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真相:重新理解国际贸易10讲
第一讲 国际贸易的体系

§1 国际贸易在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

在讲解国际贸易本身的体系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国际贸易在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应该知道,现代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当然我在《经济学讲义》中已经指出过,这种划分毫无意义,倒不如划分为价格理论与货币理论。在这所谓的“微观”与“宏观”之中,隐含着一个假设,那就是它们所研究的经济体是处于封闭状态的。也就是说,这个经济体是闭关锁国的,对外没有交往。现实之中各国或多或少都有些交往,属于开放经济。如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对所研究的现象是重要的局限条件,就不能假设为封闭经济,而是要把前提放宽为开放经济。所谓的“微观”与“宏观”理论的结论推广到开放经济的条件之下,难免要做一些调整,这就构成了国际经济学。也就是说,国际经济学并不是什么新的理论,使用的仍然是经济学课程里的那些基础理论,只是将之推广到开放经济的环境(局限条件)之中加以应用而已。

而国际经济学本身,又可根据研究对象是物的流动还是钱的流动,划分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两大块。国际贸易当然就是研究物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而国际金融就是研究钱的流动——钱的流动最初是伴随着物的流动而产生的,但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立于物的流动的。事实上,外国的教材只有国际经济学,并没有独立的国际贸易。我国引入国外的教材时将之切开分成两本,独立成书而已。

§2 国际贸易的体系

接下来看国际贸易本身的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准确来说,这门课的名字应该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顾名思义,国际贸易本身由两大部分构成: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前一部分介绍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后一部分则是对各国政府采用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所谓的福利分析(即这一部分对应于微观中的福利经济学,实际上是将福利经济学应用于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效果)。

根据有关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阶段再细分为三部分: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的比较优势理论、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的相互需求理论,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核心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它的前身,相互需求理论是对它的补充。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H-O模型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理论,处于正统地位的核心理论当然就是H-O模型,其他衍生理论是对它的补充与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泛指在“二战”之后出现的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然而这些理论都未能取得公认的正统地位,因此不同的教科书可能会讲授不同的理论。这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名气较大的有: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等。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全都有着严重的错误。如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基于“微观”中的规模经济、垄断的分析。我在《经济学讲义》中已经指出,传统或教科书经济学中的这些概念与分析都错得一塌糊涂,以此为基础搞什么国际贸易理论自然只会错上加错。而产业内贸易中的关键词“产业内”本身的定义都含糊不清——把产品定义得很宽(如凡是有四个轮子的都叫汽车),产业内贸易的数量就会大增;把产品定义得很窄(如通过不同的定义将轿车与卡车界定为不同的产业),产业内贸易的数量就会大跌。改一下概念就能使得现象大变,试图解释可以如此随心所欲地使之变幻莫测的现象的理论,谈何科学验证?而战略贸易理论是用博弈论来制定贸易政策——对,不是解释现象,是指导政府制定政策!——更是异想天开地甘为政府甚至只是一个利益团体利用而已。《经济学讲义》中对博弈论的问题剖析得很清楚,而战略贸易理论更大的问题是它不以解释现象为本,而是以提供政策建议为目的。政治场上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政府一换届,上届政府信奉的理论很可能就会随之被扫地出门,作为一门科学的尊严又从何而来?总之,我认为那些所谓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还没有一个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经典理论,因此本书不会讲授这些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的部分,则可根据它所分析的对象再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一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其实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果是自由贸易,根本不需要政府搞任何政策)的福利影响,这部分包括对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福利分析;第二部分是分析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或经济一体化的福利影响,这部分包括对区域性的一体化(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和全球性的一体化(如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传统的教科书对这一部分的分析虽然谈不上大错,但肤浅得很,因为它的理论根基是“微观”中关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的分析。我在《经济学讲义》中指出,“微观”的这一部分内容是用“短缺”、“过剩”这些并非事实的概念来分析,应用到国际贸易政策上时,再加进福利经济学中“无效率”的概念,做的是规范经济学的价值判断,虽然是有实证基础的价值判断,但忽略了局限条件而简单地用“无效率”来下判断,对于解释现象其实是无能为力的。有意义的分析,是引入张五常教授的“租值消散”与“租值蚕食”的概念,这样不但可以解释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极为富有黑色幽默色彩的“奇葩”现象,并且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政策建议,那才靠谱得多。

另外,有些国际贸易方面的教科书还会处理“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国际要素流动”、“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等题材。它们研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用了一大堆的几何图形做分析,其实并不难,但与现实毫无关系,纯粹是智力游戏而已。当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是有意义的,本书会将之归进国际贸易理论中进行有意义的分析。而国际要素流动的题材,内容包括直接投资(资本要素的流动)与移民(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有些教材甚至把跨国公司的研究也扯进来。我个人认为,跨国公司的研究最好还是归并到管理学那边去,而对确实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国际要素流动的分析也可以归进H-O模型之中。至于把发展中国家单列出来研究,则是搞特殊理论,大可以把这个题材归入国际贸易政策的分析之中。

附:国际金融的问题

本书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则上不会涉及国际金融的内容,但有时难以避免。如后面指出重商主义的谬误时,必须要介绍休谟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而这本质上是属于国际金融范畴的内容;又如后面扩展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而引入不同国家有不同货币的条件时,不可避免要牵涉到货币汇率的问题。

不过我个人认为国际金融基本上没什么正确的理论可学。翻一翻国际金融的教材就知道,这门课的内容大致上由这几部分组成:国际收支、汇率、国际金融市场与工具、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货币体系。

我在《经济学讲义》中已经详细分析过,传统或教科书所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几乎是从头错到尾,还加进开放经济这个复杂的局限条件,当然更是重灾区。国际金融市场与工具的部分应该并进投资学里去,但其实把《经济学讲义》中利息理论与信息费用的部分学好了就不需要再另外学投资学。国际收支的一部分是介绍国际收支账户的构成,属于介绍事实的常识性内容,与理论无关;另一部分是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实际上属于汇率的部分。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其实是同一回事,只不过前者是从一国的角度看,后者是从全球的角度看。根据《经济学讲义》中的货币理论可知,这部分内容只有“购买力平价说”是正确的理论。

让我挑出那个貌似很有道理的“利率平价说”来做个示范性的批判吧。先说一件真事。2008年之前,也就是美国还没有发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之前,有一天我父亲打电话给我,说他去银行办事时,银行职员强烈推荐他做美元存款,他看到美元的利率比人民币高不少,很是动心,便打电话问我应不应该做。我当头一句就是:“别做这种傻事!”当时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美元的存款利率虽然比人民币的存款利率高不少,但怎么都比不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如果不是真的需要使用美元,纯粹为了投资而做美元存款自然是傻事一桩。

从这件真实的小事引申出去,人们真的会因为某国货币的利率高就转去持有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吗?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通胀严重,如果没有利率管制,名义利率必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真的会有投资者那么蠢,按着利率平价说的指导去卖出美元,转而持有这些国家的货币吗?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时,由于港元受到国际炒家狙击,银行间的同业隔夜拆借利率飙升至百分之几百,对于一个能够进入该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他会因为这利率奇高无比而按着利率平价说的指导去卖出美元,转而持有港元吗?(注意:前提是这投资者不是为了狙击港元而想持有港元,而是为了获得这奇高利率的利益而想持有港元。)显然,上述回答都是否定的!这说明利率平价说早就被无数的事实所推翻。

有人会说,利率平价说中的“利率”其实不是名义利率,而是“纯利率”,那么根据《经济学讲义》中关于利息理论的内容可得出以下推论:纯利率较高的国家,经济增长就会较快。一国如果经济增长较快,也就是物品的数量与质量提升较快,在其他因素不变(包括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之下,该国货币的购买力一定会上升。根据购买力平价说,其汇率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是说,有购买力平价说就已经足够解释或推断纯利率较高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会上升,再搞一个利率平价说出来岂非多此一举?

至于什么货币分析法、超调模型等更是无须再论。外汇市场上的汇率表面上看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动决定的,但决定这些供求关系的背后因素(局限条件),撇除故意造价所带来的信息费用上升,追根溯源一定是各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政策是否配合相宜。

且说我有一个亲戚在某省的人民银行工作,有一天我遇到他,他说起最近忙于研究汇率形成机制。我听了暗暗苦笑,想:这还有什么好研究的?是的,那所谓的“汇率形成机制”,说容易不容易,说难其实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只要把《经济学讲义》中的货币理论学透了,汇率的本质是很清楚的;说不容易,是因为外汇市场除了像一般的金融市场那样存在着严重的信息费用的问题之外,还充满各种各样的政府管制,因此是一个被极度扭曲的不自由的市场。各国政府的中央银行动不动就以公开市场业务来干预汇率就不用说了,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国际投资中的种种鼓励或限制、直截了当的外汇管制……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扭曲汇率水平,使之不能如实地反映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这就有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商品普遍地受到政府的管制,所谓的价格根本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的,简单地使用供求理论怎么可能知道价格形成的机制?也就是说,传统或教科书上的汇率理论完全没有关于交易费用的考虑,是这些理论推断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根本症结所在。

而国际金融中关于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都是用弹性做分析,《经济学讲义》也早就批判过弹性只是个概念,根本形不成可以进行事实验证的理论,因此那些分析是无法验证的。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