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真相:重新理解国际贸易10讲
第十讲 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讲义的最后一讲,是关于“经济一体化”的。

从涉及的范围大小来分,经济一体化可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简称“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前提到过的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其目的是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最终是要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然而,前面也已分析过了,它们的良好初衷并没有如愿以偿,反而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前面的分析已经足够详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因此这一讲着重讲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是一方面人们毕竟意识到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另一方面由于参与世贸组织谈判的国家太多,谈判出一个所有国家都接受的结果所需的交易费用太高,导致有关谈判迟迟没有结果。早在关贸总协定时期,这种情况就已经变得非常突出,著名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旷日持久,以至于成了“漫长而无结果的谈判”的代名词。日本人更讽刺性地把关贸总协定(GATT)戏称为“General Talk and Talk”(意为“漫谈”)的缩写。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缓慢得让人深感受挫,各地区的人们转向寻求本地区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于是就有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并表现为“贸易集团”的涌现。减少参与谈判的人数,确实可以降低谈判的交易费用,因此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势头要比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得多。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五个阶段

一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要经历五个阶段:优惠贸易协议(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关税同盟(custom union)、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这五个阶段的一体化程度一个比一个高,呈阶梯状上升。

优惠贸易协议只是降低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关税率,但不仅是集团外的非成员国的关税率互不统一,就是集团内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税率也仅仅是比对外的低,并不一定是统一的,如图10–1所示。

图10–1

自由贸易区消除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所有贸易壁垒(包括关税与非关税),但各成员国对集团外的非成员国的贸易政策仍可保留其自主权,如图10–2所示。

图10–2

关税同盟则不但消除一切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还统一了成员国对集团外非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如图10–3所示。

图10–3

共同市场除了具备关税同盟的一切特征之外,还加上允许各成员国的生产要素在集团内自由流动。欧洲共同体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是这样的典型。

经济联盟除了具备共同市场的一切特征之外,还加上集团内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也要协调一致。如今的欧元区国家就因为统一使用欧元而使得货币政策完全统一,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互相协调。然而,欧元自从1999年正式启动、2002年纸币和硬币进入市面成为流通货币以来,由于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统一程度不够高,与货币政策完全统一的情况脱了节,形成严重的矛盾,在2009年起引发了欧债危机,至今仍未能平息。

作为经济一体化最后一个阶段的经济联盟如果再往更深入、一体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将进入政治一体化的阶段:先是“政治联盟”(political union),若能再进一步便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英国在北美大陆的13个殖民地先是成立“邦联”(这是典型的“政治联盟”,不算是一个国家),后通过拟定宪法成立“联邦”而结为“合众国”,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仅仅通过谈判而不是战争就从政治联盟上升为统一国家的事件。然而,要注意的是,这13个殖民地并不是从经济联盟发展而来的。北方与南方的经济结构大异其趣,甚至有点格格不入。这导致后来要以南北战争来“补课”,仍然脱不了唯有战争手段可以真正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

§2 关税同盟的福利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历的各个阶段在现实中的典型例子,后面将会一一介绍,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做理论上的福利分析。此处仅以一体化程度居中的“关税同盟”为例分析。

一般认为,关税同盟带来两个效应:其一是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其二是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贸易创造效应作用于集团内部,属于自由贸易的性质,因为集团内部取消了贸易壁垒,导致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大量增加,有关的分析直接套用以前学过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的福利分析即可。而贸易转移效应却是作用于集团外部,属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性质,因为集团内部取消了贸易壁垒,导致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大量减少,被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加所部分地取代,即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转移到成员国之间进行。如果非成员国本来是比较优势更强的国家,则它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另一个比较优势差于它的成员国所取代,那么从进口国、原出口国(非成员国)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福利都下降了,只有新出口国(另一个成员国)的福利是上升的。整个世界的福利下降,是因为有关的生产从原来全世界最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到了集团内最有比较优势的国家那里去,而后者并非全世界最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若是,没有关税同盟之前它已经会是出口国,不需要等到有了关税同盟之后才成为出口国)。

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在现实中确实发生了。英国在加入欧盟之前,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肉、奶类食品,这一来是因为澳大利亚有广阔的草原,在这些产品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二来则是因为它与澳大利亚同属英联邦国家(即共同尊奉英女王为国家元首),彼此间的关税率较低。然而,英国加入欧盟之后,虽然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下降为零,但根据欧盟的要求必须统一对外征收较高的关税,导致英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肉、奶类食品的关税率上升。于是英国转向从欧盟进口这些食品。然而,澳大利亚在这些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显然强于人均土地面积小得多的欧盟国家,所以虽然英国与欧盟国家之间的关税为零,进口价格仍然高于原来从澳大利亚进口,只是澳大利亚与英国之间的关税上升导致从它那里进口的成本上升而使得这比较优势失去作用。就是这样,英国人在肉、奶方面的成本因加入欧盟而得不偿失地上升了!所以,欧盟之内实现了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到底对整个世界来说是福是祸,实在一言难尽!

§3 主要的贸易集团

最后,简单地介绍一些如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集团。

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当然要数欧盟(EU)。它发展到单一货币联盟为止的历程可归纳为以下的表10–1:它最早从煤炭与钢铁这个行业性联盟发展起来,历经关税同盟(欧共体,EEC)、经济联盟(欧盟)、统一货币的艰难过程,确实很不容易。如今世界上再没有一个贸易集团能走到经济一体化程度如此深入的地步。然而套用中国人常说的“改革深水区”这个词,随着进入“一体化深水区”,继续提高一体化程度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欧盟能不能更进一步地有所突破,不仅取决于欧洲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只怕还要取决于民主制度与激烈改革能否共存吧?

另一个重要的贸易集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这三个北美国家构成。这个贸易集团由于涉及的面积(整个北美)与经济总量非常大,所以虽然一体化程度远远不如欧盟,但影响巨大。只是,这个贸易集团内部参与的国家数量虽然很少,谈判的交易费用要比欧盟低,但其中墨西哥在经济发达程度上属发展中国家,与直接相邻的美国这个经济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极为尖锐的矛盾。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这个自由贸易区迁移到墨西哥去享受当地便宜的劳动力成本,被美国的政客愤怒地指责为“job sucker”(“吸工作器”,是仿照“吸尘器”造出来的词)。也由于此,尽管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经济上极为成功,政治上却难以受到包容,原订的计划是这个贸易集团要继续往中、南美洲扩展,把更多的国家吸纳进来,迄今却迟迟未能成事,只能维持现状而已。

最后要介绍的一个是存在于我们近邻的东南亚地区、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贸易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它最初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这5个国家于1967年8月8日在曼谷成立,到2011年8月为止有10个成员国。东盟起步比欧盟晚得不多,但一体化程度远远不如欧盟,这是因为集团内的成员国经济发达程度乃至政治体制都差异很大,谈判的交易费用高得多。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有不少声音主张要学习欧盟那样搞单一货币“亚元”,但现在欧元区的“下场”赫然在目,这种主张早就销声匿迹了。

财经大咖
大咖评论