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金融学大全集
第8章 不可忽视的金融体系调节器——每天学点利息和利率知识

名正言顺的利息

在著名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两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一个是侠肝义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另一个是阴险狡诈,冷酷无情的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借钱给别人不收利息和先前对自己的侮辱,在安东尼奥为了朋友的婚事向夏洛克借钱的时候,他故意提出如果不能按期还款,那么就必须在安东尼奥的胸脯上割下一磅肉作为惩罚的苛刻条件。在经历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之后,可怜的夏洛克不但失去了金钱,而且还成了人们广为嘲笑的对象;正义的代表安东尼奥最终获得了胜利。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莎士比亚无疑在他的喜剧中描述了一场经济纠纷。而这场纠纷的根源则在于商人安东尼奥向高利贷者夏洛克的“直接融资”。在莎士比亚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货币财富极其稀少,高利贷者则成了这种财富的主要提供者。尽管高利贷者握有大量货币财富,但这些财富却大多来源于他对那些可怜的借款人的压榨,而不在于吸收存款。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仇恨来源于安东尼奥向别人放款时并不需要别人支付夏洛克要求的那样高的利息。而过高的利息则是高利贷者赖以发财致富的根本原因。什么是利息呢?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向国家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那么,为什么要收利息呢?

①延迟消费。放款人把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

②预期的通胀。大部分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代表一个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

③投资风险。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在出现这些情况下,仍可获得补偿。

④流动性偏好。人会偏好其资金或资源可随时交易,而不是需要时间或金钱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对此的一种补偿。

综上所述,借款收取利息是天经地义的。比如斯密就认为:“取息的贷款,大多是从货币借出,或为钞票,或为金银。但借用人所需要、出借人所供给的实际上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的价值,换言之,是货币所能购买的货物。如果他所要求的是即享即用的资财,那么,他所贷借的便是能够即享即用的货物。如果他所要求的是振兴产业的资本,那么,他所贷借的便是劳动者工作所必需的工具、材料与食品。贷借的事情,实际就是出借人把自己一部分土地和劳动的产物的使用权让予借用人,听他随意使用。”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一般的借贷确实如此,这就像交换是为了得到所需的物品而不是货币一样,借贷实质上也是转让着货物。这种货物既可以包括“新”产品的储备,也可以包括已经被使用或正在被使用的所谓投资;前者的转让可叫直接投资,后者的转让可叫间接投资。当然,不论哪种转让都没有理由认为应该是无偿的。

可能很多人特别是股票投资者都对利息与股市的关系感到好奇,这里再解释一下。从理论上来说,利率与股市之间有着明显的“杠杆效应”,它将关系到股市与银行资金量的增减。比如,利率的上升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抑制企业需求及个人消费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加息对股市而言是无形中提高了投资于股市的资金成本,而且银行加息与国债利率的提高一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提高了,也就影响了股市的风险收益率。

然而,从目前我国加息的幅度与空间及中国股市的发展现状来看,加息并不会对股市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股市的投资效益与其安全效益相比较后还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对股市的选择将是造成储蓄分流的主要原因。

去留两难的利息税

刚从银行出来的齐先生有点郁闷:“前些天,我弟弟打算买房,让我支援一下,这不,今天我就从银行取出了一个一年期15万元存款,然而最后到手的利息只有3024元,被扣掉的利息税就有756元(调息前一年期利率为2.52%,利息税20%)。这是不是太夸张了?利息已经够低的了,怎么还要扣这么多利息税?炒股红利这些都不收税,为什么要收利息税?”

齐先生的疑惑也是很多存款人的疑惑,为什么在低利率的时代还要征收利息税呢?这种利息税是不是应该取消呢?

征收利息税也是一种金融调节手段,要知道我国每年储蓄额巨大,而利息税作为影响居民储蓄的经济手段无疑将对于这部分巨大的流动性产生深远影响。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利息税该不该废除之前,还是先来看一下利息税在我国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在1950年到1958年曾征收过利息税,后来免征这一税种,旨在鼓励城乡居民增加储蓄。但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储蓄利息为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同时规定储蓄利息所得免税。直到1999年8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取消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税的规定,并明确开征时间和征收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紧缩成为经济的主要特征。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5月1日起连续7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仍难以扭转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的势头。为了调控经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国家税务总局决定恢复征收利息税,自1999年11月1日施行,税率为20%。

1999年11月1日至今,我国对居民储蓄一直征收20%利息税。

其他国家是否征收利息税呢?

美国缴纳所得税,一般约39%。没有专门的利息税,但无论是工资、存款利息、稿费还是炒股获利,美国纳税局都会把你的实际收入统计得清清楚楚,到时寄账单给你,你的总收入在哪一档,你就按哪一档的税率纳税;德国利息税为30%,但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如果个人存款利息单身者低于6100马克、已婚者低于1.22万马克,就可在存款时填写一张表格,由银行代为申请免征利息税;日本利息税为15%;瑞士利息税为35%,而且对在瑞士居住的外国人的银行存款也照征不误;瑞典凡通过资本和固定资产获得的收入,都要缴纳资本所得税,税率为30%。资本所得包括存款利息、股息、债息及房租等收入。但政府为了鼓励消费,会为那些申请了消费贷款的人提供30%的贷款利息补贴;菲律宾利息税为20%,在菲律宾的外国人或机构(非营利机构除外)也照此缴纳;澳大利亚利息计入总收入,一并缴纳所得税。所得税按总收入分不同档次,税率由20%至47%不等。当然,也有不征收利息税的国家,例如埃及、巴西、阿根廷及俄罗斯等。

那么对利息税的争论是怎样引起的呢?开征利息税,本来的用意是为了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支出、拉动内需上升。但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深层次原因,我国储蓄倾向一直比较高,利息税在促进居民消费方面效果不明显。相反,一旦CPI高涨,扣除利息税后银行实际存款利率反而为负。正因如此,近年的两会上关于取消利息税的呼声不绝于耳。

特别是今年以来,由于CPI加速上涨,5月份CPI同比上涨3.4%。如果真实利率长期为负,对于经济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在此背景下,减免利息税以其影响面小、效果直接,有望成为货币政策之外宏观调控又一工具。

毕竟利息税涉及投资消费和资本市场。从利息税征收初衷,到利息税取消建议的预期影响,各界的认识都绕不开“对投资消费及资本市场影响”这个大话题。在大家的眼里,征收利息税相当于减息,取消利息税相当于加息。而息口的变化,又会影响投资和消费,影响股票等资本市场。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各方关于利息税去留的意见。

一部分人认为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征收利息税已无必要而且触及中低收入百姓的利益。利息税所起的最大作用是让储户从长期储蓄变为短期,银行实际上成为储户的保险箱,一方面加剧了货币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上限浮动,难以抑制银行的贷款冲动。近两年央行连续出台上调准备金率与加息政策,抑制货币流动性,而取消利息税实际上大幅提高了银行利率,将引发贷款利率的上升,从而抑制投资过热。

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利息税涉及社会福利层面和税制安排。尽管一些金融人士赞成取消利息税,但他们依然认为利息税还涉及社会保障福利层面,不单单是利息收入多少的问题,需要制度等领域的综合系统安排。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个税申报制度是真正解决利息税问题的最好途径。此外,利息税涉及财税及银行部门利益。因此利息税去留问题,严格意义上说是财政部门和银行业、个人储户之间的利益再分配问题,所以究竟取消还是保留利息税,还要平衡各方面利害关系,从长计议、全面衡量。

国际上确实有许多国家征收利息税,也有许多国家并不征收,并且在征收的国家中,具体实施细则也各不相同。出于公平考虑,多实行累进税制,或者设定免征额,或者根据家庭收入状况制定不同规则,因地制宜、依法治税,这才是真正的国际惯例。

利率:使用资本的应付代价

这是近期的一条小新闻:印度第二大手机服务供应商印度信实电信表示,希望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那里筹措19亿美元的资金,其中13亿美元将用于偿还现有债务。印度信实电力将筹借11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对该公司现有在建的电厂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今年以来,印度评级居前的企业债务收益率增长了73个基点至8.95%,创出自2006年以来的最大涨幅。而目前中国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比印度国内便宜1%至3%。因此,向中国的银行申请贷款将会成为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那么利率是怎样分类,怎样计算的呢?它在经济市场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利率也叫作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时间×100%。

利率可以看作是因为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是对放弃货币流通性的一种补偿,如果人们愿意推迟消费,则需要为人们这一行为提供额外的消费。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利率是使用资本的单位成本,是借款人使用贷款人的货币资本而向贷款人支付的价格;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利率是贷款人借出货币资本所获得的报酬率。

利率的存在告诉我们,通过放弃价值1元的现期消费,能够得到多少未来的消费,这正是现在与未来之间的相对价格。整体利率的多少,对于现值至关重要,必须了解现值才能了解远期的金融现值,而利率正是联系现值和终值的一座桥梁。

一般来说,利率根据计量的期限标准不同,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非商业银行利率,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按利率的计算公式不同可划分为单利与复利。

那么利率的水平是怎样确定的呢?换句话说,确定利率水平的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是物价总水平。这是维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依据。利率高于同期物价上涨率,就可以保证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为正值;相反,如果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就会变成负值。因此,看利率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名义利率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是正利率还是负利率。

其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长期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发展的资金大部分依赖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变动对企业成本和利润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利率水平的确定必须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例如,1996年至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极大地减少了企业贷款利息的支出。

第三是国家财政和银行的利益。利率调整对财政收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和银行上交财政税收的增加或减少而间接产生的。因此,在调整利率水平时,必须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收支状况。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存贷款利差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利率水平的确定还要保持合适的存贷款利差,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

最后是国家政策和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利率政策要服从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局,并体现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要求。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利率水平的确定也要考虑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受资金供求规律的制约。

此外,期限、风险等其他因素也是确定利率水平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讲,期限越长,利率越高;风险越大,利率越高。反之,则利率越低。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在研究国内利率问题时,还要参考国际上的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19日晚间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

什么是基准利率?你能解读一下这条新闻背后的意义吗?

20日的加息是我国央行时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9月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开启了降息空间,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因此本次加息可以视为是对当前通胀压力的担忧。

现在这条新闻里面涉及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金融名词——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存款利率暂时不能上、下浮动,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至上浮70%。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基准利率也就成了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市场化。这是显而易见的,基准利率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第二,基础性。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第三,传递性。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基准利率算得上是利率家族中的老大,对其他利率有决定性的影响,当它发生变动时,其他利率也会跟着变动。基准利率一般由中央银行调控。只要掌控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就能对其他利率施加影响,进而影响全国的资金流动。在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是最重要的基准利率。媒体经常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或减息的决定,那个“息”一般就是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总是着眼于宏观经济,仔细权衡利率调整对方方面面的影响,谨慎地作出调整利率的决定。

在中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具体而言,一般普通民众把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银行则是把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

过去,金融机构办理存贷款业务时执行的利率也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现在利率逐步市场化了,金融机构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有很大的灵活性。金融机构可以灵活设置贷款利率水平,条件是不低于中央银行发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幅度,目前这个幅度是90%;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调幅度为不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85%。金融机构也可以灵活确定存款利率水平,条件是不高于中央银行制定的存款基准利率。理论上将上述利率管理方式称为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和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

基准利率水平的确定当然不可能是闭门造车,中国人民银行在确定基准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四个宏观经济因素:一是全社会资金的供求。资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商品,利率则是资金的价格,可以被当作平衡资金供求的调节工具。二是企业利润水平。许多企业要向银行贷款,贷了款就得支付利息。利息支出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如果贷款利率水平太高,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三是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商业银行是资金的媒介,它的主要收益就是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两者的利息之差。中央银行的利率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四是物价水平。如果物价上涨过高,中央银行往往会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物价太低,出现通货紧缩,中央银行就会考虑降低利率,帮助经济摆脱困境。

用利率杠杆撬起整个社会经济

1987年10月19日,这一天对华尔街的投资人来说是“黑色的星期一”,道·琼斯指数在三个小时内暴跌22.6%,6个半小时后股票市值缩水5000多亿美元,38名富豪当天告别了《福布斯》富豪榜,亿万富翁亚瑟·凯恩在绝望中饮弹自尽。这一天,格林斯潘就任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主席刚满两个月。第二天早上,格林斯潘立刻采取行动,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随后,市场长期利率也随之下降。此后经过数个月的调整,投资者逐步获得了金钱和信心,美国经济平稳地渡过了一场经济泡沫破裂的浩劫。格林斯潘从此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在此后的18年里,他把利率变成了一根神奇的“魔棒”,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利率,美国经济因此数次化险为夷,创造了连续8年低通胀、高增长、高就业的神话。

那么,利率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领域里,能够撬动整个经济的杠杆倒有不少,其中运用得最多的要数存贷款利率。当我国被认为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实行从紧货币政策时,有关方面频繁调高存贷款利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例,自2007年3月18日起,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连续6次上调,将此前的年利率2.52%,飙升至2007年12月20日的年利率4.14%,增幅为64.3%。曾几何时,风云突变,被认为处于“通货紧缩”时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时,有关方面又频繁调低存贷款利率。仍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例,自2008年9月16日起,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连续4次下调,将此前的年利率4.14%,猛砸至2008年12月23日的年利率2.25%,跌幅为45.7%,回到2006年8月19日以前的水平,或者说已经将利率降到了2002年的水平,离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1.98%,只差0.27个百分点。而且还有人说仍有下调空间,或者说有可能实行零利率。目的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要运用利率杠杆去撬动整个社会经济。

加快社会经济流转的是货币总量,而乘数效应有效地创造了更多的货币,然而真正控制货币乘数阀门的却是利率。对于贷款投资者而言,利率就是资金的使用成本,利率高到一定程度,说明资金的成本太高了,厂商就不愿意贷款投资了,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投资需求就会逐渐增加;相反,当利率向下降的时候,物价指数下降,说明经济已经开始变冷了。

在资金市场里,利息率如同一个裁判,在各种投资项目面前树起一个标杆。凡是投资收益率高于利息率的项目就能成立;否则不然。这就为资源流向何处提供了调节机制。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随着某种东西机会成本的增加,人们会努力寻找其替代品,货币也不例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实际货币需求量就越低,但什么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呢?那就是利率。1994年,当美国的利率上升时,新住房开工的数量迅速减少,同样当1995年年初利率下降时,住房建设迅速增加了。相当多的研究证明,降低利率能够刺激投资,住房投资被认为对利率最为敏感。

利率会对社会经济的哪些方面发生影响呢?

利率所影响的投资主要是企业固定投资和居民住房投资,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固定投资。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市场经济中,私人是投资主体。企业投资与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利息是投资的成本之一,在利润率既定时,利率越低,纯利润越高,企业越愿意投资。此外,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电子、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部门投资需求急剧增加,降息就有效地刺激了投资增加。住房投资,即私人购买或建造住房,是利用长期抵押贷款进行的。由于期限长,利率微小的变动都影响极大。例如,假设是为期25年的10万元贷款,当年利率为5%时,每月偿还本息共584元,当年利率为10%时,每月偿还本息共908元,当年利率为15%时,每月偿还本息1280元。由此看出,当利率上升一倍时,每月偿还的本息也几乎上升一倍。住房贷款对利率变动十分敏感。降息当然拉动了住房投资。

对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来说,利率更是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因为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证券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利率和股票、债券的价格呈反向变化。利率下降,证券价格上涨,利率变化会影响股市涨落,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下跌。因此,利率的变化与股市的涨跌息息相关。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其实也是通过股市实现的。一般而言,当利率下降时,股市价格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突破1万点大关,与降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密切相关。股票是美国人财产的主要形式之一。股价上升就是财产的增加。假如一个有10万股股票的人,如果每股股票从10元上升到20元,就等于他的财产从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财产是直接影响消费支出的原因之一,因为财产收入也是决定消费的收入组成部分。股价上升,资产增值还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使他们更敢花钱。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从0.676上升到0.68与股市的影响不无关系。利率下降引起的投资与消费互动以及股市价格上升无疑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正是货币政策在美国的重要作用。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