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股市名言:85大投资定律精解
第七篇 经济与政治

毫无疑问,政治与经济紧密交织在一起。一次难以摆脱的经济衰退让老布什总统丢掉白宫宝座,而一次经济繁荣则为克林顿赢得了两届总统任期。华盛顿特区或50个州的首府,每个季度都会颁布大量法令试图影响全国和地区经济。尽管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依然只是少数人辩论的话题,但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分清两者却是非常困难。

投资定律76:婴儿潮一代退休后,股市将要下跌

目前股市中有1万亿美元左右的退休资金在进行股票投资。这些退休金的主人一旦退休,就会把股票兑换成现金以支付养老生活费用。1万亿美元一溜烟从股市中消失,这种情形想想都会令人胆战心惊。

当然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形还没有发生,好消息是你也可以打赌它以后也不会发生。那些建议大众选择股票以外投资方式的人经常鼓噪股市即将崩盘的观点。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畅销书作家罗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他在《富爸爸大预言》(Rich Dad's Prophecy)一书中提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股市崩盘已经迫在眉睫,要防止悲剧发生,人们应该将自己的钱从股市中撤出并转而投向房地产之类的实物上面。顺带说一下,清崎先生还有光盘、录像带和研讨会入场券打折销售,可以在这方面助你一臂之力。

清崎先生是用人口统计学的论点来看待这场即将到来的股市浩劫。战后婴儿潮一代通过共同基金和401(K)退休金投资计划将自己的大部分退休金放在股票市场里面。当他们退休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动用这笔钱来支付生活费用;股市之所以会崩盘,是因为婴儿潮之后的下一代人口较少,并且也没有将足够的资金投入股市,这样股市里面的资金就会逐渐干涸,大盘就会最终搁浅。基本上,这是一个社会保障问题转移到股票市场的结果。

不过,尽管社会保障系统麻烦不断,股市却没有出现问题。需要记住的是,婴儿潮一代定义为1946~1964年期间出生的人群,因此这些数量约7700万的人群不会一下子同时退休。

另外,可以躲开末日审判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延长。编剧彼得·施瓦兹认为,到了2020年,大多数美国人都会接受某种延缓衰老的治疗。事实上,在目前人口(包括许多婴儿潮一代的人在内)当中,相当大比例人口的工作年数比预期的时间要长。即使未来医疗技术没有突破,普通美国人还是有一半的机会活到90岁以上。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婴儿潮一代的退休时间跨度要比悲观论者预计的时间跨度宽得多。尽管婴儿潮一代的资金最终会流出股市,这个过程将会是渐进发生的(如果没有几十年的话至少也有好多年),不会造成股市暴跌。

清崎先生还过分夸大了婴儿潮一代的投资,尤其是通过互助基金的投资对股市产生的影响。有价证券最大的买家和卖家并不是市场里面的散户群体,而是那些公司客户。这些公司由于向管理层发放股票期权或限制类型的股票,或者是出于自营投资方面的考虑而在股市中回购自己的股票。

按照安德鲁·史密瑟斯和史蒂芬·赖特的说法,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普通股的净买主并非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而是上市公司自己。这就意味着,至少股市并不仅仅只是代表婴儿潮一代的退休金而已。

投资定律77:股市是经济先行指标

所谓“先行指标”是指经济领域内任何可以测量的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洞悉经济的未来走势。股票市场由于很容易用其组成部分的价格加以测量,因此就成了许多主流媒体宠爱的先行指标。另外,不同于像新车销售量、住房开工数量、消费者信心和失业率等定期发布的其他数据,股市的数据每天都在刷新,从而满足了我们想要持续不断了解从现在开始一年内每天经济状况如何的需要。同样,人们无法忘却,1929年的股市崩盘确实引发了经济大萧条。然而,股市今天的表现会决定明天经济状况的这种想法,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危险,他们可能会因为股市某天或某周出现大幅暴跌而惊慌失措。

股市其实是一个极为糟糕的先行指标。记得20世纪70年代,股票市场由于面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禁运造成的通货膨胀而损失惨重。当时,股市实际上严重滞后于油价的涨幅。也有人认为,20世纪整个90年代异常便宜的石油价格,对那个十年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股市攀升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美联储推行的调节性货币政策,先是实行固定利率,90年代后期又开始逐渐加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高科技泡沫的破裂。那段时期,股票和债券财富数万亿美元的损失的确令经济元气大伤。不过,假如格林斯潘的政策是对的,那么就应当是经济挫伤了股市,而不是股市挫伤了经济。

同样要记住,这场科技泡沫破裂后,专家学者预言的美国经济许多更为悲惨的场景并没有变为现实。和历史标准相比,美国当时经历的只能算是温和的经济衰退,而在此之前,人们都在谈论两位数以上的经济衰退、两位数以上的失业率,甚至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大部分恐惧来自于财富缩水效应,那些曾经因股市暴涨而身价不菲的人,股市暴跌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穷人,进而停止了消费。

最后,尽管纽约和华盛顿特区发生了“9·11”恐怖袭击,随着美联储削减利率刺激了房地产市场和不动产抵押再融资市场,美国经济还是能够蹒跚向前。低利率也使汽车厂商能够向客户提供新车零息贷款,这样即使股市损失惨重还是可以花钱购买新车。在这个例子中,美联储和美国产业界携手合作,显示了它们能够应对股市困难局面,使得美国经济正常运行。

当然,股票市场的确代表了所有投资者对于未来的预期。因此,股市的坍塌意味着人们的负面情绪正在发生作用。但是,情绪并不能够决定现实,它只是人们在某一时刻,基于对现实的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合适的先行指标应该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而股市并不符合这一点。对于经历过1987年股市暴跌的投资者而言,这是个好消息,证明美国经济能够承受股市重挫,持续增长。因此,即使股市掉头向下也没必要感到惊慌,因为它并不意味着大街上慈善机构摆出的食物救济摊就会排起了长龙。

投资定律78:减税终结经济衰退

经济衰退在美国被定义为国内生产总值(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萎缩,意味着企业平均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比过去要少。美国两党政客们最喜欢采用的伎俩就是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民主党肯尼迪总统和共和党里根总统,这两个政治版图上南辕北辙的人物都不约而同采用过这一招。他们希望通过减税能够把更多的钱装进消费者的腰包,并进而通过商业领域消费回到经济体中。对于靠利润增长驱动的股票市场而言,经济衰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投资界的相当一部分人士相信,减税能够终结经济衰退,因此对股市有益。然而,事情的真相却是不偏不倚,有些减税措施确实能够终结经济衰退,而有些减税措施的效果却并不明显。

减税并不预示着目前正是入市的大好时机,未来前景一片光明,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减税的效果可能需要多年后才能感受得到(大部分预算法案都持续10年以上,届时签署法案的总统早已退休,很可能正忙于撰写回忆录)。到那个时候,减税的效果很可能被后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所掩盖。最近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小布什总统上任后第一个夏天推行的减税,其经济效应就被随后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打断。

一种观点听起来颇有道理,它认为减税确实可以终结衰退,但要看减税方式是否正确。政治经济学院的迈克尔·梅乐普(Michael A.Meeropol)检验了过去两次的经济衰退和两次减税措施来证明这个观点。首先,梅乐普调查了1974~1975年福特总统当政期间的那次经济衰退。这是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短短几个月内就从4.8%攀升到8.9%,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下降3.8%。福特总统试图通过刺激消费者支出来终结经济衰退。他颁布了低收入户所得税抵免法案(Earned Income Tax Credit,EITC),使低收入美国人完全不用缴纳联邦所得税。他向所有纳税人及其被抚养人每人提供了100美元(相当于今天标准)的信用额度,并且提高纳税收入减免额度的金额,至于边际税率部分则是单独计算处理。这些措施的确刺激了消费,消费者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从61.7%提高到63.1%,并且在20世纪整个70年代都保持了较高水平。但是,当时这一切并没有帮到股市,因为人们把这些新钱都给花掉,并没有将其投入股市。不过现在看来,这些措施最终还是有助于股市,因为它增加了公司的收入,进而增加了股票价值。但是当时这些措施并没有对股市形成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样,到了1975年的第二季度,GDP再次开始出现增长,失业率也开始下降。

198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再次出现衰退,只是这次出现在里根总统任内。在失业率接近11%之际,里根总统依赖的是业已通过的针对富人和企业的滴漏式(trickle-down)减税法案。虽然这次经济衰退持续时间和福特总统任内的那次经济衰退相差无几,但衰退程度更加严重。消费者支出并没有增加,失业率依旧处于高位,而联邦财政赤字更是到了失控的边缘。减税使政府收入来源骤降,与此同时却并没有达到刺激消费支出或其他经济增长的目标。

福特总统和里根总统减税措施的最大不同之处(除了减税的受益人以外)在于,福特总统的减税计划立竿见影,而里根总统的减税计划则是在衰退过程中分阶段实施。经济衰退通常需要立即的行动,否则局面就可能变得无法收拾。

目前,最高税率等级约为35%(历史上曾达到70%以上)。关于在目前环境下减税是否失去了刺激作用的说法存在着一些争议。如果减税确实已经失效,那么或

许直接增加政府支出就成了对付经济衰退的武器。这种做法在大萧条时期曾经对罗斯福总统来说非常管用,当时他成立了公共事业振兴署招募大量美国人工作,而此举也为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投资定律79:战争引发牛市

这条定律会让所有投资者都变得非常嗜血,并且动不动就会写信要求国会对某个看不顺眼的无赖国家宣战。如果这样做真的大有赚头,很多人都会这样做。就算是现在,相信还有一些国防部官员或者艾森豪威尔总统过去所称的“军火工业联合体”(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战争游说。不过,“战争引发牛市”或“战争能让普通投资者发财”之类的定律,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解。

从总体上说,战争对经济是有害的,经济状况不好就会连累股市也跟着变差。南北战争后美国第一次向公民开征个人收入所得税,由于战争期间背上了庞大的债务,因此政府除了硬着头皮开始征收这个根本不受欢迎的税种以外,似乎也实在是无计可施。如果说独立战争是为了对抗英国政府、反对纳税的战争,那么南北战争就是一场将纳税重新带回来的战争,而这正是为何像泰科这样的公司宁愿将总部设在海外巴哈马的原因。

今天,历史课老师总是给我们灌输这样一种老生常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随之而兴起的行业总动员令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大萧条时代的阴影。不过当时情况与今天大不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美国参战了4年。通用汽车公司减少了轿车生产,开始大量制造坦克和装甲车等军用物资,福特公司也生产了大量的飞机引擎。随着男人们应召入伍,大批家庭妇女涌进厂房车间顶替男人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谈得上生产率的提高?美国企业界只是找到了一种巨大的、尚未开发的新劳动力资源。

幸运的是,美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再次遇见过规模和惨烈程度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从长期角度来看,美国经济和股市不会对仅持续一周左右的格林纳达战争有所反应,也不会像枪与玫瑰重金属乐队一样,因为美国人入侵巴拿马就创作了一首反战歌曲到处演唱。还记得第一次海湾战争以及它并未能帮助老布什保住总统宝座吗?在这场一个多月的战争尘埃落定之后,美国经济又重新回到原点——希望通过提高生产率和采用新技术来使得经济从衰退当中复苏。

2003年1月至4月底,美国开始准备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尽管股市在此期间频繁波动,有时也受到战争消息的影响,但是经济一直到战争结束几个月后才出现明显复苏迹象。也许可以说,由于战争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的不明朗,使得本应该在和平时期早些出现的经济复苏,推迟了好几个月才出现。在这场短暂的战争中,美国经济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年初失业率为5.8%,而战争结束时失业率为6.1%。美联储仍旧将利率维持在1.25%的水平。福特公司推出了新的野马旅行车,而不是新的战斗机引擎。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经济复苏的唯一原因就是:这场大战彻底摧毁并重新构筑了美国文化。当然,这并不是任何一场小规模战争所能够做到的,也不会有人想要再来一次世界大战。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