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金融学大全集
第12章 世界财富是如何转移的——每天学点金融中心的演变情况

三城记:金融中心变迁史

2010年7月,新华社旗下中经社控股联手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指数服务公司(道琼斯指数公司),在上海共同推出“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IFCD INDEX)。

IFCD INDEX通过综合66项客观指标、2386份主观调查问卷,对全球45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客观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五个方面。

数据显示纽约取代伦敦位居全球第一名;IFCD INDEX共选取了45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新加坡、法兰克福、上海、华盛顿和悉尼。

那么金融中心有哪些特征呢?历史上又有哪些城市成为过金融中心呢?

从17世纪开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那么什么是金融中心呢?金融市场齐全、服务业高度密集、对周边地区甚至全球具有辐射影响力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目前,公认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是伦敦、纽约。除此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欧洲的法兰克福、苏黎世、巴黎,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等。

在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东方贸易的重要港口,并推动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取消金属币兑换义务而发行纸币的银行,同时也是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阿姆斯特丹还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是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此后,17世纪发生的“郁金香泡沫”事件导致荷兰经济从此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也随之丧失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19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成就了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5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傲视群雄,伦敦也逐渐成为全球生产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伴随着19世纪最后20年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积累了大量黄金储备,英镑成为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以确立,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国际贸易紧密相连。英国将产品销往到世界各地,又将赚取的资金输回伦敦。国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使伦敦将国内业务扩展到国际业务。

伦敦成为资金供给方、需求方的中介,为世界贸易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金融交易日益活跃,大小银行相继产生,银行体系日益完善。另一方面,英国开始对外输出资本,在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进行投资,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当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相继上市之后,股票的销售和流通更加顺畅,伦敦逐步登上国际金融中心宝座。

19世纪后半叶,美国纽约也登上了金字塔的顶端。早在17世纪中后期,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就给纽约带来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场外股票交易逐渐在纽约的华尔街兴盛起来。美国1865年的南北战争,华尔街为北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纽约也因此超越费城,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1914年,“一战”爆发,美国选择中立,积极发展本国经济。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1%,1929年迅速上升到48%,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至美国。1939年,“二战”爆发,本土又一次远离战场的硝烟。“二战”之后,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驱动下,纽约的贸易和金融活动日益繁荣,美国扩张资本输出。美元也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纽约与伦敦双雄对峙。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纽约也将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至今。

但是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全球开始掀起金融自由化浪潮,出现了融资证券化趋势。在国际融资活动中,债券融资超越银行融资,后来居上,股票海外上市融资也成为热点。融资证券化也掀起新一轮的国际金融中心较量和争夺,纽约、伦敦、东京相继大刀阔斧改革,以顺应趋势。

在20世纪70年代,纽约为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行了一场五月花革命。1975年5月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取消固定佣金制,实现证券交易手续费的自由化,允许各经纪公司在收取佣金上自由竞争,可以按交易额的大小决定佣金的比例,相应取消交易集中于证券交易所的限制。佣金的自由化使证券公司面临收益减少的压力,一些券商就拓展服务范围和水平,推出“全套服务”进行竞争。另外,券商为了吸引小额资金,开发清算性账户。这是一次爆炸性的革命,它推动了美国金融创新,促进了券商之间的竞争,资金吸收能力增强等,为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自由空间。

老牌金融中心伦敦也不甘示弱,于是,英国1986年10月开始实施金融大爆炸改革。改革紧紧围绕恢复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展开的,改革内容涉及一系列措施,包括实现证券手续费的自由化,降低印花税率;废除证券自营商和经纪商相分离的制度,经纪人可以兼做自营买卖;伦敦证券交易所还开放外国证券商的加入,允许他们成为会员等等。可以说金融大爆炸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彻底巩固了伦敦最大金融中心地位。不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股票交易、外汇交易等,伦敦比纽约都略胜一筹。

加入战局的还有后起之秀东京。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金融业受到重挫,大量的金融资产和交易活动离开东京,而伦敦、纽约却在不断发展完善,为了参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角逐,1996年日本也实行了金融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日本金融业的“三化”,即自由化、公正化和国际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僵化的金融体系,扩大了金融机构的活动范围,增强了各种市场上的竞争,巩固和提高了东京的国际中心地位。但是东京的交易规模还有国际影响力远远逊于伦敦和纽约。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以上列举的金融中心外,20世纪70年代后还出现了许多离岸金融中心。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的特点是资金流动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且免征有关税收;资金来源于非居民,也运用与非居民;市场上几乎没有实际的交易,金融活动局限于记账和转账。优惠的政策便于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不论是从金融机构数量、类型还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总量,离岸业务规模都非常庞大,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离岸金融中心也削弱了纽约金融中心地位。一些“避税港”,如巴哈马、巴林、开曼群岛等,用税收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的优惠,吸引世界各地的银行。其他地区争相效仿,离岸金融中心遍布全球。

逐鹿亚洲:金融中心花落谁家

高盛发表了一个预测报告:未来10年内若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和A股市场的开放,上海将在2020年成为亚洲金融中心。这意味着以中国香港为代表的亚洲金融中心需要寻找自身适当的竞争优势。上海市政府日前也透露,“十二五”期间,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将释放出350万平方米的空间容量,用于打造适合金融机构办公的场所,以求更接近伦敦、纽约和香港。但对大多数金融专业人士而言,上海在10年内可以叫板香港或伦敦的想法还是过于乐观。

上海会成为未来的亚洲金融中心?它都有哪些有力的竞争对手呢?

谁会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上海、香港、孟买、悉尼、东京、新加坡还有首尔都卷入了这场竞争之中。群雄逐鹿,最后谁是王者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怎样才算是金融中心。

在纽约或是伦敦,不管你是早上刚起床、白天上班还是晚上临睡,总会有各种渠道看到或者听到来自全球各地的资讯,不仅是股市、期货、外汇这些金融信息,还有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最新资讯;在纽约或是伦敦的任何一家酒店或是咖啡馆,滚动播放财经新闻的都有很多电视频道,随时随地,只要你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全球的最新资讯都能即时呈现。

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条件的综合优势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给和需求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和巩固的,不是只要经济发达就可以做到。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可将这些条件概括如下: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分布集中的金融机构;鼓励扶持的政策取向;低廉合理的税费成本;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

而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大国模式,即凭借足够大的内需推动大而全的金融体系全面发展,如纽约、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包括大规模的经济腹地、快速增长的贸易和内需。另一种是小国模式,即专注发展有专业优势的金融业务,以建立超越本国经济实力的金融地位,如瑞士苏黎世。

那我们就来把各个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一一分析比较一下:

香港是最具优势的竞争者。香港是亚洲的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的门户,目前已吸纳了370家大陆上市公司。它吸引投资者的优势在于:没有资本控制,独立的司法体系,低税率,媒体言论自由以及快捷的机场效能。香港金融最早是以银行业闻名天下。根据美国学者李德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香港便位列全球“十大国际银行中心”之一。而香港作为亚太金融中心的崛起,始于1970年代末,香港解冻银行牌照,使得外资银行大举涌入。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日资银行撤退和银行间并购导致香港金融机构数量下降,1996年年底,香港包括持牌银行、有限制持牌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在内的认可机构是368家,而到2006年则减至202家。

不过,香港金融机构素质并未因此下滑,反而有所提升。谢国樑指出,目前在全球前100家大型银行中,有69家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而香港认可金融机构的资本背景来自30多个国家,香港仍是国际银行网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而香港不利的因素是过分地依赖大陆,金融兑换也限制了产品的范围,环境污染。批准外资运作的手续繁杂,如一个套利基金管理者申请开户,在新加坡最多只需2周,在香港则需4~8周。

上海是快速上升的金融明星。事实上,上海在1949年以前就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今天仍是国内的商业、金融及贸易中心。上海已形成较完善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目前,上海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近千家,并形成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和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许多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研发中心等纷纷迁至上海。九成以上的外资银行选择上海作为注册地,上海外资法人银行数量达14家,在沪外资银行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近60%。

上海最强有力的优势在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能力。长三角地区以占国土面积1.1%的区域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19%的经济规模,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一体化地区,堪称中国经济龙头。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和金融需求是金融中心建设最重要的驱动力。

上海还有两个独特的优势。首先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具备良好的工业和服务业基础,上海汇集一批著名大学、研究院和培训基地,人员素质和学术水平均在国内名列前茅。其次,上海与东京、新加坡等相邻或处同一时区,可与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营业交易。

但是要成为真正的金融中心,上海还有很多问题。

第一,中国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放开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也很难成为像美英那样的资本输出国,这使上海金融中心难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意义的融资服务。

第二,缺乏与国际金融中心配套的诸多软硬件基础设施,如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会计制度和资信评级制度,与之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也很不成熟。

第三,我国的金融管制较严格,上海的核心金融区面积也较狭小,金融机构集中度不够。

总结起来,制约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因素是:金融企业跨地区、跨领域金融活动及金融资源跨地区流动受现行政策、体制等各种因素制约,难以完全按市场规则流动和集聚;国际化金融人才缺乏,特别是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金融人才奇缺;金融中介机构发育很不成熟;短期内难以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金融区体量和集中度不够,无法聚集更多金融机构。

新加坡是开放国际大都会。新加坡目前已成为东南亚主要金融中心,并从该地区经济复兴中获益匪浅。它的主要发展战略是:利用具有竞争力的规章制度、低税率和严格的法律来促进民营银行、套利基金和房地产业的繁荣;另外,新加坡外资获准手续便捷,办理一只装饰品套利基金只需24小时即可完成。2006年就有24家套利基金在此落户,而与之相比,香港则只有8家。目前,至少有15家日本套利基金在新加坡运营;文化因素也是竞争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新加坡计划引入Ⅰ级方程式大奖赛,并准备开设两个大型娱乐场所。

那么新加坡是否就是未来的金融中心呢?这可不一定,新加坡的不足之处在于本土市场太小,因此,需要依靠与中国、印度的贸易来维系其发展。

曾经风光一时的东京。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但该国对亚洲主要金融中心的角色并非十拿九稳,因为日本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都在国内——由于监管障碍,东京证交所自2004年以来只吸引了4家外国企业上市,而新加坡仅在去年便吸引了逾40家外国企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的几个政府部门正在制订计划,以期明显改变监管环境,并借此提升东京成为跨境金融领袖的机会。

虽然东京在推行改革,以吸引国际投资,但在管理环境方面既热情过度又反复无常,日本一些移居海外的人士也对东京的税收过高和教育条件不佳表示不满。

鼓励竞争的首尔。不甘落后的韩国将于本周对整个金融系统进行“大规模”重组,为了在竞争中不致出局,韩国政府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银行业重组及现代化运动,鼓励他们通过竞争、调整和创造,力争使首尔变成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韩国是亚洲第四大经济体,自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已向外资敞开门户,目前,首尔证券市场资金约1/2被外国投资者掌控。

外资成为韩国金融的一个特点,根据韩国《外国人投资促进法》,外国投资者向国内企业注入资本等投资行为都得到允许与鼓励,韩国约有45%的股票由外国投资者持有,而韩国金融机构中国外投资者份额高达40%左右。

这些海外投资者,还有不少占据了大股东地位,韩国第一大银行韩国国民银行便是如此,在这个银行当中,外资持股高达85%。在这个民族主义盛行的国家,对待这种情况,也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不少人批评外国投资者仅追求有丰厚红利的短期投资,对外国投资者敌意收购的企图和不正当的介入管理颇为不满。

首尔的金融中心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12年前成为地区特殊化金融中心,其间强调以韩国的资产管理优势和东北亚地区开发金融的需求为基础,建立地区特殊化金融中心;第二阶段则是在2020年前谋求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积极吸引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在首尔设立亚洲总部。

然而,由于管理政策原因,缺少讲英语的人群以及日益高涨的仇外情结,其竞争力大打折扣。

新兴的商业中心孟买。孟买是印度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商业中心,随着印度近年经济增速在9%的高位运行,其地位仍在上升。它以英语为基础的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深度的流通市场,很适合欧洲人的口味,并且还有着当地培训的大量人才的优势。

然而,泛滥的官僚主义作风及糟糕的基础设施,卢比仍未能自由兑换,这些都将削弱孟买的竞争力。

此外,基础设施过于落后也制约了孟买的发展。

孟买只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动脉,连接南部的商业中心和北部的机场。汽车、卡车、三轮脚踏车、电单车在崎岖不平、坑洼遍地的道路上纠缠不清,带来层出不穷的交通混乱、事故和争端。

孟买没有地铁,殖民时期的火车仍然是印度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当地居民抱怨:在过去35年中,孟买的轨道列车变得越来越拥挤,每一节车厢通常会挤进700人,而国际安全标准是200人。为了让交通系统跟上城市的发展,1977年,孟买开始实施城市第一阶段交通项目,项目耗资3.9亿卢比。但由于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公交车网络上,建造了大量的立交桥,对于城郊铁路的建设却停留在原地,印度上班高峰期交通仍然拥挤不堪。

孟买还拥有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其人数比挪威的总人口还多。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报告,在孟买北部的贫民窟,平均1300人只拥有一辆公交车,每100万人只拥有17个公共厕所。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平均每35人就应该有一个厕所。但在容纳超过孟买一半人口的贫民窟,仅有9000个厕所。如果所有住在贫民窟里的居民要排队上厕所,须得排上8天才能得到“方便”的机会。

紧追慢赶的悉尼。澳大利亚也期望成为一个世界顶级资产管理中心。目前,它每年掌管的资产总数约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澳国专家有信心至2015年升为全球第二,届时所管辖的资产将高达1.8万亿美元。

悉尼经济体系里最大型、拥有最大部分在职人士的行业包括财产及商业服务业、零售业、制造业、健康及社会服务业。自1980年代起,职位从制造业迁移至服务及资讯行业。

现在,悉尼发展成澳大利亚最大的集团与金融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金融中心。悉尼是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储备银行以及许多本国银行与澳大利亚集团的全国总部。悉尼也是不少跨国集团的地区总部。

但是在金融危机后,悉尼遭到重创,在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中,从第10降至第16位。

一场金融危机让亚洲金融中心的争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非但没有退缩,反倒更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但是与伦敦和纽约这两大传统金融中心相比,上海要走的路显然还有很长一段。希望上海能够另辟蹊径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之路。

美元贬值:毫无遮掩的抢劫

近期的美元贬值让国人议论纷纷,其实美国之前就曾做过这样的事情。1971年12月13-1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法国总统蓬皮杜在大西洋中的葡属亚速尔群岛举行会谈。在会谈结束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宣布,美、法双方同意,在同其他有关国家合作下,“努力通过美元贬值和其他一些货币升值来迅速重新调整兑换率”,作为尽早解决资本主义世界长期争吵不休、陷于僵局的国际货币危机问题所必须采取的一个措施。

那么美元贬值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对世界经济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说了解世界经济的关键,在于理解美国经济;理解美国经济的关键,在于理解美国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美元走势。因为由于美元贬值,石油及央行美元正等通过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式参与全球财富转移。

美元贬值是全球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因为,一切以美元计价的产品,价格必然在美元贬值的过程中上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双挂钩的中间货币,确立了美元在全世界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目前,世界上唯独美国在进口产品时不需要考虑国库中有没有能够用于国际结算的货币,因为美元本身就是国际结算货币,这就奠定了美国向世界滥发货币的基础。美国可以随便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到目前为止,人类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是用美元这种资产形式表示的。既然美元大幅贬值,就意味着以美元这种资产形式保存的财富将会大幅缩水,这就使国际上一些机构改变持有财富的美元资产形式,而转换到其他资产上去。

情况发展到了现在,这次全球性财富转移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包括炒作在内的各种因素作用下,世界主要产品价格已经大幅上涨,例如,原油、粮食、资源性产品等,这些产品价格的提高,必然导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本可以通过提高利率等手段加以控制,但偏偏在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这不仅牵制美国提高利率,还要美国联邦政府不断注入资金,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帮助企业渡过危机。在美国国内通胀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美元进一步对外贬值,而美元的贬值又将进一步创造出投机空间,推高世界产品价格。这种恶性循环会帮助国际炒家不断地进行财富转移。

还有一个原因也推高了世界产品价格,全球通胀导致产油和炼油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可以说在通胀和美元贬值间形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所以,理解世界经济的关键,在于理解美国经济;理解美国经济的关键,在于理解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美元的走势。至少在新的世界性货币出现以前,这是有效的分析思路。

美元贬值将造成我国巨量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也相当于美国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掏中国的腰包。目前日本存煤够日本用40年。什么导致石油价格上涨?一是世界经济增长;二是中东等主要产油国供应不稳定;三是国际游资炒作。据估算,石油价格上涨有1/3以上因素是投机造成的。金价为什么涨?一是美元贬值;二是黄金是财富保值手段。“盛世收藏乱世金”。金价的持续上涨表明,大家对世界经济的未来并不看好。

那么,美元为什么要贬值?

首先,美元是美国货币,但是世界问题。美国贸易逆差,表明美国同时要相应向外输出美元。这么多的美元充斥世界市场,导致全世界美元泛滥,供大于求,就必然有促使美元贬值的压力。除非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逆差有所改善,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不可避免地还要进一步下降。美元贬值还与美国国内的利率和通货膨胀有关。

其次,弱美元、高油价——美国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市场的力量至少与美国政府的意图形成了某种“共识”。从根本上讲,油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的国家负债的重要选择。这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美国政府制定一切政策的定位点。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正在艰难地复苏。而推动经济复苏的最佳武器就是美元贬值。这样就会推高石油、农产品以及各种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强劲上涨,将会对下游产品实现一个强制性的价格传递过程,从而打破社会的通缩预期,反过来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企业必须加快投资,等待将会使得成本提高;同时增加库存,库存会带来良好收益;消费者也不会再持币观望,因为终端产品的价格将随着成本的增加而提高。设想一下美元在短期内大幅走强会是什么后果?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会应声大幅下跌,美国立即陷入通缩恶性循环,经济复苏全面中断。

第三,美国次贷危机是全球经济长期失衡所累积的负面因素的总爆发。问题的实质是,美国过度消费,不储蓄,通过滥发美元毫无节制地膨胀其债务,美国政府及家庭都债台高筑,个人储蓄率下跌至接近零,国家及家庭的总负债相当于GDP的350%。故此,如果按照一个经济的自然调整逻辑应该是,美国政府要大幅削减其开支,房价下跌使得居民消费需求萎缩,逐步减少其对外债务的比重,这样美元重新获得支撑,资金才可能真正回流美国,摆脱其信用高度紧缩的状态。

第四,美国的资产和货币配置方式,决定了美元贬值可以增加美国财富。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的30年间(1973~2004年),美国持有的外国资产平均回报率为6.82%,而外国持有的美国资产回报率只有3.50%,两者相差3.32个百分点。以目前10.4万亿美元的资产大置换规模来算,美国每年得到净收益3450亿美元。这个来自金融渠道的财富增加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渠道的GDP增加值。

这意味着,仅从这一点讲,美国的财富增加手段已经发生了质变,扬弃了实体经济手段,金融手段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资产置换的规模高达10.4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美元如果贬值10%,美国持有的海外资产相对于外国持有的美国资产就升值10%,国民财富相应地增加1.0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7.9%。美国要想踏踏实实创造出这么多GDP增量,起码要用三年以上的辛勤劳动,但有了美元贬值这个“增加财富的便巧机制”,就可以坐享其成,不费吹灰之力。

再追问一句,美元持续贬值,会不会威胁它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答案是不仅不会,反而会强化。

就商品市场而言,黄金、石油这两大战略物资的定价权都控制在美国手中,美国还以超过8000吨的储备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金储备国。黄金是世界各国央行应对通胀维持货币稳定的重要工具,一旦世界经济出现风吹草动,各国央行就会购买黄金规避风险。石油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命脉。美国乐于用美元贬值来推动这两大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理由是,在价格上涨时,其他国家必定耗费巨额美元外汇来购买,美元需求上升,美元地位也随之强化,顺便还可以消化部分美国国债。

这还不算完,美国拥有全球实力最雄厚,设计最复杂的金融市场,当黄金和石油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泡沫堆积足够疯狂之后,美国只要轻轻戳破这个泡沫就能大把大把地赚钱:美国抛售黄金套取大量美元,并使国际金价暴跌;同时利用金融杠杆大肆做空石油,致使油价暴跌。就这样,世界财富重新又回到了美国。

国际炒家抢夺财富

1997年,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这是一场由国际炒家掀起的金融风暴。那么国际炒家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机构?他们又是怎样抢夺财富的呢?

什么是国际金融炒家呢?用郎咸平的话来说:他们是非常非常非常聪明的一群人,他们的操控手段之复杂是你无法想象的,动用资金能力之强大更是你不可想象的。更可怕的是,他们与政府关系之暧昧,也是你不可想象的。再进一步将他们的特征细化就是他们要么是犹太人,或者是通通的白种人,通常在美国沃顿商学院金融系学习,非常讲究门第出身,就像我们魏晋南北朝一样讲究门派。

这些国际金融炒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肆抢夺他国的财富。国际金融炒家有3个特性:调动资金能力强大(他们可以短期调动上千亿美元的资本);和有的国家的政府关系暧昧;资金操作手法非常复杂。

国际炒家们发动金融战争的目的就是取得定价权。你可能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事实上,无论大米石油铁矿等价格飞涨的物品都是供大于求的,他们上涨的原因就是国际金融炒家“炒”高的。

国际金融炒家通过对定价权的操控,大幅拉抬能源价格,而中国企业误判能源价格的上升源于需求上升,以为是常态。为了确保原料来源,避免进一步损失,从而被国际金融炒家误导进行国际收购以及签订各种形式的套期保值合同,最后,能源价格大跌。可以说国际金融炒家的最高战略指导思想就是取得定价权,以后可以不要用供需关系原理来判断国际大宗货物的价格,因为这些价格往往都为国际金融炒家所操纵。

那么国际金融炒家又是怎么影响我国的物价呢?以大豆为例,东北黑土地上生长的黄金大豆原来是全中国最好的,现在美国大豆进来了,美国大豆比中国大豆好,因为出油量高达23%,而且价格比我们东北大豆便宜12%。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美国大豆便宜,所以大豆油也便宜了,拉低了其他品种食用油的价格。但从此以后,我们的大豆失去了定价权,而由国际炒家取得了定价权。最近,国际粮价大涨,所以逼得我们食用油价格不得不上涨,造成进口通货膨胀!举例而言,我国今年全年农产品供应量10000亿斤,而需求高达10350亿斤,其中供不应求的350亿斤要靠进口,而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就是大豆。

说完了国际炒家操纵价格的方法,再来说一下其利用游资攻击他国金融体系的手法。我们知道财富转移的一般性做法: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严重恶化,利率水平过低,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且这些症状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个国家就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另外,一般还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个国家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资金可以自由进入,金融市场发达,有多种衍生品。二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一般情况下,国际炒家会在多个市场同时运作,包括货币、期货、外汇、股票市场。进场时,在目标国的货币市场大量借入当地货币。当机会来临时,炒家会倾其所能攻击目标国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本币买入美元,以促使本币迅速大幅贬值,被选中国存在巨额收支逆差,很难抵挡巨额抛售。当本币贬值后,炒家再拿外汇到市场上去套购本币,以还清所借当地机构的债务。随着金融市场联动,外汇市场的振荡又会导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

让我们以索罗斯为例来看一下国际炒家的操作过程。1992年,索罗斯看出英镑的汇率偏高,并决定对其发起进攻,最后导致英镑大幅度贬值,脱离欧洲汇率稳定机制。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索罗斯首先买进德国马克,抛出英镑。因为欧洲货币从1987年开始就盯住德国马克,而只能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波动,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却往往落后于德国,特别是1992年欧洲经济衰退以后,造成英镑的定值过高。索罗斯等相信,英国要想重振它的经济,就必须降低利率,但是,一旦利率下降,英镑汇率就一定会疲软,超过欧洲汇率稳定机制所容许的限度。为了不让英镑汇率下跌,英国只能要求英格兰银行买进英镑,将英镑汇率维持在1:2.7780马克上,英国财长拉蒙特宣称英镑决不退出欧洲汇率稳定机制。索罗斯决定放空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同时也买进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他在纽约利用量子基金会的钱,借50亿英镑,按2.97汇率换成马克。在英镑已经承受巨大的下跌压力的情况下,英国要求德国降低利率,然后,它可以相应降低利率,而不改变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率,却未能得到德国同意。1992年9月16日,英格兰银行只能从它的440英镑(788亿美元)的外汇存款中动用150亿英镑(269亿美元)金额买进英镑,但是,仍然止不住英镑下跌的势头。英国政府将利率提高2个百分点,使其达到12%,希望以次阻止资本外流,来缓解英镑汇率下跌的压力,却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英国政府只能在同一天第二次将利率提高到15%。但是,英镑仍然跌势不减。这天下午,英国政府被迫宣布暂停其在欧洲稳定汇率机制中的会员资格,英镑兑马克随即下跌3%。第二天,英镑利率回到10%,英镑却停留在2.65马克上,比以前的欧洲稳定货币机制中的下限下跌了5%。西班牙和意大利货币也大幅度贬值。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国际炒家的操作习惯。在发现目标国后,国际炒家就开始布局。在布局之前先制定极其详尽的炒作计划,并且常要到目标国进行实地考察,觉得周密安全后才执行。这个布局按行话来说就是建仓。建仓的时间一般较长。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资金量大,还要把动作幅度减小,做到人不知鬼不觉。索罗斯在对英国、泰国、中国香港展开金融攻击时,所建的一般是空头仓位。所谓空头仓位,就是市场看跌,准备要卖出的仓位。一般情况下,国际炒家会在多个市场同时运作,包括货币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等。他们会从境外携大量资金进入目标国,兑换为本币后,在期货市场或股票市场建仓。比如索罗斯在英国时是在股票市场建仓,建多头仓位;在泰国时是在期货市场建仓,建空头仓位;在外汇期货市场上都是建空头仓。炒家除了自带资金入场外,往往要在目标国的货币市场上大量借入当地货币,借得越多越好,这些资金就是他们日后展开攻击的弹药。建仓完毕后,炒家就静静地等待时机出现。

当机会来临时,炒家会倾其所能攻击目标国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本币买入美元,以促使本币迅速大幅度贬值。由于目标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因此中央银行会尽力买进本币,卖出外汇,以维持汇率稳定。被选中的目标国往往存在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因此很难抵挡国际炒家的巨额抛售。更何况面对这种情况,许多机构也会跟风抛售本币,因此最终结果往往是目标国政府宣布本币自某日起贬值多少,并实行自由浮动汇率。英国和泰国等国家无一不是出现这样的局面。当本币贬值后,炒家再拿外汇到市场上去套购本币,以还清所借当地机构的债务。由于本币已经大幅贬值,炒家便可以通过原先建的外汇期货空头仓位赚取大笔财富,在还清借款时既能大量节约成本又能赚取大笔差价。这还没有结束,因为金融市场的联动,外汇市场的振荡又会导致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索罗斯还通过股指期货的空头仓位再一次赚取了大笔财富。在1992年狙击英镑时,索罗斯又通过股票市场的多头仓位获取了大笔财富,赚了10亿多美元。当然毫无疑问,英国人损失了同样多的美元,财富被转移走了。

上面讲的只是局部性的财富转移,从2002年到现在,还没结束的财富转移是全球性的。在这次财富博弈中,炒家是否能成最后的赢家,尚难定论。

这次国际炒家是在全球布局,广泛利用全球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在全球战略指导下有节奏地调动资金。这是一次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金融产品最多,而且娴熟地应用做多与做空手法的财富转移。

这次全球性财富转移的主逻辑,是坚定不移地促使美元顺着既有的贬值通道继续走下去。这样就可以一直改变国际市场资产的相对价格,为炒作创造空间。我们应当去思考,次贷危机为什么会出现?他们为什么要逼迫人民币不断升值,并扩大浮动空间?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参与财富转移的主体是国际性炒家,他们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基金,可以是私募股权公司、国际投行等。一般情况下,石油美元、央行美元不参与这种转移,他们往往以美国国库券的形式保有财富。这里面存在一个法律和体制问题,以及转换资产的技术问题。但是有一个现象必须注意:由于美元贬值,石油美元以及央行美元等通过成立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式,已经参与到全球的财富转移当中来了。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