买卖股票要花手续费,而且盈利部分还需交纳资本利得税。资金不断进出股市的成本相当可观,也会产生利税所得。关于嘉信研究中心的发现还有一点值得商榷:它谈论的都是平均值。这就意味着,7月份的股市行情总是有好有坏。没有办法提前知道某个7月份的股市行情如何,只有过了这个7月才会清楚这一点。

投资定律68:圣帕特里克节前获利了结

圣帕特里克节(St.Patty's)指每年的3月17日,是为了纪念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美国从1937年起每年都庆祝这个节日。这条定律也许要追溯到爱尔兰人的运气,或者那些徘徊在节日前后偶尔预告纽约春天来临的可爱精灵。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相信圣帕特里克节的前一个交易日(也就是3月16)是一个获利了结的恰当时机。

然而,自1988年以来,每到3月16日,这天的交易情况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形。2001年,圣帕特里克节前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23点,因此在此之前获利了结的投资者可能少承受了一些痛苦。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只下跌1点,无论对于场内还是场外的投资者而言都是难以察觉的。1994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在圣帕特里克节前持平,因此更不需要提前交易。圣帕特里克节前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最大的一年是1994年,当天指数上涨了11点,在此之前卖出的投资者则错过了这次轻度反弹。不过这次反弹力度有限,那些抓住机会获利的投资者还不至于为了这点利润而纵酒狂欢、彻夜不眠。

总而言之,并没有所谓的模式,这并不令人惊奇,因为这句话本身并不符合逻辑,也许是爱尔兰的精灵将两者都带走的缘故吧。

投资定律69:避开“10月惊奇”

市场对10月的恐惧根源于历史事件的巧合。股市在1929年、1937年、1978年、1979年和1987年10月狂跌。其中1987年10月19日甚至以“黑色星期一”著称,当日道琼斯指数暴跌超过500点,跌幅高达22%,至今令人心有余悸。最终,1987年的那个恐怖日子只不过是1982年开始直到2000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8年之久的大牛市之间发生的一段纷扰而已。金融界一直忘不了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令人想起了那个预示着大萧条时代开始的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盘。

对于股市而言,从历史上看,10月一直是一个糟糕的月份。不过根据嘉信研究中心在认真分析历史数据后得出结论:9月实际上更为糟糕。这个发现有点道理,因为避开“10月惊奇”的传统导致了投资者纷纷在9月卖出股票逃离股市,这样就使9月成为一年当中最糟糕的月份。不过,像股市暴跌这样的重大新闻事件却由于巧合发生在10月。

1987年“黑色星期一”,市场的恐慌只持续了一天,而1929年的那次暴跌则持续了好几天。当时,道琼斯指数从1926年的100点涨到1929年9月3日的381点。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股市第一次大幅下跌,并一直持续到5天之后的“黑色星期二”。在那段悲惨的日子,道琼斯指数短短五天内市值蒸发了62%,就连周末休市也未能阻止惨剧发生。

1987年“黑色星期一”后,媒体开始纷纷议论“新大萧条”,人们也分为两派辩论大萧条再度爆发的概率和可能性。由于“黑色星期一”波及全球,各国股市纷纷大幅下跌,人们普遍担心会导致一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就在此时,一则可能引发股市暴跌的新闻出现了:巴西政府宣布停止付息,这导致了美元贬值。经济学家担心会出现连锁反应:巴西停止付息;导致美元贬值;进而造成当地经济衰退;出口萎缩、进口需求减少。部分人士甚至担心,美国政府希望通过美元贬值并且是快速贬值的方式来解决贸易赤字问题。美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放缓可能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并造成难以控制的金融问题。

这种悲观预测最终并未成真,也许是因为人们知道那种结果只是一种可能。全球央行有能力控制货币流动,全球经济再度复苏。不过,这仍旧是一个令人感到紧张的10月,很难轻易将其忘掉。当然,股市暴跌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无论是出于对世界上重大事件的反应,还是修正涨得过头的股市。高科技泡沫确实在2000年3月终于破灭,这次暴跌的时间离10月还相差很远。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月份是安全的,也没有一个月份是致命的。即使是可怜的9月,也就是平均收益率为负的月份,也有过自己的好时光。

除了死神降临地球的那个恐怖之夜,没有理由担心害怕10月。

投资定律70:圣诞节攻势

股市代表了现今以商业为基础的经济社会特征。尽管许多人对于物欲横流的世道感到悲哀,但节假日正是一年当中最具商业气息的日子,仅凭这一点就有助于股市。

圣诞节前后的股市上涨行情(“圣诞节攻势”)是一个多少有点令人困惑的概念。一种说法是指它预计在12月的最后5个交易日或1月的头两个交易日股市将会上扬。如果“圣诞节攻势”并未出现,那么来年股市行情就会一蹶不振,不过该神话并未明确说明这一点。在财经媒体上,你会发现“圣诞节攻势”其实出现在11月至12月的任何时段,并非总是出现在12月底。因此,这则神话到底要说明什么,它对股市交易者的作用是什么,多少有些模糊不清。大体看来,这条定律起源于华尔街人士和那些报道股市行情的媒体为烘托节日气氛而编撰出来的东西。

“圣诞节攻势”也与其他一些投资定律存在冲突。例如前面有条定律提到,每到年底的时候,投资者往往会卖掉亏损的股票以降低资本利得税纳税金额,这种合理避税的做法往往导致股市12月份行情不佳。这条定律又进一步引发了所谓的“1月效应”,也就是说12月退出场外的资金又会在年初回流股市,并且通常集中在小盘股上。

支持年末行情“圣诞节攻势”的一种观点认为,也许我们可以从驾着驯鹿雪橇从北极而来的圣诞老人身上的服装找到答案。某些行业,尤其是零售和消费用品制造业(如服装行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四季度的盈利来维持全年利润。毕竟,感恩节后一直是美国最大的消费旺季。不过节假日销售数据顶多是一个粗略的数据,分析师还得考虑购物中心交通流量、网站点击次数等因素才能推算出报表中的准确数据,并在来年的前几个月予以披露。

嘉信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对“圣诞节攻势”这条定律有一定的支持,该中心发现,自1926年以来,12月可以排在股市年度月份行情榜的第三位,仅略低于1月和7月,11月则排名第四。因此从历史角度看,11月至1月确实是持有股票的好时期。不过需要记住,这些数据只是平均回报率数据,大约都在1.5%。当然,真正月份的回报率并不会是平均数据,而且很有可能转正为负。

说到底,股市对于节假日或日历上的任何一个日子都并不在乎,最好不要把股市人格化,以为股市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

最后,“圣诞节攻势”这条定律与其说是股市行情的一种预测,不如说是股市行情的一种描述,并不值得根据这条定律进行交易。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